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師要成為大先生,做學生為學、為事、為人的示范,促進學生成長為全面發展的人。”2021年4月,習近平總書記在清華大學考察時的重要講話,向全國教師發出時代的號召。誰是這個時代的“大先生”?“大先生”應有什么樣的人格、素養與情懷?如何做學生喜愛的“大先生”?
2021年12月11日,第三屆粵港澳大灣區師德論壇在華南師范大學召開,在下午的四場分論壇上,來自全國各大師范院校、教科研院所的專家學者和中小學教師代表、粵港澳教育界代表等聚焦“大先生”的時代內涵與價值意蘊、“大先生”的精神人格與師德養成、“大先生”視角下的師生關系改進、我生命中的“大先生”等主題,解讀“薪火相傳”的為師之道,追憶“山高水長”的先生之風,懷念影響自己成長的重要他人。
這是一場為“大先生”畫像的教育論壇,來自線下的200多位教育界代表和兩萬多的線上觀眾一起感受著高水平精神盛宴的陶冶,一起思考賦有感召力的時代命題。
“大先生”長什么樣?
“大先生是時代的訴求,是教育本真的要求,是新時代黨和國家對教師的新期望,是教師發展的新境界。”在分論壇上,南京師范大學道德教育研究所所長馮建軍教授的這番話,引發大家對于“大先生”精神內涵的共同思考。
湖南省中小學教師發展中心黃佑生老師主持第一分論壇。代表們認為,作為大先生應該具有高尚的人格、教育的情懷,要做胸懷國之大者。大先生不是高不可攀的目標,每個人都可以成為大先生。但成為大先生需要自我修煉,需要在實踐中磨煉成長,需要社會創造良好的條件。
來自南京師范大學道德教育研究所的閆旭蕾教授指出,當前教師作為傳道者角色在逐漸隱退。教師傳道者角色“隱退”的深層原因是現代教育的“工具化”,這也是近些年來我國學校“德育說起來重要、做起來次要、忙起來不要”的真正原因。當今世界進入后現代,現代性所暴露出來的生態環境惡化、貧富差距加大、難民危機等問題究其實是倫理問題。在發言的最后,她深情召喚教師傳道者角色的“回歸”。
“教師要從實現經師到人師的教師身份轉變;要履行‘替代父母’的角色關系;要實現從靜態性的‘師教生學觀’到動態性的‘共生互學觀’的轉換;要建立一種關心性的倫理關系。”陜西師范大學德育與師德研究中心胡金木教授主張建立一種教育性師生關系,這種師生關系是教師迷戀學生的成長關系。“促進學生發展”就成為師生交往的根本目的,是教育性師生關系最核心的價值取向。
什么樣的人才能成為“大先生”?來自江蘇大學的呂壽偉教授認為,大先生是有知、有智、有思的學人;大先生是明其道、成其德的圣人;大先生是率其性、循其情的真人。
主持人黃佑生也分享了他的觀點,他認為教育信仰應成為大先生心中的一束光,教師應胸懷信仰,做種福的教育、做種福的良師。
“大先生”是誰?
