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慧萍
近年來,腦血管病發病率呈逐年上升和低齡化趨勢,其對患者的生活質量造成嚴重影響,對患者家庭及社會造成沉重負擔。心腦血管疾病會導致患者肢體運動及言語障礙,因此,在臨床上應重視心腦血管疾病[1]。心腦血管疾病發生失語癥的主要原因為患者負責言語接收、理解和表達的大腦S 區發生損傷引起的綜合征,其特點是患者口語表達能力差,但聽力理解能力相對較好,言語能力喪失,且寫作能力也較困難,尤其在腦梗死患者中常見[2]。腦梗死后運動性失語癥患者的喉部無器質性病變,但患者無法正常說話,其對患者心理健康造成較大影響。目前,臨床對改善腦梗死后運動性失語癥患者語言功能成為研究的熱點,其康復的特殊之處在于照顧患者自身的生理需要。康復的目的是幫助患者恢復生存能力,進而改善生活。奧瑞姆自我康復模式強調患者自信恢復后進行的自我訓練模式,奧瑞姆自我康復模式又稱自我康復模式,強調自我康復的概念,是目前流行的一種康復模式,應用廣泛,在運動性失語癥患者中取得了較好的臨床療效。本文選取70例腦梗死后運動性失語癥患者作為研究對象,進一步分析奧瑞姆自理模式聯合語言康復訓練對腦梗死后運動性失語癥患者語言功能的影響,具體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9年9月~2020年9月在東港市中醫院就診的70例腦梗死后運動性失語癥患者,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和試驗組,各35例。對照組男17例,女18例;年齡43~67 歲,平均年齡(52.00±6.21)歲。試驗組男18例,女17例;年齡42~66 歲,平均年齡(52.00±5.28)歲。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納入標準:經腦CT 或磁共振成像(MRI)檢查證實腦梗死后運動性失語癥患者。排除標準:既往有腦血管意外患者。
1.2 方法
1.2.1 對照組 給予常規藥物治療+奧瑞姆自理模式,常規藥物即給予甘露醇、利尿劑、胞磷膽堿鈉注射液+丁苯酞降壓、神經營養,待患者病情穩定后給予甲鈷胺等藥物進行維持治療。奧瑞姆自理模式培訓的內容包括:全部補償康復;部分補償康復;閱讀功能訓練;輔助功能訓練,2 次/d。
1.2.2 試驗組 在對照組基礎上聯合語言康復訓練,采用舒爾激流法、溝通促進法和交流治療,對患者進行包括圖片、視聽訓練、語音訓練、語言訓練等個性化操作。如果患者有較重的抵觸情緒,應使用患者感興趣的,如圖片及新聞報紙等的培訓材料,讓患者樂意接受,3 次/d,20~60 min/次。全部補償康復是用于完全喪失語言表達能力的患者,具體訓練方法包括發聲及拼音訓練、呼吸及聽力訓練。聲音訓練先進行咳嗽咽喉訓練,鼓勵患者咳嗽4~5次,重復用拇指擠壓咽喉。舌頭訓練包括對舌頭伸展、收縮訓練。牙齒訓練包括磨牙、露牙及扣牙。對發音困難的患者應在家屬陪同下反復練習發音,訓練前應做好對患者家屬的指導,能以積極的態度參與,支持護士培訓工作,先學習簡單發音,先單音,后連貫音,最后重復的發音,每天5 個音節一起重復,1 個音節能準確發音。由于患者在訓練初期緊張、愛面子以及不能適應語言訓練的方法,經常出現呼吸不平衡的情況,應調整其呼吸方式,雙手按壓患者肋骨刺激其吸氣,鼓勵患者保持均勻呼吸。針對有心理障礙的患者護士要積極爭取患者的信任,為避免情緒波動對訓練的影響,應鼓勵患者自我激勵,努力引導患者回歸社會。運動性失語癥患者的聽力基本正常,其典型癥狀是能聽懂語言,有部分患者用手語表達個人需求,還有部分患者則用書面交流。訓練可以語言文字相結合,如讓患者試著說出面前文字的內容,應制作如動物、植物和日常常用的如你好、謝謝等詞語等卡片,按照由易到難進行訓練,引導患者說出詞語內容,進行詞語內容訓練,5 次/d,并鼓勵患者堅持訓練。根據患者個體差異制定不同訓練內容,以滿足自理的需要。不完全性失語癥患者在自述中存在不同程度的障礙,嚴重程度可分為輕度:31~49 個詞/min,且患者處于相對放松的狀態,并可用復雜語言復述長句;中度:≤50 字/min,且短語句≤5 個字,患者發音障礙及復述一些短語;嚴重者說話困難及語言量小,僅僅能復述一些詞。患者運動性失語達到3 級以上并且能理解詞語,而無法表述時臨床應進行部分語言補償康復,護理人員需要引導患者參與。
1.3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①治療效果,根據語言功能的改善情況和語言交際障礙的改善程度進行失語癥測驗評分,以此判定治療效果。顯效:患者功能評分提高50%~100%,或失語癥加重2 級;有效:患者功能評分提高20%~49%,或失語癥加重1 級;無效:患者功能評分提高<20%或失語癥嚴重程度增加≤1 級。總有效率=(顯效+有效)/總例數×100%。②言語表達能力、閱讀能力、理解能力,用中國失語癥成套測驗評價患者的言語表達能力、閱讀能力、理解能力,各10 分。③失語癥情況,采用AQ 評分在治療第1、3、5 周評定患者的失語癥情況,AQ=(語言表達能力+1/20×理解能力+1/10×閱讀文字能力+1/10×書寫文字能力)×2。④日常生活溝通能力,在日常生活溝通方案中采用CFCP 方法在治療第1、3、5 周評定患者的日常生活溝通能力,分為4 個部分,分數越低表明能力越差。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2.0 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采用t 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 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治療效果比較 試驗組治療總有效率85.71%高于對照組的54.29%,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治療效果比較 [n(%)]
2.2 兩組言語表達能力、閱讀能力、理解能力評分比較 試驗組言語表達能力、閱讀能力、理解能力評分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言語表達能力、閱讀能力、理解能力評分比較(,分)

