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亞潤
摘要:王朔的頑主系列形象和王小波的王二系列形象都挑戰和消解著傳統道德價值觀,但在人物形象的塑造方面和對待知識分子的態度方面有差異。本文以王朔《顧主》與王小波《黃金時代》中的人物形象作對比,分析頑主與“王二”的不同姿態以及原因,頑主是一個表面的勝利者,"王二”是真正的勝利:探討王朔與王小波對待知識分子的不同態度,王朔對知識分子的挖苦與貶低與王小波對待知識分子的關心與同情:以及兩種人物的寫作意義的異同,二者都消解著偽崇高,但王小波在消解的同時在重構。
中圖分類號:G4 文獻標識碼:A
引言
王朔在《頑主》中塑造的頑主形象,他們憤世嫉俗,看不慣現實中的一切;王小波的代表作《黃金時代》中的主人公“王二”,在展示歷史的同時也展示了自己:王朔與王小波的人生經歷相近,致使這兩個人物形象有很多相似的地方。許多學者將王小波與王朔作比較,認為二者都是語言大師,充分利用了調侃,但他們使用不同的塑造形象的方式,塑造出了不同姿態的人物,也體現出來作家對于知識分子的態度是不一樣的,對于知識分子的態度,王朔是貶低與挖苦,而王小波更多的是同情與關心。
一、形象的塑造-頑主與頑童
“頑主”們生活在軍區大院,是在城市中生活的少年形象,王二是作為一個當事人,一個經歷下鄉改造者的形象。在我們以往閱讀的有關文革時期的小說里,很多作家寫的是文革的暴力與悲慘,當然,這是社會歷史環境給他們帶來的思考,但對于在這段特殊時期生活在軍區大院里的王朔來說,他眼中的文革可能就是另外一個層面的解讀。把這種不同的觀點反映在紙上就產生了不同于其他作家的文學語境。和“頑主”相比,王小波筆下的的王二更像個頑童,他的行為不像是一個成人所為,言語不多,身份低微.
(一)表面的勝利者
1頑主的由來
頑主是老北京的話。所謂頑主就要把玩兒當成最正經的事,得玩出花樣,得玩對兢兢業業。有些人會這樣認為,他們不過是一些地痞、流氓,專做壞事的閑人。王朔在他的創作中塑造了一系列頑主形象,《頑主》就是其中的代表。“頑主”這一形象產生于20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初這段特殊的歷史時期。由此推測,這群年輕人大約出生在20世紀50,60年代,其父母是曾為祖國做出貢獻的一代人,先天良好的家庭背景給予童年、少年時期的他們以強烈的優越感,在其三觀形成的關鍵時期他們經歷了十年文革,沒有接受太多知識教育的他們卻接受著大量傳統的、理想化的“紅色革命”教育,想象著未來的自己也能夠同父母般為自己的祖國與人民做出一份應有的貢獻,被灌輸著“英雄主義”理想觀念的他們夢想著長大后的自己也可以當兵入伍,如戰斗英雄般在戰場上得以實現自己的生命價值。
2.頑主的姿態
在王朔這部作品里有這樣的描寫,于觀一行人去街上找“那些穿著體面、白白胖胖的紳士”挑釁,“可那些腰身已粗的中年人無一例外地毫無反應”,使他們感覺良好,手是“馬青興沖沖地走到了前面,對行人晃著拳頭叫喚著:
誰他媽敢惹我?誰他媽敢惹我?"一個五大三粗,穿著工作服的漢子走近他,低聲說:"我敢惹你。,馬青愣了一下,打量了一下這個鐵塔般的小伙子,四顧地說:,那他媽誰敢意咱倆?"馬青的這幅嘴臉正是頑主們慣常的姿態一—無事生非,十足的流氓相,卻又膽小懦弱,只是語言的巨人、行動的矮子而已,,就像一個紙老虎,只是一個表面的勝利者。在這部作品中的“頑主”,他們對于生活的意義已經無感了,當下的生活帶給他們苦痛。即便他們認為自己不痛苦,自顧自地進行著糜爛的生活。但是當趙堯舜想要了解他們他們對于生活上的苦痛時,他們感覺到很憤怒。無論是到公司內尋釁滋事的強壯的男人,還是想討論關于人生話題的劉美萍,或者是那個憤怒的年輕女子,甚至是岸然道貌的寶康都沒有讓他們感受到憤怒,但是當趙堯舜問起他們自己的內心時,他們直接憤起而戰。他們是討厭趙堯舜嗎?他們是恐懼別人看透他們的內心。這種行為暴露出他們表面上的平靜,但現實中空虛不堪的靈魂,說自己不悲傷也不痛苦,這更像是在自我安慰。燈紅酒綠的日子填補不了空虛的心靈,安于現狀的背后只是他們的失意“頑主”便是這么一群無賴,即“無所依賴”。他們無所依賴、無所畏懼,令人充滿勇氣與力量。他們消解崇高戲謔人生,卻并不讓人感到反感,甚至令人們對這群“末路英雄”肅然起敬。當歌手唱到:“如果是這樣,你不要悲哀。"三個男人一齊昂首唱第二聲部:“--我不悲哀!"。
(二)真正的勝利者
1、“王二”的由來
王小波在家里男孩中排行老二,所以他給自己作品中的主人公起名為王二。二就是二,作者承認自己的塑造的人物就是“二”,其他人還有什么話說。王小波的小說不注重去刻畫人物的性格和命運的,不像傳統小說著力描寫曲折離奇的情節,人物形象的豐滿,恨不得在名字中都體現出人物的特點。王小波的小說并不大注重情節,而是重點刻畫世界普遍存在的荒誕。主人公可以是任何人,因為這是每個人都會遇到的問題,所以這樣沒特點的名字反倒是最合適的。
2.“王二”的姿態
與“頑主”相比,王二是行動的巨人,語言的矮子。他往往是勝利者,他更擅長用自己的行動來證明而不是運用自己的語言去辯論。但他的行為方式更像是一個頑童。在作品中,他被隊長誣蔑打瞎了隊長家的狗眼,他沒有與隊長進行爭辯,直接去把隊長家的狗的右眼打瞎:當陳清揚被人誣蔑為破鞋時找他來為自己辯解,他卻說“別人沒有義務先弄明白你是否偷漢再決定是否管你叫破鞋。你倒有義務叫別人無法叫你破鞋。”最終王二說服陳清揚,用性愛與這個世界進行抵抗,久而久之大家都不再對陳清揚冠以誣蔑的稱呼“破鞋”了。我們看似王二是一個弱小的人,實際上他才是一個真正意義上的成功者。
結論
由于王朔和王小波的角色和經歷不同,寫作目的也不同,這兩類人物的立場、風格也不盡相同,對知識分子的態度,尤其是人物本身的意義上存在著很大的差異。這兩個人站在廢墟上,表情各異,一個充滿困惑,一個充滿希望。王朔的調侃讓人們開始對傳統價值觀進行質疑,但是商業因素在他的創作中占了很大的比重,他并不承擔著消解的責任,而只是用自己的感受去喚醒了人們心靈深處的東西,他并沒有想到自己應該去給人們提供一種新的衡量尺度和生存空間,他也不想去這樣做,“他拒絕承擔一切,拒絕超越性的關懷”,這種消解只是以走向傳統社會規范的對立面來完成,并沒有“在不自由的關系中爭取自由,確立新的超越性的文化價值"。
參考文獻
[1]武雪凡.何來“頑主”--王朔筆下“頑主”形象溯源[J].小說月刊,2019,(12)
[2]王朔.頑主[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2.
[3]王小波,黃金時代[M].北京: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2017.
[4]王小波,理想國與哲人王[M].西安:陜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