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新型城鎮化和鄉村振興協同推進路徑探析

2022-01-18 08:35:44楊佩卿

摘要:新型城鎮化和鄉村振興是新時代我國加快現代化建設的重要舉措。城鎮和鄉村是一個對立統一的矛盾有機體和命運共同體,新型城鎮化旨在培育壯大城鎮,鄉村振興目標是發展和建設農業農村,兩者既有異質性,又具有天然耦合性和內在相通性,在現代化實踐中能夠協同共進。以陜西為例,分析其新型城鎮化與鄉村振興協同推進的路徑,在此基礎上提出了新時期新階段協同推進兩大戰略的政策建議,即深化制度改革推動城鄉融合發展; 以新發展理念為引領,高質量推動新型城鎮化;以農業農村優先原則大力實施鄉村振興。

關鍵詞:新型城鎮化;鄉村振興;協同推進;城鄉融合;陜西

中圖分類號:F3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9107(2022)01-0034-12

引言新型城鎮化和鄉村振興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進入新時代后的兩大發展戰略,是我國現代化建設的根本內容和重要路徑。如何協調推進新型城鎮化是新階段貫徹新理念構建新格局的重大課題。學界對此進行了不少研究。一是探討了二者的相互關系。陳明星等指出,城鄉融合最關鍵的環節應聚焦兩大戰略的共生效應,探尋共生耦合機制[1]。俞云峰等實證檢驗了新型城鎮化與鄉村振興兩大系統間的耦合關系與協調效應[2]。韓保江論述了鄉村振興與新型城鎮化的互動邏輯關系,認為二者是雙向促進而非兩相對立的關系[3]。二是論述了二者協同推進的由來依據和重大意義。蘇小慶等認為,我國當前城市優先發展政策與農業農村發展滯后,是新型城鎮化與鄉村振興聯動的現實背景;馬克思主義關于城鄉融合發展的必然性等城鄉關系理論,則為推動城鄉聯動提供了理論遵循[4]。謝天成指出,鄉村振興與新型城鎮化融合發展,是推進現代化建設的客觀要求,是實現城鄉融合發展的有力抓手,是破解當前社會主要矛盾的有效途徑[5]。三是分析了協同二者的路徑選擇。劉愛梅等提出,促進我國新型城鎮化與鄉村振興協調推進的思路對策在于建立城鄉共享體制,即建立城鄉共享的農村土地投入與發展機制,建立城鄉統一、共享的公共產品供給機制,建立城鄉共享的要素投入與發展機制[6]。鄭麗果認為,實現城鄉一體化與鄉村振興戰略對接的關鍵,是必須處理好體制改革和政策落實、經濟發展和社會治理、價值觀引導和生態環境建設的協同問題[7]。

總的看來,目前學界有關新型城鎮化和鄉村振興兩大戰略相互關系研究的不足主要在于:一是對于二者的一致性和相通處有所涉及,但對二者的分離和對立性甚少觸及,如果忽視二者的異質性,會嚴重輕視二者協調推進的難度和艱巨性;二是對于實踐中協同推進二者的路徑選擇,大都停留于宏觀論述和抽象闡發,較少富于操作性的具體擘劃,有的著述甚至把二者協同推進的最終目標與二者協同推進的具體舉措混為一談。基于此,本文試圖在闡明新型城鎮化與鄉村振興戰略對立統一辯證關系的基礎上,通過陜西省城鄉協同發展的案例來分析新型城鎮化和鄉村振興相互協同、共同發展的內涵要求,探討兩者協同推進的路徑和政策選擇,以期為新時期新階段實施新型城鎮化和鄉村振興戰略、推動現代化建設提供理論支撐和實證參考。

一、新型城鎮化與鄉村振興關系辨析

城鎮和鄉村是一個對立統一的矛盾有機體。兩者在地理空間、人口構成、產業類型、生活方式、基礎設施、公共服務、社區模式等方面存在差異,但與此同時,城鎮社會和鄉村社會共同組成了社會(區域)全部,兩者相互支撐、相互促進,是一個命運共同體。鄉村是支撐城鎮發展的基礎,城鎮是帶動鄉村發展和實現農業現代化的引擎。新型城鎮化與鄉村振興兩大戰略之間亦如城鄉關系,既對立矛盾又統一共處,共同推動現代化發展。

(一)實施兩大戰略的客觀必然性

城鎮化水平是一個國家現代化程度的重要衡量指標之一,任何一個國家(地區)都不可能在城鎮化水平較低的情況下實現經濟社會發展的現代化。新型城鎮化和鄉村振興由于我國鄉村振興戰略有一個形成和豐富的過程,故本文所稱鄉村振興包含新農村建設的方略和實踐。 協同推進是我國現代化發展的必然要求。2012年,中共十八大報告提出新型城鎮化戰略;2014年《國家新型城鎮化規劃(2014-2020年)》編制完成并頒布實施,提出要以人的城鎮化為核心,有序推進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該規劃明確了新型城鎮化的科學原則、發展路徑、主要目標和戰略任務,是指導新型城鎮化健康發展的宏觀性、戰略性、基礎性規劃部署。在現代化進程中,城鎮化率上升,鄉村比重下降,是大勢所趨。但在我們這一擁有約14億人口的國家中,無論工業化、城鎮化發展到哪一步,鄉村都不會消亡。城鄉長期共生并存,這是不可辯駁的客觀事實。當前我國農業基礎薄弱、農村發展滯后、農民收入落后于城鎮居民是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突出表現,形成了全面建設現代化的短板和弱項。基于此,2005年10月,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提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目標;2017年,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鄉村振興戰略,并以“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總要求明確了推進新時代農業農村現代化的路線圖。

(二)兩者的異質性

新型城鎮化和鄉村振興,兩者如車之兩輪、鳥之兩翼,統一于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實踐。但與此同時,二者也具有明顯的異質性,新型城鎮化與鄉村振興分別作用于城鎮和鄉村兩個不同的地理空間、兩大不同的社會群體,兩者的內涵要求以及路徑選擇也不相同,在人才、資金、資源和產業等要素配置方面客觀上存在著矛盾和沖突,如政策取向上會出現城市偏好或是側重鄉村的傾向,實際工作中會出現顧此失彼現象等。

1.新型城鎮化戰略目標在于培育壯大城鎮。堅持以人為本,實現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和城鎮居民安居樂業,是現階段我國推進新型城鎮化的根本任務[8]。需從規模和質效雙向發力,培育壯大城鎮,為新型工業化和信息化奠定堅實載體,為城鎮人口開辟宜業宜居平臺。需推動工業向城鎮園區集中,打造城鎮特色主導產業,壯大城鎮產業集群,保障農業轉移人口有效就業。縣城是推進工業化城鎮化的重要空間,需要補短板強弱項,提高綜合承載能力。需構建核心城市、大城市和城市群,推動城市群向一體化方向邁進。

