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冬柏
在臨床上,精神分裂癥屬于一種常見的精神疾病,罹患此病的患者存在有嚴重的精神障礙。臨床研究表明[1],精神分裂癥的發生主要同遺傳因素、社會因素以及心理易感素質等存在相關性。通常的情況下,精神分裂癥患者多存在有妄想、幻覺等癥狀,并且,罹患此病的患者還需要接受長期的服藥治療。這中間,有許多精神分裂癥患者在治療后會出現無法回歸社會的情況,即表現出嚴重的抑郁心理。此種抑郁心理會對精神分裂癥患者的日常生活造成嚴重的影響,并且存在此種情況的患者,還會有很嚴重的自殺傾向。此前在對精神分裂癥后抑郁患者進行治療的過程中,經常會應用到抗精神病藥物,但整體治療效果并不理想。正是在這樣的情況下,在對患者進行抗精神病藥物治療的同時,引入舍曲林進行聯合治療,便成為一條切實可行的路徑。基于此,本次實驗將圍繞著精神分裂癥后抑郁患者應用舍曲林聯合抗精神病藥物治療的效果開展研究論述,具體實驗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本院2018年7月~2019年7月收治的80例精神分裂癥后抑郁患者,根據治療方法不同分為觀察組與參照組,各40例。參照組男25例,女15例;年齡25~70 歲,平均年齡(44.05±8.65)歲。觀察組男26例,女14例;年齡25~71 歲,平均年齡(45.38±8.54)歲。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納入標準:參與此次實驗的患者均符合精神分裂癥后抑郁的相關臨床診斷標準;臨床癥狀緩解后存在情緒低落、不自信的患者;抑郁量表評分>18 分者;患者、家屬對研究知情且同意。排除標準:存在相關治療藥物禁忌者;存在肝、腎、肺等嚴重臟器疾病者;臨床資料不齊全者。本次實驗經本院倫理委員會研究決定,準予開展。
1.2 方法
1.2.1 參照組 參照組采用抗精神病藥物進行治療,包括利培酮片、氟哌啶片等進行治療,具體服用劑量根據患者疾病情況進行確定,連續治療28 d。
1.2.2 觀察組 觀察組在參照組用藥的基礎上,服用鹽酸舍曲林片(上海衡山藥業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51279)進行治療,具體服用劑量50~200 mg,根據患者疾病情況進行確定與調整,服藥1 次/d,治療周期為28 d。
1.3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比較兩組治療效果、不良反應發生情況。治療效果分為顯效、有效以及無效。顯效:患者的抑郁評分顯著下降,認知功能改善;有效:患者的抑郁評分有所下降,認知功能得到初步改善。無效:不符合上述標準且有惡化跡象者。總有效率=(顯效+有效)/總例數×100%,不良反應包括手抖、便秘、嗜睡。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9.0 統計學軟件處理數據。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 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治療效果比較 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為95.00%,高于參照組的77.50%,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治療效果比較(n,%)
2.2 兩組不良反應發生情況比較 觀察組發生便秘1例、嗜睡1例,不良反應發生率為5.00%,參照組發生便秘3例、嗜睡2例、手抖3例,不良反應發生率為20.00%。觀察組不良反應發生率低于參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4.114,P=0.043<0.05)。
