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德生
對于臨床各項指標進行檢驗時,往往會由于人體血液的溶血現象導致血液中各項成分產生變化,最終有可能會對生化檢驗結果準確性產生一定的影響,而溶血指的是紅細胞出現破裂或者血紅蛋白出現溢出的情況[1]。近年來臨床研究中發現血液樣本可能在外界因素和內部因素的綜合作用下導致溶血現象的發生,如醫務人員對患者樣本進行處理時采用過大的外力對樣本進行震蕩,有可能會導致溶血現象的發生,或者在化學物質及環境pH 值等多方面綜合作用的影響下都有可能導致生化檢驗結果產生誤差[2]。所以現代臨床研究人員認為需要做好有效的綜合管理,盡量降低溶血現象發生率[3],只有這樣才能夠使臨床生化檢驗結果更具有參考性,使后續血液診斷能夠更為順利的開展。溶血現象一旦發生,可能會對最終的檢驗結果產生一定的影響,研究人員在對患者的病情進行分析時需要了解不同患者的個體狀況,并為患者選擇合適的診斷方案和治療方案,以此保障患者的康復[4]。臨床診斷及治療疾病往往都會將各項生化指標作為參考依據,而生化檢驗結果是否準確將直接影響最終治療效果。研究人員需要了解溶血與最終檢驗結果之間的關聯性并開展有效的綜合管理[5]。本文探討血液標本發生溶血對血液生化檢驗結果準確度的影響,并評估應當如何在生化檢驗工作中降低溶血現象的發生。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8年4月~2020年9月本院74例健康體檢者作為研究對象,根據是否溶血分為溶血組和非溶血組,各37例。溶血組男21例,女16例;年齡19~61 歲,平均年齡(46.2±10.1)歲。非溶血組男20例,女17例;年齡19~60 歲,平均年齡(46.6±10.8)歲。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所有受檢者均自愿參與且承諾不會中途退出。所有研究對象對于實驗開展均有正確的認知和良好的理解能力,并按照要求自愿簽署知情同意書。
1.2 方法 所有受檢者進行標本采集前需要保持空腹至少15 h,醫務人員按照要求進行樣本采集,將兩組受檢者的樣本放置在兩支干燥試管中。選擇型號為7180的全自動生化分析儀進行樣本檢測。
1.3 觀察指標 比較兩組生化指標,主要包括UA、AST、GLU、ALT。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2.0 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采用t 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 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溶血組UA、AST、GLU、ALT 水平均高于非溶血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生化指標對比()

表1 兩組生化指標對比()
注:與非溶血組對比,aP<0.05
一般情況下血漿為黃色蛋清樣的液體[6],表現為無色澤、無異常氣泡和乳糜情況,良好的血液不會出現任何蛋白質析出情況,這樣的血液才是滿足現代輸血要求的血漿,而紅漿出現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在進行血液處理時其中紅細胞遭到破壞,導致大量血紅蛋白釋放到血漿中而引發血漿變色的情況,在歐洲委員會提出的標準中說明[7],紅漿在最后的儲存時限上需要控制在8 h。采用特定視角對其進行評估,在血液制備過程中導致血液出現溶血的原因一般包括血液運輸、血液過濾、血液離心及血液儲存過程中的溫度過高或過低,這一系列的過程都會導致血液中紅細胞出現破裂而發生溶血情況。血液標本之所以會出現溶血現象,其與多種外界因素密切相關,無論是物理因素還是化學因素,都是導致溶血現象發生的重要原因[8]。除此之外,真空管采血在應用過程中存在污染或者血清分離未按照相應的操作進行處理,都可能導致溶血現象的發生,所以在開展相應管理時,相關研究人員需要引起重視,只有這樣才能夠保障檢驗工作更為順利的進行[9]。血液標本溶血對臨床生化檢驗結果產生的影響在于多個方面,血液標本的紅細胞比容及紅細胞計數都有可能受到溶血的影響[10],主要是由于血漿中紅細胞由于溶血發生大量破裂的情況,進而導致紅細胞比容明顯降低,其中的計數自然會有明顯降低,而當紅細胞內膽紅素進入血清后直接膽紅素與膽紅素水平會明顯升高,此時在外界因素的影響下就會導致溶血后各項指標出現明顯變化。除此之外,血液標本的電解質也會在一定程度上受到溶血的影響,例如大量鉀離子存在于細胞中,當患者發生溶血現象后鉀離子則會進入血清中,受檢者若在此時接受診斷,其血液中鉀離子水平有明顯上升。酶指標對于最終的檢驗結果也會產生一定的影響,血清中酶與紅細胞水平會由于溶血發生極大轉變,一旦受檢者出現紅細胞破裂情況,其血清中會出現大量酶,而此時血清酶水平產會出現明顯上升。
本次研究發現,相較于未發生溶血現象的受檢者,溶血標本中的生化指標出現了明顯的變化,而這些變化將會影響最終檢驗結果,導致醫務人員對受檢者的疾病進行判斷時出現誤診或者漏診情況。由上述可知,受檢者血液標本發生溶血的原因較多,因此需采取相對應的措施才能有效避免溶血發生,具體應對措施:①冷鏈控制:在進行血液保存時溫度是一項十分關鍵的因素,而無論是溫度過高或者過低,都有可能導致血液出現溶血情況,溫度過高還有可能導致血液內出現細菌滋生情況,所以一定要在血液成分制備過程中做好相關的冷鏈管理,做好溫度的控制,這樣才能使血液的質量得到有效的保障,在血液采集后工作人員需要盡可能使血液在短時間內放入儲血冰箱進行保存;在室外的保存時間需要盡可能控制在3 h 內,并且血漿的制備環境也需要控制在18~25℃,同時一系列操作都應當使溫度盡可能保持穩定。②血液離心:從2~6℃儲存環境中取出制備的血液,經操作過程后紅細胞膜脆性增強,離心力設定不宜過大,離心時間不宜過長,否則極易造成溶血。另外,制備過程各環節取放血液均需要動作輕柔,避免野蠻粗暴操作。通過本次研究對血液成分進行有效的調查分析,明確了在進行管理時通過對血袋的原材料進行更換或者縮短血液的儲存時間,調整血液離心力,嚴格按醫院“一法兩規”及各項操作規程操作,加強關鍵控制點的質量控制,有助于避免血液在制備過程中受到外界因素的影響,發生血液中紅細胞破裂溶血的情況,減少血漿報廢,為臨床提供更多的血液產品。使血液利用率得到提升。
綜上所述,對受檢者血液標本進行診斷時醫務人員需要保障各項指標操作的準確性,降低溶血現象的發生率,以保證后續檢驗工作與治療工作更為順利的開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