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文茹
[摘要]隨著信息技術的高速發展以及新媒體的快速崛起,傳統媒體面臨巨大沖擊,我國媒體市場環境也在不斷發生變化。廣播記者作為傳統媒體從業者,一方面要認識到傳統媒體在新媒體沖擊下面臨的發展挑戰,另一方面要把握新媒體技術對自身工作帶來的機遇。通過新媒體平臺,廣播記者能夠更快地實現信息的獲取與傳播,助力工作創新。因此,廣播記者需要借力新媒體,不斷更新自身的新媒體知識儲備,了解新媒體理論與技術,從而順應時代趨勢,實現工作創新,助力自身職業良好發展。
[關鍵詞]廣播記者;新媒體;創新;新聞采訪
近年來,新媒體實現了快速崛起與高速發展,改變了以報紙、廣播、電視臺為代表的傳統媒體新聞傳播的方式。同時,隨著移動互聯網的成熟,人們獲取信息的渠道與習慣也在發生改變,大眾通過新媒體平臺接收新聞信息已然成為主流。這種隨時隨地能夠獲取信息的方式與人們快節奏、碎片化的生活方式相契合,傳統媒體的生存與發展面臨巨大挑戰。在此背景下,傳統媒體行業必須主動“擁抱”新媒體,尤其是傳統媒體從業者,需要借助新媒體的優勢,實現工作創新。基于此,本文從廣播記者的視角出發,探討廣播記者如何借力新媒體對新聞報道與采訪工作進行創新,并提出幾點思考。
一、新媒體概述
新媒體是“舊”的傳統媒體的相對概念,是一種依托于網絡信息技術發展而來的傳播載體,區別于電視、廣播、報紙等傳統媒體[1]。相較于傳統媒體而言,新媒體在信息傳播效率、新聞覆蓋范圍等方面具有先天優勢,而且在新媒體崛起與快速發展之后,新聞信息傳播不再是單向傳播,即逐漸從媒體到受眾的單向傳播轉變為媒體與受眾的雙向互動傳播。在新媒體環境下,廣播記者可借助移動智能設備對新聞信息進行采編且直接發布于新媒體平臺,而受眾也能通過新媒體平臺接收新聞信息且即時表達自己對新聞的看法[2]。
二、廣播記者借力新媒體的工作創新策略
廣播記者作為傳統媒體從業者,其工作開展質量與角色轉型和定位會直接影響廣播媒體的可持續發展。因此,在新媒體背景下,廣播記者一定要創新工作理念,借力新媒體創新工作方式,從而推動廣播媒體的穩定發展。筆者主要結合廣播記者的工作實際,對其借力新媒體的工作創新策略予以分析。
(一)借力新媒體,全方位尋找新聞線索
第一,要善用各種新媒體形式。新聞線索是廣播新聞報道的原始資料,倘若缺少線索,則無法形成新聞報道。而線索的來源渠道、質量優劣會影響新聞報道的客觀性、真實性與時效性。因此,對廣播記者而言,其要善于運用各種新媒體形式,借助多元化傳播渠道,找尋適合開展新聞采訪與新聞報道工作的目標[3]。同時,相關單位應以課題形式給廣播記者分派任務,讓其從中尋找與挖掘新聞線索。具體來講,相關單位可依據廣播記者的職務、身份,為其安排不一樣的新聞線索收集任務量,并從中優選最具價值的新聞線索。在這個過程中,廣播記者要靈活運用各類新媒體平臺,如微博、微信公眾號、抖音、貼吧等,從中獲取有價值的新聞信息。
第二,重點關注五類新媒體賬號。隨著移動互聯網的普及以及短視頻的崛起,各類新媒體平臺得到快速發展,比如微博、抖音、快手等,這類平臺均具有信息傳播速度快、體量大、覆蓋面廣的優勢,呈現多元化、碎片化、個性化的特點。新媒體平臺作為龐大的信息載體,可成為廣播記者獲取新聞素材、深挖新聞事件的源泉。因此,廣播記者需要善于總結各類新媒體平臺的內容及特點,重點關注國家政務官方賬號、社會精英名人賬號、高知名度專業新聞工作者賬號、行業賬號以及草根大V賬號。通過對這五類新媒體賬號的關注,廣播記者在新聞線索收集工作中能確保信息更加全面。
