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太平, 陸書建, 倪松根
(安徽工業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安徽 馬鞍山 243000)
道路問題始終是決定國家和民族發展方向的根本問題,走什么樣的道路關乎國家的前途命運和人民的幸福生活。黨的二十大報告明確指出,“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1]。可見,走中國式現代化道路是推動中華民族邁向偉大復興之路的必然要求,準確把握中國式現代化的研究進展與熱點趨勢具有重要的理論與現實意義[2]。當前,學術界已經有學者從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論述視角對中國式現代化進行理論研究與述評,從本體論、實踐論、方法論以及價值論等視角構建出內在邏輯體系,貢獻了具有高水平的文獻資料[3]。然而,現有的關于中國式現代化的文獻述評與論述研究呈現出“描述性”與“總結性”特征,整體上缺少對這一現代化理論演進歷程的具象化解讀。因此,本文借助CiteSpace可視化分析軟件,進行綜合性、系統性研究,以期分析出學術界對于中國式現代化的研究熱點、演進趨勢等問題。
本研究數據來源于中國知網數據庫(CNKI),檢索條件將主題、關鍵詞依次設置成“中國式現代化”“中國式現代化道路”,進行高級檢索,來源期刊設定為CSSCI期刊(含拓展版)以及核心期刊,檢索時間限定為2012年1月至2022年9月,檢索結果共得到759篇,經過手動剔除會議報告、訪談記錄等無效文獻后,保留全部CSSCI期刊和部分核心期刊,得到有效文獻數405篇。
本研究借助CiteSpace 6.1 R3軟件進行文獻的可視化分析,通過生成引文網絡圖譜,集中展現研究領域的研究歷程,并將圖譜上作為知識基礎的引文節點文獻和共引聚類所表征的前沿自動標識出來。[4]通過中國知網數據庫(CNKI)進行相關文獻檢索,設置檢索條件:主題=“中國式現代化”or關鍵詞=“中國式現代化道路”;發表時間:between“2012-01”and“2022-09”;檢索范圍:期刊;檢索期刊來源CSSCI期刊和核心期刊;檢索文獻結果為405篇。本研究將全部有效文獻進行格式轉換,導出為“Refworks”文件格式,以“download_01”命名文件,可以對關鍵詞的熱點分布以及熱點演變趨勢進行可視化分析,進而繪制出關鍵詞共現圖譜、關鍵詞聚類圖譜以及關鍵詞突現圖譜,達到客觀、有效地描述當前研究熱點與趨勢。
總體上看,近十年來,中國式現代化的研究特征集中表現為發文量增長迅速,研究力量多元。
1.發文量統計分析
檢索中國知網數據庫,得到中國式現代化的年度發文量統計圖,如下圖1所示。統計結果顯示,在2012年有關中國式現代化的核心期刊文獻有3篇;2013年至2019年間,發文量總體趨于穩定狀態,年均發文量在11篇左右。自2021年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一百周年大會上首次提出“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概念以及黨的十九屆六中全會決議再次提出“中國式現代化”概念以來,學界開始對中國式現代化進行全方面、多層次研究,2021年至2022年間,發文量持續增加,其中2021年總發文量達到104篇,2022年截止9月份,發文量達到217篇。
圖1 發文量統計圖
2.研究力量統計分析
研究力量統計是分析研究特征的關鍵指標,通過梳理有關中國式現代化的研究力量,有助于深刻把握該領域的主流觀點;分析高產作者的發文量以及代表性文獻,能夠深層次的揭示該領域的研究現狀,拓寬研究的廣度、深度。由下圖2可知,有關中國式現代化的研究力量呈現出多元化特征,發文量較多的學者主要有董慧、田鵬穎、劉勇、林于良、韓喜平以及顏曉峰等人。其中,董慧的代表性文獻為《走共同富裕的中國式現代化:歷史進程及經驗啟示》,文章從共同富裕的理論與實踐視角出發,認為共同富裕體現了中國式現代化的本質要求與實踐意義[5]。田鵬穎的《唯物史觀視域下的中國現代化道路探索》一文在其相關主題的文章中被引量最高,文中指出唯物史觀為中國式現代化的開辟、探索以及發展提供鮮明的理論指導[6]。