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傳播學視域下貴州蠟染工藝的外譯與傳播

2022-01-22 03:15:58黃霽歆余美賢吳鴻煜
河池學院學報 2021年5期
關鍵詞:貴州文化

黃霽歆,余美賢,吳鴻煜

(遵義醫科大學 外國語學院,貴州 遵義 563000)

一、研究背景

由國家出版基金資助,賀琛、楊文斌編著的《中華錦繡:貴州蠟染》[1],于2009年由蘇州大學出版社出版,隨后獲得了首屆中華優秀出版物圖書獎和首屆中國出版政府獎等獎項。此書共14萬余字,分為五個章節:《中國蠟染歷史》《貴州蠟染工藝》《貴州蠟染風格》《貴州蠟染圖案》《貴州蠟染文化》,不僅圖文并茂地記錄了貴州蠟染民族手工藝,還介紹了貴州蠟染中的民俗事象、文化生態等內容,因此該書具有極大的對外傳播價值。《中華錦繡:貴州蠟染》以空間作緯,對貴州蠟染的傳統工藝、生產歷史、主要類別等作了完整且系統的介紹,同時對其中的藝術風格與文化現象也作了詳盡生動的描述,是不可多得的反映貴州特色手工藝的科普作品。其中的歷史文獻記載與鄉土特色也體現了中西方的語言文化差異。在《中華錦繡:貴州蠟染》第二章中,極其細致地描寫了貴州蠟染工藝的步驟和特點,并且對該文化現象加以解釋與說明,因此翻譯過程中應根據這一“工藝加文化現象”的特點,對工藝細節進行準確翻譯。同時,采用適當的翻譯策略和技巧保留文本特色,對其中的文化現象進行解釋,確保翻譯作品的內容和文化特色能夠清晰、準確地向外展示。

(二)研究意義

傳播學5W模式在國內外都處于日漸發展的態勢,但以該理論來指導民族特色文本的翻譯較少,因此這方面的研究潛力很大,其應用能給譯者提供一個新穎的翻譯視角。作為貴州一種極具代表性的民間傳統手工藝術,由于地區與民族間的差異存在,貴州蠟染有著極其豐富的內容和多樣的表現形式。在世代相傳的過程中,蠟染藝術鮮明的民族與地域特色始終保持著,因此具有極大的傳播價值。加強貴州蠟染文化的外譯與傳播,對于促進貴州民族文化走出國門、走向世界,提升民族文化的綜合軟實力,促進貴州區域經濟與旅游的發展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本文基于傳播學5W模式探究貴州蠟染的翻譯問題,以翻譯《中華錦繡:貴州蠟染》為契機,通過實地走訪、調研,考察貴州各地蠟染的發展歷程、文化內涵、本土價值、制作方式等,從而進一步開展、落實及完善翻譯任務。

二、理論依據

(一)傳播學5W模式

1948年,美國著名政治學家拉斯韋爾(Lasswell)發表了一篇名為《社會傳播的結構與功能》的文章,在文中他最先提出應對人類社會的各項傳播活動建立模式,并予以分析,同時按照一定的結構順序將其排列組合起來,這就是著名的“5W”模式,即Who→Says What→In Which Channel→To whom→With what effects。

Who——誰——傳播者研究:“‘誰’指的是傳播者,即在整個傳播過程中擔任收集、加工和傳遞信息的職責。”[2]14-16;Says What——說什么——傳播內容分析:“‘說什么’指的是傳播的內容,即由一組或幾組有意義的符號(語言或非語言)構成的信息塊。”[2]17-18;In Which Channel——渠道——傳播媒介研究:“‘渠道’指的是中介或載體,用于承載信息的傳遞,其體現形式多樣:人際間的媒介(電話、信件等)、大眾媒介(電視、網絡、廣播、報紙等)。”[2]19-21“傳播可以是多指向的,既可以指大眾媒體傳播活動(如新聞報道),也可以指個人活動(如寫信、旅游訪問)、商業活動(如經貿往來)和文化 活 動(如 藝 術 演 出、交 流),等 等。”[3]4To Whom——對誰——傳播的受眾研究:“‘對誰’,就是受傳者或受眾。受眾是對讀者、觀眾等的稱呼,在傳播過程中,它既是傳播的對象,也是傳播的終點。”[2]22-24;With What Effects——效果——傳播效果研究:“‘效果’即在受眾接收到傳播的信息后,其行為、認知等層面因這些信息所引起的變化。作為檢測傳播活動成功與否,它至關重要。”[2]25-26因此,翻譯的成敗可由其在各層面所引起的反應來校驗。