表2 兩組言語表達能力、閱讀能力、理解能力評分比較(,分)
注:與對照組比較,aP<0.05
2.3 兩組AQ 評分比較 試驗組治療第1、3、5 周AQ 評分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AQ 評分比較(,分)

表3 兩組AQ 評分比較(,分)
注:與對照組比較,aP<0.05
2.4 兩組CFCP 評分比較 試驗組治療第1、3、5 周CFCP 評分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兩組CFCP 評分比較(,分)

表4 兩組CFCP 評分比較(,分)
注:與對照組比較,aP<0.05
腦梗死后運動性失語癥是患者腦內血液循環系統出現動脈粥樣硬化,導致血栓形成和動脈管腔狹窄,而引起局部腦組織缺血,使大腦缺氧壞死和肢體偏癱,并引起運動及語言功能障礙的疾病[3]。語言障礙為患者腦梗死常見后遺癥之一,其由于患者腦語言區域發生器質性損傷,導致后天語言功能喪失或衰退,是腦卒中后的常見病。國內文獻報道:約33%的腦血管病患者有語言障礙,其中運動性失語最為常見[4]。然而臨床研究發現,腦梗死患者大腦神經元周圍的神經組織可以通過訓練使其軸突側枝再生,進而接替壞死的大腦功能[5]。因此,對早期運動性失語癥患者的治療以激發內在潛能為主,促進患者大腦功能的再生,對提高運動性失語癥患者的語言功能具有重要意義。語言是一個包含了許多生理和心理因素的復雜認知過程[6,7]。語言康復訓練是一種通過多種訓練集合提高失語癥患者語言能力的訓練模式[8-10]。患者發生運動性失語癥時很突然,多數患者往往無法適應失語癥的狀態,患者受語言中樞障礙影響的突發性失語癥,加之缺乏了解,患者常常出現驚恐和抑郁等心理[11,12]。奧瑞姆自理模式聯合語言康復訓練集合多種訓練模型的優點,也進一步縮短了護患之間的距離,使患者對醫療行為建立信任感[13]。同時,語言康復康復中的個性化培訓方法能有效調動患者變被動接受為主動訓練,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而提高整體康復效果。由此可見,奧瑞姆自理模式聯合語言康復訓練能有效改善腦卒中運動性失語癥患者,可能與其恢復患者信心,并反復刺激患者大腦語言神經通路,進而激發大腦皮層的潛能有關[14]。
綜上所述,腦梗死后運動性失語癥患者應用采奧瑞姆自理模式聯合語言康復訓練的臨床效果顯著,可以明顯改善患者的臨床癥狀,臨床上值得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