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農業是送舊局、處變局、迎新局的壓艙石,農業經濟國內國際“雙循環”是促進農業高質高效發展的新話題、新課題。通過厘清農業歷史邏輯、現實邏輯、理論邏輯發現,在歷史階段,農業曾扮演了工商業資本積累的來源、國民經濟的蓄水池、戰略市場后備資源的角色;“雙循環”作為農業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實現路徑,需要把握工業與農業、城鎮與農村、農民與市民、中國農業與世界農業四對關系,明確農業與工業服務業融合、農產品有效供給、農民收入分配、農業國際化四大戰略任務;通過對農業生產、分配、流通、消費四個環節的分析,從理論上梳理出農業、工業、服務業之間的產業鏈循環,農戶、農業企業等經營主體之間的價值鏈提升,國內國際農產品的供應鏈穩定,農村市場挖掘與城鎮農產品消費之間的關系。在路徑選擇上,要秉持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建立健全圍繞中國并連接世界的農業價值鏈、供應鏈、產業鏈,銜接供需兩側,融合城鄉發展,形成農業新發展格局。
關鍵詞:農業經濟;國內國際“雙循環”;新發展格局;糧食安全
中圖分類號:F3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9107(2022)01-0106-09
引言
2020年5月14日中央政治局召開常務委員會會議,擘畫構建一個“以國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1]。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其是“十四五”規劃《建議》提出的一項關系我國發展全局的重大戰略任務,需要從全局高度準確把握和積極推進?!笆奈濉币巹澓?035年遠景目標綱要提出:“‘十四五’時期推動高質量發展,必須立足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并強調構建新發展格局是“應對新發展階段機遇和挑戰、貫徹新發展理念的戰略選擇”。
就其實質而言,新發展格局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原則,不斷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通過國內大循環實現國內產業鏈、供應鏈和價值鏈的安全穩定,把發展權益、國家經濟安全主動權掌握在自己手中,是實現高質量發展的必由之路[2]。就其邏輯而言,新發展格局具有清晰的歷史發展脈絡和理論依據,具有現實緊迫性和必要性。從歷史角度看,黨和政府始終將農業視為立國之本。進入21世紀,連續18個中央一號文件皆以“三農”為主題,圍繞農民、農村、農業持續推進頂層設計。近年來,脫貧攻堅向縱深發展并銜接鄉村全面振興,提升農業發展潛力,擴容農村市場,培育新型農民,不斷深化農業“內循環”改革[3],同時中國農業參與全球農業競爭與合作,積極探索農業“國際循環”新模式[4]。美國、日本等發達國家的歷史經驗都表明,以內循環為主、積極參與外循環才能夠從容應對全球變化,使經濟社會持續發展[5]。從現實角度看,面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戰略全局,形成農業經濟國內國際“雙循環”新發展格局,既有利于中國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也有利于促進國際經濟的持續穩定和繁榮[6]。從理論角度看,政治經濟學理論、新古典經濟學理論等都認為基于全球化分工的國內消費是大國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的根本動力。因此,農業高質高效發展必須背靠國內,面向全球。
為了保證糧食穩產高產、農產品供需平衡,不斷擴大消費市場和發揮農業的多功能作用,需要打通國內農業各個環節,以更加開放的姿態主動參與農業國際化,實現國內、國際雙循環。本文解析中國農業國內國際“雙循環”新發展格局的內在歷史邏輯、現實邏輯和理論邏輯,回答為什么要推進、如何推進并形成農業經濟國內國際“雙循環”新格局。
一、中國特色農業“雙循環”體系形成的歷史邏輯