(二)理論選取依據

貴州蠟染是一種民間實用工藝,常用作生活用品的裝飾,可稱之為“民俗藝術”。傳統蠟染藝術蘊含了勞動人民的文化意識,融于蠟染的取料、用料、制作、使用等過程中,蠟染工藝里體現了民眾的審美理想、意志和愿望。我們在領略蠟染藝術美、風格美、形式美的同時,應深挖其文化內涵,做到真正意義上的了解。在譯介具有濃郁地方特色的文化文本時,大部分譯者從歸化或異化法著手,但筆者認為這樣的譯本較為片面,并沒有涉及整個傳播過程的始末,達不到全面的傳播效果。筆者認為傳播的全過程應包括“誰”“說什么”“通過什么渠道”“對誰”“取得什么效果”,這正好是傳播學5W模式的核心思想,因此運用該理論指導本次翻譯項目——《中華錦繡:貴州蠟染》將會給譯者提供一種新穎的翻譯思路。

三、傳播學5W模式在蠟染工藝翻譯中的運用

(一)Who——誰——控制研究

在傳播非物質文化遺產——貴州蠟染的過程中,傳播者有三,分別是蠟染制作者、《中華錦繡:貴州蠟染》作者以及譯者。貴州大多數市、縣、鄉均盛行蠟染的制作,不同的地區、不同的民族(苗族、布依族、水族等)具有不同的風格特征,作為第一類傳播者,即蠟染制作者,他們根據區域與民族特色來設計蠟染,如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丹寨縣苗族地區的蠟染造型粗獷,除用于衣服外,還多用于面積較大的床單、門簾、包片上。蠟染的紋樣樸實生動、變化多樣,主要取材于自然界的花、鳥、蟲、魚等物,但卻不是對自然物的如實摹擬,而是通過對它們的觀察、體驗、提煉,并融入自己豐富的想象后創作出來的。這些都向人們展示著他們民族地域獨特的蠟染風格,為第二類傳播者提供了創作的素材;第二類傳播者為書作者,即賀琛、楊文斌。賀琛主要從事民族服飾文化及織繡染工藝研究,現為中央民族博物館副研究館員,近年來她還出版了《苗族蠟染》和《民間服飾》,在民間工藝研究方面有很深的造詣。賀、楊兩人撰寫的《中華錦繡:貴州蠟染》涵蓋了貴州蠟染的歷史、工藝、風格、圖案等,不僅能讓中國讀者領略到貴州蠟染之美,同時也為第三類傳播者提供了翻譯與對外交流的素材;第三類傳播者乃譯者。韋努蒂(Venuti)曾在The Translator’s Invisibility中指出:“Invisibility is the term I will use to describe the translator’s situation and activity in contemporary Anglo-American culture.”[4]1可見,譯者總是處于“隱身”狀態,人們眼中只有原作與譯作,忽略譯者的存在。翻譯是一項非常復雜的活動,其 主 線 為:作 者——原 作——譯 者——譯作——讀者,在這條主線上,譯者充當著一個中介的作用,其地位至關重要。因此,韋努蒂始終強調譯者的顯形,也就是讓譯者在翻譯活動中體現自我,強調譯者的主體性,尤其體現在處理一些文化內涵較為豐富的詞語時,美國翻譯理論家尼達(Nida)指出“Language and culture cannot exist without each other.”[5]29-33,也就是說離開文化背景的翻譯并不算真正意義上的翻譯,因為它不可能達到交流和傳播的真正目的。翻譯作為不同國家、不同文化間交流的橋梁,其作用不僅僅是文字表面意思的轉換,更是將一種文化、一種精神、一種思想、一種現象很好地融入于另一種文化中,使不同文化間達到互通互信、互相借鑒的目的。王佐良曾在《翻譯中的文化比較》一文中提出“他處理的是個別的詞,他面對的則是兩大片文化”[6]。文化乃是一個民族智慧的結晶,一個民族的精神所在,它不僅在本民族得以傳承,更可以用來交流與學習,因此在翻譯這類文體的過程中,譯者自然而然地承擔起文化使者的傳播責任,這不僅要求譯者成為“一個真正意義上的文化人”,更要求譯者懂得如何恰當地輸出本國文化,即適時地體現其主體性。因此,在處理有關文化背景的詞匯時,可適當地選用增譯法,這樣既達到了傳播的目的,又可讓外國讀者接受中國文化。

ST 1:丹寨地區的苗族婦女在起染缸時,常常在染缸外砍一把菜刀,意為“打口舌”。

TT 1:The Miao women in Danzhai Town often stand a kitchen knife outside the dyeing vat when they make the dye solution,which means“Tongue beating①”.

