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家祥,索 馨,胡 海,馮軍清,肖康延
(武漢現代物流研究院有限公司,湖北 武漢 430015)
2018年,商務部等五部門將武漢市列作全國城鄉高效配送專項行動試點城市。試點期內,在上級部門指導下,武漢市緊抓試點機遇,以打造“國家商貿物流中心”為主題,深化鞏固物流標準化試點成果,推廣應用現代物流技術,推動配送模式創新,試點工作已取得階段性成效。
武漢市城鄉配送網絡建設有序推進,重點項目投資進一步加大,末端配送站點建設步伐加快。“十三五”期間,每年物流建設投資均保持百億規模,完成園區可開發面積達41.4km2,市域物流空間格局基本形成,于2020年獲批建設港口型國家物流樞紐,2021年獲批交通強國建設試點。智能快遞柜“三進工程”(進校區、進商區、進小區)實施順利,2020年武漢市智能快遞柜建設已達9 000組,智能快遞柜向配送終端的布放,有效解決了城市物流“最后一百米”瓶頸制約,促進了電商與快遞業協調發展,提高了城市共同配送水平。培育和發展社區團購團長、自提點、生鮮驛站5 350個,推廣“線上+線下售賣+24小時無人售賣”模式,在100余個小區鋪設無人柜,全程實現“無人售賣、無人接觸”。農村配送體系逐步完善,結合電子商務進農村綜合示范工程,在江夏、黃陂等新城區開展農村配送體系的建設,以農家店、農資店、郵政點構建“區-街-村”的三級農資商貿流通模式。物流標準化試點深化推進,良品鋪子、山綠、達能、可口可樂等一批重點企業的物流設施設備標準化應用不斷加強,2020年武漢市各示范物流企業設施設備標準化率已達95%,標準化托盤使用率已達96.35%,推動了物流配送領域降本增效。
統倉共配(倉配一體化)是近年來物流倉儲和配送領域比較熱門的模式。這類模式通過將物流供應和商流相分離,實現專業的社會化分工,從而提升規模效應,降低物流成本。為滿足市民對于物流配送的服務體驗和時效要求,武漢市物流企業通過整合和創新,形成了面向經銷商(生產商)、零售商提供統一倉儲、統一配送、統一裝卸的統倉共配新模式。
一是第三方物流統倉共配模式。以九州通物流為代表,除深耕自身醫藥物流業務外,以自有倉儲配送中心和運力資源,利用高度重合的作業時間、配送終端位置等特點,服務永旺、7-11等連鎖商超企業的倉配業務。2019年,九州通物流三方倉配業務已占到物流主營業務收入的10%左右。
二是冷鏈專業化統倉共配模式。模式類似于第三方物流統倉共配模式,但冷鏈領域的倉配環節專業性更強,以萃元冷鏈和山綠集團為代表,依托下屬冷鏈物流園、冷庫基礎設施和冷藏車運力,對商品的冷鏈倉儲、商品管理、共同配送、交付及單證開具整個流程開展一條龍服務。
第三方物流和冷鏈專業化統倉共配典型場景如圖1所示。

圖1 第三方物流和冷鏈專業化統倉共配典型場景
三是“商貿+云倉+共同配送”供應鏈平臺模式。以湖北安捷物流為代表,依托自身在武漢市的五個區域倉儲配送中心、合作倉儲資源和200余輛自有配送車輛開展倉配一體化業務,向供應鏈上下游延伸,為上游的快速消費品供應商輸出分銷和上門提貨服務,為下游的數千家夫妻店等非連鎖零售商戶輸出標準化的采購、營銷、倉儲、配送服務,幫助非連鎖商戶向連鎖化、集約化、規范化和信息化轉型。“商貿+統倉+共同配送”供應鏈平臺典型場景如圖2所示。

