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璟怡 畢曉君 孫奇
臨床中將腦供血不足定義為因腦部血液供應不足而引發的腦部功能障礙。據流行病學數據調查結果顯示:腦供血不足多發于老年人群,我國老年人群中患腦供血不足的患者比例為70%~80%[1]。腦供血不足屬于慢性疾病,其發病因素復雜多樣。頸椎關節錯位、血流動力學障礙、血液粘稠度高、血栓等均是誘發該疾病的重要因素[2]。腦供血不足的臨床表現依據患者疾病嚴重程度差異略顯不同。輕、中度腦供血不足患者主要表現為:頭痛、頭暈反復發作,并伴有耳鳴、心煩易怒、失眠多夢等癥狀。重度腦供血不足可引發暈厥、認知及運動功能障礙及腦梗死。腦供血不足急性發作期主要采用擴張血管藥物靜脈滴注治療[3],而對于慢性腦供血不足則多采用藥物維持治療,但常規藥物在治療過程中副作用較多,且增加患者肝腎功能負擔。近年來,隨著中醫藥的不斷發展,采用中藥復方治療慢性腦供血不足逐漸被臨床醫生所接受。中藥復方治療具備不良反應少,肝腎負擔小等優勢,尤適用于老年慢性腦供血不足患者。鑒于此臨床現狀,本研究分析了不同藥物治療后,總體療效、血脂指標、血栓標志物水平、藥物相關不良反應發生率及暈厥發作率等指標的差異,旨在探究養腦通絡湯在慢性腦供血不足腎虛血瘀型治療中的臨床應用價值。
1.1 一般資料 研究納入2018 年6 月~2020 年6 月于本院就診的慢性腦供血不足腎虛血瘀型患者共計90 例,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45 例。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見表1。中醫辨證分型依據《中醫虛證辨證參考標準》,將慢性腦供血不足且伴有腎虛、血瘀證候的患者定義為慢性腦供血不足腎虛血瘀型。納入標準:①患者確診為慢性腦供血不足腎虛血瘀型;②患者自愿參與本研究;③本研究通過院倫理委員會審核。排除標準:①患者患有其他重度系統性疾病;②依從性較差或失訪者。
表1 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 (,n)

表1 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 (,n)
注:兩組比較,P>0.05
1.2 治療方法 所有患者入院后接受常規體格檢查并檢測基本生命體征。對照組患者服用鹽酸氟桂利嗪膠囊治療,用藥方案如下:夜間服用1 次/d,劑量為5 mg/次,持續治療4 周。觀察組患者服用養腦通絡湯治療,養腦通絡湯具體組成為:天麻(15 g)、丹參(15 g)、生地黃(10 g)、肉蓯蓉(10 g)、巴戟天(10 g)、女貞子(10 g)、水蛭(6 g)。用藥方案如下:每日早、晚各溫服1 劑,持續治療4 周。
1.3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比較兩組療效、血脂指標、血栓標志物、藥物相關不良反應發生情況、暈厥發作率及生活質量。①療效判定標準:由醫生依據患者臨床癥狀改善情況進行評估,患者腦供血不足基本臨床癥狀顯著改善,且腎虛、血瘀證候顯著改善可判定為有效,否則為無效,總有效率=有效例數/總例數×100%。②血脂指標及血栓標志物指標通過生化及血液指標進行檢測,由護士進行收集并記錄。血脂指標包括TG、TC、LDL-L 及HDL-L。血栓標志物包括FIB、NO 及ET-1。③藥物相關不良反應、暈厥發作率由護士進行收集并記錄。④生活質量采用健康調查簡表(SF-36)進行評估,總分值為100 分,分值越高代表生活質量越優。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9.0 統計學軟件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 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療效比較 觀察組有效率97.78%高于對照組的84.44%,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療效比較[n(%)]
2.2 兩組血脂指標比較 觀察組TG、TC 及LDL-L低于對照組,HDL-L 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血脂指標比較(,mmol/L)

