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娜
(拉薩師范高等??茖W校,西藏 拉薩 850000)
教師使命是教師職業的靈魂,是教師專業精神中最核心的層次。教師使命“是教師在自我職業認同的基礎上,對教學以及拓展到生活方方面面的自我認識,是建立在教師理性、道德和審美的不斷發展基礎上的”[1]。教師使命“包含教師使命感與超越性使命兩個層次”[2]。2004年荷蘭教師教育學者科薩根(Korthagen)在其提出的好教師的“洋蔥模型”中正式提出教師使命(teacher mission),認為好教師的特質由外而內依次為:環境、行為、能力、信念、認同、使命,好教師特質最深層的核心特質就是教師使命感[3]。目前學界對教師使命的研究集中在使命感的測量與評定及教師使命內涵、結構及提升策略上。國外研究者更關注微觀層面教師使命的個人建構及反思;我國學者多聚焦于宏觀層面教師的時代使命和國家使命。綜上所述,國內外研究者關注從事教師職業者的個人使命和時代使命,而對教師職業的職前培養階段,即師范生的教師使命研究較少。
在我國教師教育培養體系中,師范教育是職前教師培養的主要形式。師范生是未來教師隊伍的主力軍,師范生的教師使命感水平影響教師專業化發展,而當前我國“師范生的職業使命感總體狀況處于中等偏下水平”[4],改善師范生教師職業使命感偏低的現狀,培育師范生的教師使命可以有效預防其入職后的教師職業倦怠,增強教師職業幸福感,為教育現代化提供師資保障。此外“對教師職業的高使命感不僅有助于師范生發現自己的人生意義,而且有助于提高其學業滿意度和生活滿意度”[5]。通過培育師范生教師使命感,塑造使命自覺型師范生,能有效推動師范專業發展的步伐,可以更好地提高鄉村教師的整體素質,進而有助于提高基礎教育質量。由此可見,探尋師范生教師使命的涵育路徑是師范生成長為優秀教師所必須的重要舉措。研究參照科薩根的好教師特質理論,從以下五個方面探討師范生教師使命涵育路徑。
師范生對教師職業的高度認同是師范生教師使命培育的先決條件。師范生扎實的專業學習是其成長為教師的基本前提,只有師范生對教師職業具有較高的認同感,才能促使其在師范專業學習期間投入更多的精力。有研究者[6]發現我國免費師范生“教師職業認同與內部、外部學習動機之間的相關均達到0.3以上,相關顯著,與學習成就之間的相關也達到了0.01顯著水平”。這說明師范生教師職業認同感的提升與免費師范生的專業學習動機、學業成就之間存在顯著的相互影響。由此可以推斷我國師范生的教師職業認同影響到專業學習,而專業學習又提升了教師職業認同感。因此,提升師范生對教師職業的認同感,有助于師范生審思自我社會身份的存在,進而通過專業學習培養和提升教師能力。師范生應將新時期教師職業的時代使命和個人使命進行整合,融入到師范專業學習中,通過深化專業學習,豐富教師素養,提高教師能力。綜上所述,提升師范生的教師職業認同感,是師范生教師使命涵育的基礎路徑。
師范生獲得教師職業的成就體驗是師范生教師使命涵育的動力。師范生的教師職業成就感是其對自身能夠勝任教師職業而獲得的內在滿足。這種滿足屬于高層次心理需求的實現,有助于師范生樹立崇高的教師信念。師范生在師范專業學習階段,學校提供的各種類型的教育實踐活動(如教師教育技能展示、支教等)能為師范生體驗教師職業成就提供鍛煉機會。一般而言,絕大多數師范生對教師職業成就感的初次深度體驗是在教育實習過程中,“教育實習是高校深化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的重要內容,也是師范生從教信念教育的‘特訓營’”[7]。因此,師范院校和實習學校應充分發揮教育實習的育人功能,為師范生提供優秀的指導教師、實習工作環境、實習文化環境和榜樣激勵等,讓師范生在教學實踐環境中更好地學習、應用所學專業知識,熟悉教育教學規律,促使師范生的職業認知與職業感悟產生共鳴。師范生在實習期間除了會收獲職業成就感外,也會感受到挫敗感,師范院校和實習學校應合力幫助師范生合理看待實習期間的情感體驗。師范生在珍惜師范院校提供的教育實踐機會外,還可以多參與社會福利性質的教育實踐活動及鍛煉自我的家教活動等,積累教育實踐經驗,增強職業成就體驗。因此加強各類教育實踐活動,增強師范生的教師職業成就感,是師范生教師使命涵育的重要路徑。
