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定剛
(九江市柴桑區第三小學 江西九江 332100)
文化自信,是更基礎、更廣泛、更深厚的自信。央視《經典詠流傳》欄目將傳統詩詞與現代音樂結合,讓傳統文化重煥生機,極大地提高了學生對我國古詩詞學習的興趣。九江市柴桑區第三小學對詩詞誦唱展開教學科研,探索詩詞誦唱教學,嘗試詩詞改編,創作多首詩詞歌曲,并組織教學實驗,獲取研究數據,對其進行實證分析。本文是此研究的部分成果展示和階段結論分析。
《一曲相思》是近幾年非常流行的網絡歌曲。曲調協和順暢,由低訴哀怨到激憤苦恨,再到釋懷無奈,充分表達了情感興、起、落的階段變化。這首歌在抖音等新媒體上廣泛流傳。我校將白居易的《暮江吟》《題西林壁》整首詩套入其中。同時截取其他部分詩詞融入其中,包括杜牧的《江南春》、曹操的《觀滄海》、李白的《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宣州謝朓樓餞別校書叔云》、崔顥的《黃鶴樓》等。
歌詞改編如下:
一道殘陽鋪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紅。可憐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千里鶯啼綠映紅,多少樓臺煙雨中?欲問青天這人生有幾何,怕這去日苦多,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長江故人揚州。白云千載空悠悠,此地空余黃鶴樓。黃鶴一去煙波江上人愁。天寒紅葉又稀,勸君更盡一杯酒。長風萬里送秋雁酣高樓,你人比黃花瘦,舉杯消愁卻愁更愁。
改編后,安排音樂教師在二年級教學,并組織錄音拍攝剪輯。純真的童聲,輕快的節奏,配以古典的詩詞,通過全校師生公眾號、微信進行宣傳,改編的新歌在廣大師生的朋友圈和抖音號里頓時火爆起來,贏得廣泛的贊譽。
《黃龍情歌》是黃龍縣的一首宣傳歌曲,張峻品作詞,李凱稠作曲,由烏蘭托婭演唱。曲調豪放,如萬馬奔騰;節奏輕快,如幽壑水流。我校將李白的《望天門山》《將進酒》《行路難》、王昌齡的《從軍行》等詩句融入其中。
歌詞改編如下:
天門中斷楚江開,碧水東流至此回。兩岸青山相對出,孤帆一片日邊來。黃河之水天上來,東流到海不復回。人生得意須盡歡,千金散盡還復來。男兒的豪氣沖天外,不破樓蘭終不還。青春的歲月莫要悲嘆,直掛云帆濟滄海。
改編后,新詞中表達了施展抱負、實現理想、殺敵報國的強烈愿望,與豪放的曲調風格相得益彰。我校組織學生排演,并在校外公開課比賽中進行展示,令在場數百聽課教師耳目一新、贊不絕口。
《清明上河圖》是一首近些年非常流行的歌曲,是李玉剛的代表作之一。京劇與流行音樂的結合,及李玉剛獨特的“雙聲唱法”,讓人耳目一新。其原詞主要部分為:
我俯身看去,那一簾秋雨。落下的水滴,卻悄無聲息。雕刻在石碑上的印記,是否隱藏著秘密。在你的眼神中,我看到了情絲萬縷。古巷的憂郁,寫下琵琶的旋律。飄逸的外衣,街上叫賣的小曲。仿佛隔空變換到那里,一切模糊又清晰。幾秒鐘的世界,感嘆不平凡的意義。綾羅飄起遮住日落西,奏一回斷腸的古曲。抬起畫面如此的美麗,孰不知是誰的墨筆。淡淡胭脂遮住了思緒,小酌幾杯卻有醉意。多少能人將相書畫三千里,上河圖雕琢的意義。
本課題組根據小學語文教材中的古詩將其改為:
空山不見人,晴翠接荒城。人來鳥不驚,萋萋滿別情。林中添得黃鸝四五聲,江上秋風動客情。又返景入深林,側坐莓苔青草映身。無意苦爭春,零落成泥碾作塵。潤物細無聲,野渡無人舟自橫。獨憐青青幽草澗邊生,夜深籬落一燈明。桃花潭水再深,終不及汪倫送我情。西風愁起游子身上衣,今日聽君歌一曲。黃四娘家春花已滿蹊,終又是談笑無還期。蕭蕭紅葉何事驚麋鹿,衡陽雁去無留意。多少愁云恨水,獨坐幽篁里。誰家新燕啄春泥?