①Tongue beating is to“beat”those people who always make noise around the vat.It is a folk adage in Miao Nationality in Danzhai.

在跨文化翻譯中,直譯加注釋可以使原語的形式和內容呈現在目的語中,從而傳達原語和其文化。直譯加注釋并不是一種完全的詞對詞的雙語對照。它盡可能貼近原文,在保留作品原汁原味的同時,準確再現原文的內涵。可以使讀者更接近原文所要傳達的意思。同時,它也是翻譯中異化方法的呈現,盡可能減少對原文表達的再創造,使讀者能夠理解作者的表達。“打口舌”是貴州丹寨的一種方言,其中也蘊含著貴州的民俗文化。在丹寨,人們非常忌諱在染缸旁吵鬧,因為他們認為這樣會打擾“精靈”照看染缸,從而導致染液不好。所以人們會在缸外放一把菜刀,嚇跑缸旁想吵鬧的人。這里的“口舌”指的是人們在大桶周圍制造噪音。而“打”則代表一把菜刀會砍在缸邊,以嚇唬那些吵鬧的人。在譯者主體性的指導下,譯者認為帶注釋的直譯可以保留原文的原意,使讀者更接近翻譯對象對應的文化語境和風俗習慣。

ST 2:雖然蠟染包括繪、染、煮等過程,較為繁瑣,但比起印染工藝,蠟染更為靈活機動,隨時可作。

TT 2:The making procedures of batik are complicated,including:painting,dyeing and boiling.Compared with the printing and dyeing process,batik is more flexible and can be done at any time.

在具體的翻譯過程中,完全對等是不可能的。通過句子結構的轉換(先說明蠟染制作過程繁瑣,再具體介紹是哪些工藝步驟),采用了總—分結構,可以向讀者展示更加流暢的語序,這樣不僅避免了模棱兩可,更體現了邏輯順序,符合英語讀者的閱讀習慣。

(二)Says What——說 什 么——內 容分析

在翻譯《蠟染制作工藝》這個章節時,應著眼于整體傳播的過程,即以傳播技藝為導向,以介紹文化要素為目的,以翻譯為語言轉換與交流的手段,充分利用各種符號(如圖1所示),讓國外讀者既了解蠟染制作的工藝,又了解蠟染文化。

圖1 斗紋布(Dou pattern cloth)

ST 3:丹寨和三都的苗族則喜愛用斗紋布。

TT 3:The Miao people in Danzhai and Sandu like to use Dou pattern cloth.

“斗紋”這個詞實際上描述了人們編織的交錯圖案,指貴州少數民族婦女在織造過程中,采用循環變化的紡織工藝,使織物形成變化的圖案。這種布料的花紋看起來細密,形成菱形花紋,因此被稱為斗紋布。這里采用直譯法,因為如果把斗紋的意思解釋清楚,表達就會變得很復雜,同時讀者也會感到困惑。在異化的指導下,譯者刻意保留原文中“斗紋布”的表達方式,這可能會讓以英語為母語的讀者感到陌生,所以這里以直接的圖片作為注解,方便讀者更直觀感受和體驗中國民族文化。

ST 4:宋代《溪蠻叢笑》中記載“點蠟幔”的制作方法是仿照銅鼓紋樣刻板,用蠟印在布上,再入靛浸染。

TT 4:In the Song Dynasty(1127-1279),“Xi Man Cong Xiao”recorded that the making method of“Drip wax curtain②”was modeled on the pattern of bronze drum,printed on cloth with wax,and then dyed with indigo.

②One kind of batik:cloth printed and dyed by using templates.The template is usually made of copper,and the characters of Warring States period will be engraved in the template.

