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明娣
【摘? ?要】班主任難免會遇到問題較多的班級,這些班級的師生、家校之間關系不夠融洽,給管理工作帶來很大難度。對于這樣的問題班級,教師要清晰團隊目標,明確班級努力方向;構建突圍體系,培養團隊凝聚力;構建活動體系,發揮多方合力,由此提升班級凝聚力,促進學生健康成長。
【關鍵詞】班級;凝聚力;團隊;策略
接手新班級時,難免會遇到問題較多的班級,這些班級的師生、家校之間關系不夠融洽,給管理工作帶來很大難度。對于這樣的問題班級,如果僅靠說教,往往會讓學生聽得煩、老師管得累,收效卻甚微。
某教師剛接手某班時,該班問題較多,紀律閑散隨意、缺少團隊意識、學習成績分化明顯。“一盤散沙凝聚不起來,這不怨沙,而怨沒有磁石。”班級散漫,主要是因為班主任還沒有找到能把學生凝聚起來的磁石,而這磁石就是所謂的凝聚力。那么,面對這樣的班級,該如何有效培養學生的凝聚力呢?教師進行了積極的探索和有效的實踐,取得了較好的效果。
一、清晰團隊目標,明確班級努力方向
團隊目標是一個團隊大局意識、協作精神和服務意識的集中體現。清晰明確、切實可行的團隊目標可以讓學生形成真正的內在動力,并為實現目標而付出不懈努力。為此,初期接班時,教師非常重視團隊目標的樹立。
(一)達成共識,張貼目標文本
目標如指南針,引領人們向正確的方向前進。《愛心和教育》中有這樣一句話:讓大家因我的存在而感到幸福。如果班級中每個同學都以此為目標,班級的凝聚力必定會增強。于是,開學第一周,教師就和學生在主題班會上一起討論班級的目標。最后師生達成共識,把這句話作為班級的奮斗目標,張貼在教室后面的黑板上。平時進行晨談時,師生常會結合這句話夸夸身邊的好人好事。慢慢地,學生便把這句話記在了心里。在學生的周記中,教師時常看到這樣的話:“我不需要被老師表揚,因為為大家服務是我的幸福。”帶了這個班級三年,“讓大家因我的存在而感到幸福”的班級目標也逐漸成了每個學生的個人目標,深深地印刻在了學生的心里。
(二)創設情境,營造團結氛圍
在班級目標的引領下,學生已經深深地意識到個體對于良好班級文化創建的重要性。這為班級凝聚力的形成奠定了良好的基礎。在此基礎上,教師通過創設具體的情境,進一步營造班級團結的氛圍,提升班級凝聚力。教師把一些利于班級團結的照片、海報張貼在班級顯眼之處,讓學生每天都能看得到。照片生發的場景讓學生感受到和諧相處的意義。在之后的各項活動中,學生也會朝著這個方向去實踐。
(三)共享故事,明晰團隊價值
為了更好地讓學生領悟團隊價值,教師在班隊活動中安排了“共享故事”這一內容,對學生進行團結類故事滲透。這些故事中,既有講團隊精神重要性的正面例子,也有講因團隊凝聚力不強導致不良后果,由此讓學生引以為戒的反面例子。學生通過比較得出一個團隊只有緊緊凝聚在一起,才會在各方面取得成功。除了自己尋找相關的資料,教師還給學生布置任務,讓他們尋找講團隊重要性的故事,并讓他們在班級內分享。這樣既鍛煉了學生的上臺演講能力,又促使他們深入理解故事,在故事中獲得啟發。表1是教師接班第一學期中師生共講的故事內容。通過一個學期的故事分享,學生深深地感悟到團隊的價值。
二、構建突圍體系,培養團隊凝聚力
一個狀態煥散的班級要在短時間內改變精神面貌并非易事。班主任需要努力構建突圍體系,從班級常規管理中找到突破口,并以此打開局面。為此,教師精心構建了班干部與組級團隊建設這一突圍體系,極大地增強了班級凝聚力。
(一)以班干部團隊建設為主
班干部是班級中學生的榜樣,是班級的骨干力量,是其他學生學習的標桿。班級凝聚力的建設不是一蹴而就的,突破口可以聚焦在班干部團隊建設上。人心齊,泰山移。在精心選拔出一支班干部隊伍的基礎上,教師還要特別注重提高他們的團隊意識。每月初,教師都會與班長提前溝通,而后由班長主持召開班干部會議,讓他們互談工作上的成功、不足與困惑之處,相互提出改進意見與建議。班干部會議常態化、民主化,讓班干部有了更強的責任意識與歸屬感。有時班干部也會針對班級中最近存在的問題臨時開會,并提出整改措施。漸漸地,班干部把班級的事變成了團隊的事,團隊凝聚力在這個過程中悄然增強;班干部團隊成了班集體的中流砥柱,良好的班風逐漸形成。
(二)以組級小團隊建設為輔