這首改編詞化用了王維的《鹿柴》、韋應物的《滁州西澗》、李白的《贈汪倫》、胡令能的《小兒垂釣》、葉紹翁的《夜書所見》、杜甫的《江畔獨步尋花》、陸游的《卜算子·詠梅》等詩詞。這首流行歌曲很受學生歡迎,通過對改編詞的反復唱誦,他們潛移默化地接受了很多古詩句。在選擇詩句時,既要考慮到意境的協調,又要兼顧音韻的和諧。因為原曲所表達的情緒似乎有幾分哀怨,又有幾分無奈。整個曲子的基調是平淡中略有傷感。所化用的這些詩句表達了思親別友、悲世傷景等主題。改編后的詞中抒發的情感與曲調是比較吻合的。雖然改編后的歌詞,其意境并不完整,但是市面上很多歌曲歌詞也都是為了押韻而七拼八湊,沒有實際的語境。在化詞入曲的教學實踐中,確實能夠增加學生的詩詞量。這才是重要的。在老師的啟發下,他們甚至能自己或合作一起用古詩句改編現代歌詞,并表現出極大的樂趣和成就感。我校組織學生演唱,并通過抖音、美篇以及微信進行推廣傳播,將科研成果共享,在本市小范圍內取得較好反響,有他校教師也效仿我校開展教學實踐。
我校簡單地改編了陶淵明的《歸園田居(其三)》,并出資聘請專業作曲人和歌手對其譜曲演唱。
改編詞如下:
種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道狹草木長,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無違。
我走在蒼茫的暮色里,采回一籃的斜暉。門前的車馬絕蹤跡,只有那孤鳥繞樹飛。誰能解得此中的真意,就永遠不會傷悲。
曲譜見附圖。
此曲節奏緩慢、韻味悠長,與陶淵明詩詞的恬淡悠閑的風格協調一致。我校位于淵明故里,以“崇賢求真”為校園文化主旨,著力發揚地方特色文化。我校利用校園藝術節、班級主題隊會、校園廣播等途徑,對此歌曲進行教學、傳播,極大地促進我校“賢真”特色校園文化建設,也有力地弘揚了淵明文化。
《時運》是晉宋之際大詩人陶淵明的作品。此詩分四章,歌詠了春天美好的大自然,也寫出了詩人純潔的心胸、完美的品格,在自然中達到怡然自樂的境界,同時也表現了因晉末現實的黑暗、不得已的孤獨使詩人無限惆悵的情形。全詩情感豐富深厚,風格平和閑遠。

《歸園田居(其三)》譜曲
《生僻字》是一首網絡紅曲,由“90后”蘇州小伙子陳柯宇作詞作曲。他將70多個生僻字,以歌曲的方式演繹,從而達到以娛樂的方式去識字的目的。其原詞部分為:
煢煢孑立,沆瀣一氣,踽踽獨行,醍醐灌頂,綿綿瓜瓞,奉為圭臬,龍行龘龘,犄角旮旯,娉婷裊娜,涕泗滂沱,呶呶不休,不稂不莠。
卬,咄嗟、蹀躞、耄耋、饕餮、囹圄、蘡薁、覬覦、齟齬,狖軛鼯軒,怙惡不悛,其靁虺虺,腌臢孑孓,陟罰臧否,針砭時弊,鱗次櫛比,一張一翕。
我們中國的漢字,落筆成畫留下五千年的歷史。讓世界都認識,我們中國的漢字,一撇一捺都是故事。
借現代歌曲,傳經典文化。這首網絡歌曲并沒有表達特定的意境或情感,其旋律節奏又十分契合陶淵明的詩作《時運》。我校創新詩詞教育方式,將古老的詩詞融入現代的歌曲,從而拉近古代詩詞與現代兒童的情感距離。
我校課題組將其歌詞改編為:
邁邁時運,穆穆良朝。襲我春服,薄言東郊。山滌余靄,宇曖微霄。有風自南,翼彼新苗。洋洋平澤,乃漱乃濯。邈邈遐景,載欣載矚。
啊!童冠齊業,閑詠以歸。花藥分列,林竹翳如。我愛其靜,寤寐交揮。但恨殊世,邈不可追。偶景獨游,延目中流。悠想清沂,斯晨斯夕。
我們中國的詩詞,譜曲成歌,唱出千古的情思。讓世界都認識,我們中國的詩詞,一平一仄都是心志。
實踐證明,兒童對于晦澀難懂的古老詩詞并不喜歡。但是,通過這樣的套曲唱誦,極大地激發了他們的興趣。跟著樂曲反復演唱,他們自然而然就記住了其中大部分詩句。這比強逼他們死記硬背,效果好多了。
我校以一首二年級還未學過的古詩——王維的《使至塞上》為實驗內容,將選取我校二年級中語文成績非常相近的2個班級為實驗對象。將他們分為兩組:1個班級朗讀,1個班級誦唱。一節課之后進行測試,獲得實驗數據。利用數據分析軟件Stata2.0對其進行兩樣本T檢驗,分析兩獨立樣本的均值是否存在顯著差異。誦唱組誦唱的是央視《經典詠流傳》欄目里最近一期推出的演唱版《使至塞上》。選擇這首剛推出的,學生沒有接觸過的歌曲,目的是保證實驗的純潔性。這首歌由趙麟、趙珈靖云父女倆演繹,歌聲婉轉曲調悠揚,非常適合學生誦唱,跟著曲調旋律學生就能演唱。
