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毓文 劉 萍 胡 娜 葛洪亮 彭雨薇
江西省萍鄉市人民醫院風濕免疫科,江西萍鄉 337000
系統性紅斑狼瘡(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屬于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多伴有發熱、關節疼痛、蝶形紅斑等癥狀,若未得到及時治療,可能會累及多個系統,引起多種并發癥[1-2]。SLE 疾病活動指數(SLE disease activity index,SLEDAI)為臨床評估 SLE 患者病情嚴重程度的常用方法, 可將SLE 分為活動期與緩解期,但SLEDAI 容易受評估人主觀意識影響,且評估內容較多, 導致其在臨床中應用存在一定局限性。而臨床對于不同病情的SLE 患者其治療方法也不盡相同,緩解期患者經臨床積極治療后預后良好,病情容易控制,但活動期患者臨床治療難度較高,且病情復雜,極易引發狼瘡性腎炎(lupus nephritis,LN),嚴重損傷腎臟功能,影響疾病預后[3-4]。因此,采取有效的手段積極評估SLE 患者病情具有重要意義。 程序性死亡配體-1(programmed death ligand-1,PD-L1)、程序性死亡配體-2(programmed death ligand-2,PD-L2)均為程序性死亡受體1(programmed death receptor 1,PD-1)的配體,研究指出,PD-1 與其配體組成的信號途徑具有負調節免疫反應作用,且在免疫活化與耐受中具有重要作用[5]。 以往,臨床對PD-1 的配體PD-L1關注度較高,而有關PD-1 的另一個配體PD-L2 關注度較低。 基于此,本研究旨在分析外周血單核細胞(peripheral blood mononuclear cells,PBMC)的 PD-L2 分子在SLE 中的應用價值。
回顧性分析 2019 年 1 月至 2020 年 1 月萍鄉市人民醫院收治的 30 例 SLE 患者臨床資料,將SLEDAI[6]評分>5 分的15 例活動期狼瘡性腎炎患者納入活動期組,將SLEDAI 評分≤5 分的15 例緩解期狼瘡患者納入緩解期組,并選取同期于萍鄉市人民醫院接受治療的10 例類風濕關節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患者作為活動期陽性對照病例納入RA 組及接受體檢的10 例健康志愿者納入正常對照組。 活動期組中,男 3 例,女 12 例;年齡 46~74 歲,平均(58.69±2.36)歲;病程 2~6 個月,平均(4.04±0.52)個月;體重指數(body mass index,BMI) 21~27 kg/m2,平均(22.89±1.25)kg/m2。 緩解期組中,男 5 例,女 10 例;年齡 46~75 歲,平均(58.73±2.08)歲;病程 2~6 個月,平均(4.02±0.55) 個月;BMI I21~27 kg/m2, 平均 (22.92±1.19)kg/m2。RA 組中,男 4 例,女 6 例;年齡 44~72 歲,平均(58.91±2.15)歲;病程 1~5 個月,平均(4.03±0.32)個月;BMI 22~27 kg/m2,平均(23.10±1.06)kg/m2。 正常對照組中,男 6 例,女 4 例;年齡 45~73 歲,平均(59.02±2.10)歲;BMI 21~27kg/m2,平均(22.96±1.20)kg/m2。 納入標準:①患者符合《系統性紅斑狼瘡診斷及治療指南》[7]內相關診斷標準,LN:尿蛋白定量>0.5 g/d;②年齡18~75 歲者;③活動期組患者未用過激素和免疫抑制劑或停藥后復發。 排除標準:①妊娠期或哺乳期婦女;②伴有其他系統性結締組織病者;③合并腫瘤性疾病者。 四組患者性別、年齡、BMI 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本研究經萍鄉市人民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
PBMC 的PD-L2 分子表達水平檢測:①實時熒光定量聚合酶鏈反應(real-time fluorescence quantitativ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Real-time PCR) 檢測 PDL2 分子表達水平方法如下: 應用淋巴細胞分層液(Ficoll)梯度分離 PBMC,使用 TRIzol 抽提 PBMC 中總 RNA(TaKaRa,大連),Oligo-dT 反轉錄為 cDNA 后置于-20oC 下備用。 內參引物為 β-actin,序列為:正向 5′-ATCTGCCACCACACCTTCTACC-3′; 反向 5′-GATAGCACAGCCTGGATAGCAA3′。 PD-L2 引物序列為:正向 5′-GTCAGATGGAACCCAGGACC-3′;反向5′-TAGGCTCCAGAGGTGAGTCC-3′。 Real-time PCR使用德國QIGEN 公司提供的SYBR,采用PCR 兩步法進行試驗,具體為 60℃、30 s,90℃、10 s,45 個循環,結果應用循環閾值(cycle threshold,CT)表示,基因表達量為目的基因PD-L2 的CT 值-內參引物CT 值得到的△CT。 ②流式細胞術檢測PD-L2 分子表達水平方法如下: 使用流式細胞術評估外周血T 細胞、B 細胞與PBMC 中 PD-L2 的表達。 使用磷酸緩沖鹽溶液(phosphate buffered saline solution,PBS) 對方法①中得到的PBMC 進行洗滌, 并制成1×106單細胞懸液,提取50 μl 單細胞混懸液與3 μl 德國美天旎公司提供的異硫氰酸熒光素標記CD14 抗體及美國BD 公司提供的抗原呈遞細胞標記PD-L2 抗體共孕0.5 h,經PBS 洗滌后避光保存待檢,使用美國BD 公司提供的Accuri C6 型流式細胞儀進行檢測。
記錄患者PD-L2 分子表達水平、比較各組PD-L2分子表達水平、分析SLEDAI 評分與PD-L2 分子表達水平的相關性、 及PD-L2 分子對SLE 患者病情活動程度的預測價值。 ①記錄不同性別、年齡、體重患者PD-L2 分子表達水平。 ②比較四組患者PD-L2 分子表達水平。 ③分析SLE 患者SLEDAI 評分與PD-L2分子表達水平的相關性。 ④分析PD-L2 分子表達水平對SLE 患者病情活動程度的預測價值。
采用SPSS 21.0 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分析, 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表示,多組間比較采用單因素方差分析,兩組間比較采用LSD-t 檢驗;計數資料用率表示, 組間比較采用 χ2檢驗;SLEDAI 評分與PD-L2 分子表達水平的相關性分析采用Pearson 相關性檢驗;繪制受試者工作曲線(receiver operating curve,ROC),得到曲線下面積(area under the curve,AUC),分析PD-L2 分子表達水平對SLE 患者病情嚴重程度的預測價值,以P<0.05 為差異存在統計學意義。
不同性別、年齡、體重的SLE 患者PD-L2 分子表達水平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表 1)。
表1 不同性別、年齡、體重SLE 患者PD-L2 分子表達水平的比較()

