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旭,何苗,魏彥姝,吳曉舟,馮藝
手術室是醫院多學科、跨專業、醫療資源密集的核心部門,儀器設備管理對手術進程、效果及患者安全產生重大影響[1]。近年來,隨著手術技術的不斷進步,高精尖儀器設備不斷增多,對手術室儀器設備管理提出了新的挑戰。手術室內小型設備多種多樣,具有可移動性、分布零散、使用人員多、日常管理困難等特點,常存在使用后忘記歸還或未能放回或未能及時放回原位置的現象,給管理人員帶來較大的清點和管理負擔。高效規范化的儀器設備管理與醫療質量及安全密切相關[2]。本研究利用智能設備柜和管理程序,通過對其使用環節中各個節點之間的時間差以及各環節設備狀態的變化進行分析,設計手術室小型移動設備閉環管理系統,以精準地實現對設備的全程、科學、閉環管理,做到使用可追溯、集中存放管理、精準保養維護,以實現設備管理智能化、使用共享化。
1.1一般資料 本院為一所三級甲等醫院,手術麻醉科有小型移動設備230余臺。麻醉科醫生加護士138人,其中男22名,女116名;年齡21~63歲,平均43歲。主任醫師7名、副主任醫師17名、主治醫師50名、住院醫師33名、主管護師4名、護師15名、護士12名。管理設備包括電子鎮痛泵、微量泵、加溫輸血儀、暖風機連續心排量監測儀等180余臺小型儀器設備,使用人員包括醫生和護士,日均使用量約110臺次。
1.2應用方法
管理系統應用前采用人工紙質登記方式進行,醫護人員去指定地點取用和歸還。應用本系統可以做到誰、在什么時間、在什么地點、做了什么的4W(who、when、where、what)閉環管理,具體如下。
1.2.1小型移動設備閉環管理系統的設計
1.2.1.1系統建立小型移動設備閉環管理系統 是以智能存儲柜和管理程序為基礎形成的管理系統。智能存儲柜主要包括設備存儲柜、觸摸屏一體機、指紋采集器、讀卡器、無線掃碼槍等,按照設備種類對每臺設備粘貼帶有唯一編碼的防水電子標簽,通過無線掃碼槍掃描標簽可以進行清點設備或者歸還設備,手術室工程師可以使用專用掌上電腦掃描標簽,獲取設備的名稱信息、啟用時間、下次保養時間、歷次維修和保養時間及詳細內容。設備存儲柜根據存放設備的體積設計多個大小不同僅可容納1臺設備的儲物格,儲物格配備有自動打開和關門反饋功能的電子門鎖,儲物格內側兩邊裝有紅外測物條,用于感應設備是否在格中。觸摸屏一體機主要用于進行人機交互和管理程序使用,帶觸摸功能的顯示屏不僅可以用于取設備時選擇設備用,而且可以實時查看所有設備的運行狀態,運行狀態共分5種,分別是在柜中、已取走、使用中、使用結束和已清點。管理程序可通過狀態改變的時間計算出設備所在的位置。
1.2.1.2系統操作流程 系統中錄入人員信息并進行指紋采集和身份卡制作以建立人員字典庫,通過指紋或讀卡器進行身份識別,身份識別后就可以取用設備。取設備流程見圖1,還設備流程見圖2。麻醉科使用的電子鎮痛泵術后需要跟隨患者離開手術室,其使用流程與其他設備有所不同,所以,在設計操作流程時增加設備清點步驟。患者術后鎮痛泵內的藥物使用完畢,隨訪護士將鎮痛泵從病房取回進行消毒和清點。清點時,通過觸摸屏選擇清點程序,通過無線掃碼槍掃描設備上的電子標簽完成清點流程。清點后的鎮痛泵可以補充到設備柜中,如柜中無空格可以先放在存儲柜中備用。

圖1 取設備流程

圖2 還設備流程
1.2.2系統應用
1.2.2.1預試用 2016年10月系統上線使用,選取麻醉微量泵和加溫輸血儀兩種使用較多的設備試運行。試用期間,為防止數據丟失,登記本與信息系統并行。手術室工程師負責搜集使用中系統和用戶體驗的問題,并進行調試和修改。如再增加查詢功能,以便在手術間計算機上查看設備柜中設備剩余數量,節約醫護操作時間,減輕工作負擔。
1.2.2.2正式應用 本系統于2016年10月啟用,經過1年的試運行,2017年10月系統將手術室內小型移動設備全部覆蓋,包括可視喉鏡、加溫輸血儀、電外科工作站等。2018年7月將麻醉科鎮痛泵也納入管理范疇。
1.3效果評價 便利選取70名手術室麻醉科醫護人員進行評價。其中護士16人,麻醉醫生54人。①比較應用管理系統前后取用設備上消耗時間(min)。2015年6月系統應用前1個月時間與2018年7月單獨應用系統后1個月時間。應用信息系統前采用秒表記錄所用時間;應用信息系統后通過系統自動記錄所用時間。②設備超時歸還率:比較2015年6月系統應用前1個月時間與2018年7月單獨應用系統后1個月時間,比較設備取走后超過24 h未歸還設備數量(減去已使用在患者身上的電子鎮痛泵)。③使用者滿意度:自行設計“手術室小型移動設備管理系統醫護滿意度調查問卷”,對鎮痛泵管理過程的方便程度進行滿意度調查,采用4級評分法,分為不滿意、一般、滿意和非常滿意4個等級。從系統的內容準確性、操作便利性和界面友好行等對比應用前后醫護人員在使用中的滿意度。便利選取70名醫護使用人員,共發放70份問卷,回收有效問卷70份,有效回收率100%。
1.4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3.0軟件進行統計分析,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t檢驗及Wilcoxon秩和檢驗。檢驗水準α=0.05。
2.1管理系統應用前后醫護人員平均取用設備消耗時間 應用管理系統前取用設備所需時間為(3.73±0.33)min,應用管理系統后所需時間(1.90±0.24)min,兩者比較,t=46.197,P=0.000,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2管理系統應用前后設備超時歸還率 管理系統應用前登記433臺設備被借出,112臺超過24 h后才歸還,超時歸還率為25.87%;應用后記錄617臺設備被借出,66臺超過24 h后才歸還,超時歸還率為10.70%,兩者比較,χ2=41.586,P=0.000,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3管理系統應用前后醫護人員對鎮痛泵管理滿意度 見表1。

