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青青
高血壓腦出血屬于臨床常見神經科疾病,病情往往較為緊急,在急性腦卒中中占比高達20%~30%,嚴重威脅患者生命安全[1]。由于高血壓腦出血患者病情比較復雜,且在急救過程中容易發生各種生命危象,在采取急救治療時,需要給予積極的護理干預。而患者搶救成功后,盡管干預效果明顯,仍然會遺留各種神經功能障礙。其中,肢體運動功能障礙是常見的疾病后遺癥。肢體運動障礙,不僅會導致患者運動功能下降,還會影響其生活自理能力,進而影響其生活質量。研究指出,在給予高血壓腦出血患者治療的同時配合科學高效的護理措施可有效預防關節變形、肌肉萎縮等不良現象的發生,有利于患者早日康復[2,3]。本文主要探討超早期康復護理介入對高血壓腦出血患者肢體運動功能及生活能力的影響,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擇本院2017年2月~2018年2月收治的86例高血壓腦出血患者,按入院順序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每組43例。觀察組女18例,男25例;年齡45~84 歲,平均年齡(64.42±10.61)歲。對照組女15例,男28例;年齡43~86 歲,平均年齡(64.12±10.26)歲。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納入標準:患者均有明確的高血壓病史;符合第四屆腦血管病學術會議高血壓腦出血診斷標準,并進行影像學檢查證實本病;初次發病;發病時間<48 h。排除標準:合并其他嚴重并發癥者;意識不清或者溝通障礙者;合并重大器質性疾病或者其他原因導致的肢體障礙者。
1.2 方法 對照組給予常規護理,護理人員根據多年工作經驗開展護理工作。觀察組給予超早期康復護理,具體如下。①關節功能與肌力康復。由康復師指導患者擺放適當體位,使用不同體位墊墊于偏癱部位,保持肌肉韌帶始終處于放松狀態。術后24 h 內依次對上肢與下肢各關節實施屈、伸被動活動,各個關節活動時間約5~10 min,3 次/d,循序漸進。當患者病情穩定后開展肩關節、髂關節活動,每天引導患者完成肌力訓練、股四頭肌等長與等張訓練等,100 次/組,3 組/d。當患者意識清醒后,引導患者由被動活動過渡至主動活動,開始肌肉力量提升訓練,使用腰帶助行器在康復師以及家屬協助下完成肌肉綜合訓練,包括站立、踏步、抬臂等動作,每個動作3~5 min。②手指精細動作的康復。當患者指關節功能恢復后,開展手指精細動作訓練,從單手握住彈性握力器開始,逐漸向握住飯勺獨立進餐過渡。配合雙手訓練,例如由患者獨立梳頭、洗臉、疊被、轉動魔方、松解紐扣等,提高患者單、雙手訓練效果。③失語康復。采用面對面、一對一方式鼓勵患者由單筆畫開始練習,逐漸向單詞、斷句、長句過渡,同時結合家庭訓練,從親朋好友的名字或熟悉的事物開始,盡可能采取圖文并茂方式,也可將所用內容錄入手機中反復練習與糾正。由護理人員現場示范,指導患者模仿口形、發音動作,正確擺放舌、口唇與牙齒位置,鼓勵其平時多發音、多練習、多表達。④日常生活能力。依據患者實際身體狀態制訂日常生活能力訓練規劃,內容涉及飲食、穿脫衣物、上下樓梯、自主排泄大小便以及輕微家務活動等。同時配合認知、精神狀態、心理回歸等康復治療。指導家屬保持耐心與患者溝通,密切關注患者康復訓練程度,適當調整康復計劃。
1.3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1.3.1 對比兩組患者護理效果 判定標準:痊愈:護理后患者功能缺失評分減少程度>90%,肢體功能恢復正常,病殘程度為0 級;顯效:護理后患者功能缺失評分減少程度70%~90%,患者肢體功能明顯改善,病殘程度為1~3 級;有效:護理后患者功能缺失評分減少程度30%~69%,病殘程度>3 級;無效:護理后患者功能缺失評分減少<30%,病癥與體征無明顯改善甚至加劇。總有效率=痊愈率+顯效率+有效率。
1.3.2 對比兩組患者肢體運動功能評分 采用Hallis肢體關節功能評定量表對患者肢體功能進行評價,該量表包括關節疼痛、關節功能、關節活動度3 項,評分越高,則表明患者肢體功能恢復越好。分別于護理前及護理后1、3、6 個月進行評估。
