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強強
摘 要:新課程標準為小學數學教學提出了新的挑戰,要求教師不僅要傳授學生數學知識,更重要的是培養學生運用多種方法解決問題的能力。這對于激發學生思維并提升學生的數學綜合素養有著顯著的促進作用。本文從當前我國小學數學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出發,簡單闡釋了解決問題方法多樣化在數學學習中的重要性,最后提出了一些建議性策略,以期為相關教學工作者提供幫助。
關鍵詞:小學數學;多樣化;情境;例題
中圖分類號:G62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文章編號:1673-9132(2022)04-0117-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22.04.056
數學來源于生活并服務于生活,學習不能“兩耳不聞窗外事”,學生應當注重運用所學知識來解決問題,這樣才能充分體現數學學科的意義,才能讓學生認識到數學知識的重要性,才能更好地激發其學習數學的欲望與動力[1]。學生解決數學問題的過程是學生不斷加強并鞏固所學知識的過程,也是學生不斷激發自己思維的過程,這對于提升學生的認知、意識、思維以及各方面能力有著顯著的促進作用。受應試教育的影響,許多教師過度注重知識的傳授,而忽略了對學生能力的培養。正所謂“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在教學的過程中只有傳授學生解決問題的方法并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才能真正實現學生數學綜合素養的提升,才能實現課堂教學質量的新發展與突破。這也是本文接下來要講述的重點內容。
一、問題的提出
一方面,數學本身屬于理科范疇,其很多知識都具有概念化、理論化以及抽象化的特點,多為一些枯燥的數字與符號構成,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難免會感到乏味,甚至會產生抵觸心理;另一方面,受傳統教學理念的影響比較嚴重,一些小學數學教師習慣于采取“灌輸式”的教學模式,學生在學習中的主觀能動性得不到發揮,只能被動接受學習,長此以往還會對教師產生依賴性,遇到問題之后不愿開動腦筋。上述兩項問題導致學生在課堂上興趣不高,無法積極主動地參與教學活動。而這些現象也是造成我國小學數學課堂教學質量不高的主要原因。
“解決問題”本就是數學教學的主要目標之一,即教師要通過數學課堂教學培養學生根據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意識與能力,讓學生在不斷訓練與應用中總結經驗,提高自身的解題效率。多樣化的解決問題方法,可以讓學生充分感受到數學知識的靈活性,可以有效活躍學生的思維,這不僅有利于降低學生的學習難度,還能夠促使學生在數學學習中有更好的表現。基于當前問題出發,我對小學數學解決問題方法的多樣化進行了具體化的分析與探討。
二、小學數學解決問題方法的重要性
(一)提高學生的解題效率
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傳授學生解決問題多樣化方法可以幫助學生在心中形成系統化的方法論,有利于學生進行知識遷移,讓學生學會舉一反三。如此一來,學生看到問題之后便會在腦中形成多種解題思路,學生的思維也會進行快速運轉,這對于提高學生的解題效率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激發學生的創造能力
對于小學生而言,其學習到的很多解決問題的方法并不是單單在解決數學問題的時候才能用到,這些方法對學生今后的生活以及工作都會起到很好的推動作用。通過解決問題方法相關內容的教學,教師就能夠在學生心中種下一顆種子,為學生在今后的學習以及生活中進行創造性能力的發揮奠定堅實的基礎。
(三)激發學生對數學的興趣
培養學生解決問題多樣化的能力,可以讓學生掌握多種解題思路與技巧,可以幫助學生將復雜的問題簡單化,將困難的問題變得更加容易,這對于提升學生的學習自信心有著良好的促進作用,進而提升學生在數學課堂上的積極性。
三、實現小學數學解決問題方法多樣化的有效策略
(一)創設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興趣在學生學習過程中有著重要作用。要想培養學生運用多樣化方法解決問題的能力,就必須激發學生對數學的學習欲望,充分發揮學生在課堂上的主觀能動性,調動學生對解決問題的主動探究意識,這樣才能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而要想有效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師可以從課堂教學形式方面入手,不斷增強課堂教學的趣味性。這種教學方式不僅可以吸引學生在課堂上的注意力,同時還可以有效活躍課堂教學氛圍。
