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語菲
摘要:作為中國建設現代社會主義事業的主要領導人,大學生具備較強的社會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是十分關鍵的,可是,在通過實踐考察之后可以發現,制約著大學生形成社會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的原因還相當多,同時,在極大部分學校中也還沒有充分適應正處于素質教育模式下新的人才養成制度,導致部分學生的個人潛力無法得到充分的發掘。所以,針對這樣的問題要展開持續性的探究,通過分析素質教育模式下培養大學生實踐能力與創新能力的有效策略,助力學生得到更好的成長。
關鍵字:素質教育;大學生;實踐能力;創新能力
中圖分類號:G4 文獻標識碼:A
引言:根據現階段大學生實踐能力與創新能力的發展現狀進行分析時發現。依舊未能達成預期的發展目標,導致極大多數學生在畢業之后,無法順利過渡到工作崗位,或者是在日常的學習、生活當中,也因為實踐能力與創新能力的缺失在很多方面都受到了消極的影響。所以,如何在素質教育模式下促進大學生形成較強的實踐能力與創新能力,這將成為學校、學生共同關注的重點問題,本文對此問題展開深層次的分析,探討素質教育模式下大學生實踐能力與創新能力的有效培養策略。
1 當代大學生思想行為特征
1.1存在明顯的網絡信息時代特征
當前時期,隨著我國科學技術、信息技術的高速發展,各類和網絡技術相關的科技產物逐步出現,并且,在日常生活中影響著年輕人的行為和思想。尤其是年輕人本身便樂于接受新事物、新元素,通常情況下,年輕人群體更加傾向于通過網絡技術獲取到他們想要獲取的信息。所以,從這個角度來講,當代大學生的思想非常容易受到網絡世界所帶來的影響,這也是為什么說當代大學生的思想行為有著非常明顯的網絡信息時代特征。
1.2獨立人格以及維權意識特征
在時代的不斷發展中,大學生逐步對獨立人格以及維權問題產生了新的認知,經過觀察后發現,這一點和老一輩人呈現出了極大的不同之處。比方說,大學生群體有著活躍的思維和鮮明的個性特征,因此,在遇到問題時,大學生群體能夠打破常規地束縛去看待問題。并且,經過研究分析,學生的思想意識逐步找出更具挑戰性的特征,同時也在追求著合理性的解決途徑。所以,我們常說,當代大學生有著先進的思想和大膽的行為,以此為基礎,學生群體也逐步形成了更加獨立的人格以及更強的維權意識,并且對法律也產生了較為明確的認知。
2 素質教育模式下大學生實踐能力與創新能力的培養策略
2.1積極改變傳統觀念,深入貫徹素質教育理念
我國教育事業經過長時間的改革逐步生成素質教育理念,而素質教育理念在各年級、各學段中的融入都發揮出其寶貴的作用。可以說,素質教育觀念是最適合人類發展的教育觀念,同時,也能滿足我國大學生對教育的一些需求,培養出適合社會且真正滿足社會要求的綜合性人才。但是,傳統的教育理念卻經常限制素質教育的滲透,阻礙創新型人才的培養工作,同時,也將對我國社會發展形態帶來一些消極的影響。因此,無論是學校方面還是學生群體方面,都應當積極地改變傳統觀念,深入貫徹素質教育理念執行一系列教育工作,將素質教育落實在教學活動當中,以素質教育指導教師和學生的教與學。除了教師方面要加強重視以外,作為學生,更應當重視其綜合素質和創新性的發展,努力成為創新型的高素質發展人才,通過遵循素質教育的引導逐步形成較強的實踐能力、創新能力。將素質教育作為學生個人發展的指明燈。
2.2搭建自主學習平臺,積極完成科研活動
在素質教育觀念的引導下,學生群體方面應當積極搭建自主學習平臺參與到各類科研創新活動當中,對各類科研活動展開探究的同時產生濃厚的科研興趣,從而逐步形成較強的實踐創新意識。比方說,學生群體可以通過組建主題社團、搭建相應的實驗中心,并且,也可以根據各專業的實際特點,學生了解步入工作崗位后所能用到的多種設備以及多項工作內容,從而發展自身動手實踐能力、滿足個人動手實踐需求,促使智慧和能力能夠得到同步發揮,學著運用專業知識去解決日后實踐工作中容易遇到的問題。在這樣的過程中,既利于發展自身實踐能力,又能避免在畢業之后難以獲得正確的工作方向。而從學校的角度來講,也可以根據實際情況適當的開設一些科研項目,與實驗室教學融合在一起,在這樣的過程中,充分滿足學生個人的成就感,使得極大多數大學生都能積極地投入到科研活動當中,發展自己的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
結語:綜上所述,在素質教育模式下,所展開的學習活動應當完全貼合學生的個人需求,學生群體方面要重點關注自身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的發展特征,從多個角度出發,積極參與到學校所組織的一系列科研活動當中,接受教師的引導和教育,為培育自身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提供更為廣闊的空間。并且,要深入貫徹素質教育的基本指導理念,始終行走在發展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的道路上,為實現良好能力發展目標提供更多的可能。
參考文獻
[1]任慶武. 信息素質教育改革與大學生創新能力培養[J]. 西部素質教育, 2017, 3(2):1.
[2]曲福海. 大學生創新能力與實踐能力的培養[J]. 遼寧工程技術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