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冬林
摘要:近年來,很多中學生受外來文化的影響比較大,隨意跟風、盲目崇拜外來文化的現象經常發生,然而,值得我們警醒的是,許多中學生對中華民族優秀的傳統文化甚至是家鄉文化既缺乏認知,更缺乏自信。在這種情況下,認真落實《家鄉文化生活》單元教學,結合石柱本土文化,引導學生認知家鄉文化,鼓勵學生參與家鄉文化建設,對于提升學生的當代文化參與意識、厚植家國情懷都有重要的意義。
關鍵詞:石柱本土文化 ?《家鄉文化生活》 ?單元教學 ?可行性方案
中圖分類號:G4 文獻標識碼:A
目前,在實際小學中,教師都注重知識目標的達成,對于和高考內容較遠,接近于生活實踐的內容經常出現省略現象,“家鄉文化生活”單元教學任務落實不到位對于學生的家鄉情感滲透嚴重不足,對家鄉文化建設缺少認同感,在家校文化生活單元教學中,面臨的主要困難有:學生大規模的外出考察很難實現,很多一線教師故步自封不愿改變,單元設計綜合性和實踐性較強,具有較大的操作難度。面對以上這些困難,石柱縣中學要勇于改革,創新教學理念,以當地的家鄉傳統文化作為教學和研究的主要對象,訪談家鄉父老,尋訪老物件,讓“記錄家鄉的人和物”有路可循,了解民俗文化,完成調查報告,讓“家鄉文化生活現狀調查”落到實處,調查研究文化遺跡,提出針對性建議,引導學生參與家鄉文化建設。
一、本單元教學面臨的主要困難
《普通高中教科書語文(必修上冊)》“家鄉文化生活”單元是為落實“當代文化參與”任務群而編寫的實踐活動單元,既彰顯了新教材的設計亮點,也凸顯了新課程的教學理念。本單元主要包括三項學習任務,需要用9個課時來完成,既有課內學習,也有課外實踐。每項學習任務都有相應的活動提示,看似思路清晰,要求明確,教師只要按照提示來落實就可以了。但我在調查了一些學校后發現,本單元的教學任務落實不到位,多數流于形式。
(一)從學校層面來看,組織學生大規模外出考察很難實現
由于中學一般班級比較多,班額也比較大,一個年級超過一千人是普遍現象。面對如此多的學生,開展任何一項課外實踐活動都是有難度的。因此,出于學生安全方面的考慮,學校對于組織學生開展課外實踐活動一直是慎之又慎。在這種情況之下,學生大規模的外出實地考察很難實現。在現行的高考制度之下,對于大多數學校來說,高考成績仍然是衡量一個學校優劣的重要指標。這必然會強化學校和老師的功利心,逼迫學校和老師重視考試結果而忽視學習過程,重視課文教學而忽視實踐活動。
(二)從教師層面來看,許多一線教師故步自封不愿改變
一線教師教學觀念的轉變是用好新教材、落實新理念的關鍵。本單元的教學內容,對一線教師來說是一個全新的內容,需要付出較多的時間與精力,甚至需要在教學上做出重大改變。但實際教學中,部分一線教師多年以來形成的教學觀念和教學習慣已經相對固定,短時間內要求他們做出改變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因此,多數時候,他們對于新課標的理念敬而遠之,對于新教材的要求視而不見,在完成本單元教學任務時,要么是穿新鞋走老路,我行我素;要么是蜻蜓點水,淺嘗輒止。
二、結合石柱本土文化《家鄉文化生活》單元教學方案
面對困難,我們不能畏縮不前,更不能逃避,而是要轉換思路,靈活應對。我們可以利用節假日,結合地域特點,選擇合適的角度,設計出具有可操作性的方案。具體做法如下:
(一)訪談家鄉父老,尋訪老物件,讓“記錄家鄉的人和物”有路可循
訪談家鄉父老,見證家鄉的變化。目前來看,父老鄉親是最適合的訪談對象。他們長期受家鄉文化的熏陶,是家鄉生活變遷的親歷者和見證人,依然保留著許多口耳相傳的故事和鮮活生動的家鄉記憶,而這些信息往往是通過書本和網絡都查詢不到的。因此,學生可以利用假期對家鄉父老,尤其是自己的祖輩進行訪談,學生可以就居住環境、日常飲食、生活用品、鄰里關系、價值觀念等方面從今昔對比的角度進行提問,記錄家鄉父老最真實的感受,進而認識家鄉生活的巨大變化以及變化背后的復雜原因。
(二)了解民俗文化,完成調查報告,讓“家鄉文化生活現狀調查”落到實處
石柱縣的民俗文化既斑斕多姿、特色鮮明,又傳承完整、底蘊深厚,時至今日仍然有著巨大的教育價值和廣泛的影響力。然而,隨著歷史的進程,一些民俗文化逐漸淡出了人們的視野,許多學生對家鄉的民俗文化更是一無所知。基于此,我們認為,開展家鄉民俗文化調查有著必要性與迫切性。引導學生善于利用自身已儲備的本土文化資源。石柱縣的學生,在他們的成長經歷中,家鄉的一草一木已深深烙印在他們心里,并對他們的生活產生深遠持久的影響。在《家鄉文化生活》教學中,教師可以多設置一些探究活動,通過課前相關資料的查找、課中探究活動的開展、課后的相關實地的考察等方式,去引導學生學會調取自身已儲備的本土文化資源,進而逐步培養他們自主獲取知識思想的意識。啟發學生在教學互動中挖掘潛在資源。教學活動是個雙向活動,必須有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由于個體的家庭環境、生活經歷以及智育發展的不同,各自儲備的文化資源也會呈現個體差異。因此,教師要充分鼓勵和發揮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收集、選擇、展示、運用本土文化。具體實施步驟如下。
第一,自選內容。確定在活動開始之前,教師需要把石柱縣入選各級非遺名錄的民俗文化進行分類篩選,把具有代表性的民俗文化介紹給學生,讓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和就近原則自主選擇調查內容。第二,資料搜集。學生運用網上查閱、咨詢祖輩、實地考察等方法進行資料搜集,教師要提醒學生注意保存圖片、音頻、視頻甚至是實物等資料。第三,分析研究。教師要具體指導學生對搜集到的資料進行分類整理與研究,剖析民俗文化形成的原因和呈現出的特點,探究民俗文化的精神內涵以及在鄉村振興中的獨特作用。第四,撰寫報告。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生可以仿照教材提供的“調查報告結構表”,完成調查報告。第五,交流分享。教師指導學生把調查報告做成演示文稿,在班內或班級之間進行交流分享,互相取長補短,以求效益最大化。第六,固化成果。對于優秀的活動成果,學校要進行評比并匯編成冊,肯定和固化學生的勞動成果,以實物形式展示石柱縣民俗文化的巨大魅力。
總起來說,石柱縣作為家鄉傳統文化資源豐富的地方,教師在開展“家鄉文化生活”單元教學時,要從學生的實踐性、教育性角度進行設計,讓學生能夠在學習和調查的過程中,對家鄉傳統文化有具體的認知,提升學生的家鄉文化建設意識。
參考文獻
[1]林立娜.鄉土文化資源在《文化生活》教學中的運用研究——以邢臺鄉土文化資源為例[D].石家莊:河北師范大學,2014
[2]彭鵬程,李 珍.桂東南地區的史前文化[J].廣西民族研究 2004(3)
[3]徐秋明.地方文化研究與旅游文化資源開發——以廣西桂東南旅游文化為例[J].經濟與社會發展,200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