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跨語言格范疇研究的現狀與問題

2022-02-03 21:39:31馮國麗于秀金
山東外語教學 2022年4期
關鍵詞:語義語言研究

馮國麗 于秀金

(1.山東大學 外國語學院,山東 濟南 250100;2.山東財經大學 外國語學院,山東 濟南 250014)

1.引言

格是人類語言系統的基本語法范疇之一,最早源自拉丁語,指的是以格標記等形式表示句子結構中的名詞短語語法角色的形態手段 (Baker, 2015)。國內外學者對格范疇的研究涉及多個角度,包括轉換生成語法、系統功能語法、類型學等視角。這些角度并非完全獨立,而是相互借鑒,相互聯系,并大多圍繞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展開:1)格的本質與功能;2)格范疇在語言中的表征機制;3)不同語言的格配置模式;4)格與語義句法之間的關系等。但是當前的格范疇研究仍存在一定局限性,如研究多從狹義形態理論出發,忽視了格的其他表現手段;研究術語混亂;重形而忽視形-義的界面研究。鑒于此,本文嘗試梳理國內外跨語言格范疇的既有研究,指出當前格范疇研究的現狀和存在的問題,并在此基礎上提出可深入探討的問題,對未來研究進行展望。

2.國外格范疇研究

2.1 Fillmore的格語法

Fillmore (1968: 17) 用格來指代“處于底層的語義—句法關系”。他將句子分為情態 (Modality) 和命題 (Proposition) 兩部分,命題中每一個名詞短語與動詞之間各自的語義關系即為“深層格” (deep structure case)。Fillmore在初期主要列出了施事格 (agentive)、工具格 (instrumental)、與格 (dative) 等六種語義格。隨著對深層格探討的不斷深入,格的名稱被多次修改,數量也被多次刪減,在Fillmore的相關文獻中共出現過12種語義格,但是Fillmore從未列出過完整明確的語義格清單。

基于語義格概念,Fillmore (1968: 33) 試圖建立深層語義結構與表層句法結構之間的關系,提出了句子表層主語的深層格選擇等級:Agentive (施事) >Instrumental (工具) >Objective (客體)。Fillmore (1971) 將主語選擇原則進一步發展為格層級 (case hierarchy),格層級越高的格越容易成為句子表層主語。Fillmore的格語法突破了傳統語言學中對格的認識,對揭示語義和語法之間的關系起到重要作用。但格語法也存在著語義格數量、界限不清,語義分析精密度標準不一等問題,為分析句子中的語義關系造成諸多困難。

2.2 生成語法視角

Chomsky也將“格”引入生成語言學,提出了“格理論” (Case Theory)。不同于Fillmore的格語法,生成語言學將格分為結構格如主格、賓格等,及屬性格如工具格、與格等 (Chomsky, 1981:170-171),并規定“每一個具有語音內容的名詞詞組都必須被指派一個格”(Chomsky, 1981:49)。可見 “格”在生成語法研究中被賦予了兩層含義,一是指用來標記語法成分的形態手段,也就是通常意義上的表層格;二是指探討句子結構和語義之間關系的深層格。Chomsky (1995) 的最簡方案沿襲了結構格和內在格的區分,但存在二者如何劃分的問題。 Chomsky (1986:191) 認為結構格由動詞指派,而內在格通過插入of由名詞或形容詞指派。但上述標準受到部分學者質疑 (Baker, 1988),認為動詞也可以指派內在格。可見格理論設想在具體操作層面還存在一定缺陷,有待進一步商榷。

2.3 功能語法視角

Halliday (1994: 161) 認為在所有語言的及物系統中都存在著及物和作格兩種模式,二者互為補充:一是及物分析法,關注的是動作對某一實體是否具有延及性;二是作格分析法,關注的是動作的內部或外部原因,如:

(1)a. The lion chased the tourist.

b. The lion ran.

(2)a. Mary walked the dog.

b. The dog walked.

