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有泉 陶玉雪 解建國
肺癌是死亡率最高的惡性腫瘤,大部分一診斷即是晚期,其主要的治療手段為化療和放療,靶向治療藥物及免疫治療,要么毒副反應較重,要么價格昂貴的使基層患者望而卻步[1]。在中醫學中把癌癥歸于“癥瘕”、“積聚”范疇,并且對其論述頗多,解師多年臨床實踐中總結出解氏肺癌3 號方在改善晚期非小細胞肺癌患者生存質量等方面有很好的療效。其療法效、便、廉,且天然綠色。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9年4月~2020年9月在大連市金州區中醫醫院中醫腫瘤科就診的60例肺脾氣虛型非小細胞肺癌患者,隨機分為中藥治療組和化療組,每組30例。中藥治療組男13例,女17例;年齡40~65歲,平均年齡(52.0±4.4)歲。化療組男16例,女14例;年齡40~64 歲,平均年齡(53.0±4.3)歲。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納入及排除標準 全部病例均經CT、核磁共振、PET-CT 等影像學檢查,并經病理學或細胞學檢查確診為非小細胞肺癌的Ⅲ~Ⅳ期,且局部病灶和(或)遠處轉移病灶可測量或可評估的患者,且中醫辨證分型屬于肺脾氣虛型的肺癌患者。中藥治療組納入標準:①患者為已失去手術和放化療時機;②未接受化療或末次化療時間>4 周;③中藥治療及觀察隨訪期間未行化療者;④年齡40~80 歲;⑤KPS 評分>60 分,行為狀況ECOG 評分≤2 分;⑥無治療藥物過敏者;⑦患者接受治療方案。化療組納入標準:①未接受化療或末次化療時間>4 周;②年齡40~80 歲,預計有>3 個月的生存期;③KPS 評分>60 分,行為狀況ECOG 評分≤2 分;④患者接受治療方案,能遵醫囑按時接受化療,依從性好者。排除標準:①中醫辨證分型不屬于肺脾氣虛者;②年齡<40 歲或>80 歲,或年齡40~80 歲但預計生存期<3 個月。
1.3 方法 中藥治療組予以口服解建國教授研制的經驗方治療:解氏肺癌3 號方(由西洋參、炒白術、浙貝母、玄參、白芥子等18 味中藥組成)為主方,1 劑/d,1 個月為1個療程,治療3個療程。化療組采取化療治療,①GP 方案:吉西他濱(商品名:健擇):1000 mg/m2,第1、8 天靜脈給藥,奈達鉑80 mg/m2分用3 d 靜脈給藥,21 d 為1 個周期,共做3 個周期。②TP 方案:紫杉醇175 mg/m2,分第1、8 天靜脈給藥,奈達鉑80 mg/m2分用3 d 靜脈給藥,21 d 為1 個同期,共做3 個周期。
1.4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比較兩組患者治療后貧血、骨髓抑制、肝腎功能損害、消化道反應發生率以及生存質量評分增加值、瘤體體積減少幅度、體重增加值、總生存期、進展生存期以及血清癌胚抗原、糖類抗原125、細胞角蛋白21-1。生存質量采用KPS 評分評價;采用實體瘤的療效評價標準(RECIST)評估患者瘤體大小。
1.5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3.0 統計學軟件處理數據。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 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貧血、骨髓抑制、肝腎功能損害、消化道反應發生率比較 中藥治療組貧血、骨髓抑制、肝腎功能損害、消化道反應發生率均低于化療組,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貧血、骨髓抑制、肝腎功能損害、消化道反應發生率比較[n(%)]
2.2 兩組患者生存質量評分增加值、瘤體體積減少幅度比較 中藥治療組患者治療后生存質量評分增加值高于化療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中藥治療組患者的瘤體體積減少幅度與化療組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生存質量評分增加值、瘤體體積減少幅度比較()

表2 兩組患者生存質量評分增加值、瘤體體積減少幅度比較()
注:與化療組比較,aP<0.05
2.3 兩組患者體重增加值、總生存期、進展生存期比較 中藥治療組患者治療后體重增加值高于化療組,總生存期、進展生存期均長于化療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體重增加值、總生存期、進展生存期比較()

