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樂瑤


摘 要:采用文獻資料、邏輯分析等方法研究家校溝通中存在的突出問題,以期為家校溝通與合作提供理論支持和實踐參考。研究發現,家校溝通具有多屬性特征,家庭與學校面臨著信息交流不暢、職責不清、分工不明的合作困境,合作過程中的“孤島效應”制約了育人合力作用的發揮。由“漸進合作”向“多邊融合”轉變,即統一思想、明確權責、獲得信任與支持等能有效消解家校溝通合作困境。基于理論研究進行“多邊融合”的實踐嘗試,并結合實際案例進行論述。
關鍵詞:家校溝通;合作;多邊融合;困境;消解;路徑
中圖分類號:G459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8-3561(2022)05-0058-03
一、家校溝通中多屬性特征與“孤島效應”
家校溝通具有顯著的多屬性特征,即通過高位推動、信息交流等方式,實現學校、家庭與社會之間的合作,達到凝聚育人合力、推進協同育人的發展溝通與合作愿景。家校溝通的多屬性特征及家長、學生、教師等多種角色的介入特點往往伴隨著溝通與合作的“孤島現象”(圖1),即學校、家庭與社會在職能、資源、信息、利益等方面因為不能滿足多元組織主體充分整合、及時交流、高效利用的一種狀態。家校溝通過程中涉及的角色多,問題復雜,各角色出現目標不一致的現象在所難免,容易出現合作困境。
作為一線教育工作者,筆者深切地體會到家校溝通的不易。就班級管理而言,教師考慮的是全體學生的利益,往往站在全局角度思考問題。當學生之間發生摩擦時,會第一時間追究制造事端的學生,避免該事件在班級中造成不良影響。然而作為家長,會更多考慮自己的孩子在該事件中是否受到傷害。兩方的出發點不一致就很容易導致溝通出現問題,若得不到有效解決,就會影響家長對教師處理問題的看法,打擊教師工作的積極性,若事態擴大,甚至會在社會上造成不良影響。
二、從“割裂”到“融合”:家校溝通的協作治理
家校溝通與合作多屬性特征及其伴生的合作困境,有賴于聯合多重角色進行協同治理。宏觀層面,要在健全家校跨角色協同治理機制基礎上,通過聯合簽署合作框架協議或備忘錄等形式,厘清各角色之間的權責,以更好地進行協作治理。微觀層面,要凝聚共識,充分挖掘并體現家庭、社會的主體價值,促進學校、社區、家庭在學生健康治理上從“割裂”走向“融合”,由“單兵作戰”走向“漸進合作”,并最終實現“多邊融合”。學校需要將家校合作融入日常工作,建立并完善家校合作的體制機制,并增強其連續性和計劃性,結合實際情況,根據機制體制開展各項工作。
首先,可以通過家長會等形式,在原始的家校合作基礎上,確立共同的“育人”目標。共同目標的確立有利于家長和教師形成統一的思想。要以“一切為了孩子更好發展”為根本目標,將原有“家”與“校”割裂的合作形式打通,構建基于共同目標的利益共同體,實現目標融合為先導。其次,要明確權責,制定多角色廣泛參與的合作機制。例如,可以開展交通安全教育相關活動,由學校組織,協同交通安全部門,廣泛邀請家長參與,讓學生了解交通法規,使學生不僅能在上下學途中遵守交通規則,在日常生活中也能遵守秩序,使家長和學校能以積極的心態對學生進行交通安全教育。再次,要尋求政府部門與新聞媒體的支持,營造良好的家校溝通環境。家委會可借助學校微信公眾號、釘釘群等新媒體工具,利用班級、年級、校級三級家校溝通平臺,將學校、家長、教師“串聯”起來,通過家校共育的信息高速公路,真正實現家校之間的互聯互通。
三、基于“融合”的家校溝通案例
之前,由于疫情的影響,學生們都在家上網課。起初,因為大部分家長沒有上班,能一心陪同孩子學習,因而學生們在學習習慣上基本能延續之前的狀態。可是,漸漸地,大部分家長都去上班了,孩子只能由老人看管或無人看管,靠自己自覺。所以,大部分孩子的學習態度發生了很大變化。開學后,學生們在課堂上的表現尤為明顯。原本上課能夠坐得端正的學生如今經常趴在桌上,甚至不停地做小動作。一到下課,學生們就像撒了歡兒的小馬在走廊肆意奔跑,安全事故頻頻發生。作業情況也沒有之前那么好了,學生完成的速度慢、效率低。怎樣才能讓學生更好地適應學校生活,形成小主人意識呢?經過反復斟酌,筆者決定召開家長會,讓家長了解孩子在學校的學習狀態,與家長達成一致,制定合理的班規和行規統計表。
1.召開家長會,家校合作立目標
