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靜
瘢痕子宮即為子宮上有瘢痕,主要是產婦的子宮肌因剖宮產術、子宮畸形矯形術等類型手術所引起的[1]。近些年來,隨著社會的快速發展、二胎政策的開放以及人們的思想改變,使得剖宮產后再妊娠的產婦數量也逐漸增多。有相關的研究資料顯示[2],對于瘢痕子宮產婦再次進行剖宮產術分娩的難度、發生危險系數的風險均明顯大于正常妊娠產婦,可能會對母嬰的安全產生影響。故此,給予采用剖宮術分娩的瘢痕子宮產婦有效的麻醉措施,不僅能降低術后產婦發生應激反應的幾率,且對保證母嬰的安全也具有非常積極的意義。目前,臨床常采用微量泵持續輸注定量鎮痛藥物的方式來改善術后產婦的疼痛程度,并已取得了較好的效果[3]。鑒于此,本文主要將本院收治的90 例采用剖宮產術分娩的瘢痕子宮產婦作為研究對象,探析采用鹽酸納布啡注射液進行術后鎮痛的價值,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20 年8 月~2021 年8 月本院90 例采用剖宮產術分娩的瘢痕子宮產婦作為研究對象,根據術后鎮痛方式不同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45 例。對照組年齡22~37 歲,平均年齡(30.58±2.74)歲;孕程37~42 周,平均孕周(40.25±3.49)周;手術時間25~38 min,平均手術時間(30.89±6.41)min;體重56~86 kg,平均體重(70.25±5.45)kg。觀察組年齡21~38 歲,平均年齡(30.59±2.71)歲;孕程38~42 周,平均孕周(40.28±3.52)周;手術時間24~38 min,平均手術時間(30.92±6.45)min;體重56~87 kg,平均體重(70.28±5.57)kg。兩組產婦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納入標準:①均對研究知情且簽訂同意書;②均符合瘢痕子宮相關診斷標準[4];③均為足月單胎妊娠者;④按美國麻醉師協會(SAS)[5]的分級標準,均為Ⅰ~Ⅱ級;⑤本研究經本院倫理委員會批準同意;⑥無精神疾病者;⑦無凝血功能障礙者;⑧無溝通障礙或是認知障礙者。
排除標準:①中途退出研究者;②合并嚴重內科合并癥者,如:糖尿病、心臟病等;③術前應用阿片類等藥物者;④配合度不高或是依從性較低者;⑤合并嚴重妊娠并發癥者,如:胎盤早剝、先兆子癇等;⑥胎兒存在嚴重畸形者;⑦臨床資料不完整者;⑧合并心肝腎等重要臟器嚴重障礙者。
1.2 方法 兩組產婦均采用剖宮產術分娩,接受腰硬聯合麻醉。對照組采用枸櫞酸芬太尼注射液(宜昌人福藥業有限責任公司,國藥準字H42022076)進行鎮痛:將枸櫞酸芬太尼注射液20 μg/kg+托烷司瓊(瑞陽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60460)5 mg+生理鹽水混合,稀釋至100 ml 后,待手術完成前30 min 向患者注射;同時將濃度為0.2%的羅哌卡因(齊魯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52716)與患者自控鎮痛(PCA)連接,劑量維持在2 ml/h。觀察組采用鹽酸納布啡注射液(宜昌人福藥業有限責任公司,國藥準字H20130127)進行鎮痛:給予產婦1.5 mg/kg 劑量的藥物+生理鹽水混合,稀釋至100 ml 后,待手術完成前半小時向患者注射,觀察患者注射后生命體征狀態,直至術畢。
1.3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對比兩組產婦不同時間段疼痛程度與血清IL-7 水平、不良反應發生情況。
1.3.1 疼痛程度 采用VSA 評分[6]評估兩組產婦產前、產后1 d、產后2 d 的疼痛程度,總分10 分,0 分代表為無痛、1~3 分為輕度疼痛、4~6 分為中度疼痛、7~9 分為重度疼痛、10 分為劇痛,評分越高表明患者疼痛越嚴重。
1.3.2 血清IL-7 水平檢測 抽取兩組產婦產前、產后1 d、產后2 d 的靜脈血液為標本(5 ml),離心處理后(離心速度3000 r/min、離心時間10 min),取上層血液保存待檢。采用酶聯免疫法檢測血清IL-7 水平。