表3 兩組患者體重增加值、總生存期、進展生存期比較()
注:與化療組比較,aP<0.05
2.4 兩組患者血清癌胚抗原、糖類抗原125、細胞角蛋白21-1 比較 兩組患者血清癌胚抗原、糖類抗原125 以及細胞角蛋白21-1 水平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兩組患者血清癌胚抗原、糖類抗原125、細胞角蛋白21-1 比較()

表4 兩組患者血清癌胚抗原、糖類抗原125、細胞角蛋白21-1 比較()
注:兩組比較,P>0.05
肺癌為臨床高發疾病,該病進展迅速,死亡率非常高,因此受到臨床醫生的廣泛關注,在祖國醫學中,沒有明確的命名,但是對癌癥的認識較為深刻。祖國醫學對腫瘤的認識歷史悠久,早在《素問·玉機真臟論》時就對肺癌進行較為深刻的論述,“大骨枯槁,大肉陷下,胸中氣滿,喘息不便?身熱,脫肉破月囷”,“十月內死”,預后不佳。可見對于癌癥患者的臨床表現以及預后有非常明確的認知。中醫多認為主要病機為陰陽失調,患者正氣受損,再加上情志怫郁,或者外感毒,最終臟腑受損,從而發生氣血瘀滯,久則成為“癥瘕”、“積聚”。目前隨著醫學的發展,放化療的廣泛應用,中國醫藥也廣泛的應用到癌癥的治療當中[2,3]。作者師從解建國老師,從醫近40年,積累了豐富的臨床經驗。解氏肺癌3 號方是老先生多年工作總結,廣泛的應用到肺癌的治療當中。本方不僅可以改善患者的臨床癥狀,讓疾病發展緩慢,還可以降低毒副作用。該方劑的應用基本原理為《內經》所言:“正氣存內,邪不可干”,“邪之所湊,其氣必虛”。以補助機體正氣為主。并且清代余聽鴻《外科醫案匯編》更直接點出“正氣虛則成巖”。由于脾為后天之本,因此補脾氣也是治療的關鍵,《素問·經脈別論篇》中指出:“飲入于胃,游溢精氣,上輸于脾,脾氣散精,上歸于肺,通調水道,下輸膀胱,水精四布,五經并行”。從這段可以看出,肺與脾關系密切,脾氣健運,運化功能正常,需要肺的宣降調暢氣機。在五行上母病及子,子盜母氣;有動物研究顯示,解氏肺癌3 號方可調控基質金屬蛋白酶9(MMP-9)和人腫瘤M2 型丙酮酸激酶(TU M2-PK)的產生,抑制原癌基因P53 及人類表皮生長因子受體(EGFR)的表達水平,明顯縮小晚期荷瘤肺癌小鼠模型瘤體,延長小鼠生存時間。其療法效、便、廉,且天然綠色,是基層肺癌患者良好選擇。現代研究證明:西洋參促進蛋白質的合成,增進單核巨噬細胞系統的吞噬功能[4],黃芪能誘生干擾素、白介素等抗腫瘤細胞因子,抑制癌細胞增生[5,6]。白術對T 淋巴細胞和B 細胞功能均具有良好的增強作用[7,8];浙貝母含有豐富的浙貝母堿[9],能促進腫瘤細胞凋亡[10]。中藥治療組貧血、骨髓抑制、肝腎功能損害、消化道反應發生率均低于化療組,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中藥治療組患者治療后生存質量評分增加值高于化療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中藥治療組患者的瘤體體積減少幅度與化療組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中藥治療組患者治療后平均體重增加值高于化療組,總生存期、進展生存期均長于化療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患者血清癌胚抗原、糖類抗原125以及細胞角蛋白21-1 水平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
綜上所述,解氏肺癌3 號方治療肺脾氣虛型非小細胞肺癌患者可以有效的提高患者的生存質量,對控制病情,提高生存率、降低毒性不良反應的均具有優勢,值得在基層推廣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