新中國成立70余年來,農業發展經歷了不同階段,實現了從局限于國內主動貢獻國民經濟發展到對外主動融入全球經濟發展格局的轉變,初步形成了具有中國特色的農業國內、國際循環體系。
(一)自主緩慢發展時期(1949-1978年)
新中國成立以后,經過社會主義改造建立起集體所有制的合作社(人民公社)、國有農場,通過合作化、學大寨等活動,施行“五年”計劃,農業取得了一定成績。國內工業從“三農”獲得了剩余資本,完成了國家工業化所需的原始積累。具體表現為對農產品實行統購統銷,以工農產品價格“剪刀差”加重農業負擔的方式長期為第二、三產業部門提供產品和要素支持;同時,采用城鄉“二元”體制和戶籍等制度,限制城鄉人口流動,減少公共服務支出,降低發展成本。在20世紀60年代中期,農村不斷接納城市人口就業和工業產品,形成了農業經濟參與國民經濟初級內循環的基本框架和運行邏輯。通過向蘇聯等國家出口初級農產品償還外債辛苦獲取外匯并購買工業設備,形成了農業經濟參與國際外循環的雛形[7]。
(二)漸次開放進步時期(1978-2001年)
黨的十一屆四中全會通過《中共中央關于加快農業發展若干問題的決定》,中國農業對內改革、對外開放格局拉開序幕,實施了“948”等多個專項計劃,農業發展取得了巨大成就。從產品產量看,改革開放后各類農產品產量大幅增長,尤其是水產品、水果、蔬菜、肉類增幅巨大(見圖1)。
究其原因,此階段中國先后引進了歐美的先進農業技術、設備、管理方法等,全方位提升了農業生產力水平,極大地促進了農業現代化進程。中國農業科學研究也逐漸與國際接軌,積極與國外學術機構、智庫進行合作,全面提升了科技實力,培養了大批農經、農技人才。同時,農村為城鎮化發展貢獻了大量土地、勞動力等資源。1978-2001年,國家征地近400萬畝,地方政府、村集體分別抽走了有償出讓土地收入的六成、二成,農民為全社會做出的資本貢獻接近4.5萬億元。第一產業從業人員由1991年3.9億減少到2001年3.6億數據來源于國家統計局網站。,農民工進城轉化成二、三產業勞動力,對國民經濟增長貢獻率連續多年超過20%,農民工的收入低于社會收入分配的平均水平,為城鎮發展貢獻了約8.6萬億元,城鎮工商業將其轉化為再投資,使得中國可以長期以投資驅動型、出口導向型“二元”經濟模式帶動全國發展[8]。
(三)全面合作共贏時期(2001-2013年)
2001年,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深刻影響了國內農業的法律法規、支持政策、農產品進出口配額、進出口關稅措施,農業的貿易形式、內容、對象由此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首先,不同作物生產的差異化程度明顯。玉米、大豆和經濟作物、糖料作物、植物油產業受到國際市場的強力沖擊,傳統優勢產業(蔬菜、水果、水海產品等勞動密集型產業)的優勢得到發揮。其次,農產品貿易額不斷增加,進出口逆差不斷擴大。2003年,中國農業產品進出口首次出現4.9億美元的貿易逆差數據來源于《中國農業年鑒2005》。,此后逐漸擴大。中國也成為了多國的第一大農產品貿易國。2004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增加農民收入,降低農業稅費,堅持工業反哺農業的政策導向,要求逐步縮小城鄉發展差距。2007年,中央一號文件要求“引進來”和“走出去”雙向并舉,質量和數量雙向并重。2008年金融危機爆發后,農村因為較低的收入杠桿,國家實施汽車、家電、文藝“下鄉”政策,農村成為出口轉內銷的主要市場,農業與城市工商業的循環關系更加緊密。
(四)新常態高質量時期(2013年至今)
2013年9月,“一帶一路”倡議被提出和實施,中國農業由此廣泛參與了同廣大亞、非、拉、歐、美地區的貿易,農業“雙循環”水平和質量進一步提升,農業合作貿易方式呈現出全方位、多層次、高價值的特點。2015年,中國對外直接投資首次超過引進外資,對外合作步入“新常態”,地方企業成為“走出去”的主要力量,農林牧漁業成為投資的新亮點,對外農業投資存量和流量均大幅上升據《2015年度中國對外直接投資統計報告》顯示,對外投資1 457億美元(非金融類1 180億美元),引進外資1 263億美元,2016年對外農業投資存量157.6億美元,對外農業投資流量32.9億美元。。糧棉油等重要農產品“三量齊增”(即庫存量、進口量、生產量同時增加)的現象愈發普遍。2017年,黨的十九大提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農村與城市的融合發展更為迫切,這是中國經濟邁向高質量發展、實現由外向內發展的重要一步。