按照及物分析法,小句的核心是動作者和動作過程,(1a) 中 “the tourist”是動作“chase”的延及目標。而按照作格分析法, 小句的核心是過程和中介,(2a) 中的“the dog”并非動作“walk”的延及目標,而是動作的中介,由中介和過程可向右延及動作的致使者,即“Mary”。

Davidse (2002) 與Thompson & Ramos (1994) 在系統功能語法框架下進一步發展了Halliday的作格概念。Davidse (2002: 133) 認為及物模式和作格模式共同構成一個連續體 (continuum),在不同的小句中兩者所體現出的主次地位不同。Thompson & Ramos (1994)則引入了語義作格的概念,認為動詞對不同格模式的選擇存在其語義基礎。Givon (1995:46) 從語篇和認知層面討論了格角色與標記性的關系,認為對于占據主語或賓語位置的格角色,其標記性與人類認知復雜度 (cognitive complexity) 有關。從語篇的分布頻率來看,由于施事、與事等格角色在語篇中分布頻率較高,因此傾向于無標記。

2.4 類型學視角

類型學視角下對格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對格標記分布規律以及世界語言中主賓格和施通格兩種格配置模式的探討,尤以施通格格局為研究重點。Comrie (1973) 最早對主賓格和施通格格局進行了詳細的介紹:

Latin

(3)a. Puer venit.

‘The boy comes.’

b. Puer puellam amat.

‘The boy loves the girl.’

Basque

(4)a. Miren etorri da.

‘Mary came.’

b. Yon-ek Patxi jo du.

‘John hit Bill.’ (Comrie, 1973: 239)

例 (3) 為拉丁語,不及物句的主語與及物句的主語采用相同的主格形式“puer”,而及物句的賓語采用單獨的賓格形式“puellam”;例 (4) 為巴斯克語,不及物句的主語與及物句賓語采用通格形式零標記形式,而及物句主語采用單獨的施格標記“-ek”。Dixon (1979) 引入了S、A、O三個術語分別表示不及物句主語、及物句主語、及物句賓語,同時進一步區分了形態施格和句法施格。形態施格指的是在形態標記層面,S與O形成配對關系的格局,而句法施格指的是小句在并列、從屬等句法操作過程中以S/O作為中樞的句法表現 (Dixon, 1979:60)。

2.5 非賓格假設或作格現象

非賓格假設 (The Unaccusative Hypothesis) 最早由Perlmutter (1978) 提出,他指出非賓格假設具有跨語言共性,對不同語言的句法表現通常有一定預測性。根據語義或句法結構特征,Perlmutter將英語一元動詞分為非賓格動詞 (unaccusative verb) 和非作格動詞 (unergative verb),前者通常為表狀態特征的非自主動詞,其表層主語由深層賓語派生而來,為域內論元,而后者主要包括描述動作或行為的自主動詞,其表層主語即為深層結構主語,為域外論元,具體見如下例句:

(5)a. Gorillas exist.

b. Gorillas play at night.

例 (5a) 中“exist”表存現義,為非賓格動詞,“Gorillas”為“exist”的域內論元,既可以位于動詞之前,又可以位于動詞之后。而例 (5b) 中“play”表活動義,為非作格動詞,“Gorillas”為“play”的域外論元,只能位于動詞之前的主語位置。

Burzio (1986) 在管約論框架下進一步發展了非賓格假設,認為動詞是否具有外部論元與動詞是否具有授賓格的能力相關,不能授予賓語的動詞即為非賓格動詞。Van Valin (1990) 和Levin & Hovav (1995) 則分別從句法和語義角度就如何更好地區分非作格動詞和非賓格動詞進行了專門探討。Levin & Hovav (1995: 39) 提出可根據是否可以形成結果結構辨別非賓格動詞,非賓格動詞往往不能形成結果結構;Van Valin (1990: 249) 則認為動詞論元的“意愿性”和“施事性”是辨別非賓格動詞與非作格動詞的語義基礎。

3.國內格范疇研究

3.1 漢語是否有格的爭論

漢語究竟有沒有格在學界一直存在很大爭議。胡建華 (2007) 認為漢語無格,正因為漢語是一種無格語言,因此漢語在論元分布和題元選擇上具有較大自由度,并提出用以區分格標語言與非格標語言的格標效應。胡建華 (2010) 進一步指出由于漢語沒有格,需要用題元允準和題元連接解讀條件來處理漢語中的論元分布和題元選擇問題。而馮奇、萬華 (2008) 則持相反觀點,他們認為胡文因漢語缺乏形態格而推出漢語是非格標語存在以偏概全的問題,語序是廣義格的表現形式,漢語正是以語序體現格位關系。

