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琛
張仲景,東漢末年著名的醫學家,被后人尊稱為“醫圣”,南陽涅陽縣(今河南省鄧州市穰東鎮張寨村)人,他所創作的《傷寒雜病論》是中國醫學史上影響極大的著作之一。下面給大家分享兩則與他相關的故事。
冬至吃餃子是我國很多地方都有的習俗,據傳這一習俗就來自張仲景。
據說他曾在長沙做太守,任職期間正值疫病流行,因為當時有規定太守不得擅自進民屋,憂心百姓的張仲景便以自己的名字冠以“坐堂醫生”4字,在每月的初一、十五兩日打開衙門,不辦公務,只為沒錢治病的百姓診治,廣施湯藥,不收分文。他還讓衙役貼出告示,告知百姓這一消息,這一舉動令當地百姓無不拍手稱快,對張仲景也更加愛戴。后來人們把坐在藥鋪為人診脈處方的醫生通稱為“坐堂醫”就是為了紀念張仲景。
張仲景后來辭官回鄉,專為鄉鄰治病。其返鄉之時正值隆冬,寒風刺骨,雪花紛飛。看到白河兩岸有很多無家可歸的人,面黃肌瘦,衣不蔽體,因為寒冷,不少人的耳朵都被凍爛了,張仲景心里十分難受。心中始終掛念著那些凍爛耳朵的人,經過反復研究,張仲景研制出了一個可以御寒的食療方子——祛寒嬌耳湯。
祛寒嬌耳湯其實就是把羊肉和一些具有驅寒功效的藥物一起放在鍋里煮,熟了之后撈出來切碎,包在面皮里,捏成耳朵的樣子,稱“嬌耳”,再一起放回原湯的鍋里煮熟,這就是最初的“餃子”。
張仲景叫徒弟在南陽東關的一個空地搭了棚子,支上大鍋,給那些受凍的百姓一人一碗祛寒湯,兩個“嬌耳”。人們吃完“嬌耳”,喝完湯,渾身都暖和起來,耳朵也熱乎乎,再沒人把耳朵凍傷了。因為那天正好是冬至,所以后來的人們會在冬至吃餃子以念張仲景的“祛寒嬌耳湯”之恩。至今,南陽仍有“冬至不端餃子碗,凍掉耳朵沒人管”的民謠。
蜂蜜是一種天然的甜味食品,因為口感佳,又含人體必需的氨基酸、蛋白質、維生素、活性酶、微量元素等多種營養物質,受到許多養生人士的喜愛。一直以來都有“蜂蜜水能治便秘,早起來一杯潤腸又通便”的說法,其實,這主要有兩方面的原因。
一方面,喝蜂蜜水時攝入的水分較多,增加腸道潤滑,緩解了大便干的情況,有助排便。另一方面,蜂蜜含有果糖,每個人對果糖的吸收能力不同,果糖不耐受的人腸道對果糖的吸收就會很慢。這些未被吸收的果糖滯留在腸道會增加腸道內容物的滲透壓,從而使得糞便中水分增加,幫助排便。要做到這一點,需要是嚴重的果糖不耐受,或是喝大量的蜂蜜超過了正常消化吸收能力。所以,對不存在果糖不耐受的普通人來說,想幫助排便,喝蜂蜜水和喝白開水的效果差不多。
而想靠蜂蜜治便秘,外用的效果比內服好,比如張仲景的“蜜煎導法”。只需取適量蜂蜜,放入鍋中煎熬濃縮后趁熱取出,稍涼后捻成小長條,塞入肛門內即可幫助排便。
據說張仲景年少時跟隨同鄉的醫生張伯祖學習醫術,一次臨縣送來一位唇焦口燥、高熱不退、精神萎靡的病人。老師張伯祖認為是“熱邪傷津,體虛便秘”導致的,需要用瀉藥幫助病人解出干結的大便。但病人體質虛弱,用強烈的瀉藥身體會受不了,張伯祖一時沒了主意。
一旁的張仲景思考一番后上前對老師說:“學生有一主意!”張伯祖聽了他的想法,緊鎖的眉頭慢慢舒展開來,讓他立刻開始準備。只見張仲景將一勺蜂蜜放入一只銅碗里,放在小火上煎熬,同時不斷用竹筷攪動,漸漸地把蜂蜜熬成黏稠的團塊。待它稍冷后,張仲景便把它搓捻成一頭尖的細條形狀,然后將尖頭朝前輕輕地塞進病人的肛門。沒過多久,病人就拉出一堆腥臭的糞便,病情也好了一大半,再稍加調理,病人沒幾天便康復了。
蜜煎導法算是世界上最早使用的藥物灌腸法,適用于病后或老年、新產,因腸胃津液不足,大便秘結,體虛不任攻下者。張仲景在《傷寒論》中記載:陽明病,自汗出,若發汗,小便自利者,此為津液內竭,雖硬不可攻之,當須自欲大便,宜蜜煎導而通之。
在現代中醫臨床應用中,蜜煎導方也在發揮著作用。目前便秘患者所服用的藥物,大多是開塞露或具有瀉藥性質的通便藥物,長期使用容易讓患者產生依賴,而且導致腸功能紊亂,使得便秘越來越嚴重。而蜂蜜栓是用純蜂蜜熬制而成,能滋潤腸道,無論寶寶,或者成年人包括妊娠婦女、老年人,都可以使用蜂蜜栓幫助排便。只要感覺想排便,但又排不出,就能使用。而且使用純蜂蜜制作,對身體幾乎沒有副作用,也不會產生依賴性,非常好。不過,長期便秘還是應當去正規醫院診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