林于良的代表文獻為《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的唯物史觀意蘊》,文章以唯物史觀為理論前提,深刻揭示了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體現的生產力與生產關系規律、人民群眾是歷史創造者等理論[7]。兩位學者共同借助唯物史觀進行理論解讀,豐富了中國式現代化研究的歷史邏輯。學者劉勇的相關主題文章中,被引量最高的文章為《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的世界歷史意蘊》,強調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為經濟落后國家的現代化發展貢獻中國智慧,具有深遠的世界歷史價值[8]。韓喜平的發文中被引量與下載量最高的是《人類文明形態變革與中國式現代化》,文章厘清了中國式現代化與人類文明形態的理論與實踐邏輯性[9]。顏曉峰的相關文章中被引量最高的為《黨的百年奮斗成功走出中國式現代化》,強調在黨的堅強領導下,中國成功走出了現代化的道路[10]。
關鍵詞是對研究內容和主題的集中展現,借助CiteSpace軟件對中國式現代化的文獻成果進行關鍵詞分析,將時間區間設定為2012年1月-2022年9月,時間分割單位為1年,在“Node Types”一欄選定“Keyword”,依次生成關鍵詞共現圖譜和關鍵詞聚類圖譜。
1.關鍵詞共現圖譜分析
在關鍵詞共現圖譜中,由圓形節點標識關鍵詞,節點的大小反映了關鍵詞的頻次,節點越大,頻次越高,一定程度上能夠聚焦該領域的研究熱點。基于此,運行CiteSpace軟件,得到包含216個節點、306條連線以及空間密度為0.0132等關鍵信息的中國式現代化的關鍵詞共現圖譜,如下圖3所示。可以看出,近十年來,學界關于中國式現代化的研究以“現代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富裕”“中國道路”“改革開放”以及“國家治理”等關鍵詞為主線,形成數量充足、體系豐富、聯系密切的研究格局,涵蓋了“國內-國際”以及“歷史-現實”等多個視角。
圖3 關鍵詞共現圖譜
同時,繪制關鍵詞前12的高頻詞和中心性統計列表,如下表1和表2。以頻次10次和中心性0.05為標準,主要包含現代化、中國道路、社會主義、共同富裕、改革開放、世界意義以及習近平等關鍵詞。這表明,中國式現代化的研究主要依托習近平總書記的相關論述,立足國內取得的歷史性成就,在充分把握國際發展態勢的基礎上,探討出一條實現共同富裕、創造人類文明新形態的現代化道路。
表1 中國式現代化研究關鍵詞頻次統計
表2 中國式現代化研究關鍵詞中心性統計
2.關鍵詞聚類圖譜分析
關鍵詞聚類能夠系統整合同質化的關鍵詞,直觀地反映出主題詞在某一時間段內的社團結構,如果聚類社團結構的模塊值(Q值)介于[0.3,1)區間中,該聚類顯著;平均輪廓值(S值)在0.5以上,該聚類合理;平均輪廓值(S值)在0.7,該聚類高效率。在關鍵詞共現圖譜的基礎上,運行CiteSpace軟件,繪制出關鍵詞聚類圖譜,如下圖4所示,得到該圖譜網絡的Q值為0.7231,S值為0.9089,說明該聚類結果顯著、高效、合理;同時,獲取8組有效的聚類標簽。
圖4 關鍵詞聚類圖譜
其中,#0現代化、#1中國道路和#2社會主義三者的聚類效果顯著,衍生出的關鍵詞分支與其余聚類標簽產生緊密聯系,也揭示了當前學術界關于中國式現代化研究的熱點所在。#3共同富裕、#5改革開放與#0、#1、#2有所聯系,闡釋了改革開放與共同富裕是黨領導人民走出中國式現代化國內實踐與歷史意義的重要體現;#4世界意義、#6唯物史觀與#7現代性的聚類效果雖然不如前三個明顯,但是一定程度上豐富了研究維度,從世界發展和歷史進程中把握中國式現代化的價值意蘊與生發邏輯。
結合圖3關鍵詞共現圖譜、圖4關鍵詞聚類圖譜和表1關鍵詞頻次統計表、表2關鍵詞中心性統計表,綜合考量關鍵詞節點、關鍵詞頻次以及中心性,可以看出,近十年來,學者對于中國式現代化的研究集中主要涉及以下幾個方面。
1.中國式現代化的理論淵源
