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凱
近幾年,在臨床中心腦血管類疾病的發生率逐步升高,愈來愈多的患者需要應用抗凝類藥物、抗血小板類藥物,以避免引發動靜脈血栓,并降低各類心腦血管不良事件發生的幾率[1]。拔牙是口腔科中十分普遍的手術,在手術結束后,患者極可能由于各類因素而引發牙槽內出血;若患者長時間應用抗凝類藥物,會使得機體凝血機制出現相應的變化,凝血時間也會有所延長,這就會提升拔牙患者發生出血的幾率,無法保障其身心健康[2]。由于硫酸鈣能夠降低滲出,并保護好傷口,所以,其已經被口腔科十分普遍地應用至拔牙手術中[3]。本研究特選取本院88例口服抗凝藥物的拔牙患者,分別采取兩種不同的治療方案,分析并研究半水合硫酸鈣作為止血劑的應用效果與價值。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8年1月~2020年11月本院接收的口服抗凝藥物的拔牙患者88例,依據隨機化分組法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44例。對照組中男25例、女19例;平均年齡(25.77±9.30)歲。觀察組中男26例、女18例;平均年齡(26.91±8.77)歲。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兩組患者從術前12 h 直到手術結束5 d 后,均施予阿莫西林克拉維酸鉀,1 次/d,1 片/次,口服。借助4%的阿替卡因腎上腺素注射液實施局部麻醉(局麻),在進行拔牙期間,盡可能地防止傷害到各個周圍組織,在牙齒拔除結束后,逐步對牙槽窩進行搔刮,確保血塊充盈后再恢復牙槽。對照組拔牙后開展牙槽閉塞性縫合止血:應用4-0 縫線對傷口進行縫合。觀察組拔牙后施予半水合硫酸鈣預防止血:在拔牙結束后,借助硫酸鈣對牙槽窩進行填塞,借助4%的氯化鉀溶液對處理面進行清洗,對硫酸鈣進行加固,讓其更硬。在手術結束后,進行1 h 的檢測、觀察,如果并未出現十分嚴重的出血,患者則可以離開,并告知其在術后第1、3、5 天回院進行復查。
1.3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1.3.1 比較兩組患者創口愈合情況 愈合良好:創口黏膜獲得十分良好地覆蓋,已經構成了瘢痕組織;愈合不良:創口并未完全獲得閉合,沒有構成瘢痕組織。創口愈合良好率=愈合良好例數/總例數×100%。
1.3.2 比較兩組患者牙槽內出血發生情況 沒有出血:在手術結束后,失血總量<20 ml;輕微出血:在手術結束后,失血總量在20~50 ml;重度出血:在手術結束后,失血總量>50 ml。牙槽內出血總發生率=(輕微出血+重度出血)/總例數×100%。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2.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處理。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采用t 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創口愈合情況比較 觀察組患者的創口愈合良好率97.73%(43/44)顯著高于對照組的79.55%(35/44),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創口愈合情況比較[n(%)]
2.2 兩組患者牙槽內出血發生情況比較 觀察組患者沒有出血、輕微出血、重度出血例數依次為42、2、0例,牙槽內出血總發生率為4.55%(2/44);對照組患者沒有出血、輕微出血、重度出血例數依次為33、8、3例,牙槽內出血總發生率為25.00%(11/44);觀察組患者牙槽內出血總發生率低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牙槽內出血發生情況比較[n(%)]
止血不良是口腔科中最為嚴重的問題,極有可能使得患者的失血總量較多,最終導致傷口無法得到愈合,更易引發感染[4]。因為,在對患者進行抗凝治療后,再對其進行拔牙,術后較易出現十分嚴重的出血。所以,在進行拔牙以前,臨床中以往是建議暫停開展抗凝血治療,并借助維生素K 或是肝素減少出血的發生幾率。但是,現階段臨床中指出,許多患者應用抗凝類藥物是為了防控引發血栓,比如深靜脈血栓、腦血管病、心臟功能障礙等。在進行撥牙以前暫停開展抗凝治療,極有可能使得患者出現反彈高凝血狀態,提升了血栓栓塞的發生幾率,嚴重的極有可能危害到患者的生命[5]。因此,臨床中需要全方位掌握撥牙后出血與潛在性系統血栓栓塞的關聯性[6]。華法林能夠干擾維生素K 環化,并對2、3 環氧化物進行抑制,讓凝血因子Ⅱ、Ⅸ、Ⅹ均無法得到生成,進而生成更多的抗凝蛋白,以全方位地發揮抗凝作用[7]。在長時間應用華法林后,可以促進患者的凝血酶原時間延長,提升出血的發生幾率。盡管在口腔外科手術中,應用抗凝類藥物極有可能延長出血總時間,但是,90%的患者在拔牙后出現出血其余原因:①手術給予了部分患者十分嚴重的創傷,特別是口腔軟組織方面的創傷;②術后并未十分嚴格地遵照醫囑;③對牙槽或是手術位置所給予的干預不夠恰當;④部分手術位置出現了炎癥反應;⑤并未更具針對性地應用阿司匹林或是其余非甾體抗炎類藥物進行止痛,對血小板的各項功能帶來了許多影響;⑥高血壓。
現階段,臨床中大多借助縫合線閉合牙槽以防控患者出現出血,但是,其極有可能使得患者出現部分系統性炎癥,較易引發感染[8]。而在本次研究中,對患者施予半水合硫酸鈣作為止血劑,硫酸鈣能夠控制好滲出,并保護好傷口;同時,由于其具有十分理想的吸收性,所以,被十分普遍地應用至根管外科手術、阻生牙正畸手術等有關的手術中[9]。在術后2~3 個月中,硫酸鈣基本上能夠完全得到吸收,就算具有較少的殘余,也不會讓機體出現排斥反應[10]。另外,硫酸鈣會給血液凝固帶來影響,其能夠全方位地吸收血液中所具有的蛋白質,引發凈負電荷,還會開啟凝血途徑,從而全方位地發揮出止血的作用[11]。拔牙患者在借助硫酸鈣對牙槽進行填塞期間,硫酸鈣會逐步被粘于創面黏膜中,可以更為良好地與牙槽窩創面間進行接觸,再借助十分良好的吸收作用,最終生成了凝膠來覆蓋好創面,這對于降低各類并發癥發生的幾率、讓創面盡早獲得愈合都十分關鍵;同時,其還具有十分理想的牢固性,不易發生脫落[12]。在本次研究中,觀察組患者的創口愈合良好率97.73%(43/44)顯著高于對照組的79.55%(35/44),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患者牙槽內出血總發生率4.55%(2/44)低于對照組的25.00%(11/44),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由此證明,半水合硫酸鈣作為止血劑對于創口愈合良好率、牙槽內出血總發生率均具有十分理想的改善效果、價值。
綜上所述,口服抗凝藥物患者拔牙后應用半水合硫酸鈣能夠增強患者創口愈合的總良好率,并減少牙槽內出血的發生率,能夠獲得更為理想的效果,促進其疾病康復,可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