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 云
(上海震旦職業學院 上海 201908)
當今社會,國民經濟不斷發展、社會價值觀多元并存,對大學生進行思政教育勢在必行。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提出:“高校要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各門課都要守好一段渠、種好責任田,使各類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1]上海在深入學習貫徹此次會議精神過程中,率先提出了“課程思政”理念,當前課程思政也受到全國各個高校前所未有的重視。[2]
教師作為人類靈魂的工程師,其核心任務是教書育人。教書是手段,育人是目的。高職院校作為我國高等院校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樣肩負著為國家培養合格建設者和優秀接班人的崇高使命。[3]高校專業課程是高校課程思政的主戰場,高校專業教師是高校課程思政的主力軍,要“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將知識傳授、能力培養、價值塑造等思政元素融入專業課程,潛移默化地培育學生的家國情懷與職業素養[4],把大學生培養成理想信念堅定、愛國主義情懷深厚、能夠適應、引領國家發展、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新時代優秀人才。
在國家、市教委及學校的倡導與推進下,任課教師于2021年初開始正確認識專業課程與課程思政的關系,初步探索產品藝術設計專業材料與工藝課程的課程思政建設,著重培養學生從事產品藝術設計行業的專業能力、職業素養、道德操守等綜合素質。
“材料與工藝”是產品藝術設計專業的一門專項能力基礎課程,也是產品藝術設計專業的核心課程之一,包括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兩個部分,涉及多個學科門類,內容有較的的交叉性和綜合性,在產品設計專業的人才培養中處于較突出的地位。這門課程全面系統地講述了產品藝術設計常用的傳統材料金屬、塑膠、木材、陶瓷、玻璃及新材料的基本種類、物化性能和常用加工工藝,并且結合大量較典型的產品案例,分析了不同材料的特點和應用方法,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解決產品材料與工藝問題的能力。
在創新型國家發展戰略背景下,為了適應社會及行業發展新形勢,產品藝術設計專業對設計的材料與工藝有了新的知識要求。材料與工藝課程不會過多地涉及設計材料的物化性能等方面的專業知識,而是借助大量較典型的設計案例和圖片,幫助學生直觀地了解、掌握不同材料主體及其工藝知識。本課程教學,旨在引導學生思考如何去使用材料、如何運用材料進行創新設計,以保證產品功能與形態的可實現性,注重啟發學生的創意思維能力,提升學生的產品設計水平,增強學生的創新實踐能力和社會服務能力。
材料與工藝課程作為人文藝術類課程,有著自己獨有的學科屬性,也包含了豐富的思政育人資源。材料與工藝課程思政建設,瞄準國家培養創新型人才的戰略需求,有機融入了知識傳授、能力培養、價值塑造等思政元素,幫助學生初步建立關于材料及其工藝的系統知識要求和創新思維,培養學生正確的審美觀念、專業的學科素養和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樹立學生的文化自信,鍛煉學生的反思能力和團隊協作意識,激發學生成為創新型人才的家國情懷和使命擔當,為創新型國家建設打好專業能力根基。
材料與工藝課程的課程思政,緊扣創新型國家發展戰略大背景和節能環保理念,采用階段式教學技法,結合我國材料發展的實際情況,以材料為主體,按材料工藝概述、金屬、塑膠、木材、陶瓷、玻璃、新材料七大板塊來組織課程思政教學知識單元,講授金屬、塑料、橡膠、木材、陶瓷、玻璃等傳統材料的種類、特性和常用加工工藝等專業知識,結合創新理念,引導學生創造傳統材料的新應用;介紹前沿新科技材料及其特點,指導學生把握新材料、應用新材料。課程知識單元與授課內容詳見下表1。