在對抽象內容進行教學時,單純的口述教學難以起到良好的教學效果,可能還會導致學生產生抵觸與厭煩的心理。而通過創設情境的方式,教師則可以很好地對學生進行教學方法傳授。現代教學技術為小學數學教學提供了新的發展空間,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設備為學生創設合適的教學情境,讓學生在情境中加深思考并探究解決問題的多樣化方法。例如,教師可以為學生播放一段關于“曹沖稱象”的視頻,然后詢問學生“曹沖是怎么稱出大象的重量的?”“為什么最后只需要稱出石塊的重量就可以了?”“將石塊換成別的東西是不是也可以?”通過教師設置問題,學生自然能夠認識到“轉化法”的重要性,進而在今后的面積計算問題中就會主動將梯形轉化成四邊形或者三角形,進而較快地得出最終的答案。一旦學生掌握了這種轉化方法,他們在解決數學問題的時候就會從多種角度嘗試突破,進而實現解決問題的方法多樣化。除了上述“轉化法”之外,還有假設法、數形結合法以及驗證法等思考方法,都可以滲透到小學數學教學中。
(二)例題展示,培養學生一題多解能力
課本教材是數學教學的基礎和依據,數學教材中有很多經典例題,對于提高學生的數學解題能力有著很大的幫助。傳統數學教學中,教師對課本例題往往采取一筆帶過的方式,未能發揮其真實的作用,反而將大部分時間花費在考試練習的試題講解中,這種做法存在“舍本逐末”的嫌疑[2]。因此,小學數學教師應當深入挖掘課本教材,運用教材中的經典例題對學生進行解決問題多樣化方法的展示。除此之外,教師還可以引用典型案例,目的都是培養學生“舉一反三”的解題意識,讓學生明白數學問題都是“有邏輯可循的”,只要勤動腦筋,必定可以實現“條條大路通羅馬”。例如,在學習了小數相關的乘除法之后,學生會遇到“一桶水重28.4千克,用了一半之后連桶帶水還有16.8千克,求水桶重多少千克”類似的題目。教師可以直接將這道題寫在黑板上,然后讓學生踴躍發言并分享出自己的解題方法。有的學生會采用“28.4-(28.4-16.8)×2”的方法,即先求半桶水的重量,算式是“28.4-16.8”,再求全桶水的重量,算式是“(28.4-16.8)×2”。而問題要求水桶重多少千克,只要把“總重量-全桶水的重量”,所以算式是“28.4-(28.4-16.8)×2”;有的學生會采用“16.8×2-28.4”的方法,即使用16.8×2算出一桶水和兩只桶的重量,然后減去水和桶的總重量就是桶的重量,所以算式是“16.8×2-28.4”;也有的學生會將水桶的重量設為x,然后用“28.4-(28.4-x)÷2=16.8”的式子來求出最終答案……當教師將這些答案都展示在黑板上的時候,學生不免會感到驚訝:“原來有這么多種計算方法!”這樣一來,學生可以相互借鑒不同的解題方法與思路,不同學生的思維可以得到相互碰撞,最終迸發出火花,想到更好的解題策略。這對于培養學生解決問題方法多樣化有著顯著的作用與意義。
(三)專項練習,加強學生知識鞏固復習
“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苦作舟”,學習是一件需要付出努力的事情,容不得半點“偷懶”[3]。盡管現代素質教育中一再強調要減少并避免一些機械性以及重復性的學習方式。但是,在數學教學中開展專項訓練是提高學生數學能力水平以及課堂教學質量的有效手段,學生的解決問題方法的掌握以及自身解決問題能力的提升,只有在不斷的操作以及訓練中才能獲得實現。一方面,是所謂的“熟能生巧”,即學生做的題目多了之后就會嘗試從多種角度進行運算,其解題的思路以及方法就會得到不斷提升與擴充;另一方面,在數學教學中開展專項練習,有助于加強學生對所學知識的鞏固與復習,可促使學生對數學知識掌握得更加牢固。
學生在做數學題目的時候,可以先認真閱讀題目并根據以往的專項訓練經驗,對題目進行題型歸納,然后再尋求相應的解法。如“已知一個數的幾倍(幾分之幾)是多少,求這個數,用除法計算”以及“一個數比另一個數多或少幾,求這個數是多少,用減法計算。”這種題目便屬于同一題型,學生可以從歸納好的方法中尋找合適的解題思路,進而提高學習的效率。
四、結語
綜上所述,學習不能“悶頭苦干”,而要注重方法總結。對于小學數學教學而言,實現學生解決問題方法的多樣化有利于幫助學生找到學習的方法與技巧,降低學生的學習難度并提升學生的自信心,這對于提高數學課堂教學質量意義重大。因此,教師應當從創設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例題展示,培養學生一題多解能力;專項練習,加強學生知識鞏固復習等方面著手,不斷培養學生“一題多解”以及“舉一反三”的數學解題能力。以上都是我的個人淺見,關于小學數學解決問題方法多樣化的策略方面,還有很多更好的觀點需要相關教學工作者在今后的實踐中不斷探索。
參考文獻:
[1] ? 顏鳳權.小學數學解決問題方法多樣化的策略探討[J].求知導刊,2019(39):44.
[2] ? 馬潔明.新課程下小學數學解決問題方法多樣化的策略研究[J].新課程,2020(38):66.
[3] ? 曾彬珠.小學數學解決問題方法多樣化的策略探究[J].明日,2019(6):1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