師范生體驗到教師職業幸福感是師范生教師使命培育的加速劑。教師職業幸福感是“教師在履職過程中對滿足自己優勢需要的積極評價和愉悅的心理體驗”[8]。師范生探尋教師職業幸福感,有助于樹立堅定從教的教育信念。師范生選擇教師職業是基于謀生取向、事業取向或使命取向將直接影響到其教師專業化發展。研究表明,謀生取向和事業取向有可能給教師自身工作帶來消極的工作體驗,也無助于教師職業成長與發展。師范生選擇教師職業更應是在使命取向的驅動下,體驗教師職業獨特的幸福感。教師職業的幸福感凝結在與學生的交往中,幫助和見證學生的成長;諸多教師形象的比喻中,蠟燭、粉筆、園丁、燈塔、明月、引路人等具象都象征著默默付出與犧牲,這種社會期待要求教師要通過內省和外修來體驗獨特的幸福感。國家、學校應努力提升教師的物質保障,拓展教師職業發展資源,從師范生的生活經歷中挖掘新時代好老師的榜樣案例,幫助師范生樹立四有好老師的理想信念,喚醒師范生的教師職業信仰,以教師信念規約師范生行為,以教師行為強化從教信念。因此,加強師范生的內省與外修,幫助師范生探尋教師職業幸福感,是師范生教師使命涵育的內生路徑。
師范生體驗到教師職業榮譽感是師范生教師使命涵育的推進器。教師職業榮譽感“是教師因履行職業責任并實現社會價值與個人價值的統一而產生的積極情感體驗”[10]。這種積極的情感體驗,可以幫助教師產生高度的自我認同和積極的職業體驗。社會營造出教師職業的榮譽氛圍,家庭提供師范生對教師職業的情感支持,對師范生自覺提升能力以匹配教師職業,自主塑造優良的教師職業形象有重要意義。師范生感受教師職業榮譽感,可以增強其自主選擇教師職業的動機強度。只有師范生感受到教師職業榮譽感,才能幫助其在教師專業化發展過程中始終堅守教書育人、立德樹人的教育初心和教育本質,才能在教育工作崗位上實現自我價值與社會價值的統一。只有社會支持和教師職業榮譽感獲得,才有望我國能在2035年實現“尊師重教蔚然成風,廣大教師在崗位上有幸福感,事業上有成就感,社會上有榮譽感,教師成為讓人羨慕的職業”[11]的社會愿景。因此,加強社會支持,形成師范生對教師職業榮譽感的認知與體驗,是師范生教師使命涵育的社會路徑。
教師職業使命感是師范生教師使命涵育的內在訴求。師范生的教師職業使命感,應該在師范院校的校園文化中滋養生長。師范文化是師范院校的靈魂,“師范大學不僅是培養未來教師的搖籃,而且是培育教育時代精神的家園。師范大學不僅要關心教師教育專業大學生的教育教學技能的訓練和提升,更應當關心教育理念的革新和教育情懷的張揚”[12]。師范院校應重視建設師范文化,激發師范生的教師職業使命感。“關于教師使命的思考,是教師構建自己教育哲學的一部分。它發生在人的底層思維層面,對行為有著根本性的影響,是教師職業生涯的深層指令和教師成長的內在基礎。”[13]師范生對教師使命的思考,有助于實現教師職業職前職后一體化發展。當前階段,我國教育格局不斷優化,師范院校經歷了師范化——去師范化的變革后,進入了再師范化的發展階段。“為社會培養具有深厚教育情懷的高素質師范生,是新時期高等師范院校的重要使命。”[14]師范院校要調動一切力量建設師范文化。師范院校的教師教育者身體力行激發出師范生的教師職業使命感,同時由于教師使命具有內隱性特點,師范生還應當對照踐行的使命與宣稱的使命,修正行為,守護育人使命、文化使命、道德使命、文化使命[15]等。建設師范文化,激發教師職業使命感是師范生涵育教師使命的根本路徑。
師范生教師使命的涵育路徑多元,最終指向于教師使命的建構與發展。通過分析師范生教師使命涵育的現實路徑,構建師范生教師使命涵育的路徑(見圖1)。

圖1 師范生教師使命涵育的路徑
圖1系統呈現了師范生教師使命涵育的路徑。深化專業學習,增強教師職業認同感是師范生涵育教師使命的基礎路徑。師范專業學習效果制約教師職業認同感,師范生通過專業學習提升教師能力,增強自身對教師職業的認同感,為涵育教師使命提供了基本保證。
1.加強教育實踐,增強教師職業成就感是師范生涵育教師使命的核心路徑。教師職業的專業性在教育實踐中得以充分體現,師范生通過教育見習、教育實習、教學技能比賽等各種形式的教育實踐活動,獲得教師職業成就感,為涵育教師使命提供了實踐支持。
2.強化內省外修,探尋教師職業幸福感是師范生涵育教師使命的內生路徑。師范生對教師職業的幸福體驗要通過不斷自我反思內省與行為規約來強化,修正教育信念、規范教師行為,享受教師職業帶來的特殊幸福感受,在教師職業的幸福感受中醞釀和堅守教師使命。
3.細化社會支持,營造教師職業榮譽感是師范生涵育教師使命的社會路徑。教師職業的社會支持不應止于社會職業性質的闡述與宣傳,還應在物質、精神、制度、行為等多方面具體體現,營造全社會尊師重教的社會風氣。
4.教化師范文化,激發教師職業使命感是師范生涵育教師使命的根本路徑。師范文化是師范院校校園文化的精神本質,“學高為師、身正為范”的師范文化是師范生的教師理想,以師范文化教化師范生,引導師范生明了為人師表的責任與擔當,激發教師職業使命感。教師使命的涵育路徑多元共生且相互影響,在師范生階段,多措并舉有利于師范生教師使命的涵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