“課程思政”不同于“思政課程”,高校專業課程的課程思政并非簡單的“專業課程思想政治教育”,它代表的是一種課程觀,需要任課教師在教學中融入思政元素,在保證傳授專業知識、培養職業技能的前提下,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價值取向。下面將以材料與工藝課程思政為例,從“誰來教”“教什么”“怎么教”“教得如何”四個層面來闡述課程思政教學實踐方法。
育人先育己,教師是傳道授業解惑和課程思政的踐行主體,是推進課程思政的關鍵,其自身的素養直接關系課程思政的育人效果;因此教師一定要主動學習,不斷強化自身專業水平和政治素養,為課程思政的實踐打好基礎。以材料與工藝課程思政為例,一方面,教師不僅要對材料與工藝課程的現有知識體系成竹于胸,還要注重課程專業知識的更新與拓展,不斷優化知識結構;另一方面,教師要多與思政專家溝通,向他們學習,正確認識課程思政的價值,關注國家的材料發展與工藝動態,不斷提高課程思政育人的能力和水平。教師還需要保持高度自律,以自身良好的師德師風、高尚的人格品行來熏陶、引領學生,讓學生從思想深處得到深化,于無形之中達到“課程思政”育人的目的。
高校專業課程的課程思政并非簡單的“專業課程思想政治教育”,其“思政元素”的融入既不可浮于表面也不可生搬硬套。任課教師要在尊重專業課程自身教學規律的基礎之上,根據專業課程的課程性質和特點,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系統梳理、提煉出課程不同章節、不同知識點、不同技能點中所蘊含的思政元素,并將思政元素之“鹽”自然順暢的溶解于專業課程教學之“水”中,推動專業知識傳授與思政教育的有機統一。以材料與工藝課程思政為例,其金屬、塑膠、玻璃和新材料章節的“課程思政”側重學科素養和審美觀念,注重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科學精神、反思能力和團隊協作能力;而木材、陶瓷章節的“課程思政”還可在前者基礎之上側重文化素養,突出培養學生的工匠精神和文化自信。
高校專業課程思政元素的融入與教學實施不能分離,專業教師需針對課程內容積極拓寬教學手段,不斷調整教學方式,科學系統地做好課堂教學環節的設計,在清楚“教什么”的基礎之上,解決“怎么教”的問題,確保思政元素有效融入教學。以材料與工藝課程思政為例,在其課堂教學設計環節,除了沿用傳統的講授式教學方式,還引入了啟發式、小組研討式、任務驅動式、項目化式等多種教學手段,形成了一套形式多樣、層次豐富、科學有效的教學方法;還結合時事熱點和直觀的圖像影像,精準、有效呈現了課程專業內容和思政內容,提升了課堂教學的吸引力,從而深入淺出地引導學生把握課程重難點,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專業課堂的教學環節只有有情感、有溫度、有趣味,才能讓學生喜歡聽、想要學、能學會,實現知識傳授與思政育人兩不誤。表1是思政元素融入專業課程內容的教學方案設計表。

表1 思政元素融入專業課程內容的教學方案設計
高校專業課程相應的課程思政教學任務完成后,可通過隨堂作業、調研分析報告、課程總結報告、小論文、設計作品、期末考試等方式進行學習成果展示和專業課程思政考核,制定相應的專業內容目標、思政內容目標的評分標準,形成可靠的評價與診改措施,進而解決專業教師“教得如何”及學生“學得如何”的問題。課程思政評價考核標準的制定與實施,不僅可以督促學生掌握專業知識技能、完成思政目標,而且可以檢驗任課教師對知識傳授、能力培養、價值塑造等思政元素融于專業課效果,有利于任課教師對學生的學習效果進行評估和反思,進而幫助教師及時發現教學不足,調整教學方案,為之后專業課程思政的完善提供切實有效的依據和更多維度的參考。以材料與工藝課程思政為例,表2是其教學內容思政評分標準。

表2 材料與工藝課程教學內容思政評分標準
產品藝術設計專業材料與工藝課程的課程思政建設,應著重將思政元素融入專業課程中。在提升專業教師綜合素養和育人能力的基礎上,根據課程特點系統挖掘課程中的思政元素,于教學內容中凸顯思政育人目標;圍繞課程教學內容,拓寬教學手段,創新教學方法,做好課堂教學設計,使思政元素滲透于課堂教學的各個環節;完成教學任務后,還需制定、實施課程思政評價考核標準,形成可靠的評價與診改措施。以上探索實踐,能有效地將思政元素自然融入本課程的教學工作,探索出適合本課程的課程思政教學方法,實現知識傳授、能力培養、價值塑造的有機融合,達到潛移默化的課程思政育人效果,使學生在文化自信、學科素養、工匠精神、創新意識、反思能力、團隊協作和審美觀念等方面得到培養和加強,完成高素質、創新型、應用型人才的培育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