姬晨星
(西安翻譯學院 陜西西安 710105)
大慈恩寺通稱大雁塔,作為唐代高僧玄奘的譯經之處,是舉世聞名的佛教寺院。大雁塔所在地西安作為歷史文化名城,在經濟文化上與日本開展著廣泛的合作交流。據《2018年陜西省旅游經濟發展統計公報》顯示,其中日本入境客源達16.21萬人次,占比5.27%,同比增長6.08%。環繞大慈恩寺的大雁塔廣場是西安的標志性建筑之一。為展現盛唐時期長安城的社會風貌,大雁塔廣場民俗民風人物造型塑像于2010年設立。塑像下方均有中英日三語解說,然而其中日語譯文未能很好地擔負起游客觀覽的補充作用,存在個別語法,表達,甚至排版錯誤。
為使源語和目的語的之間的轉換過程中減少差異,奈達(Eugene A.Nid a)提出了著名的“功能對等”翻譯理論(Functional Equivalence)。他指出“翻譯是用最恰當、自然和對等的語言從語義到文體再現源語的信息”。“功能對等”中的對等包括四個方面:1.詞匯對等、2.句法對等、3.篇章對等、4.文體對等。其中奈達認為“意義是最重要的,形式其次”,因為形式很可能掩藏源語的文化意義并阻礙文化交流。日語中存在大量的漢字詞匯,部分與現代漢語意思重合,而有些并不能完全對應,因此要杜絕日語翻譯中追求詞匯對等而產生的生搬硬套。另外日語中斷定助動詞「だ/である」的選擇上也需要考慮“句法對等”原則。
本文試借助奈達的“功能對等”理論中的“詞匯對等”及“句法對等”原則,對人物塑像造型中存在的多處疏漏進行歸納并做試譯改進,以期補充景區解說詞的日譯研究。
名為《胡舞長安》的塑像群展示了兩位唐代女性相鄰唱和,一名女性坐地打鼓的場景。解說詞的原文為“作品表現了盛唐時胡人在長安街頭表演胡舞的歡樂場景”,被譯為「唐代頃に西域から伝わった胡舞、胡樂が盛んだった。この作品はその時胡人が長安の街頭で胡楽を楽しんだ風景を伝わっている」。此句中“盛唐”沒有譯出,日語中有「盛唐」一詞可以完全對應。“表演胡舞”被譯為了“欣賞胡樂”,并且在后半句中,譯者誤將自動詞的進行時「伝わっている」作為他用詞使用,此處應改為「風景を伝えている」。綜上試改譯為「この作品は盛唐期に胡人が長安の街頭で胡舞を演出した楽しい風景を伝えている」。
名為《公孫飛劍》的塑像的塑像解說詞原文為“作品表現了公孫大娘舞劍雄渾剛健的氣勢”,被譯為「この作品は公孫大娘が剣を振る時の凄まじい勢いを表した」。「凄まじい」意為“可怕的;驚人的”,作為氣勢「勢い」的修飾語,并不能體現原句中“雄渾剛健”之意,這屬于翻譯中的詞義擴大現象。日語中有「雄渾で剛健」的表達,并與中文原句中的“雄渾剛健”完全對應,試改譯為「この作品は公孫大娘が剣を振る時の雄渾で剛健とした勢いを表した」。
在名為《雁塔題名》的二人塑像前,解說詞為“唐代新進士及第,有‘曲江赴宴’和‘雁塔題名’的風俗。作品表現白居易二十七歲中進士時題‘慈恩塔下題名處,十七人中最少年’詩句時的情況”。被譯為「唐の時代、進士に合格したとき、“曲江赴宴”と“雁塔題名”と言う風習がある。この作品は詩人の白居易が二十七歳に進士になった時に“慈恩塔下題名処,十七人中最少年”と言う言葉を書き殘した時の風景を表した」。
此譯文中有一處誤譯。用于內容說明的「という」被誤寫為「と言う」。根據日本『記者ハンドブック 第13版 新聞用字用語集』的解釋,「言う」為動詞,意為「思ったことを言葉で表わしたり、述べたりする場合に使う(実際に誰かがしゃべっている)」,即“用于表達、闡述想法(實際有人正在說話)”。而「いう」是補助動詞,意為「『言う』の実質的な意味が薄れた場合に使う(誰かがしゃべっているのではなく、伝聞や比喩的な言い回し)」,即“‘說’的實質性含義較少的情況下使用(并沒有人在說話,是傳聞或比喻的表達方式)”。另外,“進士及第”被譯為「進士に合格した」,在語意上接近中文意思。但日語中有「登第する」的表達,相較「合格する」更貼合原文。最后,表示瞬間動作完成的「表した」可改為表示結果影響持續存在的「表している」。
綜上,試改譯為「唐の時代、進士に登第したとき、『曲江赴宴』と『雁塔題名』という風習があった。この作品は詩人の白居易が二十七歳に進士になった時に『慈恩塔下題名処,十七人中最少年』という言葉を書き殘した時の風景を表している」。
名為《百姓祝壽》的塑像群展現了兩名孩童向老者跪拜的場景,解說詞為“尊老愛幼,中華美德。作品表現唐代普通百姓人家晚輩向長輩跪拜祝壽時的情景”,被譯為「老人を尊敬し、子供を可愛するのは中華民族の伝統的美徳である。この作品描いたのは唐の時代に庶民が目上の人に跪拜し、長壽の祝いをしている風景である」。日語中并沒有「可愛する」一詞,譯者誤將其看作是「サ」變動詞,這是中文母語的日語學習者經常出現的問題。可改為「可愛がる」。其次,“晚輩”沒有譯出,可譯為「後輩」。另外譯文漏掉了動詞「描いた」前的助詞「が」也是顯而易見的。綜上,試改譯為「老人を尊敬し、子供を可愛がるのは中華民族の伝統的美徳である。この作品が描いたのは唐の時代に庶民の後輩が目上の人に跪拜し、長壽の祝いをしている風景である」。
