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彬,車 媛,尹超云
(江蘇大學附屬醫院血管外科,江蘇 鎮江 212002)
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癥主要是由于動脈粥樣硬化性斑塊形成,堵塞下肢動脈,造成血管內徑縮短,血管狹窄,血流速度減慢,多見于中老年患者,若不及時治療,會造成患者下肢缺血、麻木、疼痛,嚴重者表現為跛行,甚至導致組織壞死。目前,針對老年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癥的主要治療方法為應用抗凝藥物或手術治療,其中藥物治療以抗凝、抗血小板聚集類藥物為主[1]。前列地爾屬于一種血管擴張劑和血小板抑制劑,能夠有效抑制血小板聚集,對閉塞性動脈硬化、血栓性脈管炎等疾病具有良好的治療效果,但此藥物治療后注射部位容易出現疼痛、血管炎等,需與其他藥物聯合使用[2]。西洛他唑是一種新型抗血小板藥物,具有血管擴張、抗栓的作用,在抑制血小板聚集的同時,可增加動脈末梢的血流量,緩解患者下肢缺血、疼痛等臨床癥狀,且與藥物聯合使用后,不會增加不良反應,安全性良好[3]。基于此,本研究旨在探討西洛他唑聯合前列地爾對老年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癥患者動脈硬化指標與炎性因子水平的影響,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江蘇大學附屬醫院2018年10月至2020年10月收治的老年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癥患者80例,將其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兩組,各40例。對照組患者中男性29例,女性11例;年齡61~82歲,平均(76.40±1.08)歲;下肢病變部位:單側29例、雙側11例;合并癥:高血壓19例,糖尿病13例,高血脂癥8例,其他22例。試驗組患者中男性26例,女性14例;年齡61~86歲,平均(76.38±0.73)歲;下肢病變部位:單側28例、雙側12例;合并癥:高血壓16例,糖尿病17例,高血脂癥11例,其他17例。兩組患者性別、年齡、下肢病變部位及合并癥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 0.05),組間可進行對比分析。納入標準:符合《下肢動脈硬化性閉塞癥治療指南》[4]中的相關診斷標準者;對本次研究所使用的藥物無過敏現象者;治療前3個月內未使用激素類藥物治療者等。排除標準:合并血栓閉塞性脈管炎者;合并抗凝溶栓禁忌證者;存在心、肝、腎等嚴重器官功能不全者;存在嚴重心理、精神疾病者等。患者對本研究知情并簽署相關知情同意書,且本研究經江蘇大學附屬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
1.2 治療方法 予以對照組患者2 mL前列地爾注射液(北京泰德制藥股份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10980024,規格:2 mL∶10 μg)治療,將其溶于100 mL 0.9% 氯化鈉注射液中,靜脈滴注,1次/d。試驗組患者在前列地爾注射液的基礎上聯合西洛他唑片(浙江大冢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10960014,規格:50 mg/片)口服治療,第1周50 mg/次,2次/d;第2~4周100 mg/次,2次/d。兩組均治療4周。
1.3 觀察指標 ①比較兩組患者治療效果,參照《下肢動脈硬化性閉塞癥治療指南》[4]中的評估標準,患者臨床體征,下肢缺血、麻木、疼痛等臨床癥狀恢復正常,且最大行走距離增加>90%判定為顯效;患者臨床體征,下肢缺血、麻木、疼痛等臨床癥狀得到改善,且最大行走距離增加50%~90%判定為有效;患者臨床體征,下肢缺血、麻木、疼痛等臨床癥狀均無改善甚至加重,且最大行走距離增加<50%判定為無效。治療總有效率=顯效率+有效率。②比較兩組患者治療前后動脈硬化指標,采用血管超聲和動脈硬化檢測儀檢測兩組患者踝肱指數(ABI)、趾臂指數(TBI)、足背動脈血流量。③比較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炎性因子水平,采集兩組患者空腹靜脈血5 mL,以3 000 r/min的轉速,離心10 min,取血清,采用酶聯免疫吸附實驗法檢測血清腫瘤壞死因子-α(TNF-α)、白細胞介素-6(IL-6)、白細胞介素-8(IL-8)水平。④比較兩組患者發生惡心、頭痛等不良反應情況。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2.0統計軟件分析數據,計量資料(動脈硬化指標和炎性因子水平)、計數資料(臨床治療效果和不良反應)分別以(±s)、[例(%)]表示,兩組間比較分別采用t、χ2檢驗。以P< 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治療效果 試驗組患者治療總有效率為95.00%,治療后對照組患者治療總有效率為80.00%,試驗組較對照組顯著升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治療效果比較[例(%)]
2.2 動脈硬化指標 與治療前比,治療后兩組患者ABI、TBI及足背動脈血流量均顯著升高,且試驗組較對照組顯著升高,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 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ABI、TBI及足背動脈血流量比較(±s)