2.鄉村振興戰略旨在實現鄉村的振興和發展。農業是人類社會繁衍生息的基礎,農村是農業存續發展的空間和載體。鄉村振興就是要在設施建設、產業發展、服務保障等方面發展、再造和重構,通過運用先進科學技術改造提升農村傳統產業,用現代工業經營管理方式提升農業生產經營的組織化程度,用現代工業技術裝備發展現代農業,提升農業生產效率。需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發展現代農業園區、推廣農業機械化和智能化,有效引導生產要素在城鄉間有序自由流動,引導社會資金進入農業產業領域,帶動農村產業升級,鼓勵引導三產融合,不斷提高產出水平和效益;需改造提升基礎設施,建設美麗鄉村;需健全完善基本公共服務,健全和提升治理體系及能力,推動農村現代化建設。

(三)兩者的同質性

新型城鎮化與鄉村振興二者既存在異質性也具有同質性,二者之間互為條件、彼此關聯,是相互依存、共同促進的辯證統一關系。

1.目標相同:實現現代化。新型城鎮化與鄉村振興都旨在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型城鎮化是現代化的必由之路,是鄉村振興的引擎。沒有城鎮的帶動,鄉村發展的效率和質量將難以提升。鄉村振興旨在補齊農業農村發展的短板,實現農業強、農村美、農民富。所以,新型城鎮化與鄉村振興的目標都是推進現代化和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

2.任務相同:縮小城鄉差距、促進城鄉融合發展。新型城鎮化和鄉村振興都是要縮小城鄉差距、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推進城鄉融合發展。高度城鎮化是經濟社會現代化的綜合體現,而城鎮化過程本身因各國國情不同而任務也不盡相同。作為發展中國家,中國的城鎮化必然有中國的特色,即新型城鎮化注重以城帶鄉和城鄉融合發展。鄉村振興戰略高度關注和化解農村發展落后難題,實現農業產業升級、提質增效,保證農村與城鎮實現同步現代化、農民與城鎮居民共享美好生活。

3.過程相通:推進過程中具有相通點和共同面。新型城鎮化和鄉村振興二者在推進過程中,資源要素客觀上具有相通點和融合面。勞動力資源方面,城鎮化進程中農業轉移人口從農村向城鎮的流動是現代化的根本趨勢,大量農村勞動力涌入城鎮從事工業和服務業,提高了自身的技能和素質,直接推動了經濟發展;農業人口的減少有利于推進農業機械化,實現農業規模化生產,進一步提升農業生產效率,加速農業農村現代化。土地資源方面,現代農業的發展促進規模經營,有利于推動三產融合帶動“六產”發展,提高土地利用效率,為城鎮的擴容提質提供空間。

(四)兩者協同共進

新型城鎮化與鄉村振興雖立足點、發展主體和關注重點不同,但二者又具有諸多相關性和聯結點,在現代化實踐中兩個戰略能夠相互協同、共同發展。新型城鎮化以城市城鎮為中心,同時強調兼顧農村,客觀上帶動和促進了農村農業的發展和農業剩余勞動力的城鎮化轉移。鄉村振興的地理空間主要在農村,關注重點在農業,主體是農民,同時注重與城鎮化相聯系,即通過發展新型城鎮化,促進大量農業轉移人口流入城鎮,推動城鎮化發展。新型城鎮化為農業轉移人口提供了生存平臺和發展空間,為鄉村振興準備了條件。城鎮化為鄉村振興提供保障,表現為工業反哺農業、城市帶動鄉村;農村為城鎮發展提供回旋空間和發展基礎,確保了糧食安全和食品安全;農村發展和農村居民生活富裕,能夠創造消費潛力,促進城市發展。

城鎮化的目的是改革城鄉二元體制,本質是促進產業結構從農村經濟向現代經濟轉化,社會結構從農村社會構成向城鎮社會構成轉化,人口聚居場所從農村空間形態向城鎮空間形態轉化。鄉村振興則是以農業農村優先發展為原則,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生產經營體系,推動農村各項事業全面發展,達到產業、人才、文化、生態和組織的全面振興,實現農業強、農村美、農民富的現代化目標。舉凡種種,都需要城鎮化的加持與賦能,都要有城鎮要素的滲透和介入。因此,城鎮化與鄉村發展的交互影響是內在和天然的,二者具有耦合點和交集面。在現代化實踐中要聯結二者耦合點、擴大交集面,從而推動城鄉融合發展。

二、新型城鎮化與鄉村振興協同推進的陜西探索

近年來,陜西省在新型城鎮化與鄉村振興實踐中積極探索,努力推動二者協同發展,積累了可資借鑒的經驗成果。

(一)宏觀統籌,促進城鄉融合發展

1.城鄉統籌,全域規劃。發展規劃涵蓋城鎮與鄉村全域,綜合謀劃區域內國土空間、產業發展、人口分布、基礎設施、公共服務、文化傳承、生態環境等要素,長期與短期結合,全盤與局部銜接,層次分明、功能互補。第一,實現發展規劃一體化。統籌生態空間、城鄉規模、產業布局三大結構,體現生態、生活、生產三方要求,統籌城鎮和鄉村,落實國家主體功能區新型城鎮化規劃,以及關中城市群規劃等發展戰略,科學編制旨在構建以特大城市和大城市為依托,中心城市、縣城為重點,小城鎮、新型農村社區為基礎的新型城鎮體系。全省城鎮總體規劃覆蓋率達到95%[9],行政村村莊規劃編制占總數的59.6%[10]109。如富平縣向新型示范村派駐駐村規劃師,精準指導村莊高標準建設美麗鄉村。第二,推動發展藍圖多規融合。基于“一個區域、統一空間、統一規劃”的原則,推進多規融合,從規劃內容、信息平臺、協調機制、行政管理等方面構建統一平臺,完善聯動機制,實現全域規劃“一張藍圖”。作為自然資源部試點單位,榆林市實現了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城鄉總體規劃、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等規劃的多規合一、平臺統一。

2.以農村社區建設為載體,實現新型城鎮化涵蓋鄉村振興(新農村建設)。新型城鎮化堅持做大城市、做強縣城、做優城鎮、做美村莊,因地制宜構建從大中城市到縣城、小城鎮,再到新型農村示范社區的城鎮體系。第一,把農村社區建設作為新型城鎮體系重要組成部分。以“建好西安、做美城市、做強縣城、做大集鎮、做好社區”為目標,新型農村社區位列城鎮體系之中。第二,打造農村新型示范社區。從2013年起在全省培育1 000個新型社區,開展新農村建設、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構建美麗鄉村,整治散亂小村居、空心村,加強農村基礎設施改造提升,在農村新型示范村(中心村)打造城鎮公共服務微縮版[11]。第三,以建設新農村推動農民就地城鎮化。改善農村基礎設施,提升公共服務,發展農業產業,增加農民收入。禮泉縣白村緊抓陜西省土地指標增減掛鉤和咸陽市城鄉發展一體化試點村機遇,實施土地占補平衡并向規模經營聚集。通過盤活農村閑置宅基地和住宅拆舊建新,用500畝土地建設新社區,節余的690畝土地由村股份經濟聯合社招商入股,融資規劃建設生態宜居的新型社區。加強基礎設施,完善公共服務,先后投資3 000多萬元,建設創建涵蓋產業、鄉村游及家庭農場等功能的特色現代農業園區,打造農旅融合產業,構建功能完備的新型示范社區,農村居民就地實現城鎮化。2019年,白村人均純收入突破2.18萬元,遠高于禮泉縣12 263元和陜西省12 326元同期水平。