1.3.3 對比兩組患者生活能力評分 采用日常生活活動能力量表(ADL)對患者生活能力進行評分。量表包括洗澡、飲食、個人衛生、穿衣、小便控制、大便控制、如廁、轉移和輪椅操作。每項評分10 分,采用滿分制。得分越高,日常生活能力越好。分別于護理前及護理后1、3、6 個月進行評估。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0.0 統計學軟件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采用t 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護理效果對比 觀察組護理總有效率為95.35%,顯著高于對照組的81.40%,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護理效果對比 [n,n(%)]
2.2 兩組患者肢體運動功能評分對比 護理前,兩組肢體運動功能評分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護理后1、3、6 個月,觀察組肢體運動功能評分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肢體運動功能評分對比(,分)

表2 兩組患者肢體運動功能評分對比(,分)
注:與對照組對比,aP<0.05
2.3 兩組患者生活能力評分對比 護理前,兩組生活能力評分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護理后1、3、6 個月,觀察組生活能力評分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生活能力評分對比(,分)

表3 兩組患者生活能力評分對比(,分)
注:與對照組對比,aP<0.05
高血壓腦出血屬于臨床常見疾病,多發生于高血壓、老年人群中,病死率與致殘率高[4]。目前,臨床多采用手術方式對其進行治療,通過該種方式清除患者顱內血腫,進而降低顱壓,緩解病情。但部分患者在術后仍遺留語言障礙、偏癱等神經功能障礙,影響患者術后康復[5]。因此如何采取有效康復措施保障高血壓腦出血患者神經功能以及肢體功能恢復已成為醫學界重點研究項目。高血壓腦出血患者往往存在較為嚴重的腦神經損傷,但有學者研究指出,當周圍環境處于適宜條件時其受損神經可再生,其中受損后3 個月內恢復最快,若在該階段內開展康復護理可明顯提高患者神經受損修復效果,改善肢體功能[6]。超早期康復護理是指在時間上異于早期護理與常規護理,于術后24 h 即開始實施,著重強調干預的超前性,涉及患肢功能康復、語言功能恢復、日常生活能力恢復以及患者心理健康護理等,對于改善腦出血病灶周圍組織起到良好輔助作用,代償性發揮大腦可塑性作用,有利于神經功能缺損以及肢體功能改善,提高康復效果[7]。對于高血壓腦出血患者,由于出血引發的血管壓迫,會導致其大腦神經局部區域受損。而不同的大腦神經聯系著不同的功能區,相對應肢體運動功能部位的神經受損,使得中樞神經難以對上下肢神經發揮指令,導致肢體障礙的發生。在經過多年的臨床研究,證實在超早期實施有效的康復護理干預,患者的神經功能得到反復的刺激,可有效逆轉肢體神經功能障礙,提升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避免給家庭以及社會帶來更大的負擔。本文中于觀察組患者中實施超早期康復護理,分別從關節功能、肌力恢復、手指精細動作、失語、日常生活能力等方面進行護理干預,加強患者日常練習,例如單雙手握力、梳頭洗臉、疊放衣物等日常生活技能,提高患者各個關節活動度,同時配合語言發聲聯系,指導患者熟悉字、詞、句并反復練習,進一步刺激神經細胞功能的恢復,提高患者生活質量。故本文中觀察組護理總有效率為95.35%,顯著高于對照組的81.40%,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護理后1、3、6 個月,觀察組肢體運動功能評分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護理后1、3、6 個月,觀察組生活能力評分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提示實施超早期康復護理能顯著改善患者的神經缺損、肢體運動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對其原因進行分析,超早期康復護理可保護患者瀕死腦細胞,導致意識“開關”系統對大腦皮質產生激活作用并維持其一定興奮性,進而促使患者處于覺醒狀態。對于已經死亡的腦細胞,該種護理模式通過反復加強訓練引發死亡腦細胞周圍的細胞進行功能代償或功能重組完成修復工作,向傳導通路上的各個神經元傳遞不同方式的刺激,開放潛在突觸,進一步保障已恢復的神經通路穩定性,對于促使大腦覺醒具有積極意義。
綜上所述,高血壓腦出血患者實施超早期康復護理效果良好,值得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