表2 兩組患者ABI、TBI及足背動脈血流量比較(±s)
注:與治療前比,*P<0.05。ABI:踝肱指數;TBI:趾臂指數。
組別 例數ABI TBI 足背動脈血流量[m/(s·cm2)]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對照組 40 0.71±0.15 1.14±0.48* 0.37±0.08 0.58±0.07* 0.53±0.12 0.84±0.25*試驗組 40 0.74±0.13 1.34±0.13* 0.34±0.07 0.74±0.08* 0.52±0.13 1.38±0.26*t值 0.956 2.544 1.785 9.519 0.357 9.469 P值 >0.05 <0.05 >0.05 <0.05 >0.05 <0.05
2.3 炎性因子水平 與治療前比,治療后兩組患者炎性因子指標(血清TNF-α、IL-6、IL-8水平)均顯著低于治療前,且試驗組較對照組顯著降低,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 0.05),見表 3。
表3 兩組患者炎性因子水平比較(±s)

表3 兩組患者炎性因子水平比較(±s)
注:與治療前比,*P < 0.05。TNF-α:腫瘤壞死因子-α;IL-6:白細胞介素-6;IL-8:白細胞介素-8。
組別 例數TNF-α(μg/L) IL-6(ng/L)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對照組 40 25.69±2.60 23.26±2.12* 53.94±1.13 38.14±0.65*試驗組 40 25.98±3.21 17.25±2.16* 53.89±0.26 29.21±0.96*t值 0.444 12.559 0.273 48.715 P值 >0.05 <0.05 >0.05 <0.05組別 例數IL-8(ng/L)治療前 治療后對照組 40 22.83±5.10 13.88±2.20*試驗組 40 22.61±5.19 9.19 ±2.29*t值 0.191 9.341 P值 >0.05 <0.05
2.4 不良反應 治療期間,兩組患者均發生惡心1例,頭痛1例,不良反應總發生率均為5.00%(2/40),經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χ2= 0.263,P> 0.05)。
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癥是常見的四肢血管疾病,其進展迅速,易造成肢體遠端缺血性壞死、重度缺血性靜息痛等,目前針對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癥治療以控制疾病本身進展,改善患者局部缺血癥狀為主[5]。前列地爾是治療老年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癥的臨床常用藥物,對機體免疫復合物的形成有顯著抑制作用,從而抑制了血小板的聚集,但單獨使用治療效果欠佳,對于合并心衰者可能會加重心衰癥狀,若藥物使用不當,還會引發肝功能指標丙氨酸氨基轉移酶(ALT)和天門冬氨酸氨基轉移酶(AST)水平的升高,因此其臨床應用具有一定的局限性[6-7]。
西洛他唑主要被應用于由動脈粥樣硬化導致的慢性動脈閉塞癥的臨床治療中,其可有效抑制血管平滑肌內磷酸二酯酶活性,從而促進平滑肌內環磷酸腺苷(cAMP)釋放,進而發揮血管擴張、抗血小板,增加血流量,改善局部血供的作用;同時,西洛他唑可抑制粥樣斑塊形成,從而改善下肢動脈硬化,提高ABI、TBI及足背動脈血流量,且與前列地爾聯合使用能夠顯著增加血管內徑,擴張血管,提高血液流速,減少下肢動脈粥樣硬化性斑塊的形成[8-9]。本研究結果顯示,治療后試驗組患者治療總有效率及ABI、TBI、足背動脈血流量均顯著高于對照組,而兩組患者不良反應總發生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提示西洛他唑聯合前列地爾治療老年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癥患者,可提高治療效果,改善動脈硬化指標,不會增加不良反應的發生,安全性高。
血清TNF-α、IL-6、IL-8均為典型的炎性指標,可反映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癥患者機體內血小板和炎癥狀態,當患者病情發作時,會導致炎性因子水平異常升高,在斑塊水平上直接介導血管組織的損傷[10]。本次研究結果表明,治療后,試驗組患者炎性因子指標(血清TNF-α、IL-6、IL-8)水平較對照組顯著降低,提示西洛他唑聯合前列地爾治療老年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癥患者,可降低其機體炎性因子水平。分析原因在于,西洛他唑不僅可抑制膠原、花生四烯酸及血栓烷素A2等多種因素誘導的血小板聚集,還具有擴張血管平滑肌,保護內皮細胞,調節血脂的作用,從而降低血清TNF-α、IL-6、IL-8水平,在抑制血栓形成的同時抑制炎癥反應[11-12]。
綜上,將西洛他唑聯合前列地爾應用于老年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癥治療中,可使臨床癥狀顯著改善,并調節動脈硬化指標,減少炎性因子的釋放,且不會增加不良反應的發生,安全性高,值得臨床進一步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