3.以特色小鎮建設為平臺,實現鄉村振興(新農村建設)對接新型城鎮化。推進鄉村振興(新農村建設),無論基礎設施升級改造、傳統產業轉型升級,還是人居環境美麗宜居、基本公共服務趨于均等,都需要接納新型城鎮化元素。陜西省以特色小鎮建設為紐帶,上連新型城鎮化,下接新農村建設(鄉村振興),促使鄉村發展對接吸納新型城鎮化理念與要素。2006年開展“千村百鎮”整治,2008年啟動“關中百鎮”和陜南陜北各50個鎮建設,2009年部署107個重點鎮建設。堅持“做大集鎮”的新型城鎮化方向,2011年選擇有產業優勢的35個建制鎮,2013年確定傳統特色濃郁的31個城鎮,重點突破、強力構建。第一,城鎮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功能向鄉村伸展。圍繞城鄉政策一致、規劃建設一體、公共服務均等、收入水平相當的目標,建設作為縣域副中心的省級重點示范鎮;按照構建傳統形態,傳承多元文化、打造宜居生態、豐富旅游業態的要求,建設省級文化旅游名鎮。打造完善基礎設施,構建提升公共服務,培育壯大城鎮,推動城鎮基礎設施功能和公共服務體系,向城鎮行政區域的鄉村、向特色鎮輻射帶動范圍的農村延伸拓展,促進城鄉基礎設施互通、公共服務共享,農村居民享受到具有城鎮品質的服務和設施,城鎮文明最大限度地向鄉村地區播揚,帶動鄉村發展。第二,培育壯大都市農業,推動城鄉產業協同發展。壯大城鎮農業主導產業和三產融合的特色產業,培育壯大融合城鎮與農村的特色產業——都市農業。在城市郊區和城市周邊,構建農業旅游、休閑觀光、農副產品加工和農產品從田間到餐桌等諸多業態模式。西安市長安區聚起休閑觀光業、鄠邑區形成生態農業、周至縣建成果蔬產業、藍田縣構建畜禽養殖業,都市農業雛形初現、聚集成群[12]。第三,帶動生產要素城鄉雙向流動。發揮小城鎮作為新型生產、生活和生態綜合體在溝通對接城鎮鄉村方面的橋梁紐帶作用,推動生產要素于城鄉間合理流動和有效配置。其一,培育壯大現代農業產業園。引導生產要素由城鎮進入鄉村,盤活農村資源和聚集生產要素,培育新型經營主體。推進規模化、標準化種植養殖基地建設,促進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打造特色鮮明、要素高度集聚、設施裝備先進、示范帶動有力的現代農業產業園,改造提升傳統農業。目前已建成國家級現代產業園3個(眉縣、洛川、楊凌),位居全國第一方陣。省級認定的現代農業園區達200余個,實現農業縣(區)全覆蓋,帶動各級各類園區2 300余個,全省規模經營農戶8.4萬戶,農村土地流轉率達23%。其二,促進農業轉移人口入城進鎮市民化。一是發展特色現代農業提高農業效益,農業轉移人口不斷流向城鎮;二是降低入城門檻,取消城鎮戶籍限制,促進有條件農民進城入鎮,“市民化”安居樂業。2010-2017年,全省建制鎮個數增加了113個,鎮區戶籍人口增加了151.22萬人[10]96。

(二)打通二者耦合點,實現城鎮化帶動鄉村振興

“十三五”以來,陜西省城鎮化建設帶動鄉村發展的成就巨大,省級重點示范鎮以及旅游文化名鎮高質量發展促進農村產業興旺、農民收入增長、鄉村日趨美麗。特別是“小城市培育試點鎮”快速壯大,帶動效果明顯,農民收入全部達到或超過所在縣(市區)同期水平,居于全省領先位置(見表1)。

1.新型城鎮化引導鄉村產業發展。城鎮對農產品的巨大需求推動農村產業結構積極調整,現代特色農業飛速發展。第一,引導和促動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推動和引導農村按照城鎮的消費偏好調整產業(種植養殖)結構。渭南市華州區對接城鎮市場,形成以蔬菜為主導、時令水果和干雜果為補充的特色農業格局,躋身“國家級無公害蔬菜基地縣”“中國果菜標準化建設十強縣”。第二,推動特色產業升級進步。城鎮化的帶動示范促進了農業產業現代化,傳統農業向規模化、品牌化和集群化的特色現代農業邁進。華州區建設標準化種植示范園果蔬規模擴大、效益提升,菜農人均收入2000年為3 500元,到2019年達到23 000元。第三,引導農村以服務業為主的非農產業勃興壯大。城鎮所產生的服務需求激發農村文旅三產不斷壯大。榆林市榆陽區色草灣村依托毗鄰李寧體育小鎮、榆陽區高新區等特色小鎮優勢,營造餐飲民宿、文娛旅游、休閑康養等產業,邁向鄉村振興。商洛市立足秦嶺山水開發農家田園資源,培育鄉村游業態,發展非農產業,以“形態鄉土化、內容現代化”理念構建服務產業,打造古樸原生形式的標準化、現代化業態。柞水縣朱家灣村依托本地獨特山水和傳統村落資源,構建山水風光田園綜合體、文化旅游綜合景區——終南山寨,并入選全國運動休閑小鎮、旅游精品景區。

2.以城鎮理念改造提升傳統村落,建設新農村。按照城鎮標準和理念改造提升農村,實現宜業宜居。一是打造基礎設施,加強公共服務,改善和提升人居環境;二是突出鄉村特色、彰顯山水風韻,構建山水景觀和游覽業態,打造鄉村旅游目的地;三是突出游購娛元素,協同發展旅游產業。鄉村被改造提升為特色產業突出、體現城鎮功能和服務水平并保留鄉村風貌的特色小鎮。嵐皋縣天坪村構建融旅游景觀、餐飲服務、民俗展示、特色民宿于一體的“巴山樣子·楊家院子”,晉升為旅游名村和非遺特色小鎮。2019年,天坪村人均收入達10 890.39元,高出同期嵐皋縣農民收入363.39元。

3.城鎮(產業強鎮)特色產業帶動鄉村非農產業發展壯大。產業強鎮以其特色產業,主要是工業和文化旅游業,輻射帶動三產融合,促進鄉村非農產業發展壯大,吸納農村人口就業。第一,工業強鎮輻射帶動鎮域服務業等非農產業發展壯大。省級重點示范鎮黃陵縣店頭鎮,彰顯城鎮特色,推動鎮鄉融合發展。一方面,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體系由主城區輻射延伸至鄉村腹地;另一方面,圍繞煤炭資源開發和能源化工產業,培育配套產業,發展特色現代農業和服務業。2019年,店頭鎮經濟總量占全縣70%以上,城鎮化率達78%,城鄉居民人均純收入分別為37 957元和14 872元,高于黃陵縣同期水平(城鄉居民人均純收入分別為34 597元和12 826元)。第二,文旅名鎮輻射帶動鎮域文旅產業壯大發展。文旅強鎮聚焦文化旅游產業,帶動鄉間村落非農產業發展壯大,增加農民收入。商南縣金絲峽鎮發揮國家5A級旅游景區金絲峽谷國家森林公園優勢,以旅游業為龍頭帶動多產協同發展,從集中發展城鎮和景區,到全鎮各村面上開花。一是健全完善基礎設施,城鎮水電路訊服務延伸拓展至鄉間村落;二是圍繞城鎮主業文旅產業,培育配套產業,帶動鎮域非農產業發展壯大,發展觀賞采摘業以及民宿酒店、農家樂等服務業態,引導村落建成一批3A級景區和鄉村旅游示范村。