“點蠟幔”一詞源自《溪蠻叢笑》。作為一個蠟染制作過程中的名稱,“點蠟”簡單地反映了布料的生產過程。所謂的“點蠟”是指用銅鼓模板將蠟印在布上,然后進行蠟染。“幔”這個字是對面料的一種略顯夸張的描述,意味著輕盈柔軟。原文對生產過程作了簡要說明。這里采用直譯和注釋,一方面方便讀者理解詞語的含義,另一方面在內容選擇上,如果為了對等而逐字翻譯詞語,就會失去原有的美感。在直譯和注釋的形式中,不僅可以保留這種美感,也通過注釋讓讀者理解這個詞。

(三)In Which Channel——通過什么渠道——媒介研究

貴州蠟染工藝是神秘且復雜的技藝,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值得對外傳播,而國際傳播學5W模式本身就是一個全面的傳播理論,包括整個傳播媒介的始末,因此,譯者認為以單一的文本形式無法展現這整個過程,所以在譯文中借助多媒體方式(電子雜志)來傳達理論精神,最終體現傳播學在翻譯文化類文本中的重要性。

電子雜志——通過網絡出版,使用電腦、平板、手機等設備閱讀,運用多媒體技術制作而成的雜志。電子雜志可以結合各種交互手段,如網絡、圖片、音頻、動畫、視頻等,宛如一本在電子設備上展開的書。電子雜志具有音、圖、文并茂的多媒體綜合呈現、受眾廣泛、個性化定制、制作成本低廉、閱讀便捷、傳播時間長、空間大、安全綠色等多方面的特點。

ST 5:《詩經·小雅》中有“終朝采綠,不盈一掬,終朝采藍,不盈一襜”的詩句,荀子《勸學篇》中的“青,取之于藍,而青于藍”是對藍染工藝的精辟總結。

TT 5:InXiaoya in the Book of songs③,there is a poem that“I’ve been gathering hispid arthraxon④all day,but I haven’t got a handful.I’ve been gathering polygonum tinctorium⑤all day,but I haven’t got a full pocket.”In Xunzi⑥’sQuan Xue Pian⑦,“The indigo extracted from the bluegrass is bluer than the plant.”is a brilliant summary of blue dyeing technology.

③Xiaoya in the Book of Songsis one of the two elegant poems in it,which is a poem of the pre Qin period.Its content is very extensive and rich,the most prominent of which is the works about war and labor.The work not only describes the rich and colorful social life and special cultural forms of the Zhou Dynasty,but also reveals the spiritual outlook and emotional world of the Zhou people.It is based on the social reality,without vanity and grotesque,with few supernatural myths.Sacrifice,banquets and farming are the products of the social economy and ritual culture of the Zhou Dynasty.The narration of marriage and love can be said thatXiaoya in the Book of Songsis the earliest poem rich in realistic spirit in China,which lays the foundation for the realistic tradition of Chinese poetry.

④It is an annual herb.Its juice can be used as a yellow dye.

⑤The name of a grass.It can be used as a cyan dye.

⑥Xunzi(about 313 BC-238 BC),a famous thinkers,writers and politicians,was born in the state of Zhao at the end of the Warring States period.

⑦Quan Xue Pian:quan means persuasion,xue means learning,so it refers to On Learning.In it,Xunzi denies the“genius”of“being born to know”,emphasizes the importance of acquired learning,puts forward the learning method of“being good at things”to conform to the laws of nature,reveals that the internal law of learning is the accumulation of knowledge,and points out that as long as we give full play to people’s subjective function,persevere and concentrate on learning,we can achieve results.These views are worthy of our reference today.

《詩經·小雅》是《詩經》二雅之一,為先秦時代的詩歌。它的內容廣泛豐富,其中最突出的是關于戰爭和勞役的作品。當中的詩句“終朝采綠,不盈一掬,終朝采藍,不盈一襜”指的是整天在外采藎草,采了一捧還不到。整天在外采蓼藍,一衣兜也沒采滿。為了便于讀者理解,譯者采用意譯法,將其譯為“I’ve been gathering hispid arthraxon all day,

but I haven’t got a handful.I’ve been gathering polygonum tinctorium all day,but I haven’t got a full pocket.”譯文沿用了原文中的排比句式,增加了可讀性。但從譯文可看出,當中涉及了詩詞,故增加了大量的注釋,顯得篇幅較長。在傳播途徑的選擇上,可將其制作為電子雜志,插入圖片、文本等,使表達更加清晰和簡潔。當然,也可將其制作為視頻,添加背景音樂與詩歌朗讀,再在視頻下方增加注釋,最后插入電子雜志,這樣不僅從觀感上更賞心悅目,從傳播的廣度來說也更為深遠。