在主題為“‘大先生’的精神人格與師德養成”的第二分論壇上,德高望重的北京師范大學資深教授林崇德教授通過線上演講,向大家分享了他心目中的“大先生”。
林崇德教授談的是他的恩師朱智賢先生——中國發展心理學的奠基者。林崇德先生認為朱老就是大先生,就是總書記提出的“四有好老師”“四個引路人”“四個相統一”的典范,他是一個畢生奮斗者,一位愛國主義者,一位馬克思主義者,一位創新者。林崇德教授滿懷尊敬地說:“朱老放棄所有的待遇與學位,回到中國教書育人。他的愛國愛黨,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是我一輩子學習的榜樣。”
作為第二分論壇的主持人,北京師范大學教育學部郭華教授也以“‘欲罷不能’與‘薪火相傳’——先生與后生”為題,結合孔子與蘇格拉底兩位大先生的思想,啟示教師在成就學生的同時,也應成就自己,實現自己生命價值。要把嚴格要求與尊重學生相統一,正如馬卡連柯所說,要“盡量多地要求一個人,也盡可能地尊重一個人”。因為不要求,尊重就變成放棄、放縱;不尊重,嚴格就變成泄憤、惡毒。教師要看到學生的努力和發展。教師要成為學生的引路人,要成為學生的重要他人。
來自澳門大學社會科學學院的陳建新教授,以他心目中的“大先生”——國學大師錢穆為例,分享他對于港澳國民教育的思考。他談到,錢穆先生最大的貢獻是創立新亞書院(香港中文大學的前身)。當年錢穆先生在幾十年前曾評論過當時的香港教育體系:只有居民教育,而無國民教育;只有職業教育,而無人才教育;只有語言教育,而無文化教育。錢穆先生在世近一世紀,差不多經歷了近代中國重要時刻:清末至民初、第二次世界大戰、移居香港、再移居臺灣。但經歷這些時代變遷,錢穆先生仍未動搖其本心,他生平游走多地,仍是深念著國家文化的傳承,甚至他死后,葬于故鄉蘇州太湖之濱。為此,陳建新教授真心希望,港澳青年學生都應該像錢穆先生那樣,增進國民身份認同感。
華南師大教科院馮生堯教授作了題為“陶行知:偉大人格成就萬世師表”的發言。他指出,陶行知是中國的“杜威”,被毛澤東譽為“人民的教育家”,周總理稱贊他是“一個無保留追隨黨的黨外布爾什維克。”他愛滿天下,無私奉獻。“捧著一顆心來, 不帶半根草去”的思想激勵著萬千教師。他愛國家、愛民族、愛人民,把從事教育作為自己終身的事業。馮生堯教授認為,做時代“大先生”,就要像陶行知先生一樣愛教育,把自己的一生奉獻給教育事業。
“教師工作的最大特點是面對的是人。這個‘人’是你寄予希望、托付未來的人。因此,教師的工作不能只用腦子去做,而且還要用‘心’去做。我們不僅要用知識、用理論為學生敲開真理的大門,而且要用自己的整個心靈和情感去擁抱他們。”廣州大學教育學院蔡辰梅教授以“在凝望先生的背影中前行”為題,深情緬懷了張伯苓先生、黃濟先生、孫喜亭先生、魯潔先生等教育界大師學人的生平。“作為后輩學人,我們雖無緣與他們正面相逢,但我們仍然可以聆聽他們的故事,傳承他們的精神,來守望自己的學術人生、堅守知識分子的擔當、堅持做有意義的事業。”她這樣說道。
如何成就“大先生”?
在第三分論壇,代表們聚焦“‘大先生’視角下的師生關系改進”這一備受關注的話題展開深入探討。分論壇主持人中山大學心理學系牛端副教授首先與大家分享了他對于大先生的理解。他認為,“大先生”之大體現為“大悟”,即教師的專業職責是促進學生發展;“大愛”,即教師的專業態度是主動關愛學生;“大志”,即教師的專業追求是成就每一位學生。他認為,教師應胸懷大悟、大愛和大志方能成就“大先生”。
后疫情時代如何落實“大先生”理念,構建在線教學中良好的師生關系?這是香港教育大學高級研究助理王嬋博士思考的問題。她基于關懷倫理的視角,提出在線教學中師生關系面臨著關懷示范因師生在物理空間上的“分離”而受阻,關懷對話的互動性、及時性匱乏和肢體言語對話的缺失,關懷實踐需求增加和機會減少之間的沖突,及時的、個性化的關懷確認與反饋給教師帶來情感勞動壓力等挑戰。在線教學中師生關懷關系的構建需要創建以人為本的在線關懷環境,提供開放包容的關懷對話平臺,創造豐富多樣的關懷實踐機會,設置靈活彈性的關懷反饋機制。
衡陽師范學院凌云志副教授從兒童立場出發,對“大先生”視角下的師生關系進行了探討。他認為,“大先生”視角下的教育觀包括教師的教學觀、教師觀、學生觀等多個內容的整合,是對教育的系統思考和重構。“大先生”需要蹲下來看到兒童的世界;要和兒童進行有意義的對話;要順應兒童而不是刻意改變。
來自湖北省荊州市監利第一初級中學的陳禮民老師從事班主任工作整整30年。他認為,師生關系是教育活動中最重要的一種關系,也可以說是教育活動中的基礎性關系。他結合自己的教育經歷指出,教育要有寬度、長度和高度。雖然當下教育界,幸福是個奢侈品,但依然有仁者,努力治愈著學生和自己;依然有智者,在沙漠里開墾綠洲;依然有勇者,向著教育的深水區跋涉。陶行知、葉瀾、于漪、張桂梅等,都是他心中的“大先生”。教師要停止抱怨,向內尋找,勇敢做一個教育的“追光者”。
“大先生”在哪里?