4.以縣城新型城鎮化帶動鄉村發展。縣城聯城帶鄉,是縣域經濟文化中心。以縣城為載體的新型城鎮化帶動輻射鄉村基礎設施快速提升,基本公共服務能力不斷增強,城鎮化率持續提高,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加快。志丹縣以縣城為重心的新型城鎮化引領城鎮和鄉村協同發展:一是整合各類資源,構建由縣城和重點鎮以及農村新型示范社區所組成的城鎮體系,完成鄉村振興村莊布局和示范村建設規劃,主城區城市服務功能日趨完善;二是以果、菜、羊為主導的現代農業,以及以文化旅游為特色的服務業格局基本形成。志丹縣農村居民人均收入持續增長,從2015年的10 937元躍升至2020年的16 800元,增幅位居全省前列,城鎮化率提升明顯,由2015年的60%提高到2019年的62.7%。

5.城市輻射帶動鄉村發展。中心城市因其人口密集、產業發達、服務業齊全而具有集聚功能和輻射作用,以規模消費需求帶動區域特色現代農業和服務業發展,推動農民增收、農村進步。第一,區域中心城市帶動周邊鄉村特色產業發展壯大。渭南市城區要素聚集,刺激主城區市郊臨渭區農村服務城鎮人口消費需求的特色產業獲得快速發展。賢鄉紫韻田園綜合體以渭南葡萄產業園、牒吳農耕博物苑、下邽古鎮為骨架,構建循環創意農業、農事體驗生態觀光業態,園區晉升為4A級景區,周邊鄉村以葡萄種植、旅游觀光為主導的特色產業獲得發展。第二,特大城市和城市群跨空間輻射帶動鄉村發展。國家核心城市西安及其關中城市群不僅帶動周邊鄉村發展進步,而且對毗鄰區域的鄉村傳統產業轉型升級、非農產業發展壯大同樣具有輻射引導效應。資源稟賦獨特和區位交通便利的商洛市承接山水生態優美的“西安后花園”功能建設,培育壯大全域文旅產業,推動鄉村非農產業快速發展。一是打造山水風景區、國家森林公園。建設金絲峽、牛背梁等旅游風景區,建成5A級1家,4A級1家,3A級24家。二是建設省級生態園林城市和國家森林城市。圍繞縣城大力發展特色商業街區,城鎮活力不斷增強。三是以秦嶺特色小鎮建設為抓手提升鎮村水平。山陽天竺養生度假小鎮、鎮安云蓋寺鎮等入選全國特色小鎮;商南富水鎮、山陽縣甘溝村入選全國一村一品示范村、鎮。四是以美麗鄉村建設完善健全文旅產業要素。全市一批村落入選省級鄉村旅游示范村,三個村落躋身中國最美休閑鄉村。丹鳳毛坪村被評定為中國最美休閑鄉村,柞水朱家灣村等躋身全國鄉村旅游重點村。2019年,商洛市城鎮化率達到49.37%;城鄉居民收入分別增長8.6%和10%;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為10 025元,增長10%,增幅位居全省第三。

(三)壯大二者聯結點,推動鄉村發展促進新型城鎮化

推動新型城鎮化主要體現在發展特色現代農業,促動從事農業的勞動力轉移至非農產業,引導農村農業轉移人口進城就業居住,壯大城鎮規模,促進城鎮繁榮興旺等方面。

1.城中村融入城鎮主城區促進城鎮發展壯大。“城中村”或“城郊村”,高質量嬗變為城鎮主城區,農民演進為城鎮居民。第一,城中村自身發展,融入并壯大主城區。韓城市晨鐘村具有代表性。其一,村莊基礎設施全面對接城區模式。推進市政設施進村入莊,市政服務和城鎮功能延伸對接至村莊全域。其二,推進產業轉型升級。培育壯大非農產業,發展加工業、服務業等二三產業。其三,治理模式城鎮化與治理結構現代化。“依托城市、以村促企、以企帶村、全面發展”,建立與城鎮化相適應的社區治理模式和現代企業治理體系。2020年,晨鐘村生產總值達8.45億元,占韓城市生產總值的2%;人均收入為31 500元,是韓城市農村居民收入的2.2倍。第二,城郊村落演進為城鎮組團,城鎮規模擴大。漢中市漢臺區集文旅商貿、康養休閑、商業住宅于一體的城鎮新組團——興漢新城,依托主城區拔地而起。新城范圍的27.7平方公里的村落田野完成土地城鎮化,25個行政村1.2萬戶的4萬多村民就地實現非農產業就業、城鎮社區生活,實現人口城鎮化,城市規模和實力進一步壯大。

2.依托鄉村特色資源打造特色小鎮。加強改善基礎設施和服務功能,推動非農產業大發展,培育壯大特色小鎮。石泉縣中壩村以“政府搭平臺、村委強服務、招商統經營、以商促招商”的模式,由返鄉創業者組建文旅發展公司,以非遺項目展示為支撐,統攬本土特色文化、鄉村田園風光資源,打造獨具陜南農耕文化魅力的人文旅游景觀——七十二行作坊。由傳統村落改造提升為獨具陜南農耕文化、富含非遺項目展示的特色小鎮,躋身全國一流鄉村旅游示范村和3A級景區。2018年以來,帶動周邊8村600余戶農民發展訂單特色種養業,600余人依托小鎮就業創業,人均年收入達2萬元以上[13],實現了產業興、農民富。

3.移民搬遷促進城鎮擴容提質。易地扶貧搬遷中在城鎮建設移民社區,新型城鎮化邁上新臺階。第一,特色產業不斷壯大,帶動人口聚集。安康市實現100戶以上的移民安置點新社區工廠全覆蓋,標準模式連鎖推廣毛絨玩具產業,大力引進電子線束、服飾加工企業,特色產業在移民社區聚集壯大,實現了產業興旺、居民就業、社區繁榮。第二,人口聚集促進城鎮產業聚集、服務功能提升。嵐皋縣在縣城構建城北社區,扶貧安置搬遷1 000余戶5 000余人,基礎設施對接縣城,公共服務齊全完備,城鎮規模進一步拓展。韓城市以就近融入市區、靠近或依托特色鎮等方式構建易地搬遷小區,城鎮設施和公共服務健全,勞動密集型企業進駐小區,城鎮人口和產業不斷聚集,城鎮功能實力壯大。