(四)To Whom——對誰——受眾研究

翻譯應以讀者閱讀舒適度為標尺,在忠實、準確的前提下,以讀者的理解為最終目標,從而避免因翻譯不當而引起的交流不暢。由此可見,翻譯的終點是停泊在讀者身上的,而外宣資料的翻譯更是針對于讀者。所以,讀者在翻譯中的地位絕不容忽視。

ST 6:若出現碗中的藍靛痕跡起絲,則說明已經發酵成功;如果尚未發酵,則再加一些草藥、白酒和藍靛,再攪拌一次,并把缸口蓋好。

TT 6:If there are traces of indigo in the bowl,it means that the fermentation has been successful;If not fermented,then add some plants,liquor and indigo,stir again,and cover the vat.

一般來說,當提到“草藥”,會想到一個對應的英語單詞“herb”,但實際上,herb是一種植物,它的葉子被用來烹調食物或作為一種藥物。因此,如果選擇“herb”這個詞來翻譯“草藥”很容易造成歧義。“草藥”這里指的是文章中的“植物、桐樹、大節草、谷子、稻草”等植物。“plants”一詞的意思是“a living thing that grows in the earth and usually has a stem,leaves and roots,especially one that is smaller than a tree or bush”,即“生長在地球上的生物,通常有莖、葉和根,尤其是比樹或灌木小的生物”。在這種情況下,“plants”更為合適。如果這里采用直譯,很容易引起讀者的誤解,與原文背道而馳。意譯是用目的語的表達習慣向讀者傳達原文內在意義的一種好方法,也是增強讀者對原文意義理解的一種好方法。兩種語言的多樣性使得譯者不可能使用單一的翻譯方法來翻譯文本,因為在漢英翻譯過程中很難保證兩種語言之間文化轉換的準確性。在這里,歸化的翻譯策略是盡可能地向讀者傾斜,讓讀者用真實的語言理解原文的意思。在歸化的指導下,意譯要求譯者找到兩種語言和文化的共同點,以便讀者以母語的方式更好地理解譯文,從而發現語言之間的密切關系和不同語言文化的獨特魅力[7]。意譯就是要打破源語言形式的束縛,主要是表達詞義,使讀者在目的語語境中更好地把握文本的內在意義。

ST 7:黔東南的苗族人相信,有一種精靈掌管著藍的制作,因此制靛或染布時忌諱有人在旁邊喧嘩,吵鬧。

TT 7:The Miao ethnic people in Qiandongnan Miao and Dong Autonomous Prefecture⑧believe that there are kinds of elves which are in charge of making blue color,so when making indigo or dyeing cloth,they should avoid making noise around it.

⑧Qiandongnan Miao and Dong Autonomous Prefecture lies in the southeast of Guizhou Province.It is a minority autonomous prefecture in Guizhou,with 16 counties and cities under its jurisdiction.

英漢兩種語言都對修辭手法及其達到的效果有著追求,但也存在一定的差異性:從行文習慣看,為了增加節奏感、音律性,中文常通過重復的詞匯提升修辭效果,用以打動或感染讀者;但英文則更注重邏輯思維,用嚴謹的語言、句式結構來說服讀者,在詞語層面的選擇上會更多變,即能不重復就不重復。因此,譯者有必要采用省譯法省掉多余的詞語,即“去修辭”,在不刪除原文意思的基礎上,使譯文結構更清晰,意思表達更流暢,從受眾角度上來看,讓譯文更符合目的語的表達習慣。在漢語里,用“喧嘩”和“吵鬧”兩者都表達了喧鬧、無序環境的含義,它們是同義詞。因此,在翻譯過程中,如果完全按照原文翻譯,翻譯就會變得重復和繁瑣,故運用省譯技巧,將兩個同義詞翻譯成一個短語“制造噪音”。在“詞匯對等”的指導下,源語言形式可以有效地轉化為目的語的表達習慣。翻譯實際上是譯者對原文的再創造。事實上,省略也被用來增強讀者對原文的理解,它可以使源語和目的語銜接起來。

(五)With What Effects——取得什么效果——效果研究

翻譯不僅要充分考慮普通受眾對蠟染工藝制作的理解和消化程度(To Whom),更要考慮傳播的目的和取得的效果,這樣可以更好地讓國外讀者了解蠟染,了解蠟染中涉及的典籍,才可以更好地讓貴州蠟染走出中國。

ST 8:起染缸的方法在《天工開物》中就有記述

TT 8:The method of making the dye solution is described inT’ien-kung k’ai-wu.⑨

⑨It is a book in which recorded various handicraft industries and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techniques in ancient China before the Ming Dynasty.Written by Song Yingxing,translated by Ren Yidu and Sun Shouquan,T’ien-kung k’ai-wu:Chinese Technology in the Seventeenth Century.Philadelphia:Pennsylvania State Univ.Press.

