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文賢
(南京理工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江蘇南京 210094)
黨的十九大提出構建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模式,社會治理共同體思想應運而生。關于社會治理共同體思想幾個重大實踐討論,引起了學界的廣泛關注。通過對研究成果的梳理和歸納,學界主要就社會治理共同體的淵源,內容及理論和實踐應用價值等進行了深入的研究。
探析中國社會治理共同體中所運用到的科學理論,是我們認識并構建中國特色社會治理共同體的重要依據。關于這一問題的研究,學界主要從馬克思主義國家理論的繼承和創新、社會治理理論的借鑒與發展以及解決社會主要矛盾的實踐路徑這三個方面進行了探討。
國家和社會的關系——馬克思主義國家理論。學者張磊指出,根據馬克思、恩格斯的觀點,氏族社會是從自然共同體中演變而來的,當國家出現后,政治性質成為共同體的首要特征。另外,學者蔣德海認為,社會治理交給社會是馬克思重要的社會政治思想。隨著社會的進步,國家將會逐漸消亡,但“只是傳統以階級統治為特點的政治國家的消亡,而傳統的國家職能將大都轉化為社會職能—由社會承擔起絕大部分社會管理的義務和責任。”社會管理社會的重點就落到了重拾社會全體成員對公共事務的參與意識上面。學者徐海燕認為,從馬克思主義來看,實現人的自由而全面發展是最終目標,社會主義國家的國家治理要以此作為根本價值追求,為實現社會全體成員的自由全面發展而努力。作為國家治理的重要層面之一的社會治理,要全面貫徹國家治理的重要部署,確保人民當家做主,要從建設社會治理共同體中體現出民主和人民群眾的主體地位。
政府與社會的關系——社會治理理論。學者公維友、劉云認為,社會治理的出現離不開治理理論的指導。社會治理共同體的產生沖破了政府全權管理社會事務的模式,表明著我國社會治理模式正逐步由單一政府治理模式轉向社會全體成員參與的共同治理模式。這也就意味著政府與社會之間形成了一種合作關系,共同承擔社會事務的治理工作。燕繼榮教授認為,社會治理的核心是發揮政府和社會雙重作用,各自履行各自的職責,相互合作,實現社會行為多主體的“協同治理”,即多個社會主體共同參與社會事務,解決社會問題,最終達到共建共治的理想效果。
我國社會治理的實踐經驗。我國的社會建設經歷了從管理到治理逐步發展的過程,在多年的探索實踐中總結出的寶貴經驗,對構建社會治理共同體具有非常重要的借鑒價值。
學者馬德坤指出,從“社會管理”到“社會治理”,雖然僅有一字之差,但其本質與實施要求具有很大差別,社會治理強調的是共建共治共享。這種轉變,是基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社會長期以來探索發展得出的經驗。學者張來明、李建偉對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社會治理在理論、制度以及實踐維度的創新發展進行了梳理,我國社會建設經歷了從建國后的計劃管理、改革開放后的社會管理到十八大以后的社會治理的過程。新中國成立初為應對國內外的復雜局勢,維護社會秩序,實行計劃管理,由政府包攬一切社會事務。這樣的做法卻使社會成員被限制在相對封閉的“單位”之中,整個社會活力和創造力明顯不足。在黨的十八大之后轉為社會治理,真正實現社會的事務由社會管,充分激發了社會各方面力量的活力。政府簡政放權,發揮社會主體作用,有利于提升社會各界力量的責任意識,同時還有助于提升政府形象,提高行政效率。
社會治理共同體,是立足于新時代發展全局的高度,針對社會存在的問題以及社會發展的新形勢提出的重要舉措。目前,學界關于“社會治理共同體”的內容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內涵、基層治理以及內容體系三個層面。
社會治理共同體思想的內涵。學界對于這一問題研究,總體來說社會治理共同體是社會主體多元化的協同治理模式,只是在研究角度上略有不同,大體可以歸納為三類:
一是“共同體”思想角度。學者王平、劉海軍認為,習近平總書記共同體思想分為三個基本場域,即人類命運共同體、民族共同體和社會共同體。其中,社會治理共同體是社會共同體之一,且是一種合作式的治理共同體。二是多元主體角度。有學者認為,社會治理共同體是一種網絡狀體系,其中重要的網絡點分別是黨委、政府,社會組織和公民個體,各個網絡點均衡交織在一起。各個社會治理主體相互聯系、密切協作,共同治理,積極開展主體間的良性互動,提升治理效能。三是“過程論”角度。當前,我國實行的社會治理共同體是政府發揮主導作用,社會組織、市場以及公民等治理主體共同參與的共同體,多元社會治理共同體之間通過合作協商等活動形式,共同參與到社會治理中去,從而達到共同治理的理想效果。
社區等基層治理共同體——社會治理的微觀化研究。學術界從不同的研究視角主要就基層社會治理的價值意義、所存在的問題以及有效路徑進行了研究分析。
一是“價值維度”,學者徐曉東、張樂認為,基層是社會治理的深厚基礎和重要支撐,“構建基層社會治理新格局”,為加強和創新基層社會治理提供了科學指引和基本遵循。二是“問題維度”,學者費廣勝以城市治理為研究對象,認為多元治理體制還不夠健全,政府職責不夠明確,社會治理主體間溝通不暢等情況容易造成各自為政的消極結果。因此,要溯源厘清治理的根本問題,劃分清楚政府、社會和公民之間的責任與義務,構建休戚與共的城市治理共同體。三是“路徑維度”,有學者指出,在加強社區治理體系建設中,“三社聯動”作為社區治理的主要方式,社區居民缺乏參與治理能力的問題不斷凸顯。為此,“通過引導社區居民積極參與社區事務、集聚社會組織力量以合作的方式服務于社區、促進社會工作職業化、在地化發展等方式,為‘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格局’奠定堅實的民眾基礎。”
