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 強
(首都醫科大學密云教學醫院消化內科,北京 101500)
消化性潰瘍為炎性缺損致黏膜下組織暴露所致,目前幽門螺桿菌(Hp)感染發病率的增加、非甾體抗炎藥的廣泛使用及酗酒和吸煙等均為影響消化性潰瘍出血發生的危險因素。消化性潰瘍在任何年齡段均可發病,主要表現為惡心、上腹部疼痛等,具有發病緩慢、病程長、易復發等特點,出血是最常見的并發癥。誘發消化性潰瘍出血的危險因素復雜,但均與患者體內胃酸和胃蛋白酶分泌、侵襲作用增強及防御屏障減弱有關,發生急性上消化道大出血時可導致患者休克甚至死亡[1]。注射用生長抑素可有效抑制胃蛋白酶、胃泌素(GAS)、生長激素的分泌和釋放,促進血小板聚集,增加血管阻力,可降低血流量,有效抑制血管擴張,達到止血目的,但單獨應用效果不理想,復發率較高[2]。隨著內鏡技術的不斷發展,其方便、快捷、療效顯著等優點逐漸顯現出來,內鏡下止血可獲得較好的臨床效果,可避免血液的再次流出,目前已廣泛應用于消化性潰瘍出血治療中[3]。但關于內鏡下止血聯合生長抑素治療消化性潰瘍出血效果和對胃腸功能影響的研究結果尚未明確。基于此,本研究旨在探討消化內鏡下止血聯合注射用生長抑素對消化性潰瘍出血患者臨床療效、凝血功能、胃腸激素、炎性因子水平的影響,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選取2019年3月至2020年12月首都醫科大學密云教學醫院收治的220例消化性潰瘍出血患者,根據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110例。對照組患者中男性59例,女性51例;年齡28~75歲,平均(43.12±6.25)歲;潰瘍位置:胃潰瘍69例,十二指腸潰瘍41例。觀察組患者中男性58例,女性52例;年齡26~63歲,平均(42.38±5.17)歲;潰瘍位置:胃潰瘍65例,十二指腸潰瘍45例。兩組患者一般資料經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組間具有可比性。納入標準:符合《內科疾病診斷標準》[4]中的相關診斷標準者;經胃鏡檢查確診為消化性潰瘍出血者;糞便潛血實驗陽性者;均伴有不程度的嘔血、黑便癥狀者等。排除標準:其他病因導致的消化道出血者;處于妊娠期或哺乳期女性;合并凝血功能障礙者;患者存在精神或意識障礙者;合并肝硬化門脈高壓相關性出血者等。本研究經首都醫科大學密云教學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的批準,且患者及家屬均簽署知情同意書。
1.2 治療方法對照組患者使用注射用生長抑素(山東新時代藥業有限公司, 國藥準字H20058250,規格:3 mg/支)治療,靜脈推注,將3 mg的注射用生長抑素與250 mL 5%的葡萄糖溶液混合靜脈泵入,3 mg/h,2次/d,連續治療3 d。觀察組患者采用內鏡下止血聯合注射用生長抑素進行治療,通過胃鏡管置入電凝電極探頭進行熱凝固止血,如病灶黏膜變為白色,則停止止血操作,取出探頭并清洗病灶,對出血點及其周圍多點注射腎上腺素氯化鈉注射液3 mL,確認止血成功后,將胃鏡退出。之后應用注射用生長抑素,方法和治療時間同對照組。治療后均隨訪7 d。
1.3 觀察指標①臨床療效與再出血情況。治療后3 d兩組患者臨床療效參照《內科疾病診斷標準》[4]中的療效判定標準,顯效:患者治療后1.5 d內便血、嘔血等癥狀消失,生命體征恢復正常;有效:患者治療后1.5~3 d內便血、嘔血等癥狀明顯改善,生命體征穩定,存在少量黑便情況;無效:治療后3 d便血、嘔血等癥狀均未改變或患者病情加重。總有效率=(顯效+有效)例數/總例數×100%。再出血評估標準:治療止血后,7 d內原發病再次出血即為再出血。②臨床指標。比較并記錄兩組患者止血時間、輸血量及住院時間。③凝血功能指標。抽取兩組患者治療前與治療后3 d靜脈血5 mL,經抗凝處理,以3 000 r/min的轉速,離心10 min,取血漿,采用全自動血凝分析儀檢測血漿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時間(APTT)、凝血酶原時間(PT)、凝血酶時間(TT)、纖維蛋白原(FIB)水平。④胃腸激素水平。血液采集方法同③,以3 000 r/min的轉速,離心10 min,取血清,采取放射免疫法檢測血清胃泌素(GAS)、胃動素(MLT)、生長抑素水平。⑤炎性因子水平。血液采集同③,血清制備同④,采用酶聯免疫吸附實驗法測定血清白細胞介素 -6(IL-6)、C- 反應蛋白(CRP)、腫瘤壞死因子 -α(TNF-α)水平。