梳理中國農業發展的歷史可以發現,農業始終在國民經濟中扮演著不可替代的角色。在經濟發展水平較低的階段,農業是工業、服務業獲取原始資本積累的重要來源;在經濟快速發展階段,農業通過引進外資,加強與外國優勢同行的合作,淘汰國內落后生產力,更新農業生產技術,是國民經濟“軟著陸”的緩沖區和資源的“蓄水池”;在經濟結構轉型升級階段,農業又為勞動密集型等產業提供了轉移空間,為出口導向型經濟提供了廣袤的市場;在高質量發展階段,中國加大對外農業投資,開發全球農業資源??梢?,形成農業與二、三產業及中國農業與全球農業的良性循環,有利于國民經濟持續穩定發展[9]。
二、中國農業“雙循環”發展的現實邏輯
從中國農業發展的歷史進程和世界局勢來看,農業不僅對內為“保供給”做出重要貢獻,而且也積極參與國際競爭,同時面臨資源環境“雙約束”、成本與價格“兩板”和貿易限制。故從供給側、需求側、“三農”本身(鄉村全面振興)、國際貿易與合作角度,不僅可以深入剖析當前中國農業“雙循環”因工業與農業、城鎮與農村、農民與市民、中國農業與世界農業四對主要關系引發的現實問題,而且可以知道農業“雙循環”承擔的主要任務。
(一)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要求農業統籌國內國外兩種資源、兩個市場
從傳統的種養結構過渡到糧經飼三元結構,已經不能完全滿足劇烈變化的市場需求。產業鏈優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需求端變化要求農業不再簡單地成為一個獨立的部門,而是與工業融合的大食品經濟體系,與二、三產業融合的大農業產業體系[10]。盡管2017年第一產業在整個國民經濟增加值中僅占7.65%,但是農業-食物系統增加值占到了23.3%數據來源于《中國農業年鑒2018》。,由此可以看出農業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并沒有降低。傳統大農業包含農、林、牧、副、漁,被單純賦予供給產品的功能;而現代化的農村經濟發展催生出鄉村旅游、康養、食品加工、農村電商等新模式、新產業、新業態,農業由單一的產業部門演變為集居住、生產、服務等多重功能于一體的社會性綜合體[11]。因此,持續推動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需要著眼于國內外全球資源和生產供應鏈體系。從發達國家經驗來看,低附加價值、勞動密集型的非谷物農產品生產都會轉往相對落后的國家和地區進行。而中國人力資本成本已達到世界中上游水平,農業生產資料年產量均居世界前列。全球、全國范圍下的農業、技術、勞動力、資金等要素通過市場配置與流動,要求供給側實現國內國際兩個市場交叉聯動。
新時期,如何持續實施農業制造業“三去一降一補”,騰籠換鳥,打造高水平農業教育、種業、農業技術裝備、大食品產業體系融合發展是農業內、外雙循環的核心課題。
(二)需求端轉型升級要求立足于內循環,主動吸納外循環資源
2020年,中國GDP首次超過100萬億元,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3.2萬元以上,收入年均增長率、消費增長率超過6%數據來源于國家統計局。,整體已步入中等收入國家水平,對農產品的質量、數量消費都有了新的要求。尤其是農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速度快于城鎮居民,農村一般性消費支出占農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例高于城鎮,著力開發農村消費市場正當其時。同時,2020年的中國農業進出口逆差接近1 000億美元,再創新高,進出口安全體系受到了極大挑戰。農產品進口金額達到1 700億美元,同比增長14%數據來源于海關總署:其中小麥進口838萬噸,同比增長140%;玉米進口1 135萬噸,同比增長135.7%;高粱進口481萬噸,同比增長478.6%;大豆進口突破1億噸,同比增長13.3%。。從進口類別來看(見表1),食糖增長幅度最大;肉類和糧食增長次之,雙雙同比增長28%。農產品出口金額、數量雙雙下降,金額為760億美元。蔬菜和水果等傳統出口項目小幅增長,其他農產品出口下降超過了10%。
