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英
摘要:緩解“三農”建設的資金壓力,大力發展農村合作金融,實現農戶間的和衷共濟,共同發展,是提高農戶收入,促進西部地區“三農”建設和經濟發展的有效途徑,西部地區農村合作金融的存在和發展有其現實基礎。
關鍵詞:西部地區;農村合作金融;現實基礎
合作金融是農村金融的生力軍,政府一直支持和鼓勵農村合作金融組織的發展,2014年“中央一號”文件更是明確發展合作性金融,為其發展指明了方向。農村合作金融是一些具有共同金融需求的農戶以及分散弱小的農村經濟主體,為了滿足資金需求、抗衡金融市場壟斷,自愿入股聯合形成的金融組織。從而為農村金融合作在農村扎根發芽奠定了現實基礎。
一、合作金融能夠為發展農村經濟解決所需資金
我國西部地區農村農戶所擁有的資源稟賦、生產要素、生產技術、收入水平以及經濟地位遠遠落后與中東部地區農戶及城鎮居民,成為社會的弱勢群體。處于弱勢地位西部地區農戶如果不在經濟金融上進行聯合,則很難改善其經濟狀況、社會地位,甚至生存都存在問題。處于弱勢地位的農戶只有通過信用合作,充分挖掘農戶經濟金融上的互助潛力,才能提高其在市場經濟中的競爭地位,改善其金融支持狀況和經濟狀況。因此,在我國西部地區通過參與合作金融獲得資金支持,已經成為不可或缺的融資方式。
按照“自愿參與,互助互利、民主管理、社員優先”的合作經營原則,不單純以盈利為目的,通過政策支持和財政補貼,引導市場力量參與到農村合作金融建設中。農戶可根據自身條件和意愿,自由選擇入股,優先使用合作社資金。從而切實提高了原本分散、力量薄弱、無足夠的擔保獲得信貸資金支持的農戶的融資能力,能夠以較低的融資成本獲得相應的金融服務,更好地滿足了農戶的資金需求,進而滿足消費和擴大再生產的需要,縮小貧富差差距,實現共同富裕,推動當地農村經濟發展。
二、農戶對農村合作金融組織認同度高
相對于商業性金融機構而言,農民的融資需求具有相對分散、規模小、抵押難、周期短、監管難、風險大等特點,向農戶提供貸款的過程中,無論是在抵押資產價值評估、信用擔保資質評估,還是在對農戶信用評估等方面都存在巨大的技術障礙,從而導致成本加大。因而,向農戶提供貸款作為一筆“出力不討好的賠錢買賣”,商業性金融機構從農村金融市場退出自然就成為了一種理性的選擇。商業性金融機構向農戶提供資金意愿低、融資門檻,使得農戶在商業性金融機構屢屢碰壁,迫使農戶潛在的融資需求得不到滿足,在遇到資金困難時,不得不轉而尋求非正規金融得幫助。
然而大多數農戶對民間金融具有的高利貸性質、不規范以及債務糾紛頻發等望而卻步。通常農戶是當地農村合作金融的參與主體,由農戶出資組建,由農戶管理,服務于農戶。參與金融合作的農戶在地理上相對集中,生活、生產以及金融活動方面均有一定的共性,加之以血緣、地緣、親緣為主的環境背景進一步強化了成員的共同信仰和習慣。因此,對于由同一鄉村農戶共同出資組建的、扎根于當地農村的農村合作金融組織而言,獲取農戶資金用途、還款能力、信用程度等信息的成本遠低于其他類型的金融機構,容易被農戶認同為是自己的金融組織。同時,農村是一個熟人社會,從而保證了農戶還款的積極性,降低了信用風險。農戶如果不遵守合作金融機構的秩序和規范,輕易地踐踏規則就可能喪失借貸機會,背負沉重的心理壓力,被視為不講信用的人,甚至影響幾代人。
此外,相比其他金融機構,正因為農村合作金融機構有其自身優勢和特色,更容易受到農戶的青睞,網點分布更廣、覆蓋農戶范圍更大,且主營業務明確,信貸門檻相對低,方便快捷度高,交易成本低,自我服務功能強,既可滿足大量農戶短期、小額、靈活和低息的融資需求,還可以防止農村資金的外部流失。
三、合作金融在西部農村有著廣泛的群眾基礎與現實基礎
在我國西部地區農村推行以合作金融為主要內容的農村金融體制改革存在現實可能性。事實上,越是經濟落后地區,越有更多的農戶融資愿意借助于農村合作金融組織獲得資金,其參與熱情高,對合作金融方式和組織也有較高的期望,表現出少有的介入意愿。但由于農村合作金融組織建設不到位,合作方式和相關機制建設還需要進一步提高。因此,應在充分尊重農戶金融合作意愿的基礎上推進以合作制為重要組織方式的農村金融改革。經濟學家茅于軾和湯敏在我國農村進行的農村合作基金試點也表明:在經濟相對落后、封閉的農村,大多數農戶都愿意以互助合作的方式參與金融合作,并對周邊鄉村產生了顯著的示范效應和輻射作用。
可見,在我國農村發展農村金融組織存在著現實可能性。此外,國際上一些發達國家(美國、法國、德國和日本)和新興市場國家(地區)(韓國、中國臺灣)的發展經驗表明,農村合作金融組織的建立和壯大,有效地解決了農村經濟發展的資金需要,推動了這些國家或地區的農業現代化進程的發展。而反過來看,一些國家和地區農村合作金融組織能否迅速發展壯大,合作金融體系能否健全和完善,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是否能夠有效帶動農戶的參與的熱情。國際上的這些經驗也從另一個側面印證了,農村合作金融組織作為農村金融體系的一部分,其發展和壯大不僅是必要的,而且是可行的。
參考文獻:
[1]周霆、鄧煥民.中國農村金融制度創新論(基于三農視角的分析)[M].北京: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 2005.
[2]張杰.中國農村金融制度:結構變遷與政策[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社, 2003.
[3]馬忠富.農信社路向何方[J].中國改革,2002,01:46-47.
[4]馬曉青,朱喜,史清華.農戶融資偏好順序及其決定因素——來自五省農戶調查的微觀證據[J].社會科學戰線, 2010, 04:72-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