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李麗
摘要:新修訂的《公司法》雖將注冊資本“實繳”改為“認繳”,但實繳資本時期的抽逃出資問題仍然沒得到解決。獨立財產是公司擁有獨立法人人格的物質基礎,是公司人格不可或缺的要素和標志之一。公司財產雖來自于股東的投資,但股東一旦把財產轉入到公司賬戶后,即成為公司的法人財產,法人財產獨立于股東個人財產,由公司獨立支配。抽逃出資是股東履行出資義務后,不按公司法定程序支配其已投入公司的財產,違反公司資本維持原則,損害公司、其他股東及公司債權人的合法權益。《公司法》及相關司法解釋雖規定了對抽逃出 資的認定條款,但實務中抽逃出資的形式多樣,手段“曖昧”,給抽逃出資認定帶來一定難度。
關鍵詞:抽逃出資;構成;認定;案例;優化建議
1.抽逃出資的構成要件
最高人民法院關于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司法司法》若干問題的規定(三)(以下簡稱《公司法解釋三》)第十二條具體規定了抽逃出資的構成要件“公司成立后,公司、股東、或者公司債權人以相關股東的行為符合下列情形之一且損害公司權益為由,請求認定該股東抽逃出資的,人民法院應予以支持:(一)制作虛假財務會計報表虛增利潤進行分配;(二)通過虛構債權債務關系將其出資轉出;(三)利用關聯交易將出資轉出;(四)其他未經法定程序將出資抽回的行為。”根據本條款,分析抽逃出資四個構成要件:
1.1抽逃出資的主體。結合《公司法》第35條規定“公司成立后,股東不得抽逃出資”,抽逃出資的主體為公司的股東。此股東包括公司發起人和以受讓股權或增資認股的方式加入公司的自然人、法人。《公司法解釋三》第十四條規定了協助抽逃出資的其他股東、董事、高級管理人員或實際控制人的連帶責任,但結合《公司法》及其司法解釋,并未將董事、高級管理人員或實際控制人明確為抽逃出資為主體。
1.2抽逃出資的主觀要件。公司股東未經法定程序通過法律規定的四種禁止行為將出資抽回,從4種禁止性行為的性質看,股東故意抽逃具有非法占有的目的。
1.3抽逃出資的客體。抽逃出資行為客體是公司資本,抽逃出資侵害公司財產獨立性,違反資本維持原則。
1.4抽逃出資的客觀要件。首先抽逃時間,在公司成立后,且股東已履行出資義務。其次是抽逃行為,《公司法解釋三》第十二條列舉了三種常見抽逃出資行為,法條第四項是作為兜底條款,列舉不窮盡。《公司法解釋三》第十二條在2014年修正后刪除了“將出資款項轉入公司賬戶驗資后又轉出的行為”屬于抽逃出資的規定,在實繳資本年代,這種“即抽式”抽逃出資是比較常見的,刪除該條款并不否定“即抽式”抽逃出資非法性,各地法院對“即抽式”這種行為的認定也變得尺度不一。認繳出資年代,盡管取消了最低出資資本要求,但要是違反資本維持、資本確定、資本不變三原則,仍然存在抽逃出資的問題。
2.抽逃出資認定難
首先,法律本身規定較為寬泛。關于抽逃出資認定的法條如《公司法》第三十五條是禁止抽逃出資。《公司法解釋三》第十二條所說“將其出資轉出”“將出資轉出”“將出資抽回”所指是股東個人出資,實踐中大多數出資方式是貨幣出資,而貨幣作為種類物,如何證明股東抽逃的恰好是“其出資”,給抽逃出資的認定增加了難度。
其次,抽逃的形式多樣,認定標準不一耗時長。股東履行出資義務后利用各種方式和手段將出資抽回,侵占公司財產。除了《公司法解釋三》列舉的前三款抽逃形式,還有第四款將出資抽回的其他情形,該條文未明確股東抽逃出資行為的含義,只是從列舉的行為判斷是否屬于抽逃出資,無法涵蓋實務中股東們形式多樣的抽逃出資行為,使得在實務認定中存在爭議。因為列舉式的行為讓法院在對是否屬于第四項涵蓋的行為時產生歧義,且每個法官認識不同。