從糧食供需情況看,2019年,中國居民直接消費糧食5.95億噸,食用口糧為2.67億噸數據來源于《2019-2025年中國糧食貿易行業全景調研及投資戰略分析報告》。。糧食產量多年增長緩慢,中國的產糧潛力有限,總產量穩定在6.5億噸左右。糧食需求與供給之間差額過小,先天形成了供給-需求的緊平衡狀態。
新時期,如何利用現有資源激活中國農業增產進而保證有效供給,使貿易依存度保持在一個合理水平,從內循環角度出發解決農產品需求升級是中國農業內、外循環最緊要的任務。
(三)鄉村全面振興要求推進農業高質高效內循環
民族要復興,鄉村必振興。鄉村振興是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重要基礎,是健全現代社會治理格局的固本之策,涵蓋了生態、生產、生活,連接農業、服務業、工業制造業,要求實現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農村與城鎮發展水平差距縮小,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和防止返貧成為未來一個時期工作的重點。鄉村振興成為繼續縮小東西部發展差距和城鄉發展差距,讓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重要舉措。農業農村現代化是國民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必然要求,現代經濟體系必定是一個農業、工業、服務業深度融合的經濟體系,農業不應脫離其他產業而單獨存在。農村作為農業的載體,鄉村振興戰略是促進農業發展的手段,故而農業“雙循環”與鄉村振興是相互促進、辯證統一的關系。
新時期,一方面要建設美麗鄉村,挖掘內需潛力,將鄉村塑造為國民經濟發展的戰略市場,另一方面協調城鄉發展步伐、區域發展格局,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維持廣大農民收入穩定增長是農業內循環的長期任務。
(四)外部局勢趨緊和新冠肺炎疫情雙重壓力增加了中國農業國際供應鏈的不穩定性
近年來,中國農業國際貿易形勢不容樂觀。一方面,因全球多個產糧國、農產品出口國因新冠肺炎疫情的出現相繼出臺出口配額、進口擴增、提升農產品關稅、增加儲備等限制性貿易政策,致使包括農產品在內的貿易、技術合作出現重大波折。某些貿易主體渲染中國“威脅論”,利用地區性政治經濟聯盟組織、本國法律對中國企業發起反傾銷調查、阻礙運輸、扣押返港、建立技術性壁壘等措施。新冠肺炎疫情給經濟社會帶來了嚴重影響,尤其在政治上加速了全球某些國家的“內卷化”速度,沖擊了全球的治理體系。另一方面,全球合作與分工進入新階段,中國的農業經濟價值鏈提升明顯。新興國家市場迅速崛起,“四化同步”成為時代新話題。中國由以往的單“8”字型合作模式,正轉向雙“8”字型模式。單“8”即中國處在世界經濟合作的中間環節,一邊連著“南”,向發展中國家進口農業初級品、中間品,出口最終品,另一邊連著“北”,向發達國家出口農業初級品、中間品,進口最終品。雙“8”即中國同時與發展中國家、發達國家進、出口農業初、中、高級產品。
新時期如何堅持對外開放合作,堅決維護自身合理利益,堅定穩定國外農產品供應鏈,科學布局境外農業生產是農業國際循環的歷史重任。
綜合來看,中國具有超大規模的農產品消費市場、超大規模的農業和工業生產能力、龐大的農村人口和經濟體量,單靠某一通道不能促使農業由粗放型轉向高質量發展,而要選擇以國內循環為主、積極參與國際外循環的道路方可促進農業高質高效發展,從而保證中國經濟平穩運行。
三、中國農業“雙循環”發展的理論邏輯
從現實邏輯來看,農業緊密聯合二、三產業,形成生產初級產品和提供流通、消費、生態、文化服務功能相互交叉融合的生產加工產業體系、現代流通體系、消費體系、生態文化體系等,連接需求側、供給側,形成農業國內、國際循環的基本邏輯(見圖2)。這在理論上符合新古典主義經濟學的資源稟賦理論和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中生產、分配、流通、消費理論邏輯,在實踐中衍化出了現代農業的產業鏈、供應鏈、價值鏈體系。
(一)農業經濟國內循環與國際循環的辯證關系
