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小迪
變應性鼻炎又稱為過敏性鼻炎[1],主要是指機體暴露于變應原后由免疫球蛋白E(IgE)介導的鼻黏膜非感染性慢性炎性反應,該病常表現為陣發性噴嚏、鼻塞以及鼻癢等癥狀,同時還伴有眼部癥狀,比如眼紅、眼癢以及灼熱感等不良反應[2]。據臨床統計,10 個人中至少有1~3 個人患有變應性鼻炎,并且在很多歐美國家認定變應性鼻炎是對患者生活造成一定程度上影響的重大疾病之一,因此,臨床上根據該病情研究探討最有效的治療方式就顯得尤為重要[3]。目前,臨床治療中一般采用西藥進行治療,臨床療效并不顯著,比如療程長,患者依從性較差,從而導致臨床上難以治愈,雖然該治療方式可以抑制住患者的病情發展,但是還是無法根治[4],因此,專家提出在臨床治療中使用芪丹鼻敏湯,它可根據患者的自身情況制定益氣固表、溫陽健脾的治療方法,從而為患者祛除自身的寒邪,在臨床治療的效果顯著[5]。本文探討了芪丹鼻敏湯治療常年性變應性鼻炎的效果,并選取了2019年4月~2021年4月收治的80例常年性變應性鼻炎患者進行治療,具體內容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9年4月~2021年4月本院收治的80例常年性變應性鼻炎患者,通過就診先后順序抽簽分為普通組和研究組,每組40例。普通組男20例,女20例;年齡18~45 歲,平均年齡(31.56±4.45)歲。研究組男24例,女16例;年齡18~50 歲,平均年齡(34.02±5.35)歲。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所有患者經臨床確診為常年性變應性鼻炎,并且在2 周內不曾使用其他藥物進行治療,患者及家屬知曉本次研究并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季節性變應性鼻炎,對治療期間使用的藥物過敏患者,肝腎功能受損患者以及依從性較差和對治療不配合的患者。
1.2 方法 普通組采用常規西藥治療,給予患者特非那定片(江蘇聯環藥業股份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10920036)口服治療,60 mg/次,2 次/d,治療20 d 為1 個療程,治療1 個療程后觀察結果。
研究組采用芪丹鼻敏湯口服治療,該湯藥主要是由15 g 白術、9 g 蜜麻黃、9 g 辛夷、18 g 黃芪、15 g 黃芩、12 g 白芷、12 g 牡丹皮、15 g 茯芩、15 g 當歸、9 g 防風、12 g 柴胡、9 g 烏梅以及6 g 甘草組成,清水浸泡半小時后通過大火熬制,待到藥湯冷卻到50%左右時,進行服用,150 ml/次,2 次/d,服用20 d 為1 個療程,服用1 個療程后觀察結果。
兩組患者在治療期間應保證充足的睡眠,并且在飲食方面應禁止食用寒性較強的食物,應根據患者自身情況制定營養方案,可適當補充高蛋白,提高自身免疫力。
1.3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比較兩組患者治療后癥狀(鼻癢、噴嚏、流涕以及鼻塞)評分、臨床療效、中醫證候積分。療效判定標準:①顯效:未出現鼻炎相關癥狀,炎癥指標恢復正常,鼻腔無不適感,為顯效;②有效:存在輕微鼻炎癥狀,炎癥指標好轉,和正常炎癥水平有差異,鼻腔有輕微不適感;③無效:存在炎癥鼻炎癥狀,炎癥指標仍未好轉或加重,鼻腔有強烈不適感。總有效率=(顯效+有效)/總例數×100%。統計兩組患者治療后中醫證候積分情況,主要為面色蒼白、惡風怕冷、自汗、氣短懶言以及語氣低怯。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3.0 統計學軟件處理數據。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 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治療后癥狀評分比較 研究組患者治療后鼻癢、噴嚏、流涕以及鼻塞評分低于普通組,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治療后癥狀評分比較(,分)

表1 兩組患者治療后癥狀評分比較(,分)
注:與普通組比較,aP<0.05
2.2 兩組患者臨床療效比較 研究組顯效32例(80.00%),有效8例(20.00%),無效0例,治療總有效率為100.00%(40/40);普通組顯效18例(45.00%),有效14例(35.00%),無效8例(20.00%),治療總有效率為80.00%(32/40)。研究組治療總有效率高于普通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χ2=8.8889,P=0.0029<0.05)。
2.3 兩組患者治療后中醫證候積分比較 研究組患者治療后面色蒼白、惡風怕冷、自汗、氣短懶言以及語氣低怯中醫證候積分分別為(0.42±0.21)、(0.32±0.09)、(0.64±0.38)、(0.42±0.29)、(0.36±0.12)分,均低于普通組的(1.02±0.97)、(0.99±0.86)、(1.23±1.03)、(1.12±0.98)、(1.34±0.87)分,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t=3.8235、4.9005、3.3989、4.3318、7.0574,P=0.0003、0.0000、0.0011、0.0000、0.0000<0.05)。
變應性鼻炎臨床上屬于中醫“鼻鼽”范疇,該病常表現為噴嚏、流清涕以及鼻塞、鼻癢等癥狀,并且該病具有反復發作等特點,在中醫整體觀念的指導下,變應性鼻炎是以肺脾為基礎的臟腑功能受到損傷、自身的機能整體性下降為基本病因的一種疾病。變應性鼻炎患者肺脾陽虛,衛表不固,風邪乘虛而入,觸犯到了鼻腔,邪正相搏,從而出現流清涕、鼻塞等癥狀。患者平時表現為面色蒼白、惡風怕冷、自汗、氣短懶言以及語氣低怯等癥狀。臨床主要采用西藥進行治療,但在臨床治療中效果并不顯著,對患者的康復造成了一定影響,而芪丹鼻敏湯是臨床上治療該病的一種新型治療方式,并且已在臨床中廣泛應用,該藥方主要是以白術、黃芪為主藥,具有溫陽健脾、益氣固表的功效。炙麻黃、辛夷以及白芷的配合使用,可以解表散寒,溫肺通竅,有效緩解鼻癢,打噴嚏,鼻塞及流清涕等癥狀。同時藥方中的茯苓健脾除濕,柴胡、防風以及白芷相配合,更能有效的增強祛風解表通竅的功效。當歸活血,牡丹皮祛瘀,烏梅斂肺,黃芩清熱,甘草調合諸藥。該藥方在臨床中可有效改善癥狀,并且效果顯著。在本次研究結果中,研究組患者治療后鼻癢、噴嚏、流涕以及鼻塞評分均低于普通組,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研究組治療總有效率高于普通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研究組患者治療后面色蒼白、惡風怕冷、自汗、氣短懶言以及語氣低怯積分均低于普通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綜上所述,常年性變應性鼻炎患者通過利用芪丹鼻敏湯治療后,有效改善了癥狀以及中醫證候評分,提高了臨床治療效果,緩解了癥狀體征總分,值得推廣于臨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