(二)借力新媒體,甄別新聞素材真實性
新聞報道的基礎在于其真實性,相比以往傳統的工作形式,廣播記者借助新媒體獲取新聞素材,能夠發揮互聯網海量資源的優勢,并且能夠突破時間、空間的局限,拓寬新聞素材的來源渠道。但是我們要以辯證的眼光來看待,凡事有利有弊,從互聯網獲取的新聞素材,往往存在大量虛假信息、垃圾信息等,倘若廣播記者不加以甄別而直接報道,就會在無形中助推這些信息的擴散,影響新聞報道的真實性,也會動搖廣播媒體的權威地位[4]。
在甄別新聞素材真實性的過程中,廣播記者一方面要依靠自身的工作經驗與社會閱歷做出初次甄別;另一方面要借助新媒體渠道對新聞素材中的關鍵詞進行檢索,從而嘗試追蹤信息的來源。另外,廣播記者也可與其他記者同行交換信息,確定新聞素材的真實性,或者直接向新聞事件當事人、參與人、爆料人以及相關部門進行驗證,確保新聞線索的真實性。
(三)借力新媒體,創新新聞采訪形式
廣播記者的新聞采訪形式也會隨著新媒體的發展而逐步創新,獲得更便捷的技術支持。近幾年,越來越多的廣播媒體著手構建網絡媒體平臺,在新舊媒體融合的基礎上,有效創新廣播記者的采訪形式。一方面,廣播記者可用智能手機、錄音筆等設備進行采訪,特別是在報道突發性新聞事件時,這些隨身攜帶的工具便于采訪工作的及時開展;另一方面,廣播記者應主動學習新媒體技術手段,熟悉如何在微博、微信、抖音等平臺以文字、圖片、短視頻的方式發布新聞信息,盡可能地提升新聞信息的傳播時效與覆蓋面[5]。
廣播記者對新聞采訪形式的創新,要重視創新提問形式。第一,廣播記者需要不斷提高自己的語言表達能力與問題組織能力,保證在新聞采訪中能夠根據受訪者的表達而隨機應變,不斷調整問題和提問方式。第二,新聞采訪中的提問一定要具有針對性,問題設計必須能起到對事件分析的推動作用。第三,處在新媒體時代環境下的廣播記者,需要積極促進新舊媒體技術的融合,為受眾帶來更真實且更具有價值的新聞信息。
(四)借力新媒體,提高新聞信息質量
傳統媒體在新媒體的沖擊下面臨巨大的生存壓力,廣播記者在此背景下必須主動提升自身高價值信息的捕捉能力,通過對可疑信息、重要信息的把控,對現行的采訪形式予以創新。盡管如今的受眾能夠通過各種渠道獲取新聞信息,但是他們對信息的真實性難以辨別,再加上網絡的開放性以及監管機制的不健全,常常會出現假新聞“滿天飛”的情況。而廣播媒體作為傳統主流媒體,其報道的新聞內容必須保證真實性。因此,廣播記者在采訪時需要深挖有價值的信息,同時要快速辨別信息或新聞線索的可疑點,與事件當事人進行交流,掌握第一手的真實信息[6]。
廣播記者在新聞采訪工作中,一般都會提前做好準備,比如提前準備好想要問的問題以及提前了解事件的背景資料,并在采訪結束后對素材進行整理等。而隨著新媒體的快速發展以及人們生活節奏的加快,廣播記者除了要對群眾的生活進行記錄,還要深入基層走訪調研,傾聽群眾的心聲,從中挖掘更具價值的內容。
(五)借力新媒體,精準找尋新聞當事人
廣播記者的新聞報道工作不只是簡單地收集新聞素材以及開展新聞采訪,其常常面臨選題困難的情況,而且廣播記者在采訪之前找尋新聞當事人也是一個難度較高的任務。但借助新媒體的優勢有助于廣播記者精準找尋新聞當事人,提高工作效率。
