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忠虎,韓旭峰
(甘肅農業大學 管理學院,甘肅 蘭州 730000)
農業是我國國民經濟建設和發展的基礎產業。美國農業經濟學家西奧多·W·舒爾茨(Theodore·W·Schultz)曾在傳統農業改造理論中提到:加大對現代化農業的投資,促使其提高生產率,才能讓農業成為國家經濟發展的源泉[1]。目前中國農業正處于現代化農業的不斷發展的階段,在2035 年遠景目標中,我國要基本實現農業現代化,在“十四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主要目標中又再一次提到要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甘肅省作為一個農業大省,研究其農業現代化水平并對甘肅省農業現代化水平進行預測,對未來甘肅省農業現代化發展具有一定的參考意義。本文利用熵值法和GM(1,1)灰色預測模型對2010—2019 年甘肅省14 個地州市農業現代化發展水平進行比較,對甘肅省未來農業現代化水平進行預測并提出相應對策,為甘肅省制定農業現代化發展規劃和政策措施提供參考[2]。
在遵循國內外農業現代化發展的客觀趨勢和規律的基礎上,以系統性、科學性、代表性、可比性和可操作性等作為指標建立的基本原則,通過查閱大量的資料,在劉國斌和方圓(2021)[3]、李剛和李雙元(2020)[4]、張航和李標(2016)[5]、劉銳等(2020)[6]研究的基礎上進行了改進,并結合甘肅省農業現代化發展的實際情況,構建了甘肅省農業現代化發展的指標體系,其中包括“農業產業體系”“農業生產體系”“農業質量效益”“農業支持保護”和“農業可持續發展”6 個一級指標和12 個二級指標,如表1 所示。

表1 甘肅省實現農業現代化水平的評價指標體系
1.熵值法。熵值法是指用來判斷某個指標的離散程度的數學方法,其離散程度越大,則該指標對綜合評價的影響越大,因此可通過熵值法[7]為多指標綜合評價確定權重。本文采用熵值法來計算甘肅省14 個市州的農業現代化發展綜合水平得分,并對甘肅省農業現代化發展水平進行評價,具體方法為:
(1)采用極值法(數據歸一化)對數據進行無量綱化處理:
對于正向指標:

對于逆向指標:

當數據無量綱化處理后,某些數據會變為0,為了使數據運算處理有意義,必須消除0,此時需要對無量綱化后的數據進行整體平移,即:

為了不破壞原始數據的內在規律,最大限度地保留原始數據,對邑的取值需盡可能地小,這里取邑=0.0001。
(2)計算各個指標及數據的權重,記為p:

(3)計算第i項指標的熵值Ei:

(4)計算差異系數Gi:
Gi=1-Ei
(5)計算權重Wj:

(6)計算各個指標綜合得分A:

(7)對各個指標綜合得分進行排序:綜合得分越高,說明該地區的農業現代化水平越高。
農業現代化發展水平階段的準確劃分對一個地區來說至關重要。本文借鑒了國內大多數研究者對農業現代化的劃分標準[8-9],將甘肅省農業現代化發展水平劃分為5 個階段[10](見表2)。

表2 農業農村現代化發展階段劃分標準
2.GM(1,1)模型。本文借鑒劉國斌和方圓(2021)[3]有關研究方法,采用GM(1,1)灰色模型對甘肅省農業現代化發展水平進行預測分析,以此來計算甘肅省農業現代化綜合發展水平何時能達到實現階段,具體計算方法如下:
(1)設有原始數據序列X0:

(2)其累加生成數列X1:

(3)對于X1,可建立方程如下:

此方程即GM(1,1)模型。

Yn=(X0(2),X0(3),…,X0(n))T,其中,B為數據陣,Yn為數據列。

3.數據來源。本文基礎數據全部來源于2010—2019 年《甘肅省統計年鑒》、甘肅省自然資源公報及14 個市州政府官方網站2010—2019 年統計公報,并在分析前進行了標準化處理。
根據熵值法得出甘肅省14 個市州2010—2019年的農業現代化綜合得分和排名,并根據地理位置對甘肅省14 個市州進行了位置劃分,具體內容如表3 所示。
根據表3、表4 和表5 可知:

表3 甘肅省14 個市州農業現代化綜合得分

表4 甘肅省14 個市州農業現代化綜合得分排名

表5 2010—2019 年甘肅省各地區農業現代化發展水平
1.從空間結構來看:(1)甘肅省農業現代化水平呈現出西高東低、北高南低的空間特征,總體空間差異顯著;(2)農業現代化水平在河西地區(嘉峪關、酒泉、張掖、金昌、武威)高度集聚,在隴南地區(天水、隴南、甘南州)為低度集聚,空間集聚趨勢明 顯。中部地區(白銀市、蘭州市、定西市、臨夏州)和隴東地區或東部地區(慶陽市、平涼市)[11]發展雖然較為平衡,但比之河西地區,發展水平依然較低。
2.從時間結構來看:甘肅省整體農業現代化發展指數得分從2010 年的0.309 7 上升到2019 年的0.338 5,呈現增長的趨勢,增長了0.028 8,增長率為9.30%。
3.由表5 可知,甘肅省河西地區在2010 年以后已經初步實現農業現代化,其農業現代化發展綜合得分高于隴南、隴東及中部地區,說明河西地區農業現代化發展程度要高于隴南、隴東及中部地區,這實際上與各地區的經濟發展水平以及農業現代化發展的支撐條件差異性有關。河西地區雖然年均降水量很少,但其內陸河徑流量穩定,且以祁連山的冰雪融水為補給,當地的灌溉農業較為發達,2019年河西五市農林牧漁服務業總產值占甘肅省農林牧漁服務業總產值的58.385%;而定西市屬黃河流域,區內山區旱地較多,中部最為貧瘠,農業生產基本依靠天然降雨[12],加之水土流失嚴重,天水市和隴南市多為山地,雖然降水量相對較大,但水多地少,水資源利用程度較低,且受到降水量大的影響,當地洪澇災害、山體滑坡等自然災害發生的概率較高,這些因素都對該地區的農業生產產生了負向的影響,導致該地區的農業現代化綜合得分較低。
比如教學《莫泊桑拜師》。當學習到福樓拜教莫泊桑觀察的方法時,我隨之進行了遷移:引導學生利用這樣的方法來觀察身邊的事物,以便發現不同情況下同類事物的不同特點。學生雖然從課文的學習中知道怎么去觀察,但是似懂非懂,沒有真正掌握。于是,我及時播放了視頻,給學生布置了一個觀察任務,讓學生觀察同一只小狗,遇到主人和陌生人時分別是怎樣的,將它不同的特點寫下來。大多數學生能按要求寫,但還有少數學生在瞎寫,說明他們沒理解。于是我立即點評,讓他們及時修改,直到真正掌握為止。
基于灰色預測GM(1,1)模型,對甘肅省農業現代化發展水平進行預測,結果如表6 所示。

表6 甘肅省實現農業現代化發展水平預測結果
從表6 可以看出:甘肅省整體農業現代化發展水平在2031 年達到初步實現階段,在2050 年農業現代化發展水平達到完全實現階段。在2035—2050年這一時期,甘肅省農業現代化發展水平得以全面提升,這與我國第十四個“五年規劃”的目標完全一致。在2035 年甘肅省農業現代化水平達到初步實現階段,且發展質量相對較高,說明該預測結果具有較強的解釋意義。
2010—2019 年甘肅省農業綜合發展較好的市州普遍集中在河西地區(嘉峪關、酒泉、張掖、金昌、武威),而隴南地區(天水、隴南、甘南州)的農業綜合發展指數普遍較低,同時農業綜合發展指數呈現由西到東、由北到南逐漸降低的趨勢,說明甘肅省西部農業發展水平較好,整體農業發展水平不均衡、不充分,在農業現代化發展中還存在很多短板。
因此,在習近平總書記“兩山”理論的指引下,不斷加強政策傾斜和財政支農力度,促進農業與其他產業現代化協調發展,依然是“十四五”時期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實現農業現代化的重中之重。
根據預測結果,甘肅省在2031 年能初步實現農業現代化,在2042 年基本實現農業現代化,在2050年能完全實現農業現代化。為了切實推進甘肅省實現農業現代化,使甘肅省早日躋身于農業現代化省份的行列中,依據前文分析結果,提出如下建議:
1.加大財政支農力度和政策扶持力度
一是加大對隴南地區和隴東地區的財政支農力度,整合當地的涉農資金,做到以龍頭企業為主導,特色產業為依托,第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真正做到支農資金的效益最大化;二是加大對該地區的農業專業人才引進和政策扶持力度、加強農林人才隊伍建設,要因時、因地制宜地發展現代農業,要著眼于長遠的農業可持續化發展制定適合當地的農業發展政策措施,走出一條具有當地特色的現代農業發展之路。
2.積極發展特色農業產業化
一是各地區要立足于自己的區位優勢和資源優勢,充分發展當地的特色農業并形成產業化格局,提高全省的農業產業化水平和現代化水平;二是充分利用新媒體手段,將農業的現代化和現代媒體相結合,以特色農產品的品牌效應來提高當地的經濟發展水平;三是充分利用現有信息技術,建立“農業+”模式,將現代農業與旅游、教育、文化、生態等產業相融合,推動農村一、二、三產業的深度融合發展。
3.完善農業現代化經營體系
在“十四五”時期鄉村振興的大背景下,大力發展并完善甘肅省的農業現代化經營體系,并逐步形成規模,以此推進甘肅省實現農業現代化。一方面,要促進隴南和隴東地區適度規模發展,提升單位面積糧食產量,加快建成糧食安全產業帶,推進農業規模化和專業化發展,切實提升其農業經營水平;另一方面,要加快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培育,加強農民專業合作社的建設和家庭農場的發展,推進農業高質量發展。同時,政府要提高市場化運作水平,提升農業規?;剑e極深化農業現代化經營體系。
4.加強農業生態環境保護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痹诖罅Πl展農業的同時,要充分考慮該地區的環境承載力,要以“可持續發展”為指導,以“綠色、協調”為理念充分發展農業。具體措施如下:一是持續加強農民的環保意識教育,充分利用現代媒體手段如手機、網絡、電視等宣傳農村生態環境保護的重要性;二是建立綠色生態農業試點,在現有農業發展的基礎上,通過一定的技術手段,將該地區的特色農業和綠色環保農業相結合,走出一條具有時代和地域特色的農業發展之路;三是建立健全農村農業生態環境保護法律制度,為農業生態環境保護提供法律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