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曉爍 葉靈珍
(福州理工學院 福建福州 350506)
所謂社會支持系統,就是作為社會人的個體在生命各階段所處的外在環境,這些環境多數由群體的行為模式所構建,也是一種重要的網絡體系,這一體系可以給予個體充足的依賴感。在抗逆力的研究中,不管是心理學角度、社會學角度、教育學角度都將社會支持系統視作外在保護因子。通常來講,大學生群體主要的社會支持系統包含原生家庭、學校、社區和伙伴四個層面,每一個層面都是提高個體對外部環境適應的重要保障。
家庭是指在婚姻關系、血緣關系或收養關系基礎上產生的,以情感為紐帶,親屬之間所構成的社會生活單位。眾所周知。家庭是個人社會化的第一場所,在大學階段,個人與家庭的關系不再是高度重疊,但仍不失其為重要的支持系統。社區可以理解為眾多家庭的集合,尤其是擁有濃厚鄉土特質的中國村落組織,對家庭及個人擁有很大的影響力。學校或者班級是以正式組織的形式存在,為學生這一角色應有的行為模式作出了種種限定,形成了相對穩定的正式群體。伙伴或者社團是由大學生個體行為、興趣、重復性交流等直接影響下形成的非正式群體。
沈之菲[1]在《抗逆力:一種重要的心理品質》一文中對抗逆力的概念做了相對完整的闡釋,她指出抗逆力被納入社會科研的研究領域 , 大約始于40年前的諾曼·加梅齊,其在英語語義中的意思是指彈力、恢復力、順應力。上世界80年代末,美國堪薩斯大學科研團隊發表在《社會工作實踐的優勢視角》一文中第一次提出了優勢視角理論,其核心概念便是挖掘個體的內在潛能,強調人在面對困難、挫折時的潛能激發和自我超越的力量。
在后續的不斷的發展研究過程中,“抗逆力”被分解為三個層次的構成要素,第一是外部支持因素,第二是內在優勢因素,第三是效能因素[2]。所謂外部支持因素是指個體內心世界以外,與個體成長關系緊密的外部環境,包括家庭、學校、伙伴、社區等。外部支持因素也是本文將著重分析的抗逆力中的一層重要來源因素。
任何人在由時間和空間堆砌的維度中(暨日常生活事件)都有不同的概率碰到各種各樣的困難和挫折。可以說對抗逆境事件的心理特質和由此產生的動機和行為是伴隨于個體的整個生命歷程中的,這也往往表現為抗逆力與逆境事件反復焦灼、螺旋式上升的現象。
A同學目前就讀東部沿海某市高校的三年級,學習經管類專業。她來自于貴州省一個少數民族村寨,父母是沒有多少文化的半文盲,靠務農為生,一個姐姐中學畢業后直接參加工作,為了上大學家里去辦理助學貸款。
A同學學習比較努力,無奈于理科基礎差,大一上學期的高等數學沒有及格,雖然她的其他科目非常優秀,但是根據學校獎學金評選辦法,其仍然失去了評選學習獎學金和國家勵志獎學金的資格。
因為掛科事件,A同學非常痛恨自己學習基礎差,認為自己不是一塊學習的料,應該把更多的時間花在兼職掙錢上面,美其名曰實踐鍛煉。到了大一下學期,A同學開啟了一段同時兼職3份工作的緊張生活,對于學業投入的時間和精力越來越少,最后甚至出現了逃課兼職的嚴重問題。該班級學習委員了解到相關問題后第一時間反饋給了年級輔導員。作為學生思想政治工作的第一責任人,年級輔導員也大為震驚,隨即在走訪宿舍的時候找同宿舍同學了解情況。
經過分析,輔導員與A同學進行了一次深入談話,指出學習對今后工作的重要作用,并表示將讓學習委員以及他們宿舍的幾個同學組成學習小組,共同輔導她的高等數學課業。在學習小組組建后,根據A同學的實際情況,制作了學習安排表和輔導分工安排表。由于有明確的分工,共同的群體聯系,學習小組內部的氛圍很好,A同學對高等數學的學習也越來越有興趣,并且表示一定不辜負大家的幫助。最終,A同學順利地通過了高等數學的考驗,并在專業課上面得到了更好的成績,其抗挫折的能力得到了進一步提升。
B同學是就讀東部沿海某市高校的一個男生,來自于中部省份的農村,父親在其小學時外出打工因工程事故意外去世,母親在他上初中時改嫁。他跟著年邁的爺爺奶奶生活,家庭經濟情況較差,靠著政府的補助和助學貸款完成了學業。
B同學性格較為內向,屬于那種默默無聞,學業中等,大學期間也沒有擔任主要學生干部,不刻意關注很難注意到其的存在,也就是說存在感很低。
到了大四下學期,B同學與其他同學一樣開始去找實習單位,令人意外的是接連一個多月竟然沒有找到一家單位愿意為他提供相關實習崗位。對于就業過程中遭受的打擊,使他深深陷入無助中,成天在宿舍呆著,在網絡虛擬世界中麻痹自己。
宿舍同學見他如此,便主動了解情況,邀請他加入學校就業指導協會。他以切身體會告訴B同學就業指導協會能為就業困難的同學提供簡歷設計、面試技巧模擬等就業指導,以及提供學校長期合作企業的面試機會。經過有針對性的培訓,以及協會團隊的鼓勵和支持,B同學信心大增,整個人的精神狀態都變得很好,不久便找到了適合自己的工作崗位。