中國式現代化的提出,具有深刻的歷史背景和多樣化的時代語境。厘清中國式現代化的形成,涉及到對“中國道路”這一關鍵詞的解讀。當前,學術界對“中國道路”的形成淵源解讀主要涉及理論維度、實踐維度。一方面,在理論維度上,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的現代化理論是中國式現代化的理論緣起[11];馬克思在批判資本主義社會的過程中,構建了獨特的話語體系,預言了中國式現代化的歷史必然、社會目標以及理論假設[12]。另一方面,在實踐維度上,中國式現代化是在黨的百年歷程中孕育而出的,萌發于新民主主義革命,提出于改革開放時期,全面推進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13];其豐厚的實踐底蘊彰顯出新時代中國式現代化強烈的改革、發展、創新與法治邏輯[14]。同時,黨的歷代領導集體在理論與實踐層面做出的重大貢獻,直接推動了中國式現代化的形成與發展,如毛澤東在繼承馬克思現代化思想過程中,創立了中國式的現代化理論;在實踐上,形成了以工業化為中心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方案[15]。此外,從社會發展的影響因素視角進行理論溯源成為新的研究方向,有學者認為中國式現代化的形成蘊含濃郁的文化底色,馬克思主義文化觀是緣起之魂,中國共產黨的精神譜系是緣起之梁,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是直接的思想武器[16]。
2.中國式現代化的概念界定
關于中國式現代化的內涵,學界已經形成了多維度的話語體系。對于該問題的探討,學者們主要圍繞其理論范疇、國內實踐以及世界維度層面進行多方面的論述,相關研究主要涉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與“人類文明”等關鍵詞。
第一,理論范疇上。多數學者以系統性、整體性的哲學思維探尋科學內涵,認為中國式現代化具備普遍性與特殊性、決定性與選擇性、系統性與創新性等哲學內涵[17];其是對中國道路、模式以及經驗等特定概念的總體性指稱,是對上述概念共性的內斂性表達[18]。
第二,在國內實踐維度上。中國式現代化以“偉大復興”為目標,以“五大發展理念”為原則,以“五位一體”為布局,以“兩步走”為規劃;[19]追求“五個文明”的現代化發展(即物質、政治、精神、社會以及生態文明);[20]最終形成一條人口規模巨大、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物質與精神文明相協調、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以及和平發展的現代化道路[21]。
第三,在世界維度上。以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為根本目標,以全人類共同價值為精神紐帶,以合作發展共贏為基本原則,以共商共建共享為治理特征,以建立新型國際關系為實踐路徑[22]。學者們對這一現代化道路內涵的多維解讀,加深了我們對“中國式現代化”與“現代化道路”理論的認知,從理論到實踐、從國內到國外,中國式現代化的科學內涵呈現出系統性與完整性的特征。
3.中國式現代化的關系維度
中國式現代化是中國共產黨在新時代治國理政的過程中,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進程中形成的新論斷,是黨的百年理論與實踐的智慧結晶,與社會各領域的發展產生千絲萬縷的聯系。
第一,在人的發展問題上。中國式現代化在促進人的全面發展過程中,培育了建設中國式現代化的主體動力[23]。
第二,在道路問題上。“五個必由之路”與中國式現代化存在綱舉目張的關系,兩者間協同互促[24]。
第三,在相對貧困治理方面。鄉村振興戰略構成了中國式現代化的本質要求和顯著特征,是區別于一切既有舊式現代性模式的新型現代化路徑,其核心特征在于人民至上、城鄉融合、綠色共享[25]。
第四,在實現共同富裕方面。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為實現共同富裕提供了價值理念、領導力量、基本經濟制度、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等多個方面的重要保障[26]。
