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 立
(遼寧軌道交通職業學院,遼寧 沈陽 110023)
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教學工作會議上發表了關于“要堅持把立德樹人作為中心環節,把信息素養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實現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重要講話[1]。總書記強調,高等教育發展水平是一個國家發展水平和發展潛力的重要標志。做好高校信息素養工作,必須堅持正確政治方向,圍繞人這個中心,按規律辦事,做到因事而化、因時而進、因勢而新。
本課程旨在引領學生熟練掌握Python的基本知識和技能,實現開發環境的正確搭建與Python應用程序的開發;通過項目驅動學習和綜合實訓,掌握使用python語言進行程序開發的知識和技巧,能勝任Python程序員的基本崗位要求,同時具有1+X計算機視覺應用開發初級的基本能力,并能參與到企業實習、實訓,以及生產過程中,提升自身的實踐能力。
高職院校培養學生重在“動手能力”,即職業能力培養。職業院校目標是培養高素質的技能人員,所以在教學過程中更注重動手能力。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培養網絡專業學生的職業能力:一是由于軟件行業目前是發展最為迅猛的專業,社會普及率高,就業范圍廣泛,因此要求學生一定要時刻自我學習,有不斷提升自己的學習意識。二是要求學生能不斷學習專業知識,在技術快速更新迭代中不被社會淘汰,不被技術淘汰。三是要有版權意識。
緊密聯系企業,把企業標準或是行業標準及時引入教學,保證在教學過程中對學生有好的規范教育,比如可以把某企業的編碼規范引入到學生學習過程,學生所學代碼符合此公司的要求,可以直接聘請入企業就業。軟件行業的編碼規范都差不多,因此滿足了一定的規范后,稍作調整就可以滿足大部分企業的規范要求。
在教學過種中進行分組教學,將軟件開發企業中的小組角色引入實際教學過程,讓學生更好地理解未來工作的實際環境。課程設計3個角色:團隊負責人、文檔專員、軟件專員。每組4人,項目負責人兼任兩個角色:團隊負責人與文檔專員。所有學生在第一次上課的時候按照4人隨機分組,不夠4人的可安排1名軟件專員,保證每組每個角色均有人員,每個任務完成后組內角色進行循環,如圖1所示。
圖1 角色循環轉換
在教學案例庫的建設方面,為發揮充分“全課程育人理念”效應,應充分考慮授課對象的特點,構建基于“信息素養”的“Python開發技術”課程教學項目案例庫,具體內容如圖2所示。
圖2 “Python開發技術”信息素養設計
課前發布教學資源,因為本課程是以翻轉課堂為主的混合式課堂教學方式,因此在課前要在云班課上發布以有教學資源,供學生課前學習并進行打分評價。
課中以學生為主體,進行角色扮演式的項目演練,討論與答辯。
課后學生進行課程的反思與作業的完善,教師對項目作業進行評判考核。
(1)構建專業課程與信息素養課程、職業素質課程三位一體的專業課程教學模式。在“信息素養”的視域下,采用云教學模式對高職專業課程進行改革,通過頭腦風暴、在線問答、輕直播等多種途徑融入素質元素的方式,充分發揮全課程育人的作用,突出素質元素在知識育人過程中的思想價值引領作用[2]。
(2)在案例教學中潛移默化滲透信息素養,不強加素質元素,而是通過案例代碼編寫,在實現軟件開發的過程中,讓學生不知不覺先感受到素質內容,而后教師在講課過程中融入素質內容,順其自然,效果良好。
(3)線上教學資源主要應用于課前預習和課后拓展兩個環節,是學生開展自主學習所使用的教學資源。在已有的大量課程教學平臺資源的基礎上,更新素質元素教學資源,包括素質視頻(提供第三方視頻資源鏈接)、網站素材和拓展鏈接等方面。
線下核心教學通過課后任務的訓練,將課后任務作為結業成績的重要依據,即為傳統的課堂教學和項目實踐。教師在課堂教學過程中采用與素質元素相符的教學素材,適時運用多種教學手段,使素質元素貫穿課堂始終,讓學生在獲得知識技能的同時,得到思想上的升華[3]。
在課堂教學設計方面,為了充分發揮“素質元素”的價值引領作用,切實提高教育教學效果,在不同的教學環節中混合入適合的教學元素,教師作為主導者,使學生成為學習的主體,根據自身興趣主動參與自我導向性學習、網絡探究式學習。
通過云任務的統計,發現學生對素質思想有非常高的認同和熱愛。學生自發、積極地完成教學任務。從統計結果來看,學生對熱愛祖國、熱愛家庭、熱愛母校、熱愛專業技術,學成報效祖國等正確的價值觀統計比例達到98%以上。由此可見,信息素養教學效果非常好。
計算機網絡技術專業教學團隊積極開展“信息素養-專業素質”教學改革和實踐,取得了較好的成績,教師職業素養、教學水平和教學效果明顯提高,學生綜合素質有效提升。
通過信息素養教育,也可從側面了解到學生的價值觀和愛國愛黨熱情。對沒有達到要求或是對素質認知不高的同學,教師應積極加強聯系,做好教育工作,爭取在課程結束時,讓學生在專業知識和素質認知兩方面,有一個較大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