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承遠
摘要:科技的發展給教育帶來了新的教學方式與策略,大大推動了教學的進步。在小學數學教學中,信息技術的引入給數學教學帶來了極大的改變,使得教學課堂更加多樣化與靈活化,而信息技術也逐步成為小學數學教學中必備的基礎工具。如何推動信息技術與數學教學的深度融合,使其發揮最大效益,是小學數學教師需要深度思考與解決的問題,教師可以利用信息技術在轉變教學空間、提升抽象思維能力、解決空間問題的優勢,巧妙地利用信息技術,推動小學數學教學的發展,促進學生能力的提升。
關鍵詞:小學數學,信息技術
中圖分類號:G4 文獻標識碼:A
信息技術與課程的融合是新課標的基本理念之一。《數學課程標準》指出:現代信息技術的發展對數學教育的價值、目標、內容以及學與教的方式產生了重大的影響。數學課程的設計與實施應重視運用現代信息技術,特別要充分考慮計算器、計算機對教學學習內容和方式的影響,大力開發并向學生提供更為豐富的學習資源,把現代信息技術作為學生學習數學和解決問題的強有力工具,致力于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使學生樂于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現實的、探索性的數學活動中去。目前,現代信息技術在教學中的應用已成為一個熱點問題。在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中,恰當地運用多媒體教學手段可使學生快速、高效地獲取知識,發展思維、形成能力。
一、信息技術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不論是小學數學,還是中學數學的教學,提升學生對數學學習的興趣是教學中一個重要的開頭。通常,教師在導入新課的時候,為了快速集中學生的注意力,要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以及強烈的求知欲望。那么,有效的學習情境的創設是至關重要的。由于小學生的好奇心很重,有強烈的求知欲望,因而教師在導入新課時,將信息技術適時運用于教學中,有效地開啟學生的知識大門,不斷激發學生的思維、想象力、探究思想等,促使小學生在一堂和諧、輕松、愉快的課堂氛圍和學習狀態下由以往被動學習轉變為主動學習。
二、信息技術教學豐富學生的感性認識
小學生在校學習的知識,大部分是前人在實踐中長期積累的間接經驗。在教學過程中要想解決這種直接經驗與間接經驗、實際與理論間的矛盾,利用多媒體電化教學是一種行之有效的手段,可以把文字、圖形、聲音、動畫、視頻、圖像等信息集于一體。教學中使用多媒體技術,能使學生獲取極為豐富的生動形象的感性認識。恰當的運用現代信息技術,可以變抽象為形象直觀,調動學生各種感官協同作用,解決教師難以講清,學生難以聽懂的內容,從而有效地實現少講、精講,突出重點,突破難點。例如,在講解《圓柱的體積》一課時,為了讓學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圓柱體積計算公式推導過程這一重難點,我利用課件形象生動的分、切、拼動畫,把圓柱底面平均分割成相等的兩部分共16份,然后通過動畫演示把這兩部分交錯拼好,這樣就可以拼成一個近似長方體,學生從視覺上,形象直觀體會到把一個圓柱轉化成一個長方體的過程,體會到這個近似的長方體體積與原來的圓柱的是完全相等的。
三、信息技術強化數學教學的維度
數學是一門基礎性學科,小學階段的數學同樣如此。計算加減乘除法有單純的計算,但更多的是與學生實際生活結合。例如,要求學生解答“1斤黃瓜1元錢,1斤西紅柿2元錢,那么小明買2斤黃瓜1斤西紅柿總共要花多少錢”這個問題。學生就要搞懂“黃瓜”“西紅柿”“斤”“元”等題干內容。這就是一個綜合維度的考察。在傳統教學方式下,涉及諸多這種多維度的內容,課堂教學時間有限,教師要花費大量的時間用于板書等工作,這就限制了課堂教學維度的開展。而借助信息技術,教師能夠在課前充分準備出需要講解的問題,將多個知識點提前準備出來,這樣就大大切紙了課堂教學的時間,拓寬了教學維度,能夠使教師在課堂上花費更多的時間應用到維度講解上來,從而強化了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的維度。
四、在練習中運用信息技術
聯系生活實際,領悟數學內在價值。學以致用,把所學的知識運用到實際生活中,是學習數學的目的,因此在教學中可以運用信息技術把生活中的數學問題有意識地集中組合,讓學生看到生活中處處充滿數學,學起來也感到親切、自然、輕松。學生運用所學知識和方法研究、探索、解決一些實際問題,用生活中的例子來加強知識的建構,可以讓學生真正認識到數學能力與現實問題之間的密切聯系,體會到數學的內在價值。
總之,實踐證明:在數學課堂教學中恰到好處地運用多媒體進行形象、生動的描述,能從不同角度以不同方式展現知識的內在規律,突破時間、空間、抽象、宏觀、微觀限制,讓學生充分感受、理解知識產生和發展的過程,開拓學生視野,有利于學生創新意識和能力的培養。
參考文獻
[1]張小青.信息技術與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的有效整合[J],2019(9)
[2]王天福,信息技術與小學數學融合的教學應用探究[J],201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