名為《角力爭雄》的塑像群展現了兩名男性赤膀扭抱,一名男性裁判的場景。解說詞為“角力,自古為民間傳統體育競技項目。作品表現唐代長安百姓自娛競技的活動場景”,被譯為「角力爭い——力比べは古くから伝統スポーツ競技の一つである。この作品は唐の時代の民衆がレクリエーションために力比べを行った場面を描寫した」。因“角力”一詞在源語和目的語中的意思重合,所以首句可將「力比べ」換回「角力」。另外首句漏譯了“民間”一詞。第二句漏譯了“長安”和“活動”,并且「レクリエーションために」漏掉了格助詞「の」。綜上,試改譯為「角力爭い——角力は古くからの民間の伝統スポーツ競技の種目だ。この作品は唐代長安の民衆がレクリエーションを行った場面を描寫している」。
名為《陰陽卜卦》的塑像展現了老年男性手搖羽扇端坐的智者形象。解說詞為“卜卦算命是一種古老的職業,作品表現唐代民間算命先生搖簽卜卦的生動場景”,被譯為「この作品は唐の時代の民間占い師がくじを引いている様子を生き生きと表現した」。漏譯掉了前半句,試譯為「占い算命は古い職業だ。この作品は唐代の民間占い師がくじを引く様子を生き生きと表現している」。
日語句子中結尾處的斷定助動詞存在「だ/である」的區別。一般認為「だ」具有簡潔輕快的口語感,常用于描述。「である」具有經過思考后敘述的鄭重的語感,常用于解釋說明。解說詞譯文應將描述性句子使用「だ」體,說明性句子使用「である」體,或者統一改為語氣更為柔和的「です/ます」禮貌體,可以避免結尾處的不一致。
此外排版格式不規范問題也比比皆是,日語的通用字體為明朝體,且首行需空一格,而廣場人物塑像解說詞均采用黑體,并且沒有在首行空一格。其他如《雁塔題名》中存在中文引用符號的誤用,及混入符號等問題。
出臺日語譯寫相關規范。陜西省于2011年出臺制定了《陜西省公共場所公示語英文譯寫規范》,旨在通過規定公示語譯寫所遵循的基本原則和規律,規范公共場所公示語英文譯寫,是提升陜西整體形象的一項重要舉措。但對于在入境人數占比較大的日本游客,日文公示語在規范指導上及實際應用上都存在不足。如龔先潔(2016)在西安碑林博物館針對日本游客的日語解說詞的調查中,85.7%回答譯文準確性不足。
與高水平翻譯公司合作。景區的翻譯工作往往委托民間翻譯公司承擔。作為譯文產生的第一環同時也是最重要的一環,景區應選擇業內有口碑的翻譯公司。而翻譯公司應派出資深譯員為譯文鋪就高質量底色。并在內部設立多道關卡,由不同譯員互相審校后再行交付。
咨詢專家學者。西安設有日語專業的院校眾多,擁有大批精通兩國語言文化的專家學者。景區應就譯文廣泛聽取專家學者的意見建議,在考慮到文化異同的基礎上查漏補缺。
引導輿論監督。大雁塔景區是日語專業社會實踐的首選場所,而景區公示語及解說詞的糾錯也往往成為教學實踐目標之一。景區可針對英語日語譯文主動征求意見反饋,可采用譯文征集大賽等形式,既能激發外語專業學生的興趣,又為景區贏得輿論關注。
尋求母語者反饋。母語者是譯文是否準確流暢最好的評審員。在譯員交付稿件之后,可尋找第三方母語者進行譯文的審閱,指出譯文生硬或不準確之處。譯員應聽取采納母語者反饋意見,加以修改后再由管理方制作為解說板。
本文借助奈達的“功能對等”理論,探討了大雁塔廣場人物塑像造型日語譯文偏誤問題。奈達“功能對等”理論的核心是“讀者等同反應”(Readers Similar Response),即譯文讀者的感受應與源語讀者的感受相近。開創性地將翻譯理論的評價標準從傳統的是否切合原文,轉向了源語讀者與譯文讀者感受是否相似上。大雁塔廣場作為西安歷史的一張名片,吸引著世界各國特別是深受唐文化熏陶的日本游客的目光。而負責傳遞唐代民風民俗的人物造型解說譯文,本該作為廣場對外展示的亮點,但漏譯、誤譯、格式不規范等問題卻不勝枚舉,這些譯文偏誤可能會使日本游客感到困惑,難以完全體會到解說詞的原本意思。
譯文的遣詞造句有賴于譯者的知識積累和文化熏陶。奈達認為一個稱職的譯者,應該經過一個分析、轉換、重組、檢驗的過程。而解說詞日語譯文最終呈現的不盡人意,反映了相關翻譯公司在四個環節上壓低成本,縮短工時的逐利現象。最后,因水平有限,修改后的譯文均屬拋磚引玉,希望借以喚起國內景區對解說詞日語譯文質量的關注和再審,為日語譯寫相關規范提供良好的借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