4.以易地搬遷社區為基礎構建特色小鎮。根據區域資源稟賦和發展條件,依托易地扶貧搬遷興建特色小鎮。洛南縣保安鎮開發倉頡造字遺跡、洛惠渠及倉圣湖等文化生態資源,打造移民安居社區——倉頡小鎮。一方面,做好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建設,另一方面,農旅融合,培育壯大特色現代農業、鄉村休閑觀光等文旅產業。建成農耕體驗展示區,打造溪樂谷美麗鄉村;建設中華倉頡漢字文化博覽園,舉辦谷雨公祭倉頡典禮,鑄造倉頡造字文化品牌。鎮區累計搬遷安置1 926戶,聚集人口約1.2萬人,占保安鎮人口總量的48%,2.5萬人實現了城鎮化。

(四)堅持城鄉統籌,協同推進二者融合發展

推動城鄉融合發展是中國現代化事業的根本目標,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大格局下城鎮和鄉村關系演進的必然要求。新中國成立以來,在以工業化為主要內容的現代化進程中,工農和城鄉關系先后經歷了不同階段。在工業化起步階段,以農補工、以鄉助城,向工業提供積累、為城鎮發展奠定基礎;在全面建設現代化的新時期新階段,轉變為工業反哺農業、城鎮帶動鄉村,以新型工業化、新型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和信息化為抓手推動城鄉融合發展[14]。為此,要以新發展理念統籌城鄉,引導生產要素更多地流向鄉村,整合疊加鄉村振興扶持政策、惠農富農項目資金,同時激活社會資金,打造鄉村發展基礎,培育壯大現代特色產業,實現城鎮與鄉村共同發展。

1.鄉企社區融合壯大城鎮。工礦企業社區與鄉村社區合二為一,成長為特色小鎮。韓城市龍門鎮原鄉村自治的東白礬村與國有煤礦生活基地的燎原社區合并,成立東白礬社區,工業人口社區的城鎮優勢和農村居民社區的村落特色得以彰顯,基礎設施拓展延伸,公共服務惠及全體居民,特色現代農業和非農產業協同發展,三產融合業態不斷壯大,企業富余勞力和農業轉移人口就近就業,社區發展為特色小鎮。

2.打造旅游文化產業培育特色小鎮。加大基礎設施建設,整合特色文化資源。文旅融合鑄就演藝業態,打造演藝精品,壯大發展鄉村旅游新業態,傳統村落躍升為特色小鎮。作為榆林市280個鄉村振興示范村中的領頭羊,佳縣赤牛坬村2018至2019年間基礎設施國家投入500余萬元,依托陜北民俗和農耕文化的豐厚資源,以旅游觀光、民俗演藝、農耕文化博覽、民宿餐飲等業態為主體,大力發展文化旅游產業,建設美麗鄉村和新型農村社區,成功創建國家3A級景區,入圍第一批全國鄉村游重點村名錄,成長為以陜北民俗和農耕文明為特色的新農村與特色鎮相交融、景觀與社區一體化的綜合體。赤牛坬全村353戶1 008人吃上了“旅游飯”,村民人均純收入2019年達到1.8萬元,遠高于佳縣(10 392元)和陜西省(12 326元)同期水平[15],實現了產業興、農村美、農民富。

3.生產要素由城鎮進入鄉村,促動城鄉融合。生產要素由城鎮進入農村,推動三產融合,強化基礎設施,培育新產業和新業態,以特色文化、田園風光資源構建現代文旅產業,建設地域風貌風韻突出、風情風格獨特的城鄉功能一體化新社區。榆林市榆陽區吸引要素由城鎮流入鄉村,培育特色產業、發展鄉村旅游,傳統村落嬗變為亦村(美麗鄉村)亦鎮(特色小鎮)的現代化社區。位于榆林市24個鄉村振興標桿村之列的趙家峁村,2018年前后財政資金投入超過1 000萬元,在改造提升傳統鄉村的基礎上立足資源稟賦并彰顯特色文化,建成設施農業及時令水果采摘、現代養殖小區、旅游度假和果樹文化觀光區,構建旅游休閑和培訓研修等業態,鄉村變為景區、農房變成客房、農產品成為旅游品,村民人均純收入連年超過2萬元,晉升為“中國美麗休閑鄉村”。

4.以縣域城鄉融合發展實現新型城鎮化與鄉村振興相協同。縣域是我國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的重要單元。縣城連接城鄉,是推進新型工業化、城鎮化的基本載體,是城鎮體系的重要一環,也是城鄉協同發展的關鍵紐帶。2019年12月,陜西省富平縣被列為國家城鄉融合發展試驗區。富平縣緊抓機遇,積極推進城鄉融合發展。(1)堅持城鄉一體布局,區域協調規劃。立足布局優化、生態文明、文化傳承,推進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城市建設、土地利用、生態環境功能區等諸多規劃協調合一。以主體功能區規劃為基礎,劃定生產、生活、生態“三生”空間,以及區域與城鎮開發邊界,確定建設用地規模、產業園區、永久基本農田、生態保護、文物古跡保護、重大基礎設施廊道等剛性控制體系。預測分析城鎮建設用地規模,評估研判城鄉人口規模和城鎮分布趨勢。判定縣域村莊撤并率,劃定中心城區和基礎設施資源,為城鄉發展由外延式擴張轉向內涵式提升奠定了基礎。(2)統籌城鄉發展,構建高質量發展載體。做大縣城、做好鎮區、做美鄉村,躋身全省城市建設先進縣行列。一是以中心城區建設打造宜居宜業現代化新城。優化城市空間,推進城市擴容提質。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品質,提升中心城區綜合承載力。建設數字化城市管理平臺,精細城市管理。二是錯位發展,加快推進小城鎮建設。規劃先行、有序建設、完善功能、特色各顯,積極打造特色小鎮。三是推進美麗鄉村建設。整治提升、完善基礎,推進農村垃圾、污水治理,開展農村人居環境整治。綜合改革,增強農村發展活力。(3)培育壯大產業,發展質量穩步提升。堅持項目支撐引領,持續優化經濟結構。一是新型工業化加速推進。工業總量增長與轉型升級并重,打造富閻經濟合作區,壯大特色工業園。二是特色農業優勢彰顯。國家現代農業示范區改革與建設試點全面完成,糧食生產位列全國前茅。創新農業示范基地發展模式,打造全國柿子產業發展強縣,以及全省千億級奶山羊全產業鏈示范縣。三是商貿文旅活力迸發。推動生活性生產性服務業發展,培育發展現代服務業。打造知名紅色旅游經典景區,做大做強文化旅游產業。(4)加強基礎設施,提升基本公共服務。健全城鄉基礎設施,創建國家級“四好農村路”示范縣,縣鎮二級公路實現全覆蓋。增強水電氣訊保障能力,改造城鄉電網,布局5G基礎,實施天然氣進村工程,完成農村飲水安全提升。

富平縣城鄉融合持續發展,推進城鎮壯大、鄉村美麗、產業發展。2020年,富平縣生產總值達193.08億元,增長4.97%,比渭南市增速平均值高出2.84個百分點;城鄉居民收入分別為34 049元和14 155元,縣域經濟實力邁入全省第一方陣。

