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召華,韓丹丹 (商丘學院,河南 商丘 476000)
近幾年,國家越來越重視普通本科高校的轉型發展問題,2014 年、2015 年連續印發相關的指導意見,提出普通高校、特別是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應用技術型轉型方向發展的要求。
作為高等教育之中重要組成部分的民辦大學,更應該以應用型人才培養為主要目標,不斷提升高校服務地方經濟的能力,因此對民辦本科大學的人才培養模式進行研究具有重要的現實價值。物流管理專業作為新興專業,從產生到現在僅僅短短二十余年的時間,對于民辦高校來說時間更短。物流學科主要包括物流經營管理和物流組織運作管理兩個部分,因而是一個實踐性和應用性較強的學科。長期以來,普通高校的人才培養主要表現在“重理論、輕實踐”,再加上實踐教學條件不足等客觀因素的影響,培養出來的物流管理人才與現實企業需要不吻合,造成與現實需求脫節的現象。
物流行業從20 世紀90 年代末成為熱門以后快速的發展,對從業人員的需求量急劇增加。但是高校物流管理人才培養從1992 年開始招生,經過幾年的停滯期,2000 年才開始恢復招生,人才培養的速度跟不上物流行業發展的要求。物流人才的需求從低到高分為四個層次:
第一層次:操作層。這個層次的人員主要是基層操作人員,包括裝卸工人、汽車司機等。操作層員工數量最多,對學歷、相關技能要求不高。
第二層次:基層管理人員。這類人才主要是倉庫管理員、車輛調度員、客服、采購人員等。有一定的專業知識和技能要求,數量相對較多。
第三層次:中層管理人員。這部分主要是物流相關業務經理等崗位。與上一個層次相比,在專業知識和專業技能上要求高,通常比較熟悉物流業務流程,對物流過程中的某一環節進行管理和決策,公司的業務骨干人數相對較少。
第四層次:高層管理人員。理論、技能要求比較高,需要對整個物流系統進行設計并管理。
通過對上述四個層次的分析可以看出,對于本科高校物流管理專業來說,人才培養目標不能定位到操作層,原因在于這個層次對專業技能要求不高,無法突出學生的專業和技能優勢。對于民辦本科高校物流管理專業來說,由于客觀條件的限制,高級物流管理人才培養目標也難以實現。因而,對于本科高校,特別是民辦本科高校物流管理專業,人才培養目標只能定位在基層管理人員,這類人員需要掌握倉庫管理、物資采購、車輛調度、物流客戶服務、物流業務市場拓展等技能,熟練掌握物流相關軟件如倉儲管理軟件、運輸調度管理軟件,能夠勝任基層業務操作,積累兩三年經驗后可以晉升到中層管理人員崗位。
物流管理專業開始招生時間較短,民辦本科高校歷史更短,通過研究民辦應用型大學發現,物流管理專業在人才培養模式上存在的問題有以下幾個方面:
通過調查發現,民辦不同類型高校物流管理專業在培養目標、培養模式、培養特色、課程體系等方面差異化特征并不明顯,導致不同類型高校物流類專業畢業生自我定位不明確、就業方向較盲目、就業形勢不容樂觀。
另外,人才培養目標過于寬泛性,而且與物流發展的國際化無法完全匹配,大部分高校在課程設置上僅有一門國際物流課程甚至沒有該課程,專業課程設計的范圍主要以國內發展情況為主,與國際物流發展相脫節。
目前,大部分民辦高校物流管理課程以理論課為主,實踐教學相對較少,導致學生物流實操能力較弱,使得高校人才培養與企業需求不甚匹配。以商丘民辦高校為例,近些年兩所高校均認識到“校企合作”的重要性,因此開始積極與企業相對接,陸續搭建了很多校企合作平臺,為學生提供了眾多的實習實訓機會。但是從實習實訓開展的深度和廣度來看尚顯不足。當前校企合作模式一般較為傳統,多為企業人員以講座的形式進校園對學生進行培訓,或是學生進企業進行頂崗實習。另外,由于人才培養方案中對實習時間的限制,目前高校多采用每學期一周校外實訓的模式,而企業對一周實習的學生一般不愿意接受,從而使得學生只能進入勞動密集型企業進行相關實習實訓,相對實習效果不好。另外,由于校企合作模式在河南省民辦高校開始時間較晚,因此合作的形式和內容尚待完善。
目前,民辦高校的校企合作領域相對較為單一,多為勞動密集型行業,比如京東、蘇寧等終端物流,相對而言,勞動強度大,技術性不強,而且主要集中在“雙11”或“618”活動期間。由于實習期間技能型操作較少,實習期較短,因此學生很難在實習過程中有較大的收獲,特別是理論與實踐相結合不足。學生從校企合作模式中的收獲與預期收益明顯不匹配,造成學生實習積極性大為減弱,甚至出現個別院校不愿意赴企業實習的情況。
當前,民辦高校課程設置上均能滿足應用型人才培養目標,但是課程中仍以理論課為主,實操性課程比例過小。
