翁俊杰,金 健,王俊卓
(江蘇大學 機械學院,江蘇 鎮江 212013)
激光干涉法是常用的且對于近距離測量具有較高精度的測距方法,其通過實現不同頻率的兩束單色光產生干涉實現距離測量,該測距方法應用于軍事、工業生產以及大學實驗教學中[1]。應用邁克爾遜干涉法測量距離的實驗中,若將其中一個反射鏡連接在運動物體之上,當物體運動時,其產生的干涉條紋將出現匯聚和散開的變化,該光學變化通過后續連接的光電探測器轉換為電信號,經過處理后在示波器上記錄下波形,結合多普勒效應后,能夠通過波形計算出物體的運動速度。
邁克爾遜干涉儀整體結構主要包含激光器、分光鏡、反射鏡、光電二極管部分。反射鏡分為可動的反射鏡和固定的反射鏡。如圖1所示,激光器S射出一道激光光束,在經過分光鏡G后,光束分為50%光能的兩束光束,分別在可動反射鏡M1和固定反射鏡M2上發生反射并返回到分光鏡G,這兩束光的一部分經過分光鏡后會聚,經過光闌到達光電二極管,由于存在光程差,兩束光會發生干涉,從而產生明暗相間的干涉條紋。

圖1 邁克爾遜干涉儀原理
當圖1中的可動反射鏡M1移動距離L時,光束的光程也會因此增加2L,于是在光電二極管中產生的暗條紋數和移動過程中的波長數N相等,即:由式(1)可知,可通過對移過視場的干涉條紋計數而得到可動反光鏡移動的距離。

多普勒效應是運用多普勒頻移得到運動速度[2]。當可動反射鏡M2以速度v朝向光源方向運動時,其反射光的頻率f1與光源頻率f0的關系為:

式(2)在的v<<C前提下成立,并且當移動速度v與光速C方向不平行時,可以通過平行分量計算。再次運用該理論,可以得到光電二極管所接收到的光頻率f2與反射光頻率f1的關系為:

式(3)結合式(2),便可以得到收到光頻率f2與光源頻率f0的關系為:

實驗中將該光線與固定反射鏡M2的反射光會聚,由于M2固定,其頻率不發生變化,兩光線頻差較小,會聚時出現拍頻干涉現象,產生的多普勒頻移f3為:

式(5)即多普勒頻移f'與可動反射鏡M1移動速度v的關系,通過得到多普勒頻移值,能夠計算出運動速度[3]。而要得到多普勒頻移f3,可以通過光的強度疊加來得到。應用振動疊加原理,可以分別表示頻率為f'和f''的兩列光波:

式(6—7)中,A1和A2分別為兩束光在光接面上的振幅,φ1、φ2為初位相。兩束光在接收面會聚,其合成的強度為:

式(8)中的兩項分別是直流和交流分量,當連接運動物體的可動反射鏡M1以速度v運動時,在光電檢測器端的輸出頻率即為多普勒頻移的余弦量,通過這樣的關系能夠得到多普勒頻移,接著用式(5)得到可動反射鏡M1的運動速度,即被測運動物體的運動速度。
當射向可動反射鏡和固定反射鏡的激光頻率相等時,能夠測得被測物移動速度,即用零差干涉實現速度測量[4]。通過對裝置進行改進,通過雙頻激光器或者聲光調制器,實現外差干涉。此時兩個干涉臂之間存在頻差,加入聲光調制器后得到的頻差通常較大,頻差能夠達到20 MHz以上。得到的頻率具有較好的穩定性,能夠克服光強波動產生的直流漂移影響,能夠使激光功率噪聲減少,因此能夠在對速度較快、精度要求較高的情況下使用,也能夠在測量速度的過程中,實現對被測物與被動方向進行判斷。
聲光調制器(AOM),基于布拉格衍射原理(如圖2所示),能夠調制光束偏轉、強度和頻率。

