覃佳綺 張禹石
摘 要:文章通過問卷調查方式對高校本科醫學生及理工類非醫學生心理健康狀況進行對比調查,分析醫學生心理壓力的影響因素,并嘗試提出相應對策。高校要開設心理咨詢中心,做好心理健康教育宣傳;建立健全醫學生心理健康檔案,跟進關注學生心理健康狀況;普及心理健康知識,加強心理健康教育;借鑒國外相關研究成果和舉措,開展多樣化集體活動。政府部門及社會要關注醫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努力營造和諧穩定的就醫環境。
關鍵詞:高校醫學生;心理壓力;來源;對策;心理健康教育
中圖分類號:G444 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8-3561(2022)05-0028-03
醫學生是我國醫療衛生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他們正處于個性及心理發展的關鍵期。醫學生與其他專業大學生有所不同,學習生涯比較長,學習任務比較重,而且未來從事的職業關乎人的生命,所以醫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必須養成嚴謹認真、精益求精的態度。由此,醫學生需要面臨高標準的學業要求、繁重的學習任務。在這種情況下,如果醫學生不能很好地進行自我心理調適,且得不到及時有效的心理健康引導,就容易出現心理問題。有數據顯示,不少醫學生處于心理亞健康狀態,需要緩解和釋放壓力。
醫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不僅關系到其學業水平、認知能力、職業發展,而且關系到其能否成為合格的醫學人才,關系到我國醫療衛生事業的發展。因此,教育者有必要對醫學生產生心理壓力的原因進行剖析并提出相應對策。本研究通過問卷調查方式對高校本科醫學生的心理壓力及其來源進行調查,并嘗試提出相應對策,解決醫學生的心理壓力問題,提高醫學生心理健康水平,使其能夠更好地面對挑戰和困難,成長為合格的醫學人才。
一、高校醫學生心理壓力來源分析
1.學業負擔
調查顯示,認為大學學業負擔與高中相比較重的醫學生達43.71%,而理工類非醫學生僅占30.41%。與其他專業學生相比,醫學生的學習任務更重一些,而且未來要擔負起治病救人的重任,需要學習的知識內容多、難度大,需要具備較強的背誦、記憶和邏輯分析能力。較長的學制、高標準的要求、繁重的學習任務、眾多科目的考試,給醫學生帶來了較重的學業負擔,容易使醫學生產生心理壓力。
2.升學壓力
目前醫院招聘時除了要求醫學生具備扎實的專業知識和臨床操作技能外,還要有較高的學歷,一般為碩士及以上,三甲醫院的招聘要求多為博士。因此,很多醫學生愿意選擇學歷提升,通過深造掌握更多醫學知識和技能,所以會面臨考研或考博的升學壓力。調查顯示,與理工類非醫學生相比,醫學生對高學歷的追求遠高于非醫學生,攻讀博士的占比為36.09%。
3.就業壓力
在就業方面,醫學生和非醫學生關心就業問題的均占到一半以上。對于醫學生來說,他們所面臨的就業形勢較嚴峻。一方面,大部分醫學院校連續擴招,導致大學畢業生數量激增,且醫學生的就業方向局限于與醫療相關的行業,選擇范圍較窄。另一方面,醫學生要面對各級各類考試,他們在學習與求職過程中需要不斷提高理論學習和技能操作能力,以增強自身競爭優勢,這無形中增加了醫學生的緊張感。在不容樂觀的就業形勢和激烈的人才競爭環境下,醫學生容易在思想上困惑,在情緒上焦慮,從而產生就業壓力。
(1)就業單位。三甲醫院意味著擁有更高的醫療水平和科研水平,對醫學生的學歷及能力要求都很高,是很多醫學生就業的首選目標。由于基層醫院醫療資源有限,醫療服務水平較低,因此愿意去縣鄉醫院工作的學生只占到7.62%。與基層醫院相比,三甲醫院中的病患和疑難病癥更多,有利于醫學生增長見識、積累經驗和提升能力。因此,醫學生面臨著想去高資質醫院工作的就業壓力。
(2)薪資。在薪資方面,調查顯示醫學生比非醫學生的薪資要求更高,薪資預想基本與學業付出成正相關。醫學生的學制長、學習任務重,且未來所從事的職業關乎人的生命,所以在薪資方面需要高收入來獲取動力和心理上的平衡。《第十八屆中國大學生最佳雇主調研綜合報告》指出,2020年大學生總體平均期望薪酬為7236元/月,在經濟形勢及就業形勢相對嚴峻的情況下,大學生對于月薪的期望相對前一年有所下滑(2019年均值7409元/月)。
4.規培壓力
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簡稱規培,主要由臨床實踐、專業必修課、公共必修課、專業課等培訓內容構成,時長一般為三年。很多低年級醫學生對規培制度了解尚淺,且不同醫院不同科室住院醫師的規培制度也有所不同。醫學生正因為對這些制度了解不夠詳盡,所以容易對未來職業走向存在迷茫的心理。規培制度對于醫學生來說,又增加了學制和成為合格醫師的考驗。因此,醫學生還面臨規培壓力。
5.人際關系壓力