農業經濟國內循環要求暢通生產、分配、流通、消費四個環節,要求把產業鏈轉型升級、收入分配、產品流通、數字經濟建設、消費升級五個部分作為“雙循環”工作的著眼點,引進世界先進技術參與中國經濟社會建設也可以作為一種內循環建設的途徑[12]。國際循環是一個與世界經濟相互融合、利益交叉的循環過程,國際循環要求中國市場主體廣泛參與全球經濟發展體系[13]。因此,一方面要始終堅持對外開放,以外力提升內力,加速國內經濟轉型升級;另一方面要著眼長遠,認識到全球化是一個螺旋式上升過程,把參與國際循環、推動經濟全球化作為中國經濟發展的既定戰略。國內和國際兩個經濟體系既相互獨立,又相互依存,考慮到國際貿易的不確定因素開始增多,現階段以國內循環為主導,國內循環推動國際大循環的辯證關系已成為共識。
(二)基于農業生態生產協同的理論邏輯
用農業生態經濟協同理論指導中國現代農業發展實踐,有助于充分發揮農業的生態服務功能,把農業建設成為美麗中國的“生態屏障”,以此達到農業生產“高質”的目標,最終形成農業生產的自然與經濟社會之間的循環,為加快推進中國生態文明建設作出更大貢獻。新時代產業升級理論是在原有“第六產業”理論的基礎上,突出農村地位,以農民為本,以互聯網+大數據+5G、生命科學、新能源、新運儲等新興技術加持,革新農產品商業、農民生活、農業種養模式,高效配置生產要素,形成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創造、滿足新的消費需求,達到工農業的循環發展,以此促進農業生產達到“高效”的目標,形成產業間循環和高質量的國內產業鏈。新古典主義經濟學家克服了古典主義的比較優勢理論中利用單一要素進行生產交換的局限,提出了H-O(資源-稟賦)理論,即如果生產某類產品所需的要素供給的價格低于其他地區或其他國家的水平,則該生產要素相對充裕;相反,則相對緊缺。中國農業形成了“南蔬北糧”的局面,即符合該理論內核。擴展到國際農業生產上,中國具有比較優勢的是超大規模的涉農制造業,適合出口高附加值農用工業產品、蔬果農產品,引進高端生產資料和國外農產品,以發揮本國競爭優勢,緩解耕地、水資源緊缺的矛盾,促進農業生產進出口達到高質量外循環,有利于農業生態生產協同。
(三)基于收入(產品)分配的理論邏輯
中國實行以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國民收入分配按初次分配(直接分配)和再分配(間接分配)進行。初次分配是在物質生產部門對國民收入進行分配;再分配是在初次分配的基礎上,在全社會范圍內對國民收入進行的二次分配,更加注重公平。在農業領域中,給予各個主體的財富、資源合理分配,然后利用這些分配進行再生產、營銷、交貨、銷售再創造價值的活動集合,形成了農業的價值鏈[14]。農業價值鏈包括三個環節:一是上游農資環節,即用來生產農產品生產資料的農業制造業企業;二是中游的種植、養殖環節,主要由農業經營者(農戶、農業企業、家庭農場和合作組織)構成;三是下游的流通加工環節,主要是生鮮流通企業和食品加工企業、銷售主體等[15]。在直接分配上,農業經營主體通過生產、經營、服務獲得經濟、社會價值;在農業產業化經營過程中龍頭企業(合作組織)的作用愈發突出[16-17],其通過輔助活動(制度基礎、社會資源管理、技術開發、人力資源管理)和基本活動(采購、生產、外部后勤、營銷),將農、工、商和產、供、銷結合,采用“基地+公司+市場”“農戶+公司+消費者”“公司直營”等多種模式不斷延長、提升價值鏈。在間接分配上,農業因其脆弱性需要二、三產業的反哺和支持,國家通過稅收優惠和財政補貼等轉移支付措施增加分配的公平性,間接提升了農業經營主體的福利水平。
(四)基于產品流通的理論邏輯
農業流通涵蓋農業資本流通、商品流通、貨幣流通,是連接一、二產業、一、三產業的血脈,是農業經濟參與國民經濟循環的重要通道?,F代農產品供應鏈是農業內循環過程中連接各個環節的紐帶,能有效促進農業發展并帶動全產業鏈升級,減少流通成本[18]?,F代農產品供應鏈的主體涵蓋了農戶、家庭農場、專業合作組織、龍頭企業、批發商、零售商、消費者,形成了產地批發市場、銷地批發市場、農貿市場(或個體工商戶、超市等)之間的信息化平臺。與傳統供應鏈相比,現代供應鏈優化了各節點專業化分工和共享信息、資金等資源配置,將各點串成具有集成化、信息化、一體化等特點的經濟合作鏈條,形成了“集成化農產品供應鏈”“農產品服務業供應鏈”[19]。隨著時代的發展,現代新物流應運而生。在國內,是以緊密聯合的4G/5G技術、大數據和人工智能為支撐,線下建設智慧農貿市場和農產品期貨市場,線上結合網絡平臺和電商,廣泛開展B2C、B2B模式,形成以干線運輸、末端配送的智慧物流、智慧市場,發展出了“互聯網+電商供應鏈”“生鮮農產品電商社區供應鏈”“區塊鏈農產品供應鏈”等新型供應鏈模式[20]。面向國際合作,發展出了“返租倒包”式的“縱向垂直一體化”“公司+農場”等多種經營模式。新模式打通了傳統物流的障礙因素,促進了農產品(服務)更加自由地流轉[21],其循環體系更加完善,循環效率更高。
