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登堂
摘要:隨著高校教學改革的開展,各個專業學科教學活動將面臨新形勢,特別是在信息技術發展不斷加速的當下,新媒體資源已經紛紛涌現。如何將新媒體和學科發展結合起來,已經成為很多高校院校教學活動開展的重要研究對象。以漢語言文學專業學科教學為例,將新媒體融入該學科的教學活動,具有重要的意義。在新媒體環境下,高校漢語言文學學科教學將更加符合學科發展乃至教育發展的趨勢。
關鍵詞:新時代網絡語言;漢語言文學發展;影響
中圖分類號:G4 文獻標識碼:A
引言
作為一個歷史古國,我國擁有十分豐富的文化遺產,為了使中國傳統文化可以得到繼承與弘揚,將文化傳播出去就顯得十分重要。在中國文化中,漢語言文學不僅是傳統文化的代表,而且也是我國人民精神特征的延續,所以我們不僅要傳播中國文化,而且也要找到一個合適的載體,將漢語言文學更好地傳播到全世界人民的心中。隨著互聯網技術的發展,以互聯網為載體的文化傳播方式正逐漸被社會所關注,所以漢語言文學如何借助網絡環境傳播,無疑將成為解決傳播漢語言文學問題的關鍵要素。
1漢語言文學在網絡環境下的傳播特性
1.1多樣性
在網絡環境下,信息的傳遞速度獲得了極大地提升,民眾可以快速地獲取文化信息,所以可借此優勢,使漢語言文學得到更加快速的推廣。除此之外,由于民眾每天都要花費大量時間在網絡上,所以可以借助網絡為載體,縮短漢語言文學與民眾之間的距離,并且在網絡的幫助下,民眾也可快速地檢索到漢語言文學相關知識,從而更快地完成漢語言文學知識的吸收。另外,在網絡的幫助下,可將漢語言文學進行創意改編,以漫畫或視頻等方式在網絡中傳播,從而吸引更多民眾的關注,即便是文化程度比較低的人群,也可輕松地完成漢語言文學學習。
1.2便捷性
借助互聯網的幫助,漢語言文學的學習成本可以大幅度降低。其中,傳統漢語言文學的學習大多在課堂上完成,但是隨著生活節奏的加快,人們利用碎片化時間在網絡中便可實現漢語言文學的學習,時間不再是學習漢語言文學的障礙。此外,隨著更多智能設備的出現,人們可以利用具備上網功能的智能手機或手表,便可輕松地瀏覽與學習漢語言文學,方便大眾加快建立漢語言文學知識體系,為后期漢語言文學的學習打下堅實基礎。
1.3重組性
在網絡環境中,由于漢語言文學資源的存儲缺乏統一標準,導致漢語言文學在網絡環境中呈現出松散、凌亂地分布狀態。因此,為了將零散的信息進行妥善整理,需要對網絡中零散的信息進行收集與整理,并重新歸納為系統的漢語言文學體系。
2新時代網絡語言對漢語言文學發展的影響分析
2.1建立高校漢語言文學教學綜合平臺
在新媒體環境下,打造良好的教學載體對提升教學活動效果來說至關重要。隨著信息技術的深入發展,新媒體的功能得到了不斷完善,其在教學活動中的應用也得以不斷地提檔升級。目前很多高校院校為了適應新媒體發展的新形勢,更好地方便教學和學生學習,利用新媒體技術打造了專業化的漢語言文學教學綜合平臺。該平臺設置不同的板塊,包括基礎知識學習板塊、語言文學知識應用板塊、在線學習檢測與評估板塊、知識拓展板塊等。在每個板塊中,學校都要運用新媒體對其進行科學的設計。例如在基礎知識學習板塊中,教師要利用大數據技術對語言文學的基礎知識資源進行搜集和整理,讓學生在進入學習平臺后就可以進行“一覽無余”式的學習;在語言文學知識應用板塊中,將語言文學中的教學重點內容和現實生活結合起來,學生在新媒體平臺上感受語言文學在現實生活中的魅力;在線學習檢測與評估板塊改變了傳統的考查方式,注重對學生平常學習效果的檢測,平臺定期搜集學生學習情況的數據信息,并且設置不同類型的習題讓學生在學習期間進行“闖關”,平臺根據學生的平常學習情況和“闖關”試題的答題情況進行評估,給學生下一步的學習提出有針對性的建議;知識拓展板塊中根據教材內容,通過網站鏈接、教學影視視頻等形式進行多種形式的展現。高校學生可以采取網站登錄和手機App登錄結合的方式進入平臺,這樣學生利用平臺可以不受時間和空間的限制。