民辦高校大部分以培養應用型物流人才為主,因此在課程設置上應充分體現“應用型”,突出應用型大學物流人才的實操能力和技術能力,同時也要能夠服務于地方經濟。但是從調查結果發現,目前民辦應用型高校物流管理專業在課程設置上明顯偏重于理論教學,對實踐教學的重視性程度不夠,因此造成實踐性教學比例過小,從而使得培養出來的畢業生實操能力和創新能力明顯不足,不能真正滿足物流企業“應用型人才”的培養目標。民辦高校在課程設置上真正意義上的實踐性教學較少,多為課堂實訓,與企業結合度不高,甚至與企業直接脫節,需在教學中加以改進。如某民辦學院的最新的人才培養中,對實踐性教學環節進行調整,增加實踐教學的課時比例,專門開設兩門集中實驗課《倉儲管理綜合實訓》和《運輸管理綜合實訓》,但是從整體上來看,理論教學的比重仍然過高。
物流專業是一個高度交叉性學科,近年來,隨著物流業務范圍的逐漸擴展,增值性物流服務的范疇在逐漸增加,大數據、區塊鏈、智慧物流等新技術對傳統物流行業造成巨大的沖擊。這種沖擊要求民辦應用型高校必須加強物流管理專業教師隊伍的專業化培訓。但是目前民辦應用型高校師資培訓經費投入有限,決定了當前大部分民辦應用型高校理論知識有余、實踐經驗較為短缺的現實,成為當前民辦應用型物流管理專業人才培養中最突出的問題。
民辦應用型高校應緊密結合地域發展特色,以服務于地方經濟發展為導向,建設有地方特色的物流專業方向。如鄭州市靠近鄭州航空港區,因此部分民辦應用型高校可以積極建設相關物流方向;沿海地區可以重點發展港口物流方向等。各地方應結合地域特色,在課程設置上體現地域特色。
同時,應緊密結合“一帶一路”國家發展戰略,實現應用型物流人才的培養與物流國際化共軌發展。對物流管理專業人才的需求,從外語、文化、專業素養三方面入手,建立“校企合作”模式下的國際化物流管理人才實踐教學體系。
3.2.1 實現實踐教學全程覆蓋,強化創新創業體系
物流管理是一個以實踐應用性為主的專業,因此民辦應用型大學物流管理應以職業應用為導向實現實踐教學全覆蓋,強化各種創新創業課程體系。
(1) 以職業應用為導向實現實踐教學全覆蓋
在人才培養方案修訂和執行中,要實現每門專業核心課程均至少開設8 學時以上的實踐/實驗課,不斷深化實踐教學,實現以實踐教學與理論教學并重的課程體系,實現每門課程都能學以致用,保證理論與實踐相結合,不斷鞏固學生物流實際操作能力和動手能力,不斷加強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
(2) 強化創新創業教學培養體系
物流管理專業在應用型人才培養的過程中要注重創新創業教學培養體系的形成,特別是民辦應用型大學在課程設置上應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開設專門的創新創業課程,增加與創新創業有關的理論與實踐課時,培養學生創新創業能力,深化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業意識。
3.2.2 實現深層產教融合,加強校企共同育人模式
不斷強化教師赴企業掛職鍛煉機制,鼓勵學生參加各種頂崗實習,積極引進企業高層次管理人員作為校外指導專家、實習實訓企業指導教師,加強與企業聯系,建立長期的“教師實習+學生頂崗實習+學生畢業實習”的發展模式。整合現有企業資源,實現深度校企共育。
3.2.3 加強訂單班培養模式
校企共建訂單班是目前開展深度校企合作最常用的模式。校企雙方共建訂單班,根據企業和高校人才培養的共同目標對訂單班學生實行定向培養,使培養出來的學生進入企業后能直接上崗就業,保證人才輸出的有效性,實現校企信息共享、人才共享機制。
針對目前校企合作多集中在勞動密集型行業領域的現狀,民辦應用型大學應積極搭建多樣化的實踐教學平臺,優化人才培養中實踐環節的結構體系。從對民辦應用型大學物流管理專業的人才培養模式的調查中可以發現,目前大部分高校越來越重視校企合作,但是大部分高校尚未達到預期的目標。因此需要重新整合“校企合作”模式,實現校企合作環節的有效銜接。在課程設置時應有針對性的開展與課程配套的實習實訓。
另外可以開展物流大賽與課程教學相結合的人才培養體制。這種人才培養機制主要是通過組織參加各種物流專業大賽,系統性培養學生創新能力、邏輯思維能力、實際操作能力。
由于民辦應用型大學物流管理專業實操性較強,因此在培訓過程中要注重實操性和技術性培訓,因此培訓成本較高。各高校應建立專門的師資培訓經費專項基金,對該基金重點管理,實現培養的國際化、現代化,積極進行相關的經費投入。通過定期不定期的培訓,不斷強化物流管理專業教師的教學水平。
民辦應用型大學是當前民辦高等教育的重要發展方向,在整個高等教育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而人才培養模式的合理與否直接關系著民辦應用型大學的辦學質量和辦學效果。本文通過對部分民辦應用型大學物流管理人才培養模式進行調查分析的基礎上,對當前該類大學人才培養的現狀,人才培養模式中存在的問題進行深度剖析,最后提出結合地域特色,調整專業方向、加強產教融合、校企共育、構建合理的實踐性教學培養的評價機制、搭建多樣化的實踐教學平臺等對策建議,以期對民辦應用型大學人才培養模式的優化調整提供借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