第一,借助新媒體尋找新聞當事人。針對個人提供線索的新聞信息來說,廣播記者找尋當事人可通過其發表信息的微博、抖音等平臺,以私信、評論等方式與對方取得聯系,從而與當事人協調和溝通采訪之事。另外,新聞事件信息的深入挖掘,許多時候還要找到事發現場的目擊者。因此,廣播記者還可通過新媒體平臺,與現場有關的照片、視頻的拍攝者聯系,從側面了解事件的全貌,獲取更全面的新聞信息。
第二,借助新媒體聯系政府部門。許多新聞線索經過廣播記者的層層挖掘,最終會涉及政府部門,相較于上述新聞當事人,廣播記者與政府部門取得聯系相對簡單。原因在于新聞線索一般涉及政府宣傳部門、新聞處、新聞辦等官方新聞宣傳部門,或者是公檢法、民政等職能部門,廣播記者能夠直接通過它們的官網或新媒體平臺官方賬號獲取聯系方式,在上班時間可與其直接聯系溝通。
(六)借力新媒體,提高采訪工作時效
廣播記者的采訪工作不但需要做好充足的前期準備,而且其要和受訪者展開及時有效的溝通。在新媒體環境下,互聯網的便捷性大大優化了采訪形式,保障了廣播記者的采訪時效。比如廣播記者在采訪中,要想保證第一時間能向信息中心傳送采訪情況,就可借助互聯網平臺將剪輯好的音視頻素材傳送至媒體中心[7]。此外,廣播記者在進行現場新聞采訪時,如果條件不允許,還可通過互聯網語音的方式開展臨時采訪,比如微信語音等形式,隨后將采訪的語音內容進行編輯和審核,再直接發布在相關網絡平臺,這就保證了其采訪工作的時效性。對廣播記者而言,其一定要保持對新聞的敏感性,能夠快速且精準地從信息中提煉有報道價值的線索,并以最短時間深入剖析線索,抓住受眾眼球。
三、廣播記者借力新媒體進行工作創新的風險與思考
(一)風險規避
廣播記者借助新媒體進行新聞線索的收集以及開展新聞采訪工作,相較于現場取材而言,存在諸多隱蔽性風險。因此,廣播記者在新聞工作中一定要保持高度警惕,規避相關風險。
第一,要保全證據鏈的完整性。廣播記者的新聞報道是一個集線索收集、調查采訪、素材編寫、信息報道于一體的過程。在采訪工作中,如果受訪者沒有提出特殊要求,廣播記者可首選電話采訪形式,并保存好全程錄音文件,這特別適用于存在爭議的新聞事件,同時可通過微信、QQ等即時聊天軟件進行采訪,保存好聊天記錄作為采訪證據。如果廣播記者在采訪中面臨指向性陳述的情況,一定要向當事人索要能夠佐證的材料,可以是文字、錄音或是人物證明等。總而言之,在新聞事件報道時,廣播記者一定要養成保全證據鏈的意識與習慣,如果雙方當事人對某些觀點爭議較大,其一定要對當事人的轉述正確性予以重復確認。
第二,使用全方位信息來源。受客觀原因的局限,很多時候廣播記者在取得素材之后無法向當事人雙方或其中一方進行求證,那么廣播記者則需要從不同角度對不同相關個體進行信息采集,以確保信息來源的真實性。
第三,重視新聞稿件的邏輯性與合理用詞。新聞素材要經過采集、編輯才能形成新聞報道,那么廣播記者在采訪、編輯工作中就要把控好內容。尤其是在編輯過程中,廣播記者需要注重細節、保持謹慎,倘若對其中情況無法確定,則要適當模糊化處理,不能出現主觀臆測的結論。此外,在撰寫新聞文稿時,廣播記者還要保證內容符合邏輯,重視現象之間的關系,深挖現象背后的本質。
(二)工作反思