英漢兩種語言有很大的差異,在英漢翻譯中很難找到完全對等的表達方式。兩種語言之間的語義差異迫使譯者采取適當的翻譯方法來保存中國文化,并用目的語準確地傳達給讀者。翻譯不僅是語言之間的轉換,也是文化信息的傳遞[8]。音譯和注釋可以彌補兩種語言的語義缺陷,實現兩種語言的語義對等,最大限度地保留漢語方言文化的特點和意義。音譯加注釋也是跨文化交際翻譯項目中的一種常用方法。因此,此處采用音譯注釋。《天工開物》是世界上首部關于手工業與農業生產的著作。該書記載了紡織、印染、機械、農業、兵器、手工業等生產技術。它描述了當時中國的生產力,也為后世的科技生產提供了參考,具有很大的文化傳承和傳播價值。因此,許多著名的翻譯家對這部作品進行了翻譯研究。與Heavenly Creations和Exploitation of the Works of Nature兩個英譯本相比,任以都、孫守全的翻譯“T’ien-kung k’ai-wu”[9]1完美地保留了中國的特色:“T’ien-kung”是指自然和人,“k’ai-wu”是指人類通過自己的智慧和勞動,改造一切由自然運動和變化所創造的事物。在這里,音譯加注釋的方法實現了“努力創造一個既符合原文意思又體現原文文化特征的譯文”[10]53。音譯不僅可以較好地保留原語文化,更可以實現跨文化交際。

ST 9:宋代《溪蠻叢笑》中記載“點蠟幔”的制作方法是仿照銅鼓紋樣刻板,用蠟印在布上,再入靛浸染;

TT 9:In the Song Dynasty(AD 1127-1279),Xi Man Cong Xiao⑩recorded that the making method of“Drip wax curtain”was modeled on the pattern of bronze drum,printed on cloth with wax,and then dyed with indigo.

⑩Xi Man Cong Xiaowas written by Zhu Fu of Song Dynasty,which recorded many traditional crafts of Chinese ethnic minorities.

《溪蠻叢笑》是宋代朱輔寫的。主要記錄湘西及周邊少數民族地區的產品和民俗。“溪蠻”即五溪蠻(雄溪、樠溪、酉溪、無溪、辰溪),乃東漢至宋對分布在今湘西及黔、川、鄂三省交界地區沅水上游若干少數民族的總稱。“叢笑”指在花叢中微笑。如果對這部文史書名采取直譯或意譯的方式,讀者在后期不方便尋找原著。此外,直譯后的內容太多,使書名失去了原有的文學美。在音譯加注釋的方式中,雖然讀者在第一眼看到書名時會感到困惑,但在注釋中有了簡明的解釋,讀者就可以解除困惑,同時也增強了對書中內容的大致了解[11]。更重要的是,該書記載了中國古代眾多的民俗項目和風俗習慣,是一部具有文化傳承價值的中國古籍。音譯加注釋的方法技巧不僅保留了書名的原文化意義,而且實現了漢英翻譯中的音韻美。

ST 10:清代《貴州通志》記載的蠟染工藝是先用熔化的蠟在白布上繪出花紋,浸入靛缸,然后去蠟顯花。

TT 10:Based onGuizhou Local Recordin the Qing Dynasty(AD 1636-1912),the recorded batik making process was to draw patterns on white cloth with melted wax,immerse it in indigo,and then remove the wax to show the decorative pattern.