圖2 布拉格衍射
布拉格衍射的發生需要高聲波頻率以及較大的聲光作用強度,需要光束與聲波波面按照一定角度斜入射。該衍射有0級和±1級衍射,衍射光線的能量更加集中,能夠在出射角的頻率和相位上實現入射光和超聲波的相加和相減,從而實現對頻率和相位的調制。
激光外差干涉因其具有上述的諸多優點,多應用于現場振動的檢測,其原理如圖3所示,假設He-Ne激光器發出的激光頻率為v0,光束通過聲光調制器變成頻率分別為v0和(v0+v')的兩束光,其中v'為聲光調制器的調制頻率。頻率為v0的光束通過分束器和透鏡會聚在震動的被測物體上發生散射,散射光達到光電接收器作為測量光束,其光頻為(v0+Δv),Δv為被測物震動產生的多普勒頻移。另一束頻率為(v0+v')的光經過分束器后,由反射鏡反射至光電接收器作為參考光束。

圖3 激光外差測振原理
測量光束和參考光束在接收器會合成的拍頻光束為:

若要滿足外差干涉的副載波要求則需要v'>3Δv~5Δv。后續混頻器會將經過光電接收器轉換后的拍頻信號與頻率為的v0信號進行混頻,從而解調得到多普勒頻移,多普勒頻移因被測物的震動而發生隨時間的變化,該變化由頻率跟蹤器記錄下來,即檢測得到被測物震動狀況。
外差干涉法相較于零差干涉法雖然搭建復雜程度更高,但能夠滿足操作測量過程中對于速度控制的苛刻要求,也能夠解決光電器件對于高頻光信號難以接收轉換的問題,對于速度測量精度更高,受干擾更小。
測試過程主要包括:搭建和調試實驗裝置;獲得干涉條紋;通過光電元件將光信號轉換為電信號,接著對電信號進行處理,實現位移量的測量。
搭建裝置過程中,使用光具組導軌,保證激光器和分光鏡以及可動反射鏡處于同一直線,且保持在合適的高度。因為選用了分光棱鏡,故要保證不動反射鏡處于棱鏡的正確邊向,搭建裝置應當保證激光器發射光線能垂直射向分光鏡,垂直照射到可動反射鏡上。微調激光器支架以及固定反射鏡位置角度,使反射光點重合,能夠在觀測端看到干涉條紋出現,如圖4所示。

圖4 干涉圖樣
通過移動可動反射鏡M1能夠看到干涉條紋向中心匯聚或者散開,即調試完成,用光電二極管代替觀測屏,將變化的光信號轉為電信號,并通過放大電路連接示波器,通過調節示波器的時間增益,能夠得到范圍時間內的電信號波形。移動連接可動反射鏡M1的被測物,使其移動速度接近勻速,對顯示信號進行傅里葉變換處理,在處理后得到的頻譜圖上找到最大頻率即為所需要的多普勒頻移f',代入式(5)得到的速度v即為被測物的移動速度。
外差改進則需要在本來結構上外加聲光調制器部分進行頻率的調制,通過混頻器將經過光電接收器轉換后的拍頻信號與頻率為v0的信號進行混頻,得到的多普勒頻移通過頻率跟蹤器記錄。要注意的是,因為被測物體多為漫反射體,需要在實驗中改善返回光的波面,測量光線要盡可能會聚,從而有利于對返回光的收集和對返回光波面的改善。
激光干涉法測速具有較高的精度,能夠對小范圍運動、振動等進行測量。目前,在國內應用邁克爾遜干涉儀裝置原理進行激光測速,不僅可以進行物理測量研究,還多應用于實際生產,如內燃機進氣管道表面的速度檢測、振動膜片的速度檢測、旋轉機械轉軸的軌道分析,以及對不能連接地震式的傳感器的機器零件的速度檢測等。邁克爾遜干涉儀的基本結構是許多現代干涉儀的基礎,其包含的原理、調試的過程和操作在光學儀器中有一定的代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