三、積極協同推進新型城鎮化和鄉村振興

新時期新階段貫徹新理念、構建新格局、實現現代化事業高質量發展,要在積極推進新型城鎮化和鄉村振興過程中努力打通二者的聯結點,不斷培育城鄉發展的融合面,推動兩大戰略于現代化實踐中相互促進、協同共進。

(一)深化制度改革,推動城鄉融合發展

以良性互動、協同共進的態勢和格局,全面推進新型城鎮化和鄉村振興戰略,實現以人為本的新型城鎮化高質量推進、以農業農村現代化為終極目標的鄉村振興全方位實施,是我國全面建設現代化新時代達成城鄉融合發展目標的重要方略,是新發展理念引領下城鄉發展由不平衡轉向全面均衡的科學抉擇,是關乎發展方式推進路徑的重要轉變、重大調整和變革。必須在發展目標的錨定、先后次序的排位、資源要素的分配等方面,堅持協同共進原則,統籌謀劃、精準協調。要高點站位積極擘劃,深化改革精準施策,從而實現城鄉融合。

1.以科學統籌和全力協同推進兩大戰略。加強宏觀謀劃,立足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戰略高度,切實摒棄傳統發展路徑中忽略農業農村、資源投向偏好城鎮等諸多與新發展理念相背離的思想理念,樹立城鄉一體、工農平等的科學理念。尤其在當前城鄉失衡、鄉村發展滯后的背景下,必須突出農業農村優先發展的目標要求,要全城謀劃發展藍圖,在城鎮和鄉村一盤棋前提下,按照人口資源環境相均衡、經濟社會生態效益相統一的原則[16],立足統籌生態、生產、生活三大板塊,規劃科學合理的城鎮布局。全方位謀劃城鄉人口遷移、國土空間布局、產業結構調整、基礎設施供給、生態環境保護,并使眾多規劃融合于一個平臺、一套系統,整體運籌、一體落實。要在城鎮的科學體系中涵蓋新農村社區建設,要以縣域為中心,積極推進城鄉融合發展探索實踐。

遵循城鄉協同的客觀規律,科學把握二者對立統一的科學關系,積極探究和不斷明晰兩大戰略的內在統一性和異質。積極探尋城鎮化與鄉村振興的耦合點和相通面,緊抓二者的交集點與聯系處,壯大點、擴大面,因勢利導,加強政策引導鼓勵。對準城鎮發展與鄉村繁榮的隔離點與分離處,切實直面二者的分隔性和對立面,深化制度改革,調整和重構政策設置,疏通堵塞的關節點,打通堵點、痛點和難點,溝通銜接,建立起二者相互融通的道路橋梁。以強弱項、補短板、抓重點的原則,統籌推進城鎮和鄉村發展,切實克服和消除二者在實踐中爭序、爭錢、爭人、爭地的結構性問題,構建城鄉融合發展的新格局。

在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體系的建設中,切實堅持城鄉協同。任何以只重鄉村忽略城鎮的鄉村本位或重城輕鄉的偏向理念,都是舍本逐末、孤立片面的,只有圍繞制約城鄉融合發展的關鍵領域整體統籌和協同推進,才能城鄉共進、工農互補,實現城鄉融合發展。

2.以深化改革激勵生產要素城鄉雙向流動。創新制度供給,推動長期制約發展的體制性問題“破冰”,釋放新型城鎮化和鄉村振興的雙重制度紅利。實現城鄉之間要素資源雙向流動,夯實城鄉融合的生產要素基礎[17]。其一,大規模高質量引導農村居民城鎮化。我國新型城鎮化目前尚處于規模合理增長和質量持續提升的重要階段,要積極拓展農業轉移人口進城落戶的渠道和空間。強化都市圈的增長極作用,輻射帶動鄉村發展。支持和鼓勵農業剩余勞動力轉移到非農產業就業,加快農業轉移人口就地就近城鎮化。有效保障進城落戶農民在原戶籍地的各類權益。其二,全方位多層次促動要素資源聚集鄉村振興。農業轉移人口大規模進城入鎮并實現人的城鎮化,并不妨礙和影響鄉村振興的推進與實施。因為鄉村振興戰略是通過產業、人才、文化、生態和組織的全面振興,改造提升傳統產業,發展現代化農業,促進三產融合,建設美麗鄉村,為留在農村的居民和進入農業農村的人口打造與城鎮居民等值同質的文明生活。推進農村現代化,并不是為了把現有的農村人口簡單地禁錮和束縛于鄉村,附著于農業生產領域。農業轉移人口離開農村后,通過土地流轉提升規模化水平、技術裝備推進農業產業現代化,提升農業效率。增加農村居民收入,為農業從業者創造獲利空間。在此背景下,培育有文化、懂經營的新型農民,吸引和促動新的經營主體進入農村農業。由此,解決了農業轉移人口離土又離鄉之后,鄉村由誰振興的難題。達此目的,就必須全方位地清除阻礙要素資源向鄉村和農業流動的既有體制機制,以制度性安排積極構建鼓勵資金、人才等資源要素服務鄉村振興的科學通道。

(二)以新發展理念為引領,高質量推動新型城鎮化

在我國由全面小康邁向全面現代化的征程中,新型城鎮化居于經濟增長和結構變化的重要引擎位置,是拉動內需構建新發展格局的主要途徑;在新型城鎮化和鄉村振興二者的關系中,屬于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是城市帶動鄉村、工業反哺農業的先導和動力。必須一如既往地進一步深入推進新型城鎮化,實現城鎮化高質量發展。

1.構建優勢互補的城鎮布局。新時期新階段推動新型城鎮化,要以新發展理念為引領,遵循經濟規律,立足新發展格局,促進區域城鄉協調,發揮各地比較優勢,調整完善區域政策體系,促進各類要素合理流動和高效集聚,增強創新發展動力,培育高質量發展的動力系統。增強中心城市和城市群等經濟發展優勢區域的經濟與人口承載能力,增強其他地區在保障糧食安全、生態安全、邊疆安全等方面的功能,形成優勢互補、高質量發展的城鎮布局。按照要素和人口向生產力發展先進地區聚集的區域協調科學布局要求,建設國家核心城市、大城市。合理確定城市規模、人口密度、空間結構,促進大中城市和小城鎮協同發展。

2.加快中心城市和城市群發展。加大要素資源向城鎮聚集,發展中心城市、培育城市群。我國特大城市人口占總人口的比例低于世界平均水平,所謂長三角、珠三角和京津冀三大城市群,人口和 GDP所占比重都低于美國、英國、日本等發達國家的城市群。現階段我國人口流向城市群、都市圈的趨勢遠未結束,未來15至20年我國每年新增城鎮人口在1 200萬左右,這將對不同區域之間城市人口空間分布的科學性與合理性提出更高要求[18]。加快人口向中心城市和城市群聚集,是推進以人為本的新型城鎮化的重要抉擇。要在積極培育中小城鎮的同時,進一步打造大都市和城市群,依托區域中心城市,對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進行合理布局和梯度建設,構建城市群內部不同等級城市優勢互補的產業分工協作體系。