測試卷是針對《使至塞上》而設計,包含九宮格、填空、選擇三種題型。總分100分。九宮格,就是從9個漢字里選出5個字組成一句詩。測試卷的設計考慮到二年級學生的識字量,做到難度適中,從而充分反映出學生的差異。
使用數據分析軟件Stata2.0對兩組數據進行兩獨立樣本T檢驗。檢驗結果如表1。

表1 兩獨立樣本T檢驗結果
差異是指朗讀組均值減去誦唱組均值。從檢驗結果看,t值為-6.3960,P值為0.000,自由度為94,置信度為95%。朗讀組均分為11.25分,誦唱組均分為35.08分,兩者相差23.83分,朗讀組的均值顯著小于誦讀組。
要說明的是,這兩組數據并不滿足方差齊次性和正態分布的要求,但是本文對其取自然對數,則通過了方差齊次性檢驗和SK正態性檢驗。
在我校的分組教學實驗中,明顯感覺到誦唱組情緒隨著音樂跌宕起伏,注意力也高度集中;而朗讀組在齊讀了幾遍之后,就感到枯燥乏味、口干舌燥。這說明,同是在沒有講解古詩的創作歷史背景和詩句的含義的情況下,誦唱組依然興趣高昂,而朗讀組則情緒低迷。
通過實證分析,我們發現:對于同一首陌生的詩詞,語文水平非常接近的兩個實驗組在相同的時間里分別進行唱和讀,誦唱組的記憶效率顯著優于朗讀組。這可能是因為,音樂旋律和節奏能夠輔助學生體味詩詞韻律;多種樂器的恰當組合使用,能夠幫助學生理解詩中所表達的情感和詩中所營造的意境。
1.確保正確思想導向
教科書中的詩詞是經過專家篩選的,適合兒童年齡心理特點的詩詞,蘊含豐富的教育意義,陶冶學生的情操,感悟偉大詩人的人格,獲取審美愉悅和崇高的精神力量。它們有的描述兒童生活的童趣;有的抒發對祖國大好河山的喜愛;有的描寫自然景物的秀麗;有的抒發憂國憂民的情懷……意在培養學生對偉大祖國的熱愛、對美麗自然的喜愛、對美好生活的珍惜、對親情友情的珍愛等。
課題組曾將現代歌曲《風箏誤》套入王昌齡的《長信秋詞》其五。這個故事是擬托漢代班婕妤在長信宮中的某一個秋天的事情而做的,反映的是宮廷婦女的苦悶生活和幽怨心情。這遠離了青少年和兒童的生活實際,不能引起情感共鳴,不適宜天真無邪的兒童演唱。
在《一曲相思》的改編中,絕大部分選自中小學語文教科書中的詩詞,小學部分的居多。改編中,充分重視了語文詩詞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到了詩詞中的價值取向,有效地發掘了詩詞中的人文內涵對學生精神領域的影響。
2.符合大綱目標要求
教科書中的詩詞都是基于課程標準進行編排的,是語文教師的教學任務。其字詞相對容易認讀,意境容易感悟。
《一曲相思》詩詞教學版中的詩句選自白居易的《暮江吟》、蘇軾的《題西林壁》、杜牧的《江南春》、李白的《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和《宣州謝 樓餞別校書叔云》、崔顥的《黃鶴樓》、王維的《渭城曲·送元二使安西》、李清照的《醉花陰》。
《一曲相思》詩詞教學版中包含了9首小學生必背詩詞,《清明上河圖》詩詞教學版中則有10首。也就是說,只要學生將這兩首歌唱熟了,就自然而然地差不多記住了19首詩詞。其教學效果是顯著。相對于死記硬背的枯燥,學生更樂于接受誦唱的方式。
3.引發兒童情感共鳴
兒童在誦唱時,遇到自己熟悉的詩詞,心里一種親切感油然而生,從而激發其詩詞誦唱和對古詩詞學習的興趣。在化詞入曲的誦唱教學實踐中,當學生唱到“半江瑟瑟半江紅”“獨憐幽草澗邊生”“野渡無人舟自橫”“江上秋風動客情”“夜深籬落一燈明”“千里鶯啼綠映紅”“多少樓臺煙雨中”等詩句時,他們是多么的熟悉。他們覺得真有意思,怎么它們都跑到同一首歌里來了。在唱到自己學過的、熟知的詩句時,明顯學生的嗓門提高了,眼睛發光了,胸中的熱情立馬燃燒起來了。這也讓我們感到從事這項課題研究的意義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