3.2 非賓格假設/作格視角

自Perlmutter提出非賓格假設以來,學者們也開始將非賓格假設應用于漢語的研究中,取得了豐碩的成果。在漢語的作格研究中,呂叔湘 (1987) 首先注意到漢語中的部分動詞如“打敗”所構成的句法結構具有作格語言的特征。學者們進一步圍繞如何界定漢語中的作格動詞這一問題展開研究。黃正德 (1989) 根據漢語動詞的題元結構和句法表現大致將漢語一元動詞劃分為“非作格動詞”和“非賓格動詞”,將漢語二元動詞劃分為“及物動詞”和“致使動詞”。

3.3 作格化視角

鄧思穎 (2004) 提出作格化這一句法機制試圖推導出漢語的四種被動句。鄧文所提出的“作格化”與類型學界所使用的“作格”存在本質不同,作格化指的是生成語法框架內動詞改變指派受格能力的過程,而類型學界的作格實質是格標記或句法層面的一種作格特征。劉曉林 (2006) 在“作格化”這一框架內對漢語中的“把”字句、倒裝句、拷貝句等特殊句式從句法、語用等多層面進行分析,認為以上的幾種特殊句式與作格化相關。但是不同于鄧文觀點,劉曉林認為作格化受句法、語用等多因素驅動。

3.4 格理論視角

一些學者以Chomsky生成語法中的格理論為理論背景考察漢語,如韓景泉 (2000) 同樣以“領主屬賓句”為觀察對象,以“格理論”為參照,提出“語鏈傳遞格位”概念,試圖論證領有名詞移位目的是為深層結構整體尋求賦格,而非為自己尋求賦格。溫賓利、陳宗利 (2001) 則對此提出異議,認為基于格理論對領有名詞移位的解釋存在許多問題,并從最簡方案的角度提出新的觀點:[D]特征核查才是領有名詞移位的根本動因。

3.5 格分裂視角

與漢語的非賓格研究不同,有些學者從格分裂視角探討漢語是通過漢語的句法語義表現分析漢語的格配置,并對影響漢語格配置模式的因素進行分析,從全局把握漢語的格配置模式。金立鑫、于秀金 (2012) 以與OV-VO語序類型相關和不相關的參項為參照對漢語進行了逐一考察,證明了漢語普通話兼具OV和VO語序類型,語序上的混合屬性為漢語的格配置模式研究提供了證據和理論支撐。金立鑫、王紅衛 (2014) 則根據漢語中不同動詞的句法分布特點論證了漢語存在主賓格和施通格兩種句法模式。

4.目前研究中存在的問題

4.1 狹義形態理論視角下的格范疇研究

在漢語學界,漢語是否有格一直頗具爭議。主張漢語無格的證據一般為漢語缺乏顯性形態語素,認為“某一語言中的NP是否具有格特征至少需要一定的形態方面的證據” (胡建華, 2007),可見個別學者是從狹義形態理論出發認為漢語是一種無格語言。而我們至少有三個理據證明應該從廣義的視角認識漢語的格標記。首先,探討一種語言是否有格不應因缺乏屈折語素而否認該語法范疇的存在。漢語語法范疇與印歐語語法范疇呈現出不同的面貌,不應采用相同的語法體系標準衡量;其次,不同語法范疇在不同的語言中語法化程度不同。Bybee對強制性范疇和非強制性范疇進行了區分,認為分析性語言 (孤立語) 通常缺少強制性語法范疇 (Bybee, 1997: 28)。另外,胡建華先生以漢語論元分布的自由性論證漢語無格,我們先來看漢語論元分布是否完全自由,他為論證漢語論元分布的自由性給出了以下示例:

(6)a. 這個問題我解決不了。

b.我這個問題解決不了。

c.這個問題解決不了。

(7)a. 那瓶酒喝醉了老王。

b. 這瓶酒醉得我站不起來了。

如果我們只看 (6) 中的三個例句,或許可以承認漢語的論元分布相對自由且靈活,但是并非完全自由不受隱性格位的限制,正如我們不可以說“這個問題解決不了我”。我們再來看例 (7),胡文給出的解釋是“酒”為受事,“老王”和“我”為施事,施受顛倒可見其自由性。首先從句義上看,這兩句話更多承載的是因果關系,與其說“酒”為受事,不如說“酒”為致事更合適;其次,如果非要說它們是施受顛倒,那么何以解釋“老王喝醉了那瓶酒”和“我醉得那瓶酒站不起來了”不成立?既然不成立,何以說明漢語論元是自由的呢?

Dixon (1994: 49) 曾將世界語言大致分為兩類:一類語言主要以語序表示句法關系;另一類語言主要以格標志、虛詞等手段表達句法關系。格標志與語序成互補關系,格標志作用越突出,語序越自由,反之語序越固定。我們所看到的恰恰是漢語論元分布即語序在表示句法關系中的作用,分布也是一種表示句法關系的廣義形態。

4.2 格范疇研究中的術語混亂

系統功能學界、類型學界、生成語法學界對“ergativity”這一術語存在不同的理解,導致“非賓格”“作格”“施通格”等術語的混用,使相關研究變得混亂模糊。在類型學界,金立鑫、王紅衛 (2014) 等學者傾向于使用“施通格”這一術語,而呂叔湘 (1987)等大多數學者則使用“作格”這一術語。根據Dixon (1994: 1),“ergativity”指的是不及物主語與及物賓語配對的格配置模式,“ergative”是及物句主語上的格標記。及物句主語通常為動作的施事者,“ergative語言就是動作的施事有ergative格標記成分的語言,與施格相對的為通格,因此這種句法組配應該稱為施格-通格語言” (金立鑫、王紅衛, 2014)。因此從這一角度看,將“ergativity”這一術語譯為“施通格”更加清晰明了。在系統功能學界,作格分析法與類型學界和生成語法學界所使用的“作格”并無過多關聯。在生成語法學界,一些學者認為非賓格動詞就是作格動詞,因此沿用了作格動詞這一名稱。但是非賓格動詞和作格動詞存在本質上的不同,根據Perlmutter (1978),非賓格動詞指的是含有一個域內論元不能指派賓格的動詞,非作格動詞指的是含有一個域外論元不能指派作格的動詞,本質上它們都是不及物動詞。如果將非賓格動詞稱為作格動詞則是將非作格動詞與非賓格動詞放在了同一對立面上,非賓格動詞成為了可以指派作格的及物動詞,因此“作格動詞”這一名稱不符合Perlmutter的“非賓格假定”,是對非賓格動詞的曲解。

4.3 只重“形”,而忽視“義”

當前對語言形-義關聯及其接口研究多集中于句法結構與語義之間的關系研究,且往往“句法規則的表層現象歸納有余而深層關系解釋不足” (劉鋒、張京魚, 2020),忽視了格標記在跨語言“形-義”對應關系上的解釋力。事實上,不僅論元的句法分布與語義存在映射關系,格標記與語義也存在一定的聯系,在一些語言中,工具、處所等外圍語義角色并非被賦予相應的所謂“內在格”,而是被賦予了結構格,如下面冰島語和藏語的例子:

(8)Hann landi h?lunum í golfi.

he.NOM beat heels.the.DAT in floor.the.ACC

‘He kicked his heels on the floor.’ (Malchukov & Comrie, 2015: 394)

(9)Sta=re-s shing chad-pa.

axe-ERG tree cut

‘Cut the tree with an axe.’ (Malchukov & Spencer, 2009:362)

從上面的例子中可以看出不同的格標記對語義也存在一定的承載作用,而這種承載作用是否存在一定規律,語義是否對采納何種格標記有一定的預測作用?很明顯,現有研究鮮少關注這一問題,而在漢語學界,格標記在“形-義”對應關系上的研究更是少之又少,忽視格標記在語義-語法界面上的作用不利于我們認清格標記的全貌,解釋世界語言包括漢語中的一些特殊結構。

