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娟娟 江 帆
福建省漳州市醫院生殖醫學科,福建漳州 363000
不孕癥指夫妻在至少一年的正常性生活中,未采取任何避孕措施仍未出現妊娠的癥狀。 近來,隨著人們生活節奏的加快,工作、生活壓力等諸多因素影響下,臨床不孕癥的發生率呈現出明顯升高趨勢,不孕癥不僅影響到夫妻關系的和睦,甚至造成家庭關系的破裂,嚴重影響患者的身心健康[1]。輔助生殖技術通過體外受精、胚胎移植方式,為不孕癥患者帶來福音。盡管輔助生殖技術越來越成熟,幫助到越來越多的不孕癥患者妊娠,但由于輔助生殖技術價格較昂貴,且患者對于此類新型技術接受度較差,導致輔助生殖不孕癥患者心理狀態受到影響[2],有研究指出[3],輔助生殖不孕癥患者的心理狀態會影響到最終的妊娠成功率。因此針對輔助生殖不孕癥患者進行心理護理干預十分必要。本研究探討輔助生殖不孕癥患者人文關懷對心理狀況、生活質量的影響。
選取2019 年6 月至12 月漳州市醫院的60 例輔助生殖治療患者作為研究對象,采用計算機數字隨機模型將其分為觀察組(30 例)和對照組(30 例)。 對照組中,年齡 22~35 歲,平均(27.45±1.34)歲,病程 1~5年,平均(2.51±1.33)年;不孕情況:原發性不孕 11例,繼發性不孕19 例;閉經5 例,月經稀發25 例。觀察組中,年齡 23~34 歲,平均(27.23±1.21)歲;病程 1~6 年,平均(2.55±1.37)年;不孕情況:原發性不孕 10 例,繼發性不孕20 例;閉經6 例,月經稀發24 例。兩組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本研究經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參與研究者知情同意。納入標準:①患者確診為不孕癥,不孕因素包括輸卵管因素、男方因素[4];②患者自愿接受體外受精-胚胎移植等輔助生殖技術治療; ③患者言語及神經功能正常,依從性良好,研究能完全配合醫護人員的工作。排除標準:①合并有嚴重免疫系統疾病、感染性疾病患者;②有抗精神病藥物用藥史患者;③非自愿參與研究患者。
對照組接受常規護理干預,主要包括對生命體征常規監測,用藥指導及基礎健康教育。
觀察組在常規護理的基礎上增加人文關懷護理,主要措施如下。①心理支持:加強患者健康宣教。在整個輔助生殖治療期給予產婦健康宣教, 通過視頻、畫冊、健康手冊及專家講座等形式,給予患者講解輔助生殖技術的相關知識,必要時可結合道具進行情景演示,使患者能清晰、正確地認識到輔助生殖技術。②環境保護:定期清潔病房,保持室內溫濕度適宜,為患者創造溫暖舒適的休息環境。 ③生活護理:糾正患者不健康的睡眠習慣和生活方式,鼓勵患者多進行戶外活動,需要睡眠時患者不要長時間玩手機和聊天,保持患者安靜休息環境, 保證患者養成良好的作息習慣,提供可放松的音樂。 患者入睡前,根據患者喜好在病房內用適當音量播放慢音樂,播放時間根據情況控制在20~30 min,播放完畢后告知患者放松,結束后告知患者閉上眼睛休息。 ④親情撫慰:針對患者的特殊需求,護理人員應當與其家屬充分交流,使患者家屬了解患者病情,告知患者家屬家庭關懷是提高輔助生殖治療不孕癥妊娠率的重要方式,護理人員需與患者家屬取得聯系,叮囑患者家屬多來醫院看望、陪伴患者,給予患者關懷、溫暖。
兩組均連續護理3 個月。
比較兩組的正面情緒、負面情緒的心理狀況、生活質量。
①心理狀況:采用正面、負面情緒量表對患者干預前后心理狀態進行分析。量表包含正面情緒與負面情緒兩個維度,每個維度有10 個條目,每個條目最高分為5 分,評分越高,表明情緒程度越嚴重[5]。 ②采用生活質量評價量表(the short-form 36 item health survey questionnaire,SF-36)評價判定,量表包括生理功能、心理功能、家庭功能及社會功能,評分越高表明患者的生活質量越高[6]。
采用SPSS20.00 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表示,兩組間比較采用 t 檢驗;計數資料用率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以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兩組護理前的正面情緒、負面情緒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護理后的正面情緒評分高于護理前,負面情緒評分低于護理前,且觀察組的正面情緒評分高于對照組, 負面情緒評分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表 1)。
