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生良
摘要:在新課程標準的不斷改革下,社會各界對于高中階段的教學標準和人才培養方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為了能夠培養出符合社會發展需求的全能型人才,教師要切實提高關注和重視的程度,發揮自身的作用和價值,不斷為高中化學教學增添生機和活力,為學生的學習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為此在高中化學教學中,教師要巧妙運用微課的多樣化功能來實現理想的教學效果,保證學生的學習質量,促進學生全面健康地發展。
關鍵詞:微課;高中化學教學;應用思考
中圖分類號:G4 文獻標識碼:A
引言:在高中化學教學中,微課既是一種教學手段,也是一種教學資源。在信息技術迅速發展的時代背景下,微課作為信息技術發展衍生出的一個優秀手段,其在教學領域中的應用越發廣泛,并且普遍取得了較好的成果。為此在高中化學教學中,教師要充分應用微課的優勢來幫助學生攻克一些學習難點,降低學生的學習壓力和心理負擔,盡量讓學生能夠在舒適輕松的氛圍下以健康積極的心態投入到學習中,這對于學生化學綜合能力與學科素養的進步具有積極的影響。在應用微課進行化學教學時教師也要把握好一定的原則,要發揮微課的輔助教學作用,但是不要過度依賴微課,要將微課與化學教學實踐科學的整合。
一、微課理論基礎
任何一項課題或應用設計研究都需要有一定理論基礎作為支持,不同目的與側重點之下,被選擇和應用理論的覆蓋范圍會有明顯不同。一般認為,越是與研究內容聯系緊密的理論,對于清楚闡述問題越有利。
(一)認知負荷理論
認知負荷包含外在認知負荷、內在認知負荷、相關認知負荷三個方面。其中,外在認知負荷的產生,與學習材料的設計有之間關系,即當材料設計缺乏科學性與合理性時,學習者的理解和認知能力無法與“設計”相匹配時,外在認知負荷便會產生,若他們出于某種主客觀原因必須接受此種設計時,就必須付出更多的辛苦和努力。顯然,在這樣的“學習環境”下,他們的記憶負擔也會更重。內在認知負荷的產生,與學習材料自身的性質有直接關系,即當被提供出的學習材料的交互性超過學習者的認知水平時,內在認知負荷便會產生。簡單來說就是,學習者無法憑借當前認知能力從學習資料中獲得“有價值”的信息。而相關認知負荷則是指學習者在自動化過程和圖式建構中打算投入的認知資源數量,該“負荷”有助于“規則”的自動化,優化學習者的認知結構,把大量雜亂無章的信息組合成簡單有序的知識體系。顯然,“認知資源數量”投入得越多,認知結構被優化的程度就越高,有序知識體系的形成概率也就越高。
(二)最近發展區理論
最近發展區理論在現階段中小學教育中被廣泛應用,并且隨著應用頻率的增高和應用程度的加深,人們對如何幫助學生完成“區域”跨越進行了更深入地思考。
最近發展區理論的核心內容在于,教育者如何“丈量”學生當前程度與他們最有可能達到的高階程度見的面積或距離,即最近發展區。眾所周知,個體在成長過程中會表現出明顯的差異性,事實上,這種“差異”除了與他們后天努力程度有關外,也與“先天”條件有很大關系。舉例來說,身高不同的兩個人若要摘同一個蘋果,所使用的方法會完全不同,此時,若以個子高的那個人作為“標準”來設計或選擇工具,那么對于矮個子來說無疑是不公平。即便決定用最“科學”的方法去設計和選擇工具,如果其不能與矮個子相匹配,那么這種看似“公平”的舉動依然是不合理的。根本原因自在于,我們無法精確“丈量”出每一個體最近發展區的面積或距離,盡管我們能夠意識到它在不同個體內環境下具有很大差別。
人們之所以會將“微課”與“最近發展區”聯系在一起,是因為微課這種教學模式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滿足不同學習群體的需求(相對傳統教學模式而言),前提是老師能夠按照學生的學習需求來設計視頻。在這樣的“環境”下,我們便能更好為每一位學生提供適合與他們成長的學習條件,從而幫助他們順利完成“最近發展區”跨越。