擁有良好的人際關系對醫學生的心理發展及人格培養均具有重要的意義。選擇就讀醫學院校的學生大多對自身要求較高,家長對其期望值往往也較高。在這種情況下,部分獨生子女容易形成自私、任性等性格,而繁重的學業又容易加大其精神負擔,使其情緒敏感、不穩定,容易與同學因為一些事情而產生摩擦,或者與父母產生矛盾和誤會,造成與同學、與父母關系的緊張。這種人際關系的緊張,容易影響醫學生的情緒和情感,加大他們的心理壓力。
6.情感困擾
調查顯示,21.67%的醫學生希望在大學期間談戀愛,有另一半的陪伴。大學生的心智雖然有一定程度的發展,但仍不夠成熟,在戀愛過程中稍有不順就會影響情緒,甚至有的人會使學習和生活受到嚴重影響。問卷調查顯示,80.64%的學生情侶之間鬧矛盾會對學習和生活產生影響。因此,醫學生有時會面對情感困擾和壓力。
7.傷醫事件
近年來,我國出現了醫患關系緊張的現象,甚至發生了個別暴力傷醫的事件。這不僅會擾亂正常的醫院診療秩序,影響醫療衛生服務質量,還會干擾醫務人員的正常工作和生活。在這種情況下,作為潛在的一線醫務工作者的醫學生,有的人不免會產生心理負擔,甚至會影響自身的從業意愿和職業規劃。
二、解決高校醫學生心理壓力問題的對策
1.高校層面
心理健康教育是促進大學生身心健康發展,使他們成長為優秀人才的一項重要教育內容。我國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始于上世紀80年代,相比于歐美發達國家起步較晚,雖然仍存在一些不足,但已逐步形成較為完善的心理健康教育體系。高校應根據醫學生特有的心理特點,借鑒國內外心理健康教育優秀經驗,有針對性地開展醫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促進醫學生身心健康發展。
(1)開設心理咨詢中心,做好心理健康教育宣傳。當前,大多數高等院校都開設了心理咨詢中心,以中國醫科大學為例,學生可以通過網絡平臺為自己預約心理咨詢教師,選擇合適的時間及方式進行心理咨詢,在心理咨詢教師力所能及的范圍內進行心理咨詢,以解決心理困惑、疏導情緒等。如果醫學生的心理問題較嚴重,心理咨詢教師應與輔導員及時溝通,甚至聯系其同學、父母等人共同對他進行幫助,切實做到對每一位醫學生的心理健康負責。當前,一些高校的心理咨詢中心存在利用率低、師資力量匱乏、咨詢者配合不夠等問題。對此,高校應充分發揮心理咨詢中心的作用,讓它最大限度地發揮出應有的作用,向醫學生宣傳心理健康教育的益處和重要性。同時,要加強心理咨詢中心師資隊伍建設,提高心理咨詢教師的專業素養,并做好學生個人信息的保密工作,切實做到促進學生身心健康發展。
(2)建立健全醫學生心理健康檔案,跟進關注學生心理健康狀況。學校每年要對新入學的大一醫學生開展心理健康測試,并為其建立檔案,之后每學年都要對其進行心理健康測試,保證學校及時準確地掌握醫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同時,應特別關注易產生心理問題的醫學生,完善醫學生心理危機應急處理機制,以便出現突發事件時,妥善處理。
(3)普及心理健康知識,加強心理健康教育。學校可以通過開設課程、舉辦講座、開展活動、發放資料和播放視頻等形式向醫學生普及心理健康知識,使其能夠正確對待挫折與壓力,合理解決生活中遇到的困難,進而提高醫學生的心理素質,提高醫學生的抗壓能力和自我調節能力。
(4)借鑒國外相關研究成果和舉措,開展多樣化集體活動。許多國外學者也在積極研究應對醫學生心理壓力的對策。有學者指出,每周開展集體健身課程有助于調節醫學生的情緒,減輕其壓力。也有研究發現,校園心理劇團體治療可以通過戲劇的形式提高醫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同時,還有學者指出,有治療師指導的網絡自主心理救助項目對解決大學生心理問題有很好的效果。因此,本研究認為學校開展多樣化集體活動對于緩解醫學生心理壓力有重要作用。學校可以定期開展趣味運動,以集體活動的形式排解醫學生的壓力,通過運動來愉悅醫學生的心情,提高醫學生的身體素質,培養醫學生良好的精神風貌。另外,學校還可以組織開展校園心理劇體驗活動,將困擾學生的學業壓力、就業困境和人際沖突等編排成話劇,讓醫學生通過臺詞、表演的張力來釋放壓力,提高醫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2.政府及社會層面
醫學生作為未來醫療行業的骨干力量,是推動我國醫療衛生事業發展的主力軍。因此,關注醫學生,加強醫學生心理健康教育非常重要。政府部門及社會要與高校相互配合,共同促進醫學生心理健康發展。政府相關部門可以安排社區衛生服務站開設心理援助熱線,為有心理問題的群眾包括醫學生提供心理疏導服務,以提高社會心理健康水平。政府及社會應重點關注暴力傷醫事件,制定相應制度,采取積極有效的防范措施,解決醫療資源分布不均勻等問題。一方面,要使信息透明化,及時公布傷醫案件進展,嚴懲惡意傷醫行為,全方位保護醫生人身安全。另一方面,要加強對群眾的教育,使群眾不僅要有法治意識,更要尊重醫生、愛護醫生,營造和諧穩定的就醫環境。
三、結語
