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艷平 廖忠劍 李正南
江西省贛州市人民醫院影像科,江西贛州 341000
退行性骨關節炎是隨著年齡的增長而出現的骨關節退行性病變, 其病理變化為關節軟骨的退變、磨損,關節下骨化,關節間隙變窄等,全身關節均可見,但多發生于膝關節、髖關節等負重關節,表現出來的臨床癥狀也嚴重[1]。 膝關節退行性骨關節炎的發病原因目前尚未完全明確,年齡、遺傳因素、職業等因素均可引起。膝關節退行性骨關節炎是主要集中于中老年人的膝關節疾病,發病后會出現膝關節腫、痛等癥狀[2]。近年來隨著人口老年化加劇,該類疾病在我國的患病人數不斷增多。患者發病后早期階段癥狀不夠明顯或者相對較輕, 經過一段時間的休息能夠隨時減輕,從而對疾病不夠重視[3]。 當前臨床對此疾病多采用手術或藥物保守治療,其治療方式主要根據病情嚴重程度決定,其中手術多適用于年齡<60 歲無明顯關節變形的患者。因此,明確的病情診斷是選擇合適治療方法,取得理想療效,改善患者臨床癥狀和提高患者生活質量的關鍵[4]。一旦錯過正確的治療時機,由于病情加重最終造成關節畸形、關節腔積液。 目前臨床對膝關節退行性骨關節炎主要采用X 線、 電子計算機斷層掃描(computed tomography,CT)、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檢查等方法進行診斷,其中X線、CT 對于該疾病均具有一定的診斷效果,但是無法準確檢出膝關節軟骨、半月板、韌帶以及肌腱等損傷情況[5]。 近年來MRI 技術迅速發展,該技術有效避免了電離輻射,能夠多方位、多參數成像并且具有更大的視野。對于關節軟骨、半月板、韌帶以及肌腱等病理改變能夠清晰顯示,現階段已廣泛應用在膝關節退行性骨關節炎的診斷中[6]。 本研究旨在探究磁共振成像檢查對膝關節退行性骨關節炎患者關節損傷程度的評估價值。
回顧性分析 2019 年 7 月至 2020 年 7 月期間贛州市人民醫院收治的130 例膝關節退行性骨關節炎患者的臨床資料。男 78 例,女 52 例;年齡 52~68 歲,平均(60.59±3.37)歲;病程 2~7 周,平均(4.25±0.47)周;均為單膝患病,68 例為左膝,62 例為右膝。 本次研究經贛州市人民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審批同意,全部患者及家屬了解研究過程自愿參與,且在協議書上簽字同意。
納入標準:①全部患者符合膝關節退行性骨關節炎診斷標準[7]:均存在不同程度的膝關節腫脹、疼痛、功能障礙等癥狀,過度活動疼痛加劇,部分出現跛行;②臨床資料齊全;③年齡≥18 歲。
排除標準:①既往接受膝關節手術;②存在膝關節炎、結核、腫瘤等其他膝部疾病;③精神系疾病,認知障礙;④依從性較差。
全部患者在進行關節鏡術前一周進行MRI 檢查,檢查設備為西門子3.0T 磁共振掃描儀(型號:Skyra),指導患者保持平臥體位,選擇膝關節診斷專用表面線圈。 對患者實施常規斜矢狀面T1WI、T2WI掃描,常規冠狀面T1W1 序列、T2WI 壓脂序列,常規橫斷面 T2W1。 相關指標設置如下:T1W1 中 TR 設置為 600 ms,TE 設 置 為 11 ms。 T2W1 中 TR 設 置 為3800 ms,TE 設置為 34 ms。 層間距設置為 3 mm,層厚設置為3.3 mm,FOV 設置為10~16 cm, 矩陣設置為 320×320。
關節鏡診治方法:使用美國施樂輝關節鏡手術系統,以及相應手術器械進行關節鏡手術檢查,患者保持仰臥體位,給予腰部麻醉,根據患者損傷情況選取合適的入路,根據常規順序進行關節鏡檢查,涵蓋關節軟骨損傷程度、滑膜以及半月板變化等。 修復或者切除關節軟骨, 若存在關節內游離體將其取出,對骨贅進行清理,通過骨鉆對關節軟骨損傷實施鉆孔減壓。清洗關節腔,縫合切口。術后均給予常規抗感染治療和優質護理、康復護理等。
以關節鏡檢查結果作為金標準, 觀察MRI 的診斷價值,比較兩種檢查方式對關節炎癥狀(關節間隙狹窄、關節腔內游離體、骨質增生、滑膜增厚改變、韌帶退變、半月板退行性損傷以及關節積液)檢出率以及對關節軟骨損傷分級情況。
靈敏度=真陽性例數/(真陽性例數+假陰性例數)×100%;特異度=真陰性例數/(真陰性例數+假陽性例數)×100%;準確度=(真陽性例數+真陰性例數)/總例數×100%。
采用SPSS 22.0 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分析, 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表示,組間比較采用 t 檢驗;計數資料采用率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等級資料采用秩和檢驗,以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關節鏡結果顯示,103 例膝關節退行性骨關節炎患者中,104 例為關節軟骨損傷;MRI 檢查結果顯示,130 例膝關節退行性骨關節炎患者中,104 例為關節軟骨損傷(表1)。 MRI 檢查的靈敏度為93.20%(96/103), 特異度為 70.37%(19/27), 準確度為 88.46%(115/130)。