圖2 “商貿+統倉+共同配送”供應鏈平臺典型場景
針對供應商資源分散、返程車輛空載率較高、運輸成本高的痛點,武漢市物流企業依托自身車輛資源充足的優勢,運用返程回空運力,采用返程提貨或者循環提貨的模式,統籌配送車輛在運輸線路上匹配貨源,減少車輛空載率,提高車輛使用效率。
一是農產品上行的返程提貨模式。以湖北安捷物流為代表,通過在武漢周邊農村建立了直采水產、蓮藕、大米等農副產品基地,利用現有的快消品下行配送后的空車,將農副產品返程運輸至城市。車輛平均裝載率保持在85%以上,空返率降到50%以下,最大化節約了企業成本。
二是零售商品的返程提貨模式。以中百物流為代表,類似于農產品上行,將武漢送貨至隨州、襄陽、黃石等地市門店的運輸車輛,在返程時就近匹配供應商的送貨需求,帶貨返回武漢市內三大總倉開展統一倉配服務,并大力推廣標準化托盤的帶板運輸,從而提升車輛往返裝載率和裝卸貨效率。
農產品上行、零售商品返程提貨場景如圖3所示。

圖3 農產品上行、零售商品返程提貨場景
三是前端物流集貨的產地倉模式。模式代表是良品鋪子,其積極探索在安徽等供應商集中區域建立集貨中心,將供應商交貨環節前置,同時利用武漢總倉至當地的配送車輛在產地倉自行提貨回總倉,以此減少商品庫存,大大縮短供應商交貨周期,既保障了訂單的快速、柔性響應,也有效解決了中小供應商高頻次、小批量的配送難題。前端集貨的產地倉模式場景如圖4所示。

圖4 前端集貨的產地倉模式場景
新零售理念推動了線上線下倉儲、配送和銷售的融合,線上線下一體化的配送模式通常基于線上電子商務平臺和線下自有倉配網絡,因此,對倉儲設施網點布局、配送效率、信息化水平等方面要求都比較高,前期投資布局時間長、投資強度較大,但在新零售的趨勢下具有較大的發展潛力。目前,武漢市線上線下一體化模式主要分為四種:
一是實體零售企業的線上線下一體化配送模式。以蘇寧、九州通等為代表,自建配送中心支撐線下及線上“蘇寧易購”及“好藥師”平臺的倉配業務。
二是電子商務平臺的線上線下一體化配送模式。以美菜網、京東物流為代表,在電子商務平臺和線下自有倉配設施和網絡的基礎上,整合上游供應商和下游實體零售店、餐飲店,通過“集采+直供”,為實體零售、餐飲店提供網上購貨渠道與線下的倉配服務。
實體零售企業、電商平臺的線上線下一體化模式典型場景如圖5所示。

圖5 實體零售企業、電商平臺的線上線下一體化模式典型場景
三是實體零售合同物流企業的線上線下一體化配送模式。以良品鋪子物流為代表,合同物流企業同時為其線下零售業務提供倉儲和配送服務,為線上業務提供倉儲和快遞配送的統籌服務。實體零售合同物流的線上線下一體化模式典型場景如圖6所示。

圖6 實體零售合同物流的線上線下一體化模式典型場景
四是“零售+電商平臺”的線上線下一體化模式。以“中百倉儲+中百多點”為代表。其核心在于平臺和門店共用線下統一的銷售管理系統,實現庫存共享,平臺下單以線下外賣騎手為“最后一公里”配送載體,實現了線上線下一體化配送。“零售+電商平臺”的線上線下一體化模式典型場景如圖7所示。