(五)基于產品(服務)消費的理論邏輯
農業參與國民經濟的消費環節,可分為兩部分:一部分是農產品消費,另一部分是農村市場的消費。從農產品消費看,隨著收入水平的提升,消費者在滿足必需的米、面、油等傳統農產品的消費后,對各類綠色、有機、地理標志農產品的消費量也在日益增加,農業生態需求被釋放;對鄉土旅游、衛健醫療、休閑養老產業的需求上升,農業的服務功能被開發。從農村市場來看,農民因生產的產品在市場上得到銷售,獲得利潤轉而進行投資再生產、消費工業類產品和服務。部分農民進城,直接轉化為城鎮居民,參與城市建設和消費。隨著整體消費環境不斷改善,其消費群體和消費能力不斷擴大和升級,農產品消費升級反過來又要求進行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農產品消費市場成為農業不斷向前發展的根本動力和國民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的重要引擎。
綜上所述,農業經濟國內國際“雙循環”是指內循環方面以滿足國內農產品消費需求為出發點和落腳點,以生態為本、城農共居、城鄉共建、工農共產、工農服務與產供銷一體為原則,通過國內農業自主生產、引進國外農業要素參與國內農業建設,實現國內農產品穩定供應的目標,發揮農業的產品、生態、服務和社會功能,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對高質量農產品和生態文化的需求,推進國內三大產業循環;國際循環方面是將中國農產品、農業要素出口至國外,開展全球農業合作,適度進口,充分滿足人們對各類產品需求和農業發展的技術變革需求,實現國內與國際農業的進出口循環;以農業國內循環為主導,重塑農業國際循環,將國內國際“雙循環”作為中國農業發展的手段,實現中國農業的騰飛,為中國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保駕護航。
四、中國農業“雙循環”新發展格局的實現路徑
欲解決現實邏輯中提出的四個任務,必須結合理論邏輯中的產業鏈、價值鏈、供應鏈體系,秉持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通過促進農業產業鏈條升級,增強農業的生命力、競爭力;持續提升農業價值鏈,發揮農業經營主體的能動性;穩定農業供應鏈,加強國內外農業經營主體的合作,最終實現農業經濟國內國際“雙循環”。
(一)通過升級產業鏈達到夯實農業經濟內循環基礎的目標
中國農業中間品投入系數僅為0.4,資本投入系數在0.2的更低水平[22],比城鎮工商業的投入系數要低,因此整合產業鏈條仍是發展農業的重要手段。首先,要加強農業農村新型基礎設施建設。農業裝備更新和“4G/5G+互聯網”走進農村刻不容緩,要積極推進區塊鏈農業中心建設,為“物聯網+農業”奠定根基。其次,堅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理念,促進城鄉融合,科學劃定生態保護紅線、城鎮發展線、農村居住線,牢牢把控18億畝耕地紅線不動搖,提升糧食綜合生產能力。而種業興農是促進農業發展、提升農業全產業鏈競爭力的核心要素之一,要牢牢抓住種業這個“牛鼻子”。以減免稅收等方式減少種業企業支出替代政府財政直接支出,開拓種子研發集資融資渠道,以注冊制向農業科技企業開放創業板、科創板,積極開展合作辦學、海外育種生產。最后,促進區域協調融合發展。以強扶弱、以新帶老,利用“馬陣跨阱”“馬陣跨阱”理論把中國100萬以上人口的城市比喻成一匹匹駿馬,跑在前面的是北上廣深四大一線城市,緊跟其后的是15個副省級城市,第三梯隊是長三角、珠三角、環渤海地區一大批中等城市。這些城市,有的已經跨過陷阱,有的正在跨過。,發展新興農業產業,協調東、中、西部地區發展,著重提升中、西部地區農業生產力水平。推進省、市、縣域間的經濟交流,形成東北、兩湖、長三角、川渝、陜豫、珠三角現代農業產業集群,穩定重要農產品供給。
