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彥芳
摘要:科學教育可以提升學生對事物的認知,用所學知識解釋生活中的常見問題。作為一門重要的科目,它的教育問題化依然存在,其在很多方面對學生和學科的認識程度不夠。科學教學中如何進行有效探究是教學中的重要研究課題,開展探究活動在提升學生思維能力上和創新意識上有重要的作用。基于此,本文章對科技場館中探究式科學教育方法的應用與實踐進行探討,以供相關從業人員參考。
關鍵詞:科技場館;探究式;科學教育方法;應用;實踐
中圖分類號:G4 文獻標識碼:A
引言
培養科學探究能力,是讓學生具備綜合科學素養的重要依托。科技館作為青少年學生的第二課堂,理應更好的承擔起輔助教學及普及科學知識、傳播科學思想和科學方法、弘揚科學精神的重要職責。科技館的輔導員教師要把握科學教學的生活化與趣味性等特征,利用場館資源為學生創建開放性與多元化的活動探究空間,加深學生的學習印象,活化學生的探究思維,讓學生在學習中始終維持高漲的熱情,從而學習更多、更全、更加實用的科學知識技能,掌握科學方法,啟發科學思維。
一、科學探究淺析
在萬事萬物的研究過程中,我們不能只注重表面的現象,因為其表象通常都具有極強的迷惑性,因此,在學習的過程中我們要掌握科學探究的有效方法,在教學中嚴謹嚴肅又富有生機和力量的探索面前開發學生的潛力,讓科學探究在學生的心里逐漸種下一顆種子,在未來辛勤的澆灌下,它一定會為學生的成長奠定優良的基礎和深厚的學識能力。科學探究面前,對知識體系框架的了解和掌握,得出有自我見解的可靠性理論,通過一系列問題探究和內容性的辨析后,翻閱相關的資料能夠得出,在實際性探究和學習過程中我們對自身所得結果的比較分析進行最后的總結,并與其他人進行交流中可以深入的了解觀點的分歧,從而在多維度的探討中得出更多的可能性,進而對自身進步具有積極的促進作用。
二、科技場館中探究式科學教育方法的應用與實踐
(一)學習支架設計
學習支架是指在科技場館具身學習活動過程中引導和幫助學習者達到期望學習水平所需的輔助學習材料。常見的學習支架包括資源型支架、情境型支架、評價型支架和游戲型支架。其中,資源型支架是引導學習者有序參與場館活動所提供的學習資源,如常見的學習單、學習記錄表等;情境型支架是指為激發學習者積極參與活動,調動其學習的積極性所創設的真實情境;游戲型支架是指重構學習情境,誘發學習者形成離線具身體驗所設計的一種教育游戲;評價型支架是指幫助學習者強化和反思場館學習體驗感知的一種評價資源,如自評量表、二階試題等。
(二)開展好科普工作
科普是學校科學教育的補充。一方面,科普可以以學生為對象,直接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另一方面,面向社會的科普能夠提高公眾整體的科學素養水平,為提升學生科學素養提供良好的環境。學校可以與社會科普機構協調,把科普引入校園,向學生開展科普宣傳,為學生創造更多了解科知識、掌握科學原理的機會。也可以發揮自身在師資、設施等方面的優勢,參與社會科普宣傳,提升社會公眾的科學素養,在全社會營造重科學、學科學、用科學的良好氛圍,為提升學生科學素養提供積極的影響。
(三)在開放性環境中培養科學探究精神
開放性教學環境的創設,需要教師運用靈活多變的教學方法與設計,準確把握教材內容,在課上展開激烈互動交流,進一步突顯學生的主體地位,放大科學教學的育人作用。師生之間的溝通交流,能夠讓教師直接發現學生存在的學習問題,可起到警醒的作用,更利于整體教學效果的加強。尤其是通過引導式的教學,能夠循序漸進地提高學生思考判斷能力,精心設計的創意活動可確保教學流程井然有序。師生共同建立觀察與假設、實驗、得出結論的科學探究學習步驟,課上鼓勵學生自由猜想與大膽提問預測,挖掘學生的學習潛能,給學生足夠的思考時間,更利于培養學生嚴謹的生活態度與科學思想。教師對于學生提出的不著邊際的問題,應當認可學生的想象力的,通過思維引導讓學生意識到自身的錯誤,從而幫助學生沉淀科學知識,提升學生的科學素養,構建良好的師生關系。
(四)圍繞素養定位角色
模仿是學習之母,一切學習都是從模仿開始的,任何科學、藝術、技能、風格的發展和形成,都有它最初的范本和源頭。學生喜歡模仿,尤其喜歡玩角色模仿類游戲,他們經常會扮演一些成人角色,體驗職業的多樣性,這也是他們獲取經驗和提升能力的重要途徑。以科學教學為例,學生大多關注的是和科學有關的重要人物,如科學家、科學工作者,然后模仿科學家的樣子開展研究性學習、體驗科學發現的過程。根據學生這一認知特點,教師可以引導他們把科學學習角色定位為“小科學家”,然后為他們科學設計探究學習任務,指導他們運用科學家的思維方式進行科學探究,再對探究學習中的案例、反思和結論進行整合,最終將這些探究結論結構化,并遷移運用到新的生活情境中。
(五)搭建學習平臺
在傳統的實驗教學中,一般是四人一組進行分組實驗,大家分工合作,有操作員、記錄員、觀察員等,但有時候也會因分工不明確、合作不暢或是實驗操作難度大導致實驗失敗。線上的實驗教學,都是個人獨立操作,再加上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以及“互聯網+”技術的融入,一些傳統教學無法解決的實驗教學問題也會得到有效解決。它可以將課堂上抽象枯燥的問題,清晰直觀地展現在學生面前。并且,“互聯網+”技術的引入,可以讓課堂更有趣味性,更能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熱情,讓他們能更加積極主動地參與到實驗教學中,從而培養獨立自主學習的能力。
結束語
綜上所述,青少年是未來社會的主力軍。提升學生科學素養是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也是提升全民科學素養的基礎性工程。對于新時代的學生來說,科學課程的學習不僅能夠幫助學生擴大知識儲備,還能開闊學生的眼界。因此培養學生良好的科學素養是非常有必要的,科學教師應該從學生的小學階段開始,培養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在科學教育課堂中,要以學生的發展為基本內容,并將科學理論知識學習與科學探究緊緊的聯系在一起,幫助學生在實踐的過程中掌握科學的知識和科學方法,提升科學素養。
參考文獻
[1]饒加璽,杜貴穎,鮑賢清.館校結合科學教育活動項目要素分析——以“第四屆科普場館科學教育項目展評”為例[J].自然科學博物館研究,2019,4(05):21-28+93.
[2]張丹.論科技場館的科學教育課程與學校進行深入對接的方式[C]//科技場館科學教育活動設計——第十一屆館校結合科學教育論壇論文集.,2019:393-396.
[3]郝杏麗.館校結合的小學科學探究式學習活動設計研究[D].安徽師范大學,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