“通”這個字有“所有”的意思,意思是覆蓋廣泛的領域。《貴州通志》主要記錄貴州的土產、風俗、名人和行政區劃。其實,指的是貴州歷史的詳細記載。通過意譯,“Record”一詞可以讓讀者對這本書的意義有一個簡明的認識,使讀者對這本書產生興趣,從而使讀者了解記錄的一般內容。意譯法不僅可以提高讀者對譯文的熟悉程度,而且可以實現原語和譯語之間的相互聯系,體現出譯文的美感[12]。

譯者將第二章譯文的電子雜志通過郵件方式發送給外國朋友,他們看完后表示這3個例子中的譯文完全能看懂,而且大部分人也對貴州蠟染產生了一定的興趣,并表示有機會希望能來貴州領略蠟染的魅力,由此可見,譯文達到了一定的傳播效果。但部分外國友人提出,這3本書是否有英文版本,倘若能將英文版本的鏈接附在電子雜志上會更好,這樣便于對該類書籍感興趣的朋友進一步閱讀。

四、結語

《中華錦繡:貴州蠟染》這部作品細致地描繪了貴州的蠟染傳統工藝以及當地的特色民族文化,其中還介紹了貴州蠟染中的民俗、文化生態等,因此該書具有極大的對外傳播價值。通過傳播學5W模式理論的指導,采用適當的翻譯策略與技巧保留源語文化,力爭讓貴州非物質文化遺產——蠟染技藝走出貴州,走出國門,走向世界,進而實現跨文化交流,提升我國文化軟實力。

猜你喜歡
貴州文化
文化與人
中國德育(2022年12期)2022-08-22 06:16:18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金橋(2022年2期)2022-03-02 05:42:50
“國潮熱”下的文化自信
金橋(2022年1期)2022-02-12 01:37:04
貴州,有多美
鄉村地理(2019年2期)2019-11-16 08:49:28
尋味貴州——遵義
鄉村地理(2018年3期)2018-11-06 06:51:08
尋味貴州
鄉村地理(2018年3期)2018-11-06 06:51:06
沉醉貴州
鄉村地理(2018年3期)2018-11-06 06:50:10
誰遠誰近?
多彩的貴州 多彩的茶
貴茶(2018年6期)2018-05-30 09:53:50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国产欧美精品午夜在线播放| 国产精品视频999| 一个色综合久久| 国产人成午夜免费看| 国产第一页免费浮力影院| 青草精品视频| 暴力调教一区二区三区| 18禁黄无遮挡免费动漫网站| 男女男免费视频网站国产| 国产va视频| www.av男人.com| 秋霞午夜国产精品成人片| 久久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日韩免费| 亚洲91在线精品| 2022精品国偷自产免费观看| 美女扒开下面流白浆在线试听 | 亚洲三级成人| 欧美伦理一区| 专干老肥熟女视频网站| 日本欧美成人免费| 国产国语一级毛片在线视频| 漂亮人妻被中出中文字幕久久| 国产99精品久久| 欧美亚洲第一页| 40岁成熟女人牲交片免费| 亚洲视频a| 久青草网站| 99re66精品视频在线观看| 极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 色网站在线免费观看| 国产精品亚洲一区二区三区z| 欧美日韩成人在线观看| 婷婷激情五月网| 国产拍在线| 亚洲日韩精品欧美中文字幕 | 污网站免费在线观看| 国产成人无码Av在线播放无广告 | 香蕉视频国产精品人| 青青草a国产免费观看| 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在线播| 日本一本在线视频| 欧美精品色视频| 亚洲熟女中文字幕男人总站| 免费亚洲成人| 广东一级毛片| 色天堂无毒不卡| 精品1区2区3区| 91在线精品免费免费播放| 欧美日韩v| 中国毛片网| 国产精品一区在线麻豆| 最新午夜男女福利片视频| 国产永久无码观看在线| 国产在线拍偷自揄拍精品| 99在线免费播放| 污污网站在线观看| 99精品视频在线观看免费播放| 国产视频自拍一区| 亚洲永久色| 成人在线亚洲| 一级片一区| 亚洲精品视频在线观看视频| 国产高清国内精品福利| 伊人色在线视频| 久久毛片基地| 99视频在线观看免费|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 欧美日韩久久综合| 日韩美女福利视频| 国产免费久久精品99re丫丫一| 91精品国产无线乱码在线| 成年看免费观看视频拍拍| 久久久91人妻无码精品蜜桃HD| 亚洲国产亚洲综合在线尤物| 热伊人99re久久精品最新地| 91精品国产自产在线观看| 欧美成人午夜视频免看| 免费一级α片在线观看| 又黄又湿又爽的视频| 欧美国产日韩在线| 国产精品va| 四虎在线观看视频高清无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