張成明 (蘇州工藝美術職業技術學院,江蘇 蘇州 215104)
隨著國家鄉村振興戰略的推進和《鄉村振興促進法》[1~2]的實施,新時期的鄉村建設方興未艾。
如何建設好鄉村的產業基地,兼具游憩功能的基地景觀規劃會為鄉村帶來更多的效益。這些規劃包括景觀規劃結構、山水布局、功能劃分、交通規劃、集裝箱建筑的生成優化等內容。
基地位于杭州市余杭區西北端的鸕鳥鎮前莊村,面積5.18hm2。從地形上說,基地位于浙西丘陵區的北部,東側20km左右即為浙北平原區。基地東南向距鸕鳥鎮2km(直線距離,下同),西北向距鸕鳥山2km,距安吉縣天平荒鎮14km,東北向距中國4A旅游景區莫干山14km,距太湖南側63km,西向距中國4A旅游景區天目山25km,西北向距安吉縣縣城19km,東南向距杭州西湖45km,偏南向距鸕鳥鎮2km,見圖1所示。

圖1 基地環境
鸕鳥鎮地處杭州最西北山區,毗鄰竹鄉安吉縣?;厮诘那鹆甑孛箔h境優美,其中東北和西側20km左右分別有兩個國家級4A級風景區。基地土壤是灰質壤土,非常肥沃,并且周圍方圓幾十里沒有工業污染,很適宜作為無污染的現代農業基地。北側鸕鳥山拔800多米,相對高度700多米,為杭州市西北部幾個超過800m山之一,是傳統背山面水村落布局的壯美的“背”。
前莊村有眾多的精品民宿,為基地休閑和觀光提供了可能。
基地大部分緩坡,多為一般農田,東側有一個水庫(現命名為仁智湖),西側有一小塊山林。進村和基地的道路在西側,東側穿過水庫大堤有步行路,可到達鸕鳥鎮。場地北部臨村莊。東側有狹窄的山凹,現狀是農田?;氐臇|北側沿著山腳有一條小溪流向東方,見圖2、圖3所示。

圖2 基地現狀鳥瞰圖

圖3 基地現狀分析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
本次規劃設計的主題為“樂山樂水”,旨在將生產基地景觀生態化,營造出“水光瀲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的意境。
①生態原則。強化原生態環境的保護,恪守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②景觀化原則。生產基地景觀生態化,使基地兼有生產、生活和旅游等功能。
③共享原則。生產上與村民密切合作,規劃設計與村莊建筑及建筑外環境相結合共享共贏。
為企業創造出一個集生產、觀光、產品展示和休閑度假的綜合性生產基地,為農業科技企業創造出一個優良的生產環境。
①保護現有的生態環境,原有的山林盡量保留。
②盡可能提高場地的綠地率和綠化覆蓋率,如集裝箱建筑屋頂綠化、道路盡可能變窄、硬鋪裝面積減少、停車位全部為植草格或者植草磚等。
③主入口與村口對接,增加了環境景觀的整體性和基地的標識性,也有利于和村民的互動關系。
④基地中間的景觀軸線也是夏季風道,不建設嚴重影響到夏季風穿越的設施,如建筑和密林。
⑤主要建筑包括入口接待餐飲建筑組團、度假屋建筑組團、展示館和茶室建筑組團等建筑采用集裝箱形式的臨時建筑,順應山勢組織空間。集裝箱架空設計,底部架空1.2m左右,放置空調電纜等設施。室內地面的抬高可避免雨水和濕氣的影響,同時視野也更加開闊。集裝箱屋頂綠化處理,生態環境好,也降低了能耗。
⑥在基地之外東北向的山上規劃爬山道、亭子等休閑設施,以便于生產村民與游客的戶外活動。亭子也是重要的觀景點,可以鳥瞰基地全景,同時也是從基地內能看到的景觀點。
⑦入口處建有公共衛生間,為游客提供自用外,也可供村民使用。
⑧在旁邊的山上建設供電和供水的配套設施,植物遮擋,如圖4、圖5所示。

圖4 總平面圖

圖5 鳥瞰圖(由東南往西北看)
3.2.1 規劃結構
基地中央設置東西向的景觀帶,而這條景觀帶同時也是視覺通廊和夏季季風風道。自西至東的主要景觀內容為進入基地主要道路、停車場、林間小溪、樂山湖、濕地、樂水湖、水壩、山谷。主要建筑皆背山面水,環境優美。
以景觀帶為軸,兩側布置建筑、串聯起主入口建筑群,次入口建筑群、生產大棚、入口廣場、停車場等場地,形成優美的景觀環境,見圖6所示。

圖6 規劃結構為一帶數珠的串珠形態
3.2.2 功能分區
基地有主要景觀區、生產區、加工區、產品展示區、接待餐飲區、度假屋區、主入口廣場、停車場、山地(保留部分)、菜地(保留部分)等見圖7所示。

圖7 功能分區
3.2.3 交通分析
在村口的開闊地處設置基地主入口,停車場處設一個次入口,西部新開一條道路連接基地,形成1個主入口,2個次入口。場地有4m寬建筑道路、1.5m寬步行道和1m寬的汀步和木棧道,見圖8所示。