3.合理壯大城鎮建成區規模。城鎮邊界內的鄉村屬于城市邊緣地區、城鄉接合地、城鄉交錯帶,雖然在地理空間上接近城鎮并具有某些城鎮化特征,但治理模式、生活方式等大都停留在鄉村層次。這一區域基礎設施薄弱、流動人口聚居,各種利益矛盾錯綜復雜,是城鎮社會治理的薄弱環節。應切實改善城鄉結合部的發展環境,加大水電路訊基礎設施投入,健全完善城鎮功能和公共服務,強化社區治理,為社區居民和流動人口提供同等的教育、醫療衛生等基本公共服務,促進社區和睦、經濟繁榮。

4.持續提升城鎮建成區質量。實施城鎮更新行動,推動城鎮建設從外延擴張型為主逐步轉向內涵提升型為主,從大規模增量建設轉向存量更新和增量調整并重,實現城鎮高質量發展。一是加快城中村改造。城中村改造是城鎮高質量發展的短板,其改造要圍繞做好“拆、建、治”三篇文章,提升居民生活品質。加強城市風貌設計管控,對市政設施統一改造,道路、屋頂、立面等基礎設施提升優化,實現城中村環境面貌新提升。二是推進老舊小區改造。老舊小區改造要與地下管廊、管網,以及智慧城市、海綿城市構建等市政設施相結合。三是加強生態保護和歷史文化傳承。堅持人口資源環境相均衡,加強生態文明建設,優化完善配套設施,提升基本公共服務能力,培育特色產業,塑造特色風貌、厚植特色文化,推進城市生態修復、功能完善和精細化管理。

5.深入推進人的城鎮化。加快深化要素市場化改革,促進勞動力、土地、資本、技術等生產要素自由流動,推動跨區域聯接流動、跨省換地等社保體制改革。取消特大和超大城市對農民工進城落戶的限制,改變人口總量調控目標,保持相對開放的人口遷徙政策,充分發揮特大超大城市和都市圈吸收農業轉移人口的作用,優化人口空間分布。大力提高城市軌道交通路網密度和公共服務水平,推進新增人口和產業向新城集聚,促進職住平衡,實現到2030年2億新增城鎮人口的約80%將分布在19個城市群的目標。在提高以中心城市為核心的城市群綜合承載力基礎上,加大對中等規模城市以及小城鎮的投資建設力度,補齊基礎設施和基本公共服務短板,增強其對農業轉移人口的吸引力,實現大中小城市協調發展。在促動農業轉移人口安居于城鎮基礎上,實現人的城鎮化是新時代高質量推進新型城鎮化的重要內容。進一步加強城鎮公共服務保障和供給,在享受社保、醫療、教育等公共產品方面,進城落戶人口與城鎮居民具有同等待遇,使農轉非人口實現地域轉移和職業轉換的同時,完成身份嬗變,從思想觀念、價值行為、生活方式等方面全方位融入城鎮社會,促進人的城鎮化,推動城鎮人口由數量型增加轉向質量型提升,實現城鎮化高質量發展。

(三)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大力實施鄉村振興

我國當前城鄉關系中,農業農村基礎差、發展滯后,城市偏向政策有待調整,在資源配置的市場角逐中農業農村居于弱勢地位。必須優先推進鄉村振興,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

1.推動鄉村振興,實現內生性增長。鄉村振興的關鍵是生產要素供給優化和鄉村社會治理現代化,包括產業、人才、文化、生態和組織振興。實現內生性增長是鄉村振興的科學路徑。(1)統籌村鎮發展是基礎。以縣域為單元統籌城鄉規劃建設和空間布局,推行多規合一,一體化銜接國土空間、城鎮和村莊建設規劃。提升縣城綜合服務能力,增強承載功能。推進鄉鎮擴權賦能,補齊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短板,把鄉鎮建成服務農民的區域中心。優化鄉村布局,因地制宜分類推進鄉村建設,依托資源稟賦,保護生態環境,保留特色村落和鄉村風貌,實現文化傳承。(2)發展現代農業是關鍵。培育壯大特色產業,大力發展“互聯網+農業電子商務”等數字經濟,促進三產融合,推動農業現代化,實現農民富裕。(3)建設美麗鄉村是核心。建設美麗鄉村是實現農村居民安享文明生活的基礎,要完善鄉村生產生活基礎設施,構建全域覆蓋、普惠共享、城鄉一體的公共服務體系。改善農村人居環境,因地制宜推進農村改廁改水、生活垃圾處理和污水治理,建設富有地域特色的美麗鄉村[19]。(4)深化農村各項改革是根本動力。積極推動土地流轉,推進土地規模化經營。農村戶均土地經營規模達到100畝左右方可實現農戶土地規模經營,農民務農收入和進城務工收入才能大體均等,城鄉人口流動才能大體平衡。目前我國有農戶2.3億,農業經營戶2.2億,戶均不到10畝地。通過土地流轉達到戶均50畝以上的只有300多萬農戶,實現戶均100畝的農戶僅占2.2億農戶的1.4%[20],必須加快農村土地流轉,完善承包地“三權”分置制度,培育新的經營主體,提升農業規模經營層次。健全城鄉統一的建設用地市場,探索實施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制度,推進農村閑置宅基地和閑置住宅盤活利用,激發內在活力。提升治理水平達到治理有效,是鄉村振興的重要保障。必須大力加強基層黨建、社區治理,探索自治德治法治相融合,促進鄉村治理現代化。實現鄉村振興,還必須做好脫貧攻堅成果的鞏固與拓展,積極建立扶貧帶富的長效機制,實現脫貧攻堅成果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

2.以城鎮化帶動鄉村振興。堅持以城帶鄉、以工補農,引導鼓勵城鎮生產要素進入農業和鄉村,以新型城鎮化帶動鄉村振興[21]。第一,推動鄉村建設納入新型城鎮體系。構建鄉村新型中心示范社區在內的新型城鎮體系,進一步完善城市-縣城-城鎮-鄉村的四級城鎮體系,打造一批特色鮮明、聚集力強、帶動力大的特色鎮和中心村。中心村是產業基礎好、生態環境優、村莊規模大、區位交通具有優勢的村莊,是以城鎮化帶動鄉村發展的重要載體。引導鼓勵中心村做強特色優勢產業,帶動三產融合發展。加強人居環境整治,健全基礎設施和服務體系建設,構建新型示范村。第二,以改造提升農村打造特色小鎮。改造提升有條件的村落為特色小鎮,輻射帶動周邊區域發展。從功能定位、分布方位、產業方向到數量規模、建筑風格、配套設施,以至招商引資、管理服務等,都要突出“特色”、因地制宜,培育都市農業、生態休閑、文化旅游、商貿物流型等特色業態。強化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不斷提升輻射帶動和服務能力,促進農業轉移人口就地城鎮化。

參考文獻:

[1]陳明星,葉超.深入推進新型城鎮化與城鄉融合發展的思考與建議[J].國家治理,2020(04):45-48.

[2]俞云峰,張鷹.浙江新型城鎮化與鄉村振興的協同發展——基于耦合理論的實證分析[J].治理研究,2020(04):43-49.

