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 莉
(中共黃陵黨校 陜西黃陵 727300)
2021年中央一號文件再次強調指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最艱巨最繁重的任務依然在農村,最廣泛最深厚的基礎依然在農村”。鄉村振興不僅是經濟的振興,更是政治、文化、生態、社會治理的全面振興。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必須堅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為引領,繁榮鄉村文化,推進鄉風文明,深入挖掘和傳承傳統文化,弘揚和發展現代文明,建設符合新時期農村社會發展要求的社會主義文化建設體制機制,建立以政府為主導、農民為主體、全社會參與的鄉村文化建設體系。本文綜合分析我縣鄉村文化建設的發展現狀、存在問題及建議對策談幾點個人的思考。
黃陵縣是中華始祖--軒轅黃帝陵寢所在地。早在五千多年前,軒轅黃帝就帶領先民們在這里拓植創造,開啟文明之光,使這塊土地成為中華民族的搖籃,華夏文明的源頭。悠久而獨特的歷史賦予黃陵深厚的文化底蘊,創造了獨特的黃帝文明和黃帝精神。
近年來,縣委縣政府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工作導向,實施“文化旅游興縣,城鄉一體發展”戰略,緊緊圍繞保障和擴大人民群眾的文化需求,舉全縣之力,在完善鄉村文化基礎設施、豐富群眾文化生活、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和文物的保護等方面取得了顯著成效。
一是文化建設網絡全域覆蓋。全縣五鎮一街道辦都建有綜合文體中心,其中店頭鎮、阿黨鎮被授予國家一級文化站,105個行政村和9個社區均建有基層文化服務中心、農家書屋、綜合文體廣場以及69個文化信息資源共享服務點,并配備圖書音響、電腦投影儀、鑼鼓電子琴、演出服裝以及籃板、兵乓球桌、健身器材等,構成了鄉村全域文化網絡體系,滿足了農民群眾掌握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學習科技文化知識、了解國內外重大新聞及健身娛樂等方面的基本需求。
二是文化資源底蘊深厚。黃陵縣文化底蘊深厚,特別是習近平總書記來陜考察時說“黃帝陵是中華文明的精神標識”,一句話概括出了黃帝陵祭祀的意義和實質。以黃帝陵和黃陵國家森林公園為依托的人文旅游文化;以子午嶺秦直道、仰韶文化遺址、雙龍萬安禪院、紫峨寺為代表的歷史古跡文化;以上畛子、小石崖、林灣、八路軍辦事處舊址為代表的紅色革命文化;以黃帝陵祭祀、黃陵面花、抬鼓、老秧歌、剪紙等為代表的民俗特色文化異彩紛呈,彰顯“人文圣地”的獨特魅力。
三是廣泛開展具有鄉土氣息文化活動,把傳統民俗與現代文化有機融合。黃陵的鑼鼓秧歌、農民文化藝術節、鄉村書畫展等文化活動蓬勃發展。諸如組織開展“龍鄉過大年”系列文化活動、元宵節秧歌匯演、清明節重陽節黃帝陵祭祀系列活動、陜北民俗文化展演、鄉村農民運動會、籃球賽等活動。
四是免費開放“兩館一站”。通過豐富文農民群眾的文化元素,改善文化娛樂方式,實施文化惠民項目,使服務功能、服務水平更加完善,極大地豐富了農民群眾的精神文化生活,同時增強農民群眾自我學習、自我教育、自我約束意識,形成了潛移默化的群眾教育新常態。
五是農民文化意識不斷增強,傳統文化得到有效保護。按照“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傳承發展”的方針政策,搜集整理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150個,建立了新的項目檔案數據庫。目前我縣已經成功申報了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國家級2個,省級9個,市級28個,縣級108個。
雖然我縣鄉村文化事業呈現了良好的發展勢頭,但由于體制、機制、經費和人才等多種因素的制約,全縣鄉村文化建設的整體水平還不高,仍不能很好地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求。
鄉村文化建設集中統一領導力度不夠。主要表現為三方面:一是對鄉村文化建設的重要性認識不足,存在對鄉村文化建設認識的簡單化、片面化,文化建設的形式化、設施化、陣地化等現象;二是對鄉村文化產業支持力度不夠,文化建設與鄉村經濟社會發展的融合度不高,沒有把文化建設作為農村社會發展、增加農民收入的基礎性作用展現出來;三是缺乏統一領導體系,多部門各司其職,對現有文化珍藏的挖掘研究、創新創造相對整合較少;鄉鎮村組之間,受轄區限制,相互協調配合有限,大多只著眼自己的一畝三分地,還未形成全縣一體的鄉村文化發展大格局。