社會治理共同體思想的內容體系。基于學界對關于社會治理共同體思想的內容體系的研究,大體可以歸為以下四點:
一是堅持黨的領導。有學者指出,中國共產黨在社會治理中起到把握方向、顧全大局、制定決策的重大作用,是推進社會治理事業發展的重要法寶。堅持黨的領導,是社會治理共同體得以正常運行的根本保障,是指引社會治理未來發展的正確向導。二是發揮政府在社會治理中的主導作用。實現社會治理主體多元化,其重點是打破政府本位主義,確立起“他在性”的原則,根除錯位、缺位、越位的不良行政行為。另外,由于我國的公民素質,從總體上來看還比較低,參與公共事務治理的積極性不足,同時,社會組織自身還存在較多問題,為了保證社會治理的順利進行,需要有政府在其中加以引導、監督和規范。三是突顯人的主體性。李明教授指出,共同體意味著治理主體之間的地位是平等的,命運與共。社會治理共同體回應了對人民群眾的關切,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為人民追求美好生活提供良好的社會環境。
學者們對社會治理共同體思想的價值主要從理論和現實意義兩方面加以分析總結。
理論意義。首先,社會治理共同體思想科學運用了辯證唯物主義、唯物主義辯證法、唯物史觀等基本原理,具有扎實的馬克思主義哲學基礎。此外,堅持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格局、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制度以及打造社會治理共同體無疑都是對我國傳統社會治理理念、治理主體框架等多個層面的突破與創新。
現實意義。首先,社會治理共同體思想隨著時代的發展應運而生,適應了中國新時代社會發展特點與趨勢。社會治理共同體作為一種多元主體協同治理的有機體,政府和多元社會主體之間形成的是一種合作關系,人民群眾是社會治理過程中有效的行為主體。他們各司其職,最大程度地激發出社會發展的合力。
其次,建構社會治理共同體可以起到緩解社會矛盾、解決社會問題,維護社會穩定發展的作用。有學者認為,在中國社會轉型期,社會中存在的問題不斷顯現,社會矛盾日益復雜化。在這種嚴峻的形勢中,僅僅依靠政府的單一服務和單一的權威治理已無法滿足人民群眾復雜多樣的社會需求,行政效率下降,那么化解社會矛盾也就更為艱難。學者蔣德海指出,社會管理回歸社會,“既是社會治理歸還社會有機體的邏輯結果,更是我國社會主義民主走向成熟的基本途徑。隨著社會治理共同體發揮無限的社會效能,社會不但會產生強大而持久的生產力,而且會大大提升社會成員的幸福感和成就感。”
注釋
[1]張磊.社會治理共同體的重大意義、基本內涵及其構建可行性研究.重慶社會科學,2019(8):39-49
[2]蔣德海.社會治理回歸社會路徑研究.北京:知識版權出版社,2015:90-94
[3]徐海燕.馬克思主義國家治理思想及其當代價值.重慶社會科學,2014(10):42-43
[4]公維友,劉云.當代中國政府主導下的社會治理共同體建構理路探析.山東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4(3):52-59
[5]燕繼榮.社會變遷與社會治理—社會治理的理論解釋.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7(5):69-77
[6]馬德坤.習近平關于社會治理的理論創新與實踐探索.中國高校社會科學,2017(3):4-5
[7]張來明,李建偉.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社會治理的理論、制度與實踐創新.改革,2017(7):60-69
[8]劉海軍,王 平.習近平共同體思想的場域、邏輯與價值研究.湖北社會科學,2017(5):5-7
[9]張磊.社會治理共同體的重大意義、基本內涵及其構建可行性研究.重慶社會科學,2019(8):48
[10]許曉東、張樂.加強和創新基層社會治理.人民日報,2019.12.17:09 版
[11]費廣勝.治理共同體:城市社會治理創新的路向選擇——以碎片化治理為視角.內蒙古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8(6):17-22
[12]胡雯,原珂,宣朝慶.社區治理與服務創新:社區培力助力“三社聯動”.理論探索,2019(6):80-85
[14]李紅.探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社會治理之路.科學社會主義,2019(4):86-87
[14]張康之.論主體多元化條件下的社會治理.中國人民大學學報,2014(2):2-13
[15]公維友,劉云.當代中國政府主導下的社會治理共同體建構理路探析.山東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4(3):52-53
[16]李明.社會治理共同體.央廣網:http://country.cnr.cn/gundong/20191206/t20191206_524886571.shtml
[17]田建偉.習近平社會治理思想的哲學意蘊.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6(22):85-89
[18]張磊.社會治理共同體的重大意義、基本內涵及其構建可行性研究.重慶社會科學,2019(8):41-42
[19]公維友,劉云.當代中國政府主導下的社會治理共同體建構理路探析.山東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4(3):52-59
[20]蔣德海.社會治理回歸社會路徑研究.北京:知識產權出版社,2015:104-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