同一個案件,一審、二審不認定為抽逃出資,再審認定為抽逃出資,如參見中國裁判文書網(2019)豫01民終3266號、(2020)豫民再122號判決書所示案情與法院認定情況,再參見(2019)豫01民終13247號判決書,對同一個公司股東抽逃行為省高院、市中院法院給出不同判決,兩個不同債權人起訴同一家公司的股東抽逃出資,一個債權人經歷了一審、二審法院認定為不存在抽逃出資,到再審被認定為抽逃出資,而另一個債權人一審輸官司后就沒再上訴,沒上訴的債權人又要如何實現自己的債權。《最高人民法院關于修改<關于民事訴訟證據的若干規定>的決定》第十條下列事實,當事人無須舉證證明:(六)已為人民法院發生法律效力的裁判所確認的基本事實。在上述案件系列案中,有個別訴訟案件引用法院認定為不存在抽逃出資事實的判決,對方當事人或許并未收到讓原來被引用的判決已被否定的通知。
最后,抽逃出資舉證難。依然以《公司法解釋三》第十二條列舉的抽逃行為為例。制作虛假財務會計報表虛增利潤進行分配、通過虛構債權債務關系將其出資轉出、利用關聯交易將出資轉出,這三種行為都是公司內部才能獲取的信息,且公司財務記載和工商公示信息均不會如實反映。虛假、虛增、虛構已經表面公司賬面上的弄虛作假,公司其他股東追究此三種行為都需費力取證,更不用說公司外部的債權人。雖法律對抽逃出資的舉證責任進行倒置,公司法解釋三第二十條規定:“當事人之間對是否已履行出資義務發生爭議,原告提供對股東履行出資義務產生合理懷疑證據的,被告股東應當就其已履行出資義務承擔舉證責任。”但因為信息不對稱,從抽逃行為發生到債權人知情維權,時間較長,使得債權人不能及時維權止損,一些債權人甚至是到債務公司資不抵債,債權無法實現時才發現股東抽逃出資行為。
3.抽逃出資的民事法律責任
《公司法解釋三》第十四條規定:股東抽逃出資,公司或者其他股東請求其向公司返還出資本息、協助抽逃出資的其他股東、董事、高級管理人員或者實際控制人對此承擔連帶責任的,人民法院應予支持。
公司債權人請求抽逃出資的股東在抽逃出資本息范圍內對公司債務不能清償的部分承擔補充賠償責任、協助抽逃出資的其他股東、董事、高級管理人員或者實際控制人對此承擔連帶責任的,人民法院應予支持;抽逃出資的股東已經承擔上述責任,其他債權人提出相同請求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
本條款將協助抽逃出資的其他股東、董事、高級管理人員或實際控制人列為責任人,一定程度加大了對債權人的合法權益保障。但如上文所述,債權人發現股東抽逃出資行為時,或許公司已經到了資不抵債的境地,同時,股東故意抽逃出資,一般都對抽逃行為掩飾的“滴水不漏”,藏不住抽逃行為的也會將個人財產隱藏、轉移,讓債權人追無可追。
4.預防抽逃出資的建議
股東抽逃出資導致公司資本或股本的減少,違反資本維持原則,損害公司法人的權益,侵犯公司債權人合法權益。公司司法改革后,公司注冊資本雖然由原來實繳登記制改為認繳登記制,公司登記設立時不用全部繳納注冊資本,只需在公司章程規定的認繳期限內及時足額繳納,但在部分或全部繳納出資后,依然實行股東出資與公司財產分離,即股東在認繳期限內繳納的出資即歸屬公司財產,不允許抽回,否則依然構成抽逃出資。因此,現行的認繳資本制度下,仍需防范股東抽逃出資行為。
加強公司內部合規管理。規章制度要完善明確,對公司重大事項、重大決策、大額資金的使用要在規章制度中嚴格界定,明確相關決策程序,嚴格執行規章制度;提高股東法律意識,特別是加強股東對公司財產獨立性的認識,尊重公司法人獨立性,建議在工商注冊登記時,提交資料增加股東簽署的法律告知書(闡述個人財產和公司財產的區別,公司財產獨立性等),或以短信通知形式由工商登記系統統一發送給登記在冊的股東。
加強公司外部嚴格監管。建議工商、有權監督機關等機關合力整治抽逃出資行為,讓抽逃行為無處可逃。工商機關在公司登記注冊時對股東普法,如上述建議;有權監督機關隨機抽檢公司財務情況,及時發現抽逃苗頭,優化營商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