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超,張淑艷,翁俊超
(長春光華學院,吉林 長春 130033)
“傳感網絡原理及應用”課程涵蓋傳感器、無線通信、操作系統協議棧、嵌入式系統、嵌入式界面開發、上位機界面開發等多項內容,對學生學科競賽、畢業設計、實習就業有著較深遠的影響[1]。傳統的教學改革主要是對該課程教學手段的更新、教學方法的完善、教學內容的延伸,不能從實質上為學生提供更為廣闊的學習平臺、空間和機遇,而學科競賽作為一種專業性競技比賽,不僅能夠開闊學生的視野,培養學生的工匠精神、創新意識,鞏固和運用所學知識,更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由原來的課上被動接收逐步向課下主動式學習轉變。本文主要針對第二課堂的多平臺建設、學科競賽活動的開展等方面開展研究,探討“以賽促學、以賽促教、以賽促改”的課程建設與改革新方式[2]。
國內外高校為了推動和促進高等學校的教改工作, 提高學生學習專業技能的興趣與能力,紛紛成立相關的職能部門,積極開展第二課堂與學科競賽活動,鼓勵和支持專業課教師走出第一課堂,加入第二課堂,逐步形成以專任教師為主導,以學生為主體的學科競賽育人模式。如哈爾濱工業大學、浙江大學、武漢大學師生團隊,在全國普通高校學科競賽的建設中一直處于領先位置;而民辦應用型高校也發展迅速并取得長足進步,如廈門大學嘉庚學院、集美大學誠毅學院、杭州電子科技大學信息工程學院等,位列民辦本科與獨立學院前列[3]。吉林省有吉林大學和長春理工大學分別位列綜合類高校和地方本科院校前20強。
文章研究學科競賽活動的“組織平臺”“項目平臺”“活動平臺”“空間平臺”的建設方案與實施辦法,并以電氣信息學院“三團一平臺”的第二課堂工作體系為基礎,通過理論研究與實踐活動逐步探索“三足理論”與“雙面就業”理念,為促進“傳感網絡原理及應用”等綜合性、交叉性較強的核心專業課程教學改革提供理論支撐和實踐保障[4]。學科競賽平臺建設框架如圖1所示。

圖1 學科競賽研究基本框架
組建專業社團“遠達創新科技學會”,逐步形成“三團一平臺”的組織模式。“三團”是指專業社團、實驗室助理團、科研助理團,覆蓋學院90%以上的在校學生。在組織形式上,本著“層層篩選、層層選拔,全面覆蓋,打造精英”原則,逐步形成良性競爭機制,學生可以在輔導員、專任教師、班導師的引領下加入專業社團開展各項社團活動,逐步提升自身專業素養和綜合能力。“一平臺”是指以學科競賽為平臺,鼓勵和支持學生在創新創業類、專業技能類、社會實踐類等各類型競技比賽中取得更好的成績,以實際行動驗證“賽學結合”模式的實踐教學改革。
以物聯網工程核心專業課“無線傳感網絡原理及應用”為例,逐步引入相關競賽項目案例、部分國家級大創項目、教師科研項目相關內容,實現案例式教學、項目驅動式教學模式,吸引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教學效果,并以學科競賽獲獎、學生發表論文及專利、參與教師科研項目情況等助力一流課程建設工作。在建設過程中,“傳感網絡原理及應用”課程先后獲得吉林省教育廳“校企合作”建設課程、吉林省教育廳“在線精品開放課程”、吉林省教育廳“省級一流課程”。同時,專任教師在第一課堂的專業課教學活動中將典型獲獎競賽項目、大創項目、科研項目以視頻、圖片等形式呈現給學生,為“第一課堂”與“第二課堂”之間的相互扶持與相互促進做好宣傳引領工作。
借鑒電氣信息學院科技創新活動月、22個好習慣養成教育等活動的成功經驗,探討第二課堂中的各項活動如何開展,如何搭建更為豐富的活動平臺。實踐中以電氣學院的科技創新活動月為例,科技月活動以“科技創新,引領電氣”為主題,至今已成功舉辦9屆。通過在校學生科技創新活動月作品展,充分展示學院學生的創新能力,營造科技創新的濃厚氛圍,提高了廣大學生的參與意識、創新意識、競爭意識,使得學生科技活動得到進一步深化,激發了廣大學生的科技創新熱情,推動創新型校園文化建設。
分別建立“軟件工作室”和“硬件工作室”兩個空間平臺,軟件工作室主要為數字媒體藝術、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提供軟件開發與設計的場地和設備。硬件工作室主要面向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電子信息工程專業師生開放,為其提供實驗、競賽所需常規硬件設備。鑒于物聯網工程專業的特殊性,社團學生可以通過網上預約形式使用“軟件工作室”和“硬件工作室”進行競賽活動、專業項目的研究與設計。此外,學院通過網絡公布實驗室空閑狀態與時間,師生可以根據需要在專任教師的指導下開展實驗和專業活動。
師生團隊深入開展“第二課堂”工作的理論研究,并結合自身崗位進行實踐探索,利用網絡、數據庫及學校圖書資源查閱國內外參考文獻,先后在吉林大學、長春理工大學、美國哥倫比亞學院等國內外高校開展調研工作,了解和學習國內外“第二課堂”工作開展的現狀和經驗。將國內外大學“第二課堂”與科學競賽活動的新舉措進行比較,針對大學生專業能力與綜合素質培養的方式進行探討,分析人才培養理念、培養方式、培養過程方面的不同,為高校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改革提供寶貴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