4.4 缺乏跨語言共性解釋框架

格范疇的現有研究多止步于描寫和歸納,缺乏科學、合理的解釋框架,得出的結論偏重語言之間的局部性差異,難以發掘跨語言共性和普遍規律。如漢語非受事賓語結構或施通格結構的研究大多只能借助西方語言主干特點進行比較。正因為沒有合理的解釋框架作為支撐,才會出現漢語究竟有無施通格結構的爭論,導致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的局面,以致有些學者認為“討論漢語是施格型還是受格型總讓人覺得不那么對頭” (沈家煊, 2018)。因此,只有搞清楚導致漢語格配置模式的內部或外部動因,才能使相關研究更具有說服力。我們常將漢語中的“非受事賓語”結構拿來討論,然而國內大部分研究要么采取句法思路解決,衍生出一系列復雜的句法規則,違反了語言研究的本意和初衷,要么從構式和歷時層面嘗試解釋這類結構,結果還是沒能說清這類結構的本質,忽視了對這類特殊結構跨語言共性和導致這種共性內部或外部動因的研究。現有的語言學分支,包括生成語法學、類型學、認知語言學等仍然相互獨立,而每一種分支都是不完美的,僅僅在單獨框架下對語言現象做出解釋顯然是不夠的,這就需要我們跳脫某一種研究范式,走向多角度融合的研究方法。

5.跨語言格范疇研究展望

5.1 漢語格標記在“形-義”層面的研究

格標記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語法和語義的關系。從廣義形態理論來講,漢語也存在格范疇,其具體表達手段以語序為主。未來研究應更多關注漢語格標記在語義-語法界面的解釋力,嘗試考察漢語格標記和語義角色之間的關系。而這類研究同時牽涉到漢語格配置模式以及漢語施通格結構等相關問題。漢語當中存在大量“被”字句、“把”字句,這類特殊句式中的論元如何被賦予格標記?它們的格標記和語義角色存在何種關聯?如:

(10)a. 小李把鞋跑丟了。

b. 鞋跑丟了。

(11)a. 肥皂水把衣服洗干凈了。

b. 衣服洗干凈了。

例 (10) 和例 (11) 都為漢語中的“把”字句,“鞋”和“衣服”都為受事,卻既可位于動詞之前也可位于動詞之后,很明顯這類結構與漢語中常規的主賓格結構有所不同,而例 (11) 當中“肥皂水”語義角色為工具,也可以分布于動詞之前,可見語義-語法層面上漢語的格標記研究還有許多問題值得探討,亟需我們解決。

5.2 融合多研究角度,建立格范疇研究新視角

格范疇研究方法各異,解釋力卻不強,因此需要跳出較為單一的解釋方法,尋求能夠揭示世界語言格范疇共性規律的研究框架。近年來一些學者為跨語言研究分支走向融合做出了積極的探索和努力,如劉丹青 (2011) 所提出的語言庫藏類型學 (Linguistic Inventory Typology)。語言庫藏類型學試圖從特定語言系統所擁有的語音、詞庫、形態等手段出發考察不同語言的顯赫性語義范疇,從而揭示語言之間因庫藏而導致的類型差異。語言庫藏類型學在跨語言研究中已取得了豐碩的成果,如對寄生范疇現象的研究 (劉丹青, 2018),對跨語言時-體-情態范疇顯赫性與擴張性的研究 (于秀金, 2017) 等。而格范疇在不同語言中的語法化程度不同,表達手段也存在差異。因此未來研究可以沿庫藏類型學思路從格范疇的形式手段出發關注其所形成的語言中的形-義對應關系。另外,于秀金、金立鑫 (2019) 提倡建立認知類型學 (Cognitive Typology),以期從認知、心理等角度對類型學所描寫的跨語言現象進行合理闡釋。未來研究可嘗試在收集大量跨語言語料基礎上考察不同語言格標記使用背后的認知機制,如格標記的使用如何受人類認知因素所驅動,構建不同格標記在語言中的顯赫性層級關系。