圖7 “零售+電商平臺”的線上線下一體化模式典型場景
農村物流網絡建設對于武漢市城鄉高效配送體系具有重要意義,建設的關鍵在于通過資源整合,融合客貨郵場站、鄉鎮便利店、快遞驛站、農資服務站等既有設施,建設具有集散中轉、倉儲配送等功能的物流配送中心,拓展農產品上行物流通道和工業品、消費品下行通道,打通農村與城市物流的雙向互聯,形成“一網多用、一點多能、深度融合”的農村物流網絡共建共享模式。目前,武漢市農村物流共建共享模式主要分為三種:
一是城鄉上下行雙向流通模式。以湖北順豐為代表,一方面將原有代理合作鄉鎮進行逐步回收自營,提高自有網點在城鄉經濟的占有率及覆蓋率;另一方面加強與郵政、供銷社合作,探索偏遠農村物流體系建設方法,助推當地農產品上行,工業品下行。
二是社會物流共享配送網絡模式。以九州通為代表,企業追求與郵政快遞骨干企業的協同聯動,在自建網絡上的鄉鎮節點以自提柜、代理點、配送站點接入“四通一達”等社會物流業務,協助社會物流企業完成鎮村級快遞的配送,在自有網絡不足的區域,委托第三方物流進行共同配送。
三是社會物流共享運力模式。以京東物流為代表,針對市內及周邊農村地區,特別是貧困地區農產品上行通道不暢問題,通過“京巴聯運”快遞物流模式,與客運企業共同探索以客車閑置運力開展物流、快遞業務。
健全覆蓋全域、功能完備、周轉高效的武漢市城鄉配送網絡。一是按照“三級節點廣覆蓋、二級節點重轉運、一級節點強輻射”布局原則,引導市場建設形成層次分明、銜接高效的“城際轉運分撥中心、主城區公共配送站、末端配送設施”城市三級配送網絡。二是按照統籌布局、資源互補、共同開發的原則,盤活存量、優化增量,統籌農村物流基礎設施,加強交通運輸、農業農村、商貿流通、郵政速遞、供銷農資等系統的農村物流配送設施的融合發展,完善“新城區-街道-行政村”農村三級配送網絡。三是以“急時應急、戰時應戰、平時服務”為指導思路,合理確定物資儲備種類、方式和數量,科學確定全市各級各類體制儲備規模,在城市和農村三級配送網絡基礎上,構建全市“市—區—街道(鄉鎮)”三級應急物資配送網絡。
引導企業按照共享經濟理念探索發展集約化的新型城市配送模式,實現配送資源開放共享。鼓勵第三方物流企業,整合供應商、社區團購以及電商平臺等配送需求,對不同終端實行共同配送。支持物流、電商、快遞企業通過并購重組、企業聯盟等形式加強合作,對區域內用戶實施共同配送。鼓勵醫藥、家電與家居產品行業實行自營共同配送。支持大型連鎖化經營企業集中采購,在自有門店配送的同時服務社會化業務,開展統一配送。依托農業龍頭企業、專業大戶、農村合作社和專業合同物流企業,發展面向電子商務平臺、社區團購和各類新型消費的批量化農副產品配送。鼓勵企業發展“無接觸配送”模式。
進一步加大對城鄉高效配送體系建設的政策支持力度,在用地保障、財政及部門專項資金扶持、稅收減免、企業融資、公共信息平臺建設運維、高端人才引進與培養等方面有針對性地出臺政策措施,進一步推動物流行業降成本。協調解決城鄉配送車輛通行與停靠的難題,改變只“堵”不“疏”的管理模式,利用立體分層、水平分離、時間錯峰等多種方式減少貨運對城市的干擾,建立并完善配送車輛選型、通行及停靠管理辦法,解決車輛裝備標準化、配送服務規范化問題,放寬小型廂式、封閉式貨車的通行時段和區域,在嚴管商業街道、街區劃定臨時或特定時段的貨車裝卸區域和路段,研究制定全車配送車輛停靠特殊管理辦法。以“平急轉換、平急結合”為思路,建設和運營城鄉配送公共信息平臺,平臺的建立和運維依托行業組織或商貿物流龍頭企業,政府給予專項資金扶持補貼。
發展城鄉高效配送是貫徹落實國家相關戰略、構建現代物流體系、擴大內需形成強大市場、提升消費者滿意度、加快商貿流通改革創新和建設綠色宜居城市的重要任務。總體看來,武漢市城鄉配送資源豐富、主體多元、形式多樣、競爭充分,發展勢頭良好。在深入調查分析武漢市城鄉高效配送主要模式的基礎上,未來需進一步在整合提升現有設施網絡、探索應用先進模式、推動城鄉雙向流通、提高道路運輸精細化管理水平等方面加強模式創新和推廣,也為其它地區商貿流通新模式發展提供啟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