召開家長會前,筆者列出班規和行規統計樣表初稿。班規細則如下。1)上學期間一定要佩戴好紅領巾,穿統一的校服。2)上課認真聽講,不亂講話,不頂撞教師,積極回答教師的提問,不做與上課無關的動作。3)上課時,換學習用具等各種動作要迅速安靜、有秩序。4)全班同學一起朗讀的時候,要全神貫注。5)回答問題時,要聲音響亮,回答完整。6)吃飯時保持良好的禮儀,飯前飯后洗手,用餐后對自己的垃圾負責。7)飯菜只能分享給身邊的人,不能下座位,如有必要請求老師的幫助。8)按時主動打掃衛生,并保持教室內外整潔、優美,廢紙扔到垃圾桶,見到地上的廢紙要主動撿起來放進垃圾桶,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9)站著排隊時,要將兩臂放在身體兩側,移動時要安靜。10)考試不作弊,并互相監督。11)不管情況怎樣,永遠保持誠實。12)說話要文明禮貌,讓別人聽著舒服。13)學會用眼睛和他人溝通,耐心地等對方說完。14)不能主動索要獎品。15)要爭取記住全校教師的名字,并在遇到的時候打招呼,排隊時除外。16)對來訪者要表示歡迎,要讓他們感受到你的真誠。17)不要盯著正在受批評的同學看。18)順手做些善意的舉動,給別人以特別的驚喜。19)同學之間要互相愛護,互相幫助。處理事情要做到公平、公正,不能利用班規偏袒個人。20)善于發現自己身上的閃光點,培養自信。21)勇敢面對自己的不足,努力彌補自己的缺陷。22)堅持你的信念。23)把握現在,盡你所能成為最出色的人(做最好的自己)。
在家長會上,筆者把自己的設想通過班級釘釘群講解給家長聽,家長都非常熱情,反應十分強烈。就這樣,23條班規全部通過,并作為日后班級管理規范被確定下來。另外,經過和家長們的討論,對每日行規統計樣表初稿進行了更改,最后確定為如下樣表(表1)。
每日行規記錄表說明:1)各項完成記“1”,每日放學后統計總數,數量最多的小組每人獲獎章一枚;2)每周進行匯總,本周獲得分數最高的小組即為獲勝小組,并榮獲流動紅旗一面;3)以上數據由記錄委員和班主任共同記錄,若有異議,可向班委會反映。
對每日行規統計樣表的記錄,筆者剛開始感覺比較吃力,因為每天都要統計,每周都要總計,會花不少時間。后來,形成一定規范后,筆者把記錄任務轉交給各單項記錄委員,并要求其做到公正公開,而每周的統計任務則交由家委會,借助家校合力把這份行規統計工作做好。筆者利用每天的晨會課時間,總結學生前一天的各項表現,提出要求和期待。此外,還利用每周三的班會課時間,表彰本周獲得流動紅旗的小組。學生們捧著這來之不易的榮譽,表現得更好了。
2.明確權責,多角色參與促達成
一次,學校開展主題班會課評比活動,對低年級的活動主題要求是選擇自理性勞動、小崗位勞動、勤勞章爭章等內容。這對于強化班級管理、激發學生積極性來說,是一個很好的契機。記錄小崗位非常重要,這次主題班會課能讓學生更加清楚自己的小崗位職責,激勵學生堅持做好小崗位工作。考慮到參與此次班會課評比的是校領導及校家委會,筆者便決定借助他們的力量激勵學生更好地履行小崗位的職責。
班會課上,筆者讓學生分享自己的小崗位故事,然后制作小崗位花,并邀請評課的校領導及校家委會成員也參與小崗位花制作。制作好小崗位花后,大家在小崗位花上寫上贊美的話,夸一夸自己心目中的崗位明星并送給他(她),校領導及家長在之前聽了學生分享的小崗位故事后,對大家也有了一定的了解,便紛紛把小崗位花送給自己最喜歡的學生,并當場表揚獲得“小崗位之星”的學生。得到校領導的肯定,學生們在執行崗位工作的時候更有動力、更有方向了。
在此后一個多月的實踐中,每位學生都能堅持做好自己的小崗位工作。記錄委員們更是一絲不茍地記錄同學們每天的行規表現,更有細心的記錄委員記錄了個別學生表現不文明的次數,以便督促同學改正。這次活動預想的目標基本達成,為加強班級管理、促進學生良好行為規范的養成奠定了基礎。
3.借助家校平臺,營造良好家校溝通環境
學生們在學校的表現,只有教師的表揚或批評,并不能起到很好的強化作用,必須再借助家校溝通平臺,實現家校互聯互通的高效溝通,取得家長的支持與配合。目前正在使用的班級釘釘群,可以直觀地看到家長是否閱讀了消息,對促進家校溝通很有幫助。
于是,筆者每周都將家委會統計的行規表進行整理,分析每個學生的優勢和不足,并結合其綜合表現,為每個學生量身定做評語。評語可以包含多方面內容,比如學生在哪些方面有進步了,做了什么好事,表現出了哪些優勢,或者有什么地方可以改進,實現對學生的過程性評價。行規統計的分數只是一個冰冷的數字,它只能說明學生的某項規范達標或不達標,如果教師再附上帶有人情味的評價,則可以激發起學生更強烈的上進心和改正不足的愿望。
每個周末,筆者都會把本周的統計表和評語發在班級釘釘群中,方便家長了解自己孩子在學校的各項表現,明白教師對孩子的期望,理解教師的工作,配合教師共同教育好孩子,為社會培養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接班人。