表3 兩組血脂指標比較(,mmol/L)
注:與對照組比較,aP<0.05
2.3 兩組血栓標志物水平比較 觀察組FIB、ET-1低于對照組,NO 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兩組血栓標志物水平比較 ()

表4 兩組血栓標志物水平比較 ()
注:與對照組比較,aP<0.05
2.4 兩組藥物相關不良反應發生情況比較 觀察組藥物相關不良反應發生率2.22%低于對照組的31.11%,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5。

表5 兩組藥物相關不良反應發生情況比較[n(%)]
2.5 兩組暈厥發作率比較 觀察組患者暈厥發作率6.67%低于對照組的33.33%,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6。

表6 兩組暈厥發作率比較[n(%)]
2.6 兩組生活質量評分比較 觀察組軀體評分、社會評分、情感評分、總體健康評分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7。
表7 兩組生活質量評分比較 (,分)

表7 兩組生活質量評分比較 (,分)
注:與對照組比較,aP<0.05
腦供血不足按病情進展不同可分為急性發作期和慢性腦供血不足[4]。臨床中針對腦供血不足急性發作期多采用擴張血管類藥物靜脈滴注配合藥物治療,對于慢性腦供血不足多采用藥物維持治療[5]。但由于患者多為老年群體,長期服藥的副作用及藥物對肝腎功能的負擔成為影響老年患者健康的重大問題。有學者指出,中醫藥復方可通過其獨特的優勢治療慢性腦供血不足[6]。中醫藥復方副作用及肝腎代謝負擔小,且中醫藥復方治療多秉持治療及補益相結合的原則,這一優勢與慢性腦供血不足的患者特性十分契合[7,8]。對于老年患者而言,在治療期間注意補益肝腎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9,10]。因此,本研究通過分析不同藥物在治療慢性腦供血不足中的療效差異,旨在探究中藥復方養腦通絡湯在治療慢性腦供血不足腎虛血瘀型患者中的臨床應用價值。
在本研究中,采用傳統中藥復方養腦通絡湯治療慢性腦供血不足腎虛血瘀型患者。養腦通絡湯中富含活血、養血、補益肝腎的藥物[11-13]。其中水蛭為主要活血藥物,其對疏通經絡、防止血管發生瘀堵有重要作用,而其他藥物則發揮補益肝腎的作用。養腦通絡湯以疏通及補益兼顧為主要治療原則,以實現對抗慢性腦供血不足的治療目的。既往研究證實,對于慢性腦供血不足患者,養腦通絡湯可顯著降低腦供血不足相關不良事件的發生,且治療相關副作用較小,患者肝腎負擔小,臨床療效顯著[14-20]。在本研究中也得出了相似的結論,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有效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TG、TC 及LDL-L 低于對照組,HDL-L 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FIB、ET-1 低于對照組,NO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藥物相關不良反應發生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患者暈厥發作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軀體評分、社會評分、情感評分、總體健康評分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本研究結果揭示:使用養腦通絡湯治療慢性腦供血不足腎虛血瘀型可獲得更優的療效,對血脂的改善效果更優,養腦通絡湯可通過調節血栓標志物途徑減少血栓形成改善腦供血不足,且具有更高的安全性,降低患者暈厥發作風險,減少跌倒意外事件發生,進而提高患者生活質量。養腦通絡湯治療慢性腦供血不足腎虛血瘀型具有較大優勢,其療效和安全性均優于鹽酸氟桂利嗪膠囊。
綜上所述,養腦通絡湯治療慢性腦供血不足腎虛血瘀型具備較好的療效及安全性,值得在臨床中廣泛推廣應用。對于需長期服藥的慢性疾病,在考慮療效的同時應兼顧長期服藥帶來的副作用,尤其是對于肝腎代謝功能較差的老年患者。而中醫藥復方在治療慢性病領域也逐漸受到了廣大醫生的重視,有望為慢性病的治療開啟新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