鄉村文化建設的內涵挖掘不深。主要表現為三方面:一是總體目標定位不明晰,缺乏長期規劃,短期目標缺少具體的措施,沒有很好的把長期目標和短期目標結合起來;二是文化載體單一、內容陳舊乏味,沒有把人民的文化需求與提升群眾文化品位和文化素質結合起來。目前農村圖書報刊來源有限,圖書種類單一陳舊,貼近農民生產生活方面的書籍較少。農民的業余文化生活主要是電視手機,好一點的村組就是廣場舞,群眾喜聞樂見的特色文化品牌沒有真正形成;三是缺乏本土特色,我縣歷史悠久,人文厚重,文化元素豐富且多元。在鄉村文化振興戰略中,缺乏合理的文化發展布局和文化元素分配,區域主題特色不鮮明。
文化建設服務當地村民的作用發揮不顯著。主要表現為:一是文化建設不能滿足當地群眾文化需求。在高標準建設黃帝陵文化園區的歷史機遇下,黃陵縣文化旅游進入了快速發展的歷史時期,如何讓當地民眾充分享受到文化旅游發展帶來的紅利是值得研究的課題;二是文化陣線干部隊伍力量薄弱,雖然各鄉鎮都配備有文化干部,但真正能夠從事文化工作的不多。他們在工作上缺乏思路方法,找不到鄉村文化工作的方向和重點,加之文化知識結構陳舊,文化素養技能不高,傳幫帶后勁不足,致使鄉村文化工作質量呈下降態勢;三是“垃圾文化”“封建糟粕文化”在鄉村還有一定的市場。在調查中發現,近年來鄉村紅白喜事大操大辦,賭博、涉毒、封建迷信等現象在一些村組頻頻出現,垃圾文化向鄉村滲透現象日益突出。
鄉村文化建設是全面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促進農業穩定、農村發展和農民增收的重要支點。只有加強鄉村文化建設,培育文明鄉風,才能真正讓鄉村美起來,農民富起來,農業強起來。
加強黨委對鄉村文化建設的統一領導。要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武裝頭腦,充分認識鄉村文化建設對做好新時代“三農”工作的重要性,切實把鄉村文化建設同經濟發展齊抓共管、同步推進。一是加大財政扶持力度,打造特色文化名鎮,把培育特色文化產業作為振興鄉村文化的突破口來抓,推動剪紙、面花、黑陶等當地特色文化產品市場化,提高文化手藝人的經濟收入和生活水平,使更多優秀人才聚集起來,推動鄉村文化蓬勃發展;二是成立鄉村文化建設工作領導小組,加強對全縣鄉村文化建設工作的全面領導和統籌規劃,整合宣傳、文化、旅游、鄉鎮各方面力量,形成全縣一盤棋的大發展格局;三是制定切實可行的鄉村文化發展規劃,使黃陵縣人文旅游文化、歷史古跡文化、紅色革命文化、民俗特色文化協調發展,呈現百花齊放春滿園的發展勢頭。
加快建設鄉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一是建立鄉鎮、村組文化站、文化室,通過政府投資、招引外資、募集社會資金等多種形式健全鄉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成縣鎮村組四級全覆蓋文化活動網絡,提升服務效能;二是建立專項資金,為鄉鎮文化站、村組文化活動室及室外健身運動場所等鄉村文化基礎設施建設提供資金保障,加強對現有文化設施設備的管理、維護及應用,使文化設施真正滿足村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三是完善農村廣播電視公共服務,推進數字化進程。實施農家書屋延伸服務和提質增效工程,為農村提供品類豐富的文化產品,推動全民閱讀進家庭、進農村,提升農民科學文化素養。
開展豐富多彩的群眾文化活動,創新文化載體,豐富文化內涵,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文化需求。一是立足農村農民實際,發揮農民自身的積極主動性,營造文明健康、積極向上、具有地方特色的鄉村文化氛圍,打造縣鄉村三級文化服務平臺,組織開展農民書畫展、農民歌手大賽、農村秧歌廣場舞會演等多種形式的群眾文化活動;二是鼓勵文藝創作,把農村農民的生產生活場景特別是鄉村振興實踐活動編排成優秀的文藝作品,深入村組巡回演出,激發廣大農民對農業生產和農村生活的熱愛;三是以群眾喜聞樂見形式抓好文化下鄉活動,利用數字媒體、互聯網等技術,推動鄉村文化、家庭文化、校園文化建設,豐富農民群眾的精神文化生活。
加強建設高素質的基層鄉村文化隊伍。一是加強對文化人才的教育培訓,以鄉村為基礎,加強對鄉村文化干部、文化骨干和文化愛好者的免費培訓和專業輔導,培育一支懂文藝愛農村愛農民、專兼職相結合的農村文化工作隊伍;二是發揮鄉村文化能人、鄉村有文化專長的藝術人才和非物質文化傳承藝人的傳幫帶作用,培育更多的新的文化藝術人才,不斷壯大鄉村文化骨干隊伍的整體力量;三是大力扶持鄉村建立各類文化協會,組織并指導其開展形式多樣的文化活動,動員廣大農民積極自愿參與鄉村文化建設,不斷提高農民群眾的文化生活質量。
努力提高農民科技文化素質,推動鄉村人才振興。一是縣級黨校不定期深入基層,宣講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努力提高農民群眾的政治素質和文化修養;二是鄉鎮配合縣級各部門就提高農民種養技能進行長期有效的培訓指導。同時,充分發揮農村種養能手的作用,現身說法,幫助鄉鄰發展生產,共同致富;三是用真用好用實農村書屋,遠程網絡教學等媒體,培育農民群眾愛學習、會學習的濃厚氛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