“大先生”既高尚,亦普通,既要有大胸懷、大格局,又要做好小事情、小細節。每個人的教育歷程中都有一位“大先生”,那就是他們成長中的重要他人。
首先,廣州市越秀區東方紅幼兒園林舉卿園長回顧了與陳月清園長、林明琛老師、林家綏老師三位自己生命中的大先生的故事,分享了他們對自己專業成長的影響。她說,人一生中能遇到“大先生”是幸運的!自己有幸遇到三位“大先生”,成長軌跡因此發生了很大改變,真切感受到他們身上所擁有的信念和品質,猶如一股“清流”,激勵她在繁囂、復雜的環境中依然保持著一份“純粹”和“清凈”,不知不覺地影響“學生”的成長,點亮了他們的心,裝飾了他們的夢,讓生命有更多的精彩。
“一輩子學做老師的人民教育家”于漪老師,是廣州市白云區教育研究院袁閩湘院長心目中的“大先生”。從于漪先生的事跡中,他看到了一個教育人真與善的完美融合。他指出,于漪先生用愛祖國、愛學生的激情時時燃燒著自己,也不斷感染著周圍的人;她用精神人格與高尚師德告訴世人如何“一輩子做老師,一輩子學做老師”;用上課的質量來影響孩子生命的質量。于漪老師啟示大家,教師對教學孜孜不倦的追求,發乎于內,外顯于行,就是高尚師德的具體表現。
“感謝恩師張詩亞先生!忘不了在寫論文最后的日子里,感冒、咳嗽、咽炎、扁桃體炎一齊襲來,先生親自駕車為我抓藥,拿來珍藏的中藥,讓我品嘗了一副終身難忘的‘苦口良藥’。”深圳市龍華區第二實驗學校校長田寶宏,在分享中談到他生命中的“大先生”、他的博士導師張詩亞先生。在他看來,先生之“大”,在于理想之高;先生之“大”,在于愛生之“誠”;先生之“大”,在于學術之“實”;先生之“大”,在于教學之“智”。
立大先生志,做奮斗者
最后第四分論壇主持人,華東師范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教授、廣州市海珠第二實驗小學教育集團總校長劉良華結合教育自傳,回憶了自己生命最重要的兩位精神導師——他的碩士生導師熊明安先生和博士生導師葉瀾先生。兩位先生嚴謹的治學精神和如沐春風的關懷,深深地影響著他的為人、為學、為師。
四場分論壇結束后,各分論壇主持人向所有與會代表匯報了他們在研討中形成的共識。北京師范大學教育學部宋萑教授對大家的分享進行了點評,他用詩意的話語分享他的感受:“德性教育呼喚大先生,兒童的成長需要大先生,倫理的使命召喚大先生,生命敘事成就大先生。只有通過我們的身體力行,我們才能真正行走在成為‘大先生’的路上。”
論壇閉幕式上,全國道德模范、廣州市花都區花東鎮七星小學副校長賴宣治代表全體與會人員,宣讀了第三屆粵港澳大灣區師德論壇踐行師德倡議書,號召大家做時代“大先生”,要抱有愛滿天下的情懷、秉持靈魂深處的信念、樹立終身學習的理念,不負“傳播知識、傳播思想、傳播真理,塑造靈魂、塑造生命、塑造新人”的時代使命,立大先生志,做奮斗者,為培育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與接班人不懈奮斗!
帶著滿滿的精神收獲,懷著對未來的美好期待,第三屆粵港澳大灣區師德論壇勝利落下帷幕。“賡續百年初心,做時代‘大先生’”,這是一次師德建設的可貴共識,也是一次師德建設新歷程的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