表1 管理系統應用前后醫護人員對鎮痛泵管理滿意度比較 人(%)
手術室作為決定患者康復質量和包含大量關鍵設備的重要科室,控制設備風險、規避醫療事故的責任和意義重大[3]。信息化管理的運用,有利于醫院工作的規范化、提高醫院的動態化、提升醫院的科學化管理水平[4],已經成為醫院科學管理的重要工具。本研究結果顯示,應用管理系統后,取用設備時間明顯縮短(P<0.01),為臨床工作節省了時間,使醫護人員有更多的時間陪伴在患者身邊,保障臨床安全[5]。傳統管理方法無法對設備歸還進行督促,本管理系統可以有效監督使用者及時歸還設備,提高周轉率(P<0.01)。應用管理系統后醫護人員對鎮痛泵管理滿意度大幅提升(P=0.005),規范的儀器取用、歸還等相關管理制度,可以及時發現損壞情況,能及時、準確地查詢相關信息,提高臨床管理效率[6-7]。
3.1應用管理系統可大幅度降低時間人力成本 由于一般手術室范圍較大,房間較多而且分布在不同的樓層,小型設備具有體積小的特點,導致尋找更困難。但一些特殊設備甚至可能影響手術進程和患者安全。傳統管理方法采用紙質登記方式進行,每日晨專人負責在登記單上登記手術間、使用者和設備信息,要求當天使用結束后將設備歸還到指定位置[8]。應用本管理系統后使用者能夠做到自覺歸還設備,讓醫護人員可以有更多的時間陪在患者身邊,節約了手術室寶貴的時間和人力成本。
3.2應用管理系統可提高設備使用周轉率和準確性 ①可以督促設備及時歸還:管理系統可以實時顯示設備狀態信息,一旦有設備未及時歸還,該取用者必須將設備歸還才能再次取設備,此功能可以使管理責任到位,有效監督使用者及時歸還設備。對比系統應用前后超過24 h設備未歸還率,降低超過50%。②提高了設備的周轉效率:由于手術室儀器設備的數量有限,經常無法滿足所有手術間的使用。以往工作中會出現所有同類設備均已使用,其他醫務人員還在到處尋找可以使用的設備的情況。系統應用前為了讓設備能夠高效循環使用,每周還需要派2名護士負責回收未歸還設備,并進行擦拭消毒、測試功能完好后放回固定位置備用。管理系統使用后實現了對設備流通路徑及使用人員動態監控及跟蹤查詢,醫務人員可以一目了然地看到設備的分布位置,以方便進一步協調使用,減少了設備的閑置率。③實現動態流動小設備的閉環管理:手術室最常見的動態流動小設備為鎮痛泵,不僅在手術室內流動,也會在不同病房內流動。術后鎮痛管理是麻醉圍術期的重要組成部分[9]。加強術后鎮痛質量管理,提高麻醉患者護理服務,是提升麻醉醫療服務質量與患者安全的關鍵環節[10]。從鎮痛泵拿取開始到患者佩戴鎮痛泵再到使用結束,醫護人員均可通過系統隨訪查看,實現了鎮痛泵使用的閉環管理并有效地避免了漏隨訪現象的發生,確保了護士能夠更加系統合理地規劃鎮痛隨訪工作, 以提升隨訪質量及護理服務專業化水平,加快術后患者康復,提高醫院床位周轉率。④使儀器設備管理更為準確:對設備進行全生命周期的管理,并有完整的記錄,且能對設備使用中的所有信息進行匯總,從而進行系統分析,通過分析設備使用數據,確定設備是否足夠,為科學制定設備采購預算提供數據支持。通過加強使用維護管理的內控建設,可以有效降低醫院設備采購預算,減少不必要的浪費,還便于維修人員及時追蹤儀器設備運行狀態,及早發現問題。
3.3應用管理系統可提高醫護人員滿意度 管理系統使用前,采用手工使用登記方式,登記出現疏漏時增加了醫護的工作量,手工登記管理方式需要書寫大量內容,每日都要安排專人進行監督管理,但是還會出現設備歸還不到位,登記內容潦草錯誤的問題,不僅浪費人力資源,也浪費醫療資源。
小型可移動設備管理系統改變了傳統的人工管理、手工登記的方法,可以科學合理地對手術室內的可移動小設備進行管理,不僅提高使設備的使用效率,同時也節約了人力資源,提高了醫務人員的滿意度,并能通過系統使管理者及時發現設備存在的安全隱患,減少設備使用相關不良安全事件的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