1.4 統計學方法采用SPSS 28.0統計軟件進行數據分析,其中計數資料以[例(%)]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以(±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臨床療效和再出血率治療后3 d觀察組患者治療總有效率為92.73%,高于對照組的78.18%;治療后7 d觀察組患者的再出血率為0.00%,低于對照組的5.45%,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臨床療效和再出血情況比較[例(%)]
2.2 臨床相關指標觀察組患者止血時間和住院時間均短于對照組,輸血量少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臨床相關指標比較(?±s)
表2 兩組患者臨床相關指標比較(?±s)
組別 例數 止血時間(h) 輸血量(mL) 住院時間(d)對照組 110 18.13±2.49 252.26±68.34 5.13±0.59觀察組 110 12.16±1.91 158.79±44.22 3.16±0.31 t值 19.952 12.043 31.001 P值 <0.05 <0.05 <0.05
2.3 凝血功能指標治療后3 d兩組患者APTT、PT、TT均短于治療前,且觀察組短于對照組,FIB水平高于治療前,且觀察組高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凝血功能指標比較(?±s)
表3 兩組患者凝血功能指標比較(?±s)
注:與治療前比,*P<0.05。APT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時間;PT:凝血酶原時間;TT:凝血酶時間;FIB:纖維蛋白原。
組別 例數 APTT(s) PT(s) TT(s) FIB(g/L)治療前 治療后3 d 治療前 治療后3 d 治療前 治療后3 d 治療前 治療后3 d對照組 110 45.36±5.71 38.11±4.83* 15.43±2.58 13.82±1.42* 18.36±2.67 15.34±2.35* 1.36±0.27 2.25±0.49觀察組 110 45.37±5.31 34.83±4.31* 15.23±2.48 11.28±0.25* 18.24±2.93 13.42±1.42* 1.32±0.25 3.08±0.76*t值 0.013 5.314 0.586 18.476 0.317 7.334 1.140 9.627 P值 >0.05 <0.05 >0.05 <0.05 >0.05 <0.05 >0.05 <0.05
2.4 胃腸激素水平治療后3 d兩組患者血清GAS、MTL、生長抑素水平均低于治療前,且觀察組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4。
表4 兩組患者胃腸激素指標水平比較(?±s)
表4 兩組患者胃腸激素指標水平比較(?±s)
注:與治療前比,*P<0.05。GAS:胃泌素;MTL:胃動素。
組別 例數 GAS(μmol/L) MTL(pg/mL) 生長抑素(pg/mL)治療前 治療后3 d 治療前 治療后3 d 治療前 治療后3 d對照組 110 145.36±21.27 89.34±9.31* 347.63±39.31 211.34±25.54* 46.27±5.35 36.29±4.71*觀察組 110 143.16±21.23 71.49±8.11* 346.59±38.26 157.61±21.23* 46.46±5.24 27.18±3.68*t值 0.768 15.163 0.199 16.968 0.266 15.985 P值 >0.05 <0.05 >0.05 <0.05 >0.05 <0.05