表1 不同性別、年齡、體重SLE 患者PD-L2 分子表達水平的比較()
組別 例數 PD-L2 t 值 P 值性別(例)0.6880.497男女8 22 10.26±2.13 10.85±2.06年齡(歲)<60≥60體重(kg/m2)<24≥24 0.9280.361 23 7 11.03±1.89 11.74±1.25 0.1190.906 21 9 10.11±1.76 10.03±1.49
活動期組PD-L2 分子表達水平高于緩解期組與正常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活動期組PD-L2 分子表達水平與RA 組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表 2)。
表2 四組患者PD-L2 分子表達水平的比較(%,)

表2 四組患者PD-L2 分子表達水平的比較(%,)
與活動期比較,aP<0.05
組別 例數 PD-L2活動期組緩解期組RA 組正常對照組F 值P 值15 15 10 10 14.02±3.12 9.79±1.02a 17.02±4.36 6.16±1.05a 33.502<0.001
活動期組患者 SLEDAI 評分為(8.45±2.13)分,緩解期組患者 SLEDAI 評分為(3.01±0.54)分。 經 Pearson 相關性分析發現,SLE 患者SLEDAI 評分與 PDL2 分子表達水平呈正相關(r=0.946,P=0.000)。
將SLE 患者病情活動程度作為狀態變量(1=活動期,0=緩解期), 將PD-L2 分子表達水平作為檢驗變量,繪制 ROC 曲線(圖 1),結果顯示,PD-L2 分子表達水平預測SLE 患者處于活動期的 AUC 為0.820,AUC 的 95%置信區間為 0.662~0.978, 標準誤為0.081,P 值為 0.003,最佳閾值為12.17%,靈敏度為0.800,特異度為0.800,約登指數為0.600,具有較高的預測價值。

圖1 PD-L2 分子表達水平對SLE 患者病情活動程度的預測價值的ROC 曲線圖
SLE 發生后可能會累及腎臟、血液、呼吸道、淋巴等臟器與系統,以腎臟損傷最為常見,且該疾病發生與發展均與免疫功能紊亂有關,并且免疫功能情況與疾病活動情況及器官損傷具有密切聯系[8]。 而PBMC的PD-L2 分子表達與免疫功能有關[9]。
已有大量研究顯示,SLE 患者 PBMC 中 PD-1、PD-L1 表達異常,且提出PD-1 受體表達降低會嚴重影響機體免疫耐受功能, 進而生成大量自身抗體,而關于PD-1 另一個配體PD-L2 在SLE 患者中的生物學功能機制尚未明確[10-12]。本研究結果顯示,活動期組PD-L2 分子表達水平高于緩解期組與正常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活動期組 PD-L2 分子表達水平與 RA 組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經Pearson 相關性分析發現,SLE 患者 SLEDAI 評分與PD-L2 分子表達水平呈正相關(r=0.946,P=0.000),提示PBMC 的PD-L2 分子表達水平可能與SLE 患者病情活動程度存在一定關聯,且表現為正相關。 分析其原因為,PD-1/PD-L 為CD28/B7 家族重要成員,可通過抑制T 細胞活化與增殖發揮調控免疫應答作用,而近年來,也有研究指出其對T 細胞活化也具有一定作用[13-14]。已有研究發現,一系列正性與負性刺激信號共同介導了T 細胞活化, 而PD-L2 分子是一種重要的負性共刺激分子,故其對T 細胞活化也可能具有一定作用[15-16]。 根據上述研究結果,本研究推測,PD-L2 分子高表達可能是SLE 患者病情嚴重程度的預測因子。為證實這一推測,最后繪制ROC 曲線,結果顯示,PD-L2 分子表達水平預測SLE 患者處于活動期的AUC 為0.820,具有較高的預測價值,表明PD-L2 可作為SLE 患者病情嚴重程度的預測因子。 鑒于本研究樣本量較少,若條件允許,后期工作可進一步擴大樣本來以證實本研究結果,此工作可能為探索PD-L2分子生物學功能, 為研究SLE 發病機制及預后評估中提供參考依據。
綜上所述,PBMC 的PD-L2 分子表達水平與SLE患者病情活動程度密切相關,臨床可通過檢測PBMC的PD-L2 分子表達水平及時評估SLE 患者病情狀況,以制定有效的治療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