[3]韓保江.鄉村振興與新型城鎮化協同發力[J].中國金融,2021(08):29-31.

[4]蘇小慶,王頌吉,白永秀.新型城鎮化與鄉村振興聯動:現實背景、理論邏輯與實現路徑[J].天津社會科學,2020(03):96-102.

[5]謝天成.鄉村振興與新型城鎮化融合發展機理及對策[J].當代經濟管理,2021,43(03):43-48.

[6]劉愛梅,陳寶生.協調推進新型城鎮化與鄉村振興戰略的體制對策——基于城鄉共享體制建設的視角[J].學習與探索,2019(11):66-72.

[7]鄭麗果.城鄉一體化與鄉村振興如何協同發展[J].人民論壇,2018(10):78-79.

[8]楊佩卿.新型城鎮化的內涵與發展路徑[N].光明日報(理論周刊版),2015-08-19(15).

[9]王親玲.推進新型城鎮化的路徑選擇——以陜西省新型城鎮化實踐為例[J].理論導刊,2016(08):80-83.

[10]陜西省新型城鎮化和人居環境研究院.陜西省新型城鎮化發展報告(2018):推動關中平原城市群協同創新和高質量發展[M].西安:陜西人民出版社,2019:109.

[11]楊佩卿.新型城鎮化視閾下推進新農村建設的路徑選擇[J].當代經濟科學,2017,39(01):105-112.

[12]陜西省新型城鎮化和人居環境研究院.陜西省新型城鎮化發展報告(2020):推動區域協調和城鄉融合發展[M].西安:陜西人民出版社,2021:303.

[13]陽光網.漫步中壩作坊小鎮看傳統作坊的“七十二變”[EB/OL].(2020-11-22)[2021-05-28].https://www.sohu.com/a/433508898_119877.

[14]楊佩卿.現代化目標:新中國城鄉關系演進脈絡和價值取向[J].西安財經大學學報,2020,33(05):97-105.

[15]陜視新聞.榆林赤牛坬村:留住“根脈”向幸福出發[EB/OL].(2020-07-12)[2021-05-28].https://www.sohu.com/a/407226530_355330.

[16]楊佩卿.西部地區新型城鎮化發展目標、動力機制與績效評價研究[D].西安:西北大學,2017:59.

[17]楊佩卿.新發展理念下新型城鎮化發展水平評價——以西部地區為例[J].當代經濟科學,2019,41(03):92-102.

[18]劉云中,劉嘉杰.中國城鎮人口和建設用地擴張的空間特征及其啟示[J].發展研究,2020(07):8-15.

[19]楊佩卿.改造提升農村新型城鎮化的必然選擇[N].光明日報,2014-08-01(11).

[20]蔡繼明.如何處理好鄉村振興與城鎮化的關系[J].中國人大,2018(06):25-26.

[21]王德福.拓展鄉村振興的想象力[J].北京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0(02):33-40.

Analysis on the Collaborative Promotion

Path of New-style Urbanization and Rural Revitalization

——A Case Study Based on Practical Exploration in ShaanxiYANG Peiqing1,2

(1.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Xi’an University of Posts amp; Telecommunications;

2.Western Institute of Digital Economy,Xi’an University of Posts amp; Telecommunications,Xi’an710121,China)Abstract:The two major strategies of new-style urbanization and rural revitalization are important paths to accelerate modernization in the new era.There is a unity of opposition between them.The new-style urbanization aims to cultivate and expand towns,and the goal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is to upgrade rural areas,which can’t be replaced and integrated.There are heterogeneous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two,at the same time,they have natural coupling and internal similarities,and can work together in modern practice.Taking Shaanxi as an example,this paper analyzes and lists the paths for the coordinated promotion of new-style urbanization and rural revitalization on this basis,and puts forward policy suggestions for the coordinated promotion of the two strategies in the new period and new stage,namely,deepening institutional reform and promoting the urban and rural integration;implementing new development concept and promoting high-quality new urbanization;vigorously carrying out rural revitalization based on the principle of giving priority to agriculture and rural areas.

Key words:new-style urbanization;rural revitalization;collaborative promotion;urban and rural integration;Shaanxi

(責任編輯:王倩)

收稿日期:2021-06-04 DOI:10.13968/j.cnki.1009-9107.2022.01.05

基金項目: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青年項目(20CJY019)

作者簡介:楊佩卿,女,西安郵電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副教授,博士,主要研究方向為新型城鎮化、數字經濟。

主站蜘蛛池模板: 成人精品视频一区二区在线| 亚洲免费福利视频| 免费人成网站在线观看欧美| 国产精品美女免费视频大全| 亚洲av日韩av制服丝袜| 丁香六月激情综合| 精品国产一二三区| 99视频只有精品| 欧美视频在线播放观看免费福利资源| 欧美在线伊人| 91欧美亚洲国产五月天| 少妇精品在线| 中文天堂在线视频| 欧美在线视频a| 成人精品在线观看| 亚洲精品无码高潮喷水A| 日韩av在线直播| 国产精品黑色丝袜的老师| 婷婷六月综合| 原味小视频在线www国产| 国产一级精品毛片基地| 欧美在线导航| 国模私拍一区二区三区| 乱人伦中文视频在线观看免费| 国产一区二区福利| 亚洲黄色视频在线观看一区| 五月天综合婷婷| 欧美97色| 亚洲永久色| 91国内视频在线观看| 国产一线在线| 无码精油按摩潮喷在线播放 | 中文字幕调教一区二区视频| 尤物午夜福利视频| 国产精品一线天| 日韩福利在线观看| 欧美日韩国产在线播放| 特级精品毛片免费观看| 55夜色66夜色国产精品视频| 国产成人亚洲毛片| 欧洲成人在线观看| 久久综合丝袜长腿丝袜| 玖玖精品视频在线观看| 秋霞午夜国产精品成人片| 伊人成人在线| 国产91精选在线观看| 亚洲精品卡2卡3卡4卡5卡区| 亚洲第一区在线| 999精品在线视频| 国产超碰一区二区三区| 四虎精品黑人视频| 久久人人妻人人爽人人卡片av| 欧美色香蕉| 青草娱乐极品免费视频| 久久香蕉欧美精品| 欧美日韩一区二区三| 视频国产精品丝袜第一页| 青青国产视频| 亚洲水蜜桃久久综合网站| 老熟妇喷水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成人综合亚洲欧美在| AV在线天堂进入| 国产欧美在线观看视频| 中文字幕2区| 久久久久久久97| 天堂网亚洲系列亚洲系列| 精品伊人久久久香线蕉| 久久精品中文字幕少妇| 人妻夜夜爽天天爽| 就去吻亚洲精品国产欧美| 欧美激情综合| 午夜国产在线观看| 免费av一区二区三区在线| 特级精品毛片免费观看| 老司机精品99在线播放| 青青网在线国产| 国产99久久亚洲综合精品西瓜tv| 伊人久久福利中文字幕| 99久久精品无码专区免费| 国产麻豆福利av在线播放| 欧美成人免费午夜全| 亚洲日本在线免费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