2.5 炎性因子水平治療后3 d兩組患者血清IL-6、CRP、TNF-α水平均低于治療前,且觀察組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5。
表5 兩組患者炎性因子水平比較(?±s)
表5 兩組患者炎性因子水平比較(?±s)
注:與治療前比,*P<0.05。IL-6:白細胞介素 -6;CRP:C- 反應蛋白;TNF-α:腫瘤壞死因子 -α。
組別 例數 IL-6(ng/L) CRP(pg/mL) TNF-α(ng/L)治療前 治療后3 d 治療前 治療后3 d 治療前 治療后3 d對照組 110 29.06±3.31 21.76±2.91* 7.59±0.86 2.91±0.43* 12.49±0.26 8.51±0.33*觀察組 110 28.69±3.39 15.61±2.42* 7.76±0.88 2.34±0.34* 12.46±0.29 5.86±0.56*t值 0.819 17.042 1.449 10.906 0.808 42.759 P值 >0.05 <0.05 >0.05 <0.05 >0.05 <0.05
消化性潰瘍常發生于胃部、十二指腸,多由于胃酸分泌過多、Hp感染所導致。上消化道出血是消化性潰瘍常見并發癥,消化性潰瘍患者胃分泌液對潰瘍部位基底血管不斷侵襲,導致血管破裂而大量出血,患者多表現出黑便、嘔血,可由無明顯癥狀進展為周圍循環功能障礙,如患者出現消化道大出血、穿孔,可能導致患者休克甚至威脅患者生命,需及時進行干預[5]。治療消化性潰瘍出血主要有藥物治療,臨床使用的注射用生長抑素是人工合成的生長抑素類似物(SSA),可選擇性作用于血管壁的生長抑素受體(SSTR),抑制血管擴張肽的釋放發揮血管收縮作用,減少肝臟側支和門靜脈血運,降低內臟血流量,抑制胃腸蠕動;此外,注射用生長抑素還可緩解體內液體潴留,增強食管括約肌張力,抑制患者機體分泌胰高血糖素,調節內分泌功能,但單純使用注射用生長抑素治療,其止血效果不理想,且再出血率較高[6]。
隨著內鏡技術的不斷發展,內鏡輔助治療方案已廣泛應用于消化性潰瘍出血治療中,內鏡下可使用電凝止血,通過局部高頻熱能使組織凝固、變性,從而實現止血;同時可注射腎上腺素使組織黏膜擴張,收縮和壓迫血管,促進出血血管血栓形成;其還可減少胃黏膜血流量,抑制胃蛋白酶和胃泌素分泌,穩定凝塊或纖維蛋白栓,具有顯著的止血作用[7-8]。同時內鏡下止血可得到較為清晰的視野,選擇性收縮內臟血管,使胃腸管、黏膜的血流量顯著降低,改善患者血流動力學,降低出血量,改善凝血功能[9]。本研究結果顯示,治療后觀察組患者治療總有效率和FIB水平均高于對照組,止血時間、住院時間及APTT、PT、TT均短于對照組,輸血量少于對照組,提示消化內鏡下聯合生長抑素治療消化性潰瘍出血可提高治療效果,在減少出血的同時促進患者潰瘍愈合,有效降低再出血發生率,改善凝血功能。
GAS可促進胃腸道分泌功能,當其水平異常升高時,提示患者可能存在消化道潰瘍癥狀;MTL屬于一種消化道激素,主要可促進胃腸運動和胃腸道對水、電解質的運輸,當胃動素水平異常升高時,可導致腸道蠕動異常,容易影響患者胃腸道功能,患者可發生腹瀉、腹痛等癥狀;生長抑素又稱生長激素釋放抑制激素,其水平升高可促進促腎上腺皮質激素和催乳素的釋放,增加腸胃負擔[10]。CRP是反映患者機體炎癥應激狀態的超高靈敏度指標,可通過觀察其水平變化對患者病情加以判斷,而IL-6、TNF-α則直接參與機體炎性反應,在病灶部位大量聚集,不利于患者預后恢復[11]。本研究結果顯示,治療后觀察組患者血清GAS、MTL、生長抑素及IL-6、CRP、TNF-α水平均低于對照組,提示在消化內鏡下止血聯合注射用生長抑素可改善患者胃腸激素水平,降低炎癥反應。分析其原因在于,內鏡下止血由于具有可視化、微創的優勢,且能夠對出血病灶進行針對性的止血治療,準確把握胃十二指腸的胃腸黏膜情況,其創傷小、恢復快,有利于減輕患者疼痛,可改善壞死細胞,促使胃腸功能恢復,也可抑制炎癥反應[12]。
綜上,消化內鏡下聯合生長抑素對消化性潰瘍出血的止血效果良好,可顯著改善患者胃腸激素水平,提高患者凝血功能,降低患者炎癥反應,值得臨床進一步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