6.結語

通過梳理國內外的格范疇研究文獻,我們希望能對既有的研究有一個更加清晰的認識,呈現出現有研究存在的問題和不足,促進研究者關注跨語言格范疇研究中仍留有的空白以及值得繼續探討挖掘的問題,盡可能創新研究理論、研究方法和研究范式,使格范疇研究更加全面、豐富。我們發現,現有的格范疇研究仍存在一定問題:1)多從狹義形態理論研究格,忽視了格的其他表現手段,從而無法揭示某些語言中格范疇的全貌;2)“非賓格”、“作格”、“施通格”等術語混用為格研究造成一定困難;3)在跨語言格范疇研究中語義和語法聯系不夠緊密;4)格范疇研究多為描寫、歸納,拘泥于某一種研究范式,缺乏合理的解釋框架。因此,我們認為未來的研究可以重點從以下幾個方向出發:1)關注格標記在語義-語法層面上的解釋力,對漢語的格標記和語義角色之間的關系進行探討,從而幫助揭示漢語中格范疇的表征方式以及漢語的格配置模式;2)跳脫單一的研究范式,融合多種語言研究分支,借助新的研究范式,如庫藏類型學、認知類型學等,為格范疇研究尋求更好的解釋路徑,從而真正揭示跨語言格范疇的普遍原則和規律。

猜你喜歡
語義語言研究
FMS與YBT相關性的實證研究
遼代千人邑研究述論
語言是刀
文苑(2020年4期)2020-05-30 12:35:30
語言與語義
視錯覺在平面設計中的應用與研究
科技傳播(2019年22期)2020-01-14 03:06:54
EMA伺服控制系統研究
讓語言描寫搖曳多姿
累積動態分析下的同聲傳譯語言壓縮
“上”與“下”語義的不對稱性及其認知闡釋
現代語文(2016年21期)2016-05-25 13:13:44
我有我語言
主站蜘蛛池模板: 伊人久综合| 国产一区二区三区视频| 国产精品自拍露脸视频| 在线免费观看AV| 亚洲男人的天堂在线观看| 亚洲第一色网站| 精品国产乱码久久久久久一区二区| 亚洲91精品视频| 欧美一级色视频| 久久a毛片| 不卡无码h在线观看| 99在线小视频| 毛片手机在线看| 扒开粉嫩的小缝隙喷白浆视频| 国产呦精品一区二区三区下载| 日韩美一区二区| 日韩精品毛片人妻AV不卡| 99在线国产| 国产白浆在线| 精品国产91爱| 日韩黄色大片免费看| 亚洲人成影视在线观看| 亚洲乱码在线播放| 国产在线八区| 日韩久久精品无码aV| 亚洲乱码视频| 精品欧美日韩国产日漫一区不卡| 国产天天色| 免费a在线观看播放| 少妇人妻无码首页| 精品国产女同疯狂摩擦2| 成年人国产视频| 国产色伊人| 国产麻豆永久视频| 一本综合久久| 亚洲AV无码不卡无码| 免费毛片视频| 亚洲国产系列| 国产一级片网址| 国产黄网永久免费| AV无码国产在线看岛国岛| 狠狠久久综合伊人不卡| 爱爱影院18禁免费| 亚洲人精品亚洲人成在线| 国产成人欧美| 国产成人av一区二区三区| 天堂网国产| 久久无码高潮喷水| 精品国产一区91在线| 波多野结衣国产精品| 精品福利视频网| 欧洲精品视频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成人观看视频国产| 国产在线小视频| 国产精品白浆无码流出在线看| 久久精品日日躁夜夜躁欧美| 亚洲精品麻豆| 成人精品在线观看| 91福利免费视频| 亚洲综合婷婷激情| 91小视频在线观看免费版高清| 色悠久久久久久久综合网伊人| 亚洲综合激情另类专区| 91热爆在线| 色综合久久久久8天国| 久久国产高清视频| 欧美激情网址| 亚洲福利一区二区三区| 中文字幕色在线| 国产91av在线| 欧美日本激情| 亚洲无线国产观看| 国产精品短篇二区| 日本一区高清| 亚洲娇小与黑人巨大交| 亚洲人成影视在线观看| 久久这里只精品国产99热8| av无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 欧美午夜网站| 黄色网在线| 欧美日韩中文字幕二区三区| 色婷婷国产精品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