表1 兩組護理前后正面情緒、負面情緒的比較(分,)
表1 兩組護理前后正面情緒、負面情緒的比較(分,)
組別 正面情緒 負面情緒觀察組(n=30)護理前護理后t 值P 值對照組(n=30)護理前護理后t 值P 值15.64±4.54 19.46±5.31 2.9948 0.0040 42.33±6.45 34.32±4.24 5.6838 0.0000 t 護理前組間比較值P 護理前組間比較值t 護理后組間比較值P 護理后組間比較值15.32±4.83 17.89±4.52 2.1279 0.0376 0.4579 0.6475 2.1359 0.0341 42.20±6.65 38.25±5.28 2.5479 0.0135 0.0768 0.9390 3.1787 0.0024
兩組護理前的SF-36 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護理后的 SF-36 評分高于護理前,且觀察組的SF-36 評分高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表 2)。
表2 兩組護理前后生活質量評分的比較(分,)
表2 兩組護理前后生活質量評分的比較(分,)
組別 例數 護理前 護理后 t 值 P 值觀察組對照組t 值P 值30 30 61.48±6.35 61.44±6.24 0.0265 0.9789 85.96±8.24 71.11±7.01 8.1207 0.0000 13.9216 6.0957 0.0000 0.0000
世界衛生組織將不孕癥定義為一對夫婦婚后或同居,在沒有采取任何避孕措施情況下定期發生性行為一年而沒有妊娠,而我國規定是同居兩年時間未孕[7]。目前全球不孕癥的發病率高達20%,男女雙方因素各占一半,還有10%屬于原因不明[8]。 對一個家庭而言,無法孕育孩子幾乎都是一件痛苦的事情,不孕癥的發生,不僅與夫妻生殖功能、性器官因素相關,同時與患者的心理因素也存在密切相關性,有研究指出,不孕癥女性出現心理問題概率要遠超于正常妊娠女性[9]。
隨著輔助生殖技術的進步,通過體外受精、人工移植及相關衍生技術,為不孕癥患者正常妊娠帶來了希望。 但部分患者由于自身的心理壓力與家庭因素,對于妊娠的渴望十分迫切,但是長時間的不孕,加重患者的心理壓力,且同時存在嚴重的焦慮情緒,對患者自身的內分泌產生影響,造成內分泌紊亂[10],研究表明,不孕癥患者長時間的不良情緒影響,造成機體多巴胺與腎上腺素分泌失調,進而影響促性激素的分泌,使輸卵管發生痙攣等不良反應,最終形成心理性不孕[11-12]。為保證輔助生殖不孕癥患者的妊娠成功率,對其進行針對性心理干預十分必要。
本研究對輔助生殖不孕癥患者的實際情況,提出了人文關懷護理,通過人文關懷護理模式,給予不孕癥患者平和與積極的心態,感染患者,使患者自身處于放松、舒緩環境中,接受目前自己所處環境,對自身的心態進行積極的調整,減壓放松,加強對于休息及睡眠的重視程度,使自身獲得更優質睡眠,提高自身的睡眠質量,減輕患者的壓力,使患者有合理的渠道宣泄自身壓力,學會控制自身的情緒,培養患者堅定的意志及堅強的信心,輔以一定的體質鍛煉,增強體質,促進患者的身心健康[13-14]。 本研究結果顯示,兩組護理后的正面情緒指標高于護理前,兩組護理后的負面情緒低于護理前,觀察組護理后的正面情緒高于對照組,觀察組護理后的負面情緒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護理后的SF-36 評分高于護理前, 觀察組護理后的SF-36 評分高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 本研究結果與熊麗娜等[15]的研究結果相似,提示心理人文關懷干預對輔助生殖不孕癥患者的積極意義。
綜上所述,人文關懷護理對輔助生殖不孕癥患者有積極意義,在消除焦慮情緒,提升妊娠率方面,可行性價值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