總之,學業負擔、升學壓力、就業壓力、規培壓力、人際關系壓力、情感困擾、傷醫事件等因素都有可能成為醫學生心理壓力的來源。醫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不僅關系到其學業水平、認知能力、職業發展,而且關系到其能否成為合格的醫學人才,關系到我國醫療衛生事業的健康發展。為此,高校、政府部門及全社會都要關注醫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并拿出積極有效的對策,促進醫學人才培養,提高醫學人才培養質量。高校要開設心理咨詢中心,做好心理健康教育宣傳;建立健全醫學生心理健康檔案,跟進關注學生心理健康狀況;普及心理健康知識,加強心理健康教育;借鑒國外相關研究成果和舉措,開展多樣化集體活動。政府部門及社會要關注醫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努力營造和諧穩定的就醫環境。
參考文獻:
[1]王汝佳,孫培航,張明宇.等.臨床醫學專業留學生主觀幸福感影響因素研究[J].中華醫學教育雜志,2019(12).
[2]劉志侃,程利娜.大學生就業期望及影響因素研究——基于邏輯回歸的實證分析[J].陜西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0(03).
[3]王鈍銳.福建省醫學類高職院校學生就業意向調查研究[D].福建師范大學,2019.
[4]方燕.醫科研究生對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的認知、態度與對策研究[D].復旦大學,2014.
[5]楊鴿鴿.醫患關系對醫學生職業意向影響的調查研究[J].勞動保障世界,2020(20).
[6]陳慶,童永炯.大學生心理干預新途徑:心理咨詢熱線電話的實踐與探索[J].中國高等醫學教育,2005(04).
Exploration of the Sources and Countermeasures of Psychological Pressure of Medical Student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Qin Jiaqi, Zhang Yushi
(China Medical University, Shenyang 110122, China)
Abstract: This paper makes a comparative investigation on the mental health status of undergraduate medical students and non-medical students of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through questionnaire, analyzes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of medical students' psychological pressure, and tries to put forward corresponding countermeasures.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should set up psychological counseling centers and do a good job in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and publicity; establish and improve the mental health files of medical students, follow up and pay attention to the mental health status of students; popularize mental health knowledge and strengthen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learn from relevant foreign research results and measures to carry out diversified collective activities. Government departments and society should pay attention to the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of medical students and strive to create a harmonious and stable medical environment.
Key words: college medical students; psychological pressure; source; countermeasures; mental health edu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