在班干部這支領頭雁的帶領下,其他同學也迎頭趕上。為了增強這種勢頭,教師組織班級成員成立組級小團隊,并制定了相應措施,加強每支小團隊的凝聚力。教師組織學生在班級中開展小組擂臺賽,把班級同學相對均勻地分成四大組,對學生紀律、衛生、成績等進行統計和關注。例如紀律方面的內容包括課間操、眼保健操、集隊,由班級紀律委員根據師生每天的反饋情況進行登記,并按照組級評分細則加減相應分數,一周總結一次。因為學生有著強烈的小組榮譽感,所以他們在各方面都會認真對待。特別是幾位學習能力較弱的學生,為了不拖小組后腿,努力在做事上做到盡職盡責,在紀律上做到約束自我,在學習上主動找同學質疑問難。一個學期過后,考慮到每組成員綜合能力上的差距,教師對小組成員進行微調,促進組員間的優勢互補與團結互助。小團隊活動既調動了學生各方面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也加深了同學之間的友誼,還在班級內部還形成了互幫互助的學習氛圍,班級凝聚力進一步增強。
三、構建活動體系,發揮多方合力
活動是中小學開展教育教學的重要形式,它能激發學生參與的積極性,讓學生通過切身體會和感受,使自身的道德認知和道德情感在潛移默化中得以發展。為此,教師精心構建活動體系,以融合為指南,打破生生之間、師生之間、家校之間的壁壘,通過多方合作使班級的凝聚力更為強大。活動主要從班級活動和家校活動兩個方面開展。
(一)系統規劃班級活動,促同學關系密切默契
班級活動的對象是全體同學。通過活動,生生之間與師生之間的關系日益密切,配合逐漸默契,群體關系更為融洽。這類活動以拓展課外知識為主,旨在讓班級建設在參觀、實踐中收到效果。部分活動如表2。
班級活動在班級建設、班級管理、學生能力培養等方面的作用是巨大的。活動中,學生更懂得寬容、陪伴、鼓勵、幫助、友愛的價值,合作意識進一步增強,拼搏向上的精神也得到了激發。同時,學生的主人翁意識、參與意識也得到了加強,學生與老師之間的關系也更為融洽。
(二)精心策劃家校活動,促家校關系多向融合
學校、家庭及時溝通聯系,密切配合,有利于增進彼此之間的了解和認識,促進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的進一步合作互動。只有家庭、學校有機結合起來,形成合力,才能更好地促進教師、學生與家長三方之間關系的多向融合,使教育取得良好的效果。
每學期,教師都會精心策劃家校活動,使班級凝聚力在短時間內得到快速提升。表3為帶班三年內舉辦過的家校活動。例如帶班第一年,教師舉行了“‘我來掌勺’慶六一”活動。家長和學生先一起參加熱身、游戲等活動,到了午間,再一起參與“我來掌勺”活動,他們以家庭為單位比拼廚藝,切磋技術,品嘗勞動成果,十分熱鬧。家長還在活動中給孩子送上心儀的兒童節禮物,把活動推向了高潮。整個活動過程中,家長和孩子都是輕松愉快的,可以說,活動的開展拉近了親子關系,協調了家校關系,為班級凝聚力的培養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人在一起叫聚會,心在一起才是團隊。三年的努力實踐使得班級凝聚力最終形成,班級充滿活力,學生健康成長。散沙不會自動變成磐石。班主任需要基于團隊建設,構建良好的班級管理體系,以融入互動的理念指導行動,循序漸進地提升班級的凝聚力。
參考文獻:
[1]教育部基礎教育司.中小學德育工作指南實施手冊[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17.
[2]萬博.萬老師帶班記[J].中小學德育,2015(5).
[3]詹萬生.整體構建德育體系[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1.
[4]楊敬敬.培養青少年凝聚力的38個團隊故事[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13.
(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區瓶窯鎮第一小學? ?311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