C同學是一個來自于本市困難家庭的男孩子,母親患有精神類疾病,家里全靠父親一人支撐。他性格活潑,樂于助人,學習成績優異。在他上大二的時候,父親突然在上班途中遭遇交通事故,大腿骨折,得立即住院治療,對其家庭來說不僅失去了可以依靠的生活來源,醫療費用更是一個很大的負擔。C同學十分著急,既要照顧住院的父親,也得照顧生病的母親,一時手足無措,整個人的精神也很差。
班級班長得知情況后,在征得學院同意后,一方面主動在班內和學院內部舉行募捐活動,以及鼓勵C同學使用水滴籌等方式籌款。另一方面,在志愿者協會的牽頭組下下,成立了專門的志愿服務小組,分批去醫院或者C同學家里分別照顧其父母,一直持續到C同學父親基本恢復健康。
經過班級同學、學生組織有針對性、及時地相助,C同學挺過了最為艱難的時刻。對于他個人來說也經歷了一次很大的心智磨煉,變得更加成熟穩重,也更加珍惜與班級同學相處的時光,并更加熱心為學院和班級做好服務工作。
上述三個案例,當事人均遭遇到個人在求學階段的不同逆境事件,并對個人的心理造成了極大的壓力,個人的行動也受到了較大影響。因其本身屬于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與非困難學生相比從家庭或者社區等傳統外部支持系統中取得有效資源的概率更低,因此主要的社會支持系統就只能依托由班級、宿舍、社團協會、學生組織等學緣性群體構成的正式性組織的支持。班級、宿舍、學生組織等學緣性群體是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陣地,對于個人的抗逆力提升發揮關鍵性作用。
學緣群體的影響和支持,使身處逆境的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獲得了多樣化的外部資源,而這些資源基本上可以直接發揮作用,在克服逆境的同時,自身潛能亦得到較大的挖掘和開發,心理上從不成熟變得更加成熟,也就是說抗逆力得到了進一步的提升[3]。總體表現為具有積極正面的性質,如樂觀、進取、挫折、忍受力、獨立等;具有與外在環境連結的性質,如問題解決、社會適應等;具有自我主觀意識,如自信、自我價值、自我認同等。
在抗逆力的提升過程中,外部支持系統發揮作用和內部個人心理品質的提升缺一不可。外部支持系統提供的資源一般是可以直接嫁接至當事人的日常生活中,因為逆境事件是當事人的生活日常或生活事件,資源通過逐步滲透的方式給予當事人支持是最好的接受資源方式。內部心理品質的提升,主導動力是個人,不過外部的引導也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
基于東部沿海某市高校的三個個案的深入分析,可以看出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在對抗逆境事件過程中的社會支持系統主要由學緣的正式群體和非正式群體構成。雖然這一支持系統所能夠提供的外部性資源較為有限,但是提供的資源恰恰是身處逆境的同學所急需的,成本也沒有過于高昂,且對于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有重要意義。
當前絕大部分高校對于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經濟補助政策執行比較到位,家庭經濟條件原因輟學的學生極少。但是,不少高校對于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學緣性群體的適應或者融入情況的關注不足,尤其是未將其系統納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
因此高校在開展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要特別重視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在高校學習階段培育發展正面、接納性的朋輩關系,也就是學緣性的正式組織或者非正式組織,以及在組織中扮演的角色[4]。尤其是要重視低年級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在群體中的適應性問題,以便其在出現逆境事件時能夠通過學緣性群體支持獲取更好的抗逆力,為大學生的身心健康發展,成長成才提供堅實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