現代醫學研究指出[2],精神分裂癥屬于現階段一種常見的慢性遷延性疾病,罹患此病的患者多存在有病程長、致殘率高等特點。雖然患者在接受治療后,疾病會呈現出好轉的跡象,但罹患此病的患者多存在有病情反復的情況。目前,醫學界認為精神分裂癥的發生同多方面的因素有關,尤其是遺傳因素,更是在精神分裂癥的發生中,扮演著極為重要的角色。時至今日,關于精神分裂癥的具體發病機制,醫學界尚無完全的定論。但就臨床實際的情況來講,精神分裂癥抑郁的發病率則占據了精神分裂癥總發病率的1/5 以上,此類精神分裂癥患者在發病期間,多存在有幻覺、妄想的癥狀。而在疾病癥狀有所緩解后,患者則會為此出現抑郁情緒,在此種情況的影響下,患者會為此出現回歸社會困難的情況,抑郁情緒表現嚴重的患者,甚至會為此出現自殺傾向,這無疑會給患者的家庭帶來巨大的精神壓力與經濟負擔。所以,對精神分裂癥后抑郁患者的抑郁癥狀進行治療、改善,實際上有著一定的必要性。
正是在這樣的情況下,采用科學、有效的治療方法,便顯得尤為重要。此前主要通過抗精神病藥物治療的方法,強化對精神分裂癥后抑郁患者的治療,但整體治療效果并不理想,且存在有諸多的不良反應。而隨著近年來對精神分裂癥后抑郁研究的深入,在應用抗精神病藥物的同時,加入舍曲林進行治療。舍曲林在藥理學上屬于一種選擇性5-羥色胺再提取抑制劑,臨床服用此種藥物能夠有效減輕患者焦慮、狂躁以及抑郁等臨床癥狀。其可以有效提升人體神經中樞5-羥色胺的含量,并能顯著增強其作用,從而調節患者的神經中樞。其次,舍曲林還能促進患者及時攝取腎上腺素、多巴胺,這則很容易提高患者身體中茶酚胺的活性,繼而起到改善患者抑郁癥的作用。此外,諸多研究證實,舍曲林在臨床應用的過程中,并不會導致嚴重的不良反應,所以其安全性相對較高,這就使醫生不必擔心藥物治療可能帶來的副作用。
過往研究結果均證實[3],精神分裂癥患者在發病的各個階段,均會表現出不同程度的抑郁癥狀。而就臨床治療的實際情況來講,在對患者進行早期治療干預時,通常只對精神分裂癥的癥狀進行干預治療,而忽略了對抑郁癥狀的干預。這便導致精神分裂癥患者在治療的后期,出現嚴重的抑郁癥狀。所以,對精神分裂癥抑郁患者而言,應于早期便開始治療干預,并于精神分裂癥狀出現好轉后,及時地引入舍曲林進行治療,這樣便能確保臨床治療的效果。這里需要特別指出的是,在應用舍曲林進行治療的過程中,需要對患者的疾病情況進行全面的評估,以此來確定藥物的使用劑量,只有這樣才可以切實保證藥物治療的效果,并使患者的抑郁癥狀得到全面的改善[4]。此外,在對精神分裂癥后抑郁患者進行藥物治療的同時,還應該加強對患者的心理干預治療,以此來最大限度地降低負面情緒對患者的影響,繼而同藥物治療的方法形成合力,使精神分裂癥后抑郁患者能夠得到最完善的治療。
本次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高于參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不良反應發生率低于參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由此可見,臨床在對精神分裂癥后抑郁患者進行治療的過程中,采用舍曲林聯合抗精神病藥物治療的方法,可以取得顯著的療效,同時此種用藥方法的安全性,亦能得到切實保障。本次研究結果同過往報道一致,說明舍曲林聯合抗精神病藥物治療的方法具備相應的臨床效力。其作用機理在于:精神分裂癥后抑郁患者多伴有相應的5-羥色胺功能缺損的狀況,而在舍曲林應用后,患者的5-羥色胺功能則會得到調節與改善,這就會促使患者的抑郁癥狀改善。所以,在對精神分裂癥后抑郁患者治療時,若患者無相關禁忌的存在,便可以優先采用此種用藥方法進行治療,從而取得理想的治療效果。這對于精神分裂癥后抑郁患者的治療來講,有著極為重要的意義[5]。
綜上所述,對精神分裂癥后抑郁患者行舍曲林聯合抗精神病藥物治療,可以緩解患者的抑郁情況,保證臨床治療效果,且不良反應較少。因此,此種用藥方法值得臨床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