圖8 交通分析
景觀開敞度直接影響我們對環境的感知,可以量化分析和設計各種不同開敞度的景觀空間[3]?;乜臻g類型豐富,有開敞空間、半開敞空間建筑、半封閉空間和封閉空間。同時一些大空間又可細分為若干個子空間。山體、建筑、樹木等界定了空間開敞度的強弱。
3.2.4 景觀開敞度分析
中央東西向有一個最大的開敞空間,統領整個基地,是整個基地景觀形象的核心。這個開敞空間中有水面、濕地、疏林等景觀子空間,見圖9所示。

圖9 景觀空間開敞度分析
3.2.5 水系分析
①利用現存水體
現狀水體主要有東部的水庫和東北側的小溪,另外還有西側的一個水坑。東部的水庫(仁智湖)作為整個場地最大的水景,是重要的景觀游覽點。由于水庫體量很小,水壩的體量也不大,長寬高都不大,所以在水壩上廣植樹,增加綠化率,減少硬鋪裝,美化大壩形象。同時在水壩上設置一個亭子,作為觀景點,同時又是景觀點。東北側的小溪擬作新增水體的主要水源。
②增設水面
在場地的中央挖出一大一小的兩個水面,其與現狀的水庫構成一個整體,形成場地山水相依的景致。挖土就近堆放在靠近停車場和主入口的地方,形成基地北側的微地形,遮擋停車場。
③改造現狀水體
改造西北的現狀水坑,增加小溪將其與中央新造水體連通,濕地保留并適當擴大,見圖10所示。

圖10 水系分析
3.2.6 主要經濟技術指標
根據《建筑場地園林景觀設計深度及圖樣》(06SJ805)[4],用地平衡表見表1。另外,設計范圍內建筑容積率為0.06,土方工程量為 4306m3,其中挖方2153m3,填方2153m3,土方就地平衡。

用地平衡表 表1
集裝箱一般就是指的國際化的集裝箱。目前,集裝箱建筑已經達到廣泛的應用,如城市建筑工地集裝箱宿舍。
鄉村生產基地的建設涉及規劃、審批、建設、與村民合作、分期建設等環節。對于配套建筑,如何通過規劃與審批,如何協調建筑與環境的關系等問題需要仔細思考。在很多情況下,傳統的鋼筋混凝土結構的永久性建筑往往很難通過規劃、國土、建設等部門的審批,或者即使能通過審批環節,走完流程也非常耗時,所以將永久性的建筑改為臨時性建筑會更容易、更快捷地獲得審批。集裝箱可裝配化,可隨時拆卸,提高了建設效率且協調了建筑與環境的關系,因為可隨時撤走而不破壞環境。
國際標準集裝箱共有13種規格[5],基地選用的是普通型20GP,外觀尺寸為6.096m× 2.438m× 2.591m。
4.2.1 建筑肌理
3個建筑組團的建筑肌理順應山的肌理,顯示出協調一致的景致,見圖11所示。

圖11 建筑肌理順應了山的肌理
4.2.2 優化為折線狀
根據選擇的集裝箱的尺度,3個建筑組團的建筑肌理優化為折線的形態,變化手段有錯位、轉折、丁接等,見圖12所示。

圖12 建筑肌理優化為折線狀
4.2.3 優化為可實施的集裝箱組合形態
通過下挖空、剪切等手法優化為簡單組合形態,見圖13所示,也創造了豐富的灰空間,見圖14所示。

圖13 可實施的集裝箱組合形態

圖14 豐富的灰空間
4.2.4 優化為一個個集裝箱
繼續優化為一個個明確的集裝箱。大多數是完整的集裝箱,個別如餐飲建筑需要做些微調。共3個建筑組團共有40個集裝箱,見圖15所示。

圖15 優化為一個個集裝箱單元
4.2.5 集裝箱建筑解析圖(以度假屋為例)
國際集裝箱的規格是統一的,改造成建筑需要增加門窗、保溫隔熱板、基礎支架、植被屋頂、入口平臺、臺階、空調等設施,見圖16、圖17所示。

圖16 度假屋解析圖

圖17 度假屋軸測圖
主要集裝箱建筑包括接待、餐飲建筑組團、度假屋建筑組團、展示和茶室建筑組團,這里以展示館、茶室集裝箱組團為例展示其方案。該組團緊靠生產大棚,背山面水,是基地最佳的觀景處。其功能空間有樣品展示區、會議室、茶室、茶室(沙發區)、餐桌、衛生間、保潔間、茶水間、操作臺、過道、休閑木平臺、臺階等,見圖18、圖19、圖20所示。

圖18 展示館、茶室集裝箱組團平面圖

圖19 展示館、茶室集裝箱組團效果圖1

圖20 展示館、茶室集裝箱組團效果圖2
未來鄉村產業的有序和良性發展離不開前期的規劃設計,不僅僅要考慮農業產業自身,還要考慮到環境、生態、旅游、可實施性、效率等多方面的要求,要有前瞻思維,為未來的經濟發展預留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