雖然每天、每個周末都會因為整理統計表,分析學生的各項表現,絞盡腦汁地想為學生本周的表現定制一個怎樣的評語而花費不少時間,但筆者相信這樣長久的堅持是有意義的,而且從家長們的反饋中也感受到這一做法的價值。一個學生的媽媽說道:“董老師,您每周的行為規范,我都仔細反復地看,覺得對我們很有用,我可以知道孩子在學校的表現,這些在家都是發現不了的。只有清楚孩子的表現,平時才能更有效地監督他,謝謝!”像這樣給予肯定和支持的家長還有很多。在這種溝通基礎上,處理一些需要家長配合的工作時,教師與家長能迅速達成一致,高效地處理問題,這對于促進學生身心健康成長大有裨益。
參考文獻:
[1]馬伊里.合作困境的組織社會學分析[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
[2]賴先進.論政府跨部門協同治理[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5.
[3]俞芬.家校溝通三步法[N].中國教師報,2020-09-02.
[4]張啟道,李光華.培塑家校溝通的自我效能[J].中小學班主任,2020(07).
[5]王軍強.家校溝通失效原因與對策[J].教育,2020(17).
[6]秦逸韻.小學家校溝通與合作的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13.
[7]羅偉娟.關于家校溝通內容和形式的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6.
From Fragmentation to Integration:
the Cooperative Dilemma and Resolution Path of
Home-school Communication
Dong Leyao
(Jiading Yecheng Primary School, Shanghai City, Shanghai 201800, China)
Abstract: Using the methods of literature and logical analysis, this paper studies the prominent problems existing in home-school communication, in order to provide theoretical support and practical reference for home-school communication and cooperation. The study found that family school communication has multi-attribute characteristics. Families and schools are facing the cooperation dilemma of poor information exchange, unclear responsibilities and unclear division of labor. The "island effect" in the cooperation process restricts the exertion of the joint force of education. The transformation from "gradual cooperation" to "multilateral integration", that is, unifying ideas, clarifying rights and responsibilities, obtaining trust and support, can effectively eliminate the dilemma of home-school communication and cooperation. The practical attempt of "multilateral integration" based on theoretical research is discussed in combination with practical cases.
Key words: home-school communication; cooperation; multilateral integration; dilemma; digestion; rou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