1.3.3 不良反應 統計兩組產婦發生皮膚瘙癢、惡心、嘔吐的例數。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3.0 統計學軟件對研究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 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產婦疼痛程度與血清IL-7 水平對比 產前,兩組產婦VAS 評分、血清IL-7 水平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產后1、7 d,觀察組產婦VAS 評分、血清IL-7 水平均顯著低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產婦VAS 評分與血清IL-7 水平對比()

表1 兩組產婦VAS 評分與血清IL-7 水平對比()
注:與對照組對比,aP<0.05
2.2 兩組產婦不良反應發生情況對比 觀察組產婦嘔吐3 例;對照組產婦皮膚瘙癢2 例、惡心3 例、嘔吐5 例。觀察組產婦不良反應發生率為6.67%(3/45),顯著低于對照組的22.22%(10/45),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χ2=4.406,P=0.036<0.05)。
瘢痕子宮在臨床產科中屬于比較常見的一種癥狀,主要是產婦的子宮壁各層組織因手術或是破損后所導致的。由于產婦的子宮解剖結果的完整性遭到了破壞,所以會有薄弱點存在[7]。故此,當產婦再次妊娠時,可能會增大瘢痕子宮處發生破裂的風險,從而對母嬰的生命安全構成威脅。對于瘢痕子宮產婦來講,若是選擇剖宮產術的方式進行分娩,其術后容易因子宮收縮、下腹切口等多種因素的影響出現較為明顯的疼痛感,這不僅會增大產婦的痛苦,同時還會容易使產婦的交感神經興奮,從而導致產婦的乳汁分泌量減少,甚至可能會引起諸多并發癥,最終對產婦的產后恢復造成嚴重影響[8]。因此,給予瘢痕子宮剖宮產產婦有效的鎮痛措施具有非常積極的意義。但值得注意的是,在對產婦進行鎮痛時選用的鎮痛藥物,不僅要具有良好的鎮痛效果,同時還不能對母嬰的身體健康造成任何危害。
本研究中,觀察組采用鹽酸納布啡注射液鎮痛,結果顯示:產后1、7 d,觀察組產婦VAS 評分(6.12±1.15)、(2.00±0.34)分和血清IL-7 水平(23.57±5.61)、(30.12±4.28)ng/ml 均顯著低于對照組的(7.98±1.14)、(2.45±0.53)分和(38.13±6.87)、(40.14±5.46)ng/ml,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產婦不良反應發生率為6.67%(3/45),顯著低于對照組的22.22%(10/45),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χ2=4.406,P=0.036<0.05)。其原因分析可能為:①以往臨床多采用阿片類受體激動劑等藥物進行鎮痛,具有較為持久的鎮痛效果,但該類型藥物的脂溶性相對比較強,可通過硬膜外腔持久給藥,且藥物還能在產婦的乳腺脂肪組織內儲存,可能會對新生兒的發育造成影響[9]。②鹽酸納布啡注射液作為一種新型的麻醉鎮痛藥物,屬于阿片類受體激動抗拮劑,目前臨床主要將其用于舒緩中度至重度疼痛中[10]。當瘢痕子宮剖宮產術產婦術后應用鹽酸納布啡注射液后,可起到穩定產婦血流動力學穩定性的作用,且不會抑制產婦的呼吸;同時,鹽酸納布啡注射液的鎮痛效果可高出常規鎮痛藥物的數倍[11]。除此之外,鹽酸納布啡注射液可顯著降低產婦乳汁中的藥物含量,較少對新生兒產生的不良影響,可為新生兒的喂養創造較為良好的條件,保證新生兒健康發育成長[12]。
綜上所述,對采用剖宮產術分娩的瘢痕子宮產婦應用鹽酸納布啡注射液,能取得較好的鎮痛效果,不僅能夠顯著減輕產婦的疼痛程度,改善血清IL-7 水平,且不良反應少、安全系數高,值得臨床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