二、微課在高中化學教學中的具體應用
(一)應用微課指導課前預習
在高中化學教學中,每一個教學環節都至關重要,都會影響最終的教學質量,為此教師要走出固有思維的局限性,不要忽視任何一個教學環節,要將微課以科學合理的方式應用于適當的教學環節中。課前預習是學生學習中必不可少的一個環節,通過課前預習既能夠幫助學生提前了解學習內容,讓其在課上能夠更輕松地跟上教師的教學進度。學生在這樣的學習氛圍下更容易感受到自身存在的價值,從而讓學生能夠產生成就感和愉悅感,不斷激發學生的學習潛力,保持學生的學習熱情。
例如:在《最簡單的有機化合物——甲烷》這一課的教學之前,教師可以通過簡單的微課視頻設計和制作來指導學生進行課前預習,在微課內容中可以包括甲烷的化學原理、產生過程、生活應用、化學特點等,讓學生通過觀看微課來進行整理和分析,做好預習筆記,將甲烷中涉及到的化學重點知識進行整理分析;與此同時學生可以查閱一些相關資料,更加全方位地了解甲烷在生活中的用途和影響等。通過這種方式來鞏固學生自主預習的效果,同時提升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讓學生在課堂上能夠更加有所針對性的學習和提升。
(二)應用微課創設教學情境
在“雙減”政策背景下,教師要深刻理解其內涵,明確其要求,在化學教學實踐中通過提高教學效率來減輕學生課后復習的負擔,讓學生能夠在舒適輕松的環境下學習化學知識,避免產生心理負擔。為此在化學教學課堂上教師可以通過微課來創設趣味生動的情境,讓學生能夠全身心地投入到相關的化學學習活動中,從而保證課堂上的良好互動。
例如:在《化學能與電能》這一課的教學中,教師為了讓學生深刻理解兩個能量之間的關系,一定要走出固有思維定勢的影響,突破傳統單一的教學模式,在教學中多給學生提供良好的環境和氛圍,這樣學生會更容易全身心地投入到化學知識的學習中,這對于學生思維的啟迪和潛能的激發都具有關鍵的價值和意義,有利于推動學生全面發展。微課的內容可以包括熔融狀態下,鈉的單質和氯化亞鐵可以組成可充電電池,并且能夠將其應用于生產生活中,其中的化學原理為:2Na+FeCl 2 Fe+2NaCl;用銅片、石墨作為電極可電解一定濃度的硫酸銅溶液等。通過微課視頻可以自然地展開化學知識的探討研究,保證學生良好的學習效果。
(三)應用微課優化實驗教學
在高中化學教學中教師一定要提高對于實驗教學的重視程度,并且通過微課來進行演示實驗,給學生提供充足的展示自我能力的機會,讓學生在觀看微課視頻的基礎上展開小組討論和探究,以小組的形式來完成實驗,并且記錄好實驗過程、實驗現象、分析其中的化學原理等,逐步帶領學生走向深度學習。
比如在“金屬的腐蝕與防護”這一課中“不同條件下鐵釘的銹蝕”這一化學實驗教學中,在實驗開始之前教師要先準備好實驗用具,包括鐵釘、試管、植物油、棉花、CaCl2、NaCl溶液、CH3COOH溶液和蒸餾水等。接下來教師可以將學生科學分組,給學生播放微課視頻,讓學生在觀看的過程中做好詳細準確的記錄,并且實驗步驟和關鍵環節。在觀看完之后學生需要以小組合作的方式來完成實驗,在完成實驗的過程中要做到明確分工,每一個人都要認真做好自己的實驗內容,并且要做好實驗觀察記錄表。在實驗完成之后展開交流匯報,同時針對其中的化學原理展開分析和思考,逐步提升學生化學實驗水平。
結束語:
綜上所述,將微課應用于高中化學教學中能夠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和積極的影響,為此教師要提高對于微課應用的重視程度,借助微課來不斷豐富化學教學的內容和形式,為化學教學增添活力和生機,讓學生能夠最舒適輕松的環境下學習知識、提升能力、拓展思維,同時促進學生全面健康地成長和發展,為學生的學習提供多樣的思路和方法。
參考文獻
[1]程亞平.微課在高中化學教學中的應用思考[J].新課程, 2019(3):1.
[2]錢華.微課在高中化學教學中的實踐應用和思考[J].化學教與學, 2015(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