(二)通過提升價值鏈達到暢通農業經濟國際循環的目標
面向國內,中國農業發展的道路應當是與鄉村振興緊密聯系在一起的,農業振興和鄉村振興應當著眼于價值提升,即經濟價值、社會文化價值、生態環境價值的全面提升。為此,應設立鄉村建設專項資金,實行多方位提高農民財產性收入,繼續強化對口支援等措施,提升經濟價值;將傳統文化與現代鄉村旅游、休閑服務結合,提升社會價值;建設美麗鄉村,防治農業面源污染,提升生態價值。面向國際,首先,以“一帶一路”倡議、“RECP”合作協議為平臺,共同開發利用區域農業資源,開展新時代農業外循環。其次,在不排除現有美元貨幣結算國際農產品貿易的情況下,積極開展人民幣、歐元結算是完全有必要的,應主動融入世界銀行、亞開行等現有國際金融體系,健全以我為主、全球參與的農業金融體系。再次,支持部分具有先進技術、管理經驗的外資企業獨立在中國開展農業建設,給予高技術含量、高價值外資更高信任度,將全球的農業產業鏈條與國內農業產業鏈條緊密結合起來,倒逼國內農業升級和價值鏈提升。最后,在持續推動中歐“認證地理標志農產品”項目的同時,也要推動中韓日、中國與東盟、中國與南美的地理標志產品認證,提升中國農產品的國際認同價值。
(三)通過穩定供應鏈實現農業經濟國內國際“雙循環”聯動的目標
在國內,農產品供應鏈銜接供需兩側,連接農業制造業、農業經營主體、城鄉消費者三個群體,并持續建設城鄉循環經濟體,為此,應多方構建農產品加工基地、物流中心、交易中心,縮小城鄉差距,拉近市場距離,將各個“市場孤島”緊密聯合起來,加強三者的經濟、空間、生活聯系。同時,農業企業要對自身的供應鏈管理模式進行完善,減少運輸中間環節,充分認識到扁平化、區塊化、數字化、共享化、智能化是農產品物流發展的新方向;應出臺相關貨物物流分類標準,統一收費、貨框標準,模塊化、標準化運輸應成為農產品物流運輸發展方向的新潮流?;ヂ摼W企業應充分利用自身在人工智能、大數據技術等方面的優勢,積極參與農產品物流和供應鏈建設,銜接好農戶、農業企業、市場經營小商戶。面向國際,要與相關國家定期開展農業、商務、海關、科技信息部長級聯席會議,在政治上保證農業供應鏈安全,維護生態平衡;中國農業企業要建立全球物流與供應鏈體系,主動布局“海外糧倉”,穩定產品和生產資料供應;要支持國內農業企業布局海外,在產品回國和生產資料方面給予財政補貼和關稅優惠;要與國外農業企業聯合或者并購,主動融入當地經濟建設。
參考文獻:
[1]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務委員會召開會議,分析國內外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經濟形勢與研究部署統籌抓好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重點工作,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主持會議[J].中國行政管理,2020(03):2.
[2]程恩富,張峰.“雙循環”新發展格局的政治經濟學分析[J].求索,2021(01):108-115.
[3]王一鳴.百年大變局、高質量發展與構建新發展格局[J].管理世界,2020(12):1-13.
[4]鄭國富.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下的中國與智利農產品貿易合作升級[J].創新,2020,14(05):65-77.
[5]錢學鋒,裴婷.國內國際雙循環新發展格局:理論邏輯與內生動力[J].重慶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1,27(05):14-26.
[6]張永亮.“雙循環”新發展格局:事關全局的系統性深層次變革[J].價格理論與實踐,2020,12(07):4-7.
[7]陶艷梅.新中國初期三十年農業發展研究[D].楊凌:西北農林科技大學,2011:65.
[8]溫鐵軍.八次危機[M].香港:中華書局出版社,2014:49.
[9]文一.偉大的中國工業革命:“發展政治經濟學”一般原理批判綱要[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16:213.
[10]黃佩民.建立現代農業食品產業體系——從現代農業的發展來談“三元結構”種植[J].農業經濟問題,2001(12):33-35.