“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這句話在廣播記者行業廣為流傳。然而在如今的新媒體時代,廣播記者可足不出戶,只需要連接互聯網便能輕松地獲取新聞信息,利用智能終端隨時隨地編輯新聞,完成新聞報道工作,使報道具有高效、便捷、易操作的優點,滿足新聞報道時效性的要求[8]。但是,我們也要認識到廣播記者借力新媒體獲取的新聞素材,因為沒有做到現場調查,其真實性存疑,這在一定程度上會影響傳統新聞媒體的公信力。廣播記者在借力新媒體進行工作創新的過程中,需要深入思考以下問題。
第一,新媒體如此便捷,廣播記者還需要跑現場嗎?該問題的爭論點在于廣播記者是否需要去新聞現場獲取第一手資料,出現這方面爭論的原因在于“新聞的真實性是其基礎”。這一爭論的存在普遍反映了新舊媒體融合背景下傳統媒體從業者在新聞采編工作方面存在的困擾。
第二,判斷新聞報道需要跑現場的標準是什么?作為傳統媒體從業者,我們不得不承認新媒體時代的新聞內容生產方式發生了巨變,也出現了更加多元的新聞理念與采編手段,這大大提升了新聞生產效率。但是,面對互聯網中海量的新聞素材,廣播記者要學會甄別新聞素材的真偽并判斷其價值,將其價值高低作為是否需要跑現場的判斷標準。一方面,廣播記者要判斷已經發生的新聞事件是否還存在持續影響,如果存在就需要跑現場。這一標準主要關注的是新聞線索的價值,跑現場有助于新聞信息縱深性的挖掘,可形成深度報道。另一方面,廣播記者要判斷已經發生的新聞事件在現場是否還會發生變化,如果會就需要跑現場。這一標準體現在新聞線索的現場價值方面,現場價值沒有被破壞且存在無法替代的屬性,這要求廣播記者需要聚焦于新聞線索的現場價值。
四、結語
綜上所述,盡管新媒體的崛起與發展導致傳統媒體的發展面臨巨大挑戰,但作為廣播記者,我們一定要認識到新媒體的優勢,秉承內容為王、為受眾服務的媒體工作理念,主動學習新媒體知識以及整合新媒體在資源收集、信息傳播、事件采訪方面的優勢,促使新聞報道工作的全面創新,提升新聞信息的真實性與時效性。如此一來,廣播記者通過借力新媒體,能夠為受眾帶來更全面、更迅捷的新聞資訊,推動傳統媒體行業的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胡繽月.新媒體時代廣播電臺記者采訪形式的創新策略[J].西部廣播電視,2019(24):124-125.
[2]姜延.融媒體時代記者新聞采訪創新模式研究[J].傳播力研究,2019(17):121.
[3]王建軍.新媒體時代廣電記者采訪形式創新策略探討[J].新聞研究導刊,2021(04):167-168.
[4]劉翔雁.試析新媒體時代廣播新聞工作者的創新意識[J].西部廣播電視,2019(14):155-156.
[5]劉薇.新媒體時代廣播電視新聞記者采訪過程中面臨的挑戰及創新策略[J].記者觀察,2019(17):17.
[6]張洋鋒.探析媒介融合下新媒體在廣播新聞中的應用[J].傳媒論壇,2021(15):44-45.
[7]張清婷.編輯記者創新能力培養的路徑探討[J].新聞文化建設,2020(06):21-22.
[8]閆曉敏.廣電記者采訪形式的優化創新[J].記者搖籃,2019(09):64-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