2.2積極構建數字傳播渠道,擴大漢語言文學的傳播廣度
相關研究表明,隨著互聯網的不斷發展,我國民眾的閱讀方式逐步趨向于數字化閱讀,并且數字化閱讀的比例正呈現逐年上升的趨勢。因此,隨著民眾越來越熱衷數字化閱讀,漢語言文學的傳播也應順應時代發展要求,積極構建數字化傳播渠道,將高質量的漢語言文學進行數字化轉換,使大眾可以在網絡環境下感受到數字化的漢語言文學所帶來的沖擊力。以二維碼為例,二維碼自從在網絡中出現之日起,便受到了大眾的追捧,與其他技術相比,二維碼安全性高、面積小以及辨識度高等特征。所以,借助二維碼技術,可以將漢語言文學錄入到網絡數據庫平臺當中,同時生成可用手機識別的二維碼,當用戶使用智能手機掃描二維碼后,用戶的手機中便可呈現出經典的漢語言文學,方便用戶進行瀏覽與學習。總之,在網絡中構建數字化漢語言文學傳播渠道,不僅更具針對性,而且傳播面積更廣,有助于提升漢語言文學的傳播效果。
2.3提升高校教師的“新媒體+教學”能力
新媒體環境下,高校教師如何提升漢語言文學專業的教學水平,這是衡量其教學活動效果的重要指標。教師要積極適應新媒體環境下的教學特點,不斷提升漢語言文學的教學質量。一方面,學校要強化對教師應用新媒體技術的培訓,讓教師及時了解新媒體技術發展的最新成果,鼓勵教師運用新媒體技術進行教學,并及時對教學方法進行改進。另一方面,教師要夯實專業素養,特別是要吸收最新網絡語言的素材,在教學中可以適當地運用網絡語言,拉近與學生之間的距離,并在實際教學中讓學生辯證地認識網絡語言并適當、正確地運用。此外,教師要重點培養學生在新媒體環境下的語言交際水平和文學素養,例如利用班級“網絡云課堂”的形式,學生在家中運用網絡進行演講,其他學生在網絡上觀看;教師在網絡上給學生輔導書法要領,學生在課余練習書法,并將其練習成果上傳到班級“網絡云課堂”上,由師生進行共同點評;教師在“云課堂”上對經典作品進行鑒賞,并將經典作品的欣賞和相關影視作品的播放結合起來,學生談認識和體會等。總之,通過對新媒體的科學運用,教師的教學形式更加多樣,其“新媒體+教學”的實踐水平也將逐步提升。
2.4樹立漢語言文學品牌
要能夠更加有意識地樹立漢語言文學的品牌,讓影響力有所增加,使漢語言文學獲得發展,這也正是目前符合市場化發展需求的基礎條件之一。產業化和國際化相互之間是綁定的,二者需要同時進行,漢語言文學并不是獨立存在的,而是和中國的經濟以及產業發展都是一體的。
結束語:
綜上所述,隨著我國網絡廣泛的應用,已經誕生了網絡語言,這也正是傳統的漢語言文學獲得發展革新契機之一,網絡語言可以讓漢語言文學變得更加豐富,當然漢語言文學也必須要朝著產業化和國際化不斷發展,這是新時代漢語言文學的特色。對網絡語言必須客觀的對待,而在漢語言文化的產業化和國際化方面,要能夠準確進行規劃,使漢語言文化可以擁有更順利的發展。
參考文獻
[1]楊曉玉.新媒體環境下漢語言文學教學優化策略——評《漢語言文學專業教學研究與改革探索》[J].新聞戰線,2019(24).
[2]巴桑.網絡環境下大學漢語言文學的發展趨勢及提升策略研究[J].吉林工程技術師范學院學報,2018(1).
[3]高嶺.漢語言文學專業網絡教育資源的整合利用——兼談對美國遠程教育網絡教育資源運用的借鑒[J].北京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