[11]寧夏.大農業:鄉村振興背景下的農業轉型[J].中國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9,36(06):5-12.
[12]張輝.以國內國際雙循環引領新型全球化[N]. 經濟參考報,2020-08-11(07).
[13]遲福林.建設更高水平開放型經濟新體制[N]. 經濟參考報,2021-03-10(01).
[14]劉天祥,曾維康.大型農產品綜合批發市場與地區農產品產銷穩定銜接關系探討[J].商業經濟研究,2020(14):137-140.
[15]張靜,傅新紅.聚焦供應鏈管理提升產業化經營——農產品供應鏈管理與農業產業化經營國際研討會觀點綜述[J].中國農村經濟,2007(02):77-80.
[16]吳本健,羅興,馬九杰.農業價值鏈融資的演進:貿易信貸與銀行信貸的替代、互補與互動[J].農業經濟問題,2018(02):78-86.
[17]茹玉,肖慶文,都靜.全球價值鏈助推農業產業升級的創新路徑研究——基于湄潭縣茶產業扶貧項目的案例分析[J].農業經濟問題,2019(04):51-59.
[18]王先慶.新發展格局下現代流通體系建設的戰略重心與政策選擇——關于現代流通體系理論探索的新框架[J].中國流通經濟,2020(11):18-32.
[19]趙曉飛.我國現代農產品供應鏈體系構建研究[J].農業經濟問題,2012(01):15-22.
[20]汪普慶,周德翼,呂志軒.農產品供應鏈的組織模式與食品安全[J].農業經濟問題,2009(03):8-12,110.
[21]譚硯文,李叢希,陳志鋼.新冠肺炎疫情對中國與東盟區域農產品供應鏈的影響及對策[J].農業經濟問題,2020(10):113-121.
[22]張樂,曹靜.中國農業全要素生產率增長:配置效率變化的引入——基于隨機前沿生產函數法的實證分析[J].中國農村經濟,2013(03):4-15.
Internal Logic and Realization Path of the New
Development Pattern of Dual Circulation of Agricultural EconomyDENG Yuanjian1,TANG Biao1,QU Zhiguang2
(1.School of Business Administration,Zhongnan University of Economics and Law;2.School of Information and Security
Engineering,Zhongnan University of Economics and Law,Wuhan430073,China)Abstract:In the new economic development pattern,agriculture is the ballast of sending the old situation,dealing with the changed situation,and meeting the new development situation.The dual circulation of agricultural economy at domestic and international is a new topic and a new subject to promote the high quality and efficient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e.Through the clarification of agricultural historical logic,realistic logic,and theoretical logic,it is found that at different stages of development,agriculture has played the role of the source of industrial and commercial capital accumulation,the reservoir of the national economy,and the provider of strategic market reserve resources;with the double circulation as the path to achiev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al economy,efforts must be made to grasp the four pairs of relationships between industry and agriculture,towns and rural areas,farmers and citizens,Chinese agriculture and world agriculture,and clarify the four strategic tasks of integration of agriculture and industrial services,effective supply of agricultural products,farmers’ income allocation,and agricultural internationalization.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four links of agricultural production,allocation,circulation,and consumption,the paper theoretically sorts out the industrial chain cycle between agriculture,industry,and service industry,and the enhancement of value chain between farmers,agricultural enterprises and other business entities,the stabilizing of supply chain of domestic and international agricultural products,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rural market exploration and urban agricultural product consumption,providing theoretical support for the realization of industrial and agricultural circular development, and agricultural domestic and international import and export cycles.On the path selection, it is suggested to uphold the new ideas of innovation,coordination,green,open,and" shared development, establish and improve the agricultural value chain,supply chain,and industrial chain that surrounds China and connects the world, connect both sides of supply and demand,integrate urban and rural development,and form a new pattern of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Key words:agricultural economy;dual circulation at domestic and international;new development pattern;food security
(責任編輯:馬欣榮)
收稿日期:2021-04-18DOI:10.13968/j.cnki.1009-9107.2022.01.12
基金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71673302、71804196);中央高?;究蒲袠I務費專項(2722021BX018);中南財經政法大學學科建設統籌項目(GGTS202107)
作者簡介:鄧遠建,男,中南財經政法大學工商管理學院副教授,博士,主要研究方向為農業生態經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