表1 MRI 檢查關節軟骨損傷結果(例)
兩種檢查方式的關節間隙狹窄、關節腔內游離體、骨質增生、滑膜增厚改變、韌帶退變、半月板退行性損傷以及關節積液檢出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表 2)。

表2 兩種檢查方式對關節炎癥狀檢出率的比較[n(%)]
兩種檢查方式對軟骨損傷分級情況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表 3)。

表3 兩種檢查方式對軟骨損傷分級情況的比較[n(%)]
膝關節骨關節炎是對人們身心健康造成嚴重威脅的一種骨科疾病,是導致老年人殘疾的重要原因之一[8]。 由于關節軟骨出現退行性改變,并損傷骨質、關節囊等結構,同時關節使用時間較長導致關節磨損和炎癥反應,可引起關節表面軟骨壞死以及關節軟骨缺損,繼而造成關節僵硬和關節功能障礙,從而導致膝關節骨關節炎,初期表現為膝關節僵硬、腫脹、疼痛,晨起加重,活動后疼痛減輕。活動過多時,疼痛還會持續加重,尤其在上下樓或負重時疼痛加重。 終末期可能出現活動受限,甚至出現關節變形、骨擦音[9]。
目前對于診斷膝關節退行性骨關節炎的檢查方式包括關節鏡、X 射線、CT、MRI 等, 其中關節鏡檢查通過內窺鏡可以直接觀察關節內部結構和病變情況,在關節鏡的引導下可幫助醫生明確膝關節損傷部位、嚴重程度,不僅具有直觀性檢查價值,且能以此采取針對性的治療措施[10]。但是關節鏡和手術器械從不同入口進入膝關節,檢查耗時較長,并且關節鏡屬于創傷性檢查手段,患者接受度較低,在臨床上多用于治療[11]。
X 射線檢查是臨床常用骨折疾病診斷方式,操作簡單且檢查費用較低,不僅能有效為醫師提供骨折端異常結構表現,且患者接受度較高,臨床應用廣泛[12]。將其用于膝關節退行性骨關節炎患者的臨床診斷中, 可發現膝關節骨質增生或關節間隙變窄等臨床表現[13]。 但是X 射線檢查對于膝關節半月板損傷、骨挫傷、韌帶損傷以及關節軟骨損傷等情況無法進行有效的鑒別,在膝關節退行性骨關節炎的診斷上具有一定的局限性,診斷價值不高,容易造成誤診和漏診[14]。在李邦明[15]的研究中表明,MRI 與X 射線檢查的方式在膝關節骨性關節炎的診斷中雖各有優勢, 但MRI檢查在軟組織病變的顯示效果更佳,能夠有效檢出軟骨下骨質囊變、關節腔內游離體、關節軟骨毛糙、變薄及缺損、關節積液等軟組織病變,可進一步提高患者疾病檢出率, 為患者展開早期治療提供可靠依據,快速改善患者臨床癥狀,減輕痛苦[16]。
MRI 檢查是利用收集磁共振現象所產生的信號而重建圖像的成像技術, 相較于上述其他檢查方式,可有效避免肥胖患者的脂肪影響因素,直觀反映受檢部位情況,尤其較之CT 檢查,無放射性危害及骨性偽影,可多方面成像,且對組織分辨能力較高,無需造影劑即可清晰顯示血管結構。幾乎適用于全身各系統的不同疾病,如腫瘤、炎癥、創傷、退行性病變以及各種先天性疾病的檢查,因此在臨床多種疾病診斷中得到廣泛應用[17]。其次,磁共振成像技術還有高于CT 數倍的軟組織分辨能力,敏感地檢出組織成份中水含量的變化,不僅能比CT 更有效和更早地發現病變,且用于關節炎等有水腫炎癥反應的疾病具有較佳的辨別應用價值。王鋒[18]的研究結果顯示,MRI 檢查較CT 對膝關節退行性骨關節炎軟骨損傷患者分級診斷更具有價值,且分級診斷陽性預測值更高,臨床意義更大,值得推廣。
本研究通過MRI 檢查膝關節退行性骨關節炎關節軟骨損傷程度,結果顯示,兩種檢查方式的關節間隙狹窄、關節腔內游離體、骨質增生、滑膜增厚改變、韌帶退變、半月板退行性損傷以及關節積液檢出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兩種檢查方式對軟骨損傷分級情況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究其原因, 可能是因為MRI 檢查通過脈沖順序及參數設置確保圖像具有良好的清晰度, 可以從多方位、多參數進行成像,對軟組織的分辨率較高,可以采集到豐富的圖像信息。 并通過橫軸位、矢狀面等方位可以全面的探查膝關節軟組織和附近結構,呈現出關節軟骨損傷形態,繼而準確評估關節軟骨損傷程度。 其次T1W1 可以清晰觀察膝關節解剖結構,T2W1 可以評估膝關節損傷部位和程度。 本研究結果顯示,MRI檢查對關節軟骨損傷診斷具有較高的靈敏度[93.20%(96/103)]、特異度[70.37%(19/27)]和準確度[88.46%(115/130)], 為制定手術方案和臨床診治提供有效依據。 這在陳靜等[19-21]的研究中也得到證實。 由此可見,在膝關節退行性骨關節炎關節軟骨損傷程度的評估中,MRI 對膝關節退行性骨關節炎軟骨損傷分級診斷的應用價值較高,值得推廣應用。
綜上所述,MRI 檢查應用于膝關節退行性骨關節炎關節軟骨損傷程度的評估中,具有和關節鏡相近的檢查效果,準確率較高,值得廣泛開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