第五,在實現人類文明新形態的終極目標上,中國式現代化與之存在“已然”和“應然”兩個關系維度,在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歷史進程中,人類文明新形態得以產生,其內在文明邏輯得以彰顯[27]。
4.中國式現代化的價值意蘊
隨著研究的不斷深入,諸多學者圍繞中國式現代化對實現共同富裕、拓寬現代化發展道路展開理論研討,對創造人類文明新形態進行價值闡釋,涉及到“民族復興”“人類文明”“世界意義”等關鍵詞。當前我國社會發展正處于“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關鍵時期,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需要中國充分融入世界體系中,實現“中國式的現代化道路”兼具國內與國外雙重價值意蘊。一方面,在國內價值層面。中國式現代化始終堅持“人民至上”的價值立場,巧妙化解了社會主要矛盾,以實現共同富裕為鮮明的價值導向[28];同時,中國式現代化的成功,規范了現代化的性質,保障了現代化的高效,激發了現代化的創新,確保了現代化的主體性[29],一定程度上拓寬了科學社會主義的實踐場域[30]。另一方面,在世界意蘊層面。不同于西方式的現代化,中國的現代化模式堅持從具體國情出發[31],創造了人民共享、“五位一體”全面推進、傳承創新、獨立自主以及和平發展的現代化道路[32],拓寬了發展中國家走向現代化的道路[33],為人類文明發展貢獻中國智慧、中國方案。
5.中國式現代化的實踐展開
在建構中國式現代化的實踐路徑方面,不同學者從宏觀與微觀層面提出對策建議。在宏觀層面上,中國式現代化的實踐路徑集中于政治保障、動力來源、道路選擇、方法策略以及目標追求,即必須始終堅持黨的全面領導、充分發揮人民群眾主體作用、堅定走獨立自主發展道路、秉承統籌“兩個大局”的戰略思維、凝聚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價值共識[34]。從“五位一體”總體布局的視角探討中國式現代化的建構路徑,統籌推進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和生態現代化,協同建設富強中國、民主中國、文明中國、和諧中國以及美麗中國[35]。在微觀層面上,部分學者將中國式現代化與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具體實踐相結合,從具象化的實踐中推理出理論性、體系性的實踐方略,認為建成小康社會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鮮明實踐形態,反映的實踐經驗在于堅持黨的集中統一領導,堅持長遠謀劃與階段目標相統一,堅持人民至上的價值理念,堅持走適合中國國情的道路[36]。
任何一種單一性的分析方法很難全面梳理研究熱點演進的整體脈絡,關鍵詞突現能夠反映出該主題在某一時間段內的變化趨勢;關鍵詞突現圖譜以“年份”和“突變強度”為關鍵信息,能夠整體性的反映出研究主題的動態性變化情況。鑒于此,本文在關鍵詞共現圖譜和聚類圖譜基礎上,借助“Burstness”功能選項,將Minimum Duration數值設置為1,從而繪制出關鍵詞突現圖譜,得到突現關鍵詞21個,如下圖5所示。其中,圖中“Year”表示關鍵詞數據開始的年份;“Strength”表示關鍵詞的突現強度;在“2012—2022”的時間區間中,以“紅線”標識的時間區間表示該關鍵詞存在的時間長度,即在開始突現和結束突現的時間范圍內所聚焦的關鍵詞和熱點議題。
圖5 關鍵詞突現圖譜
根據關鍵詞突變情況,我們可以看出,近十年來學界關于中國式現代化的研究呈現出鮮明的階段性特征,其研究熱點的演進趨勢可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從2013年至2017年,涉及“發展道路”“科學內涵”“國家治理”“城鎮化”“歷史進程”等關鍵詞。其中,“道路”“歷史進程”“國家治理”的突現強度較高。可以看出,探尋現代化道路的科學內涵,把握現代化道路的歷史進程,從國家治理現代化與實現城鎮化等視角提出走中國式現代化的方法,成為這一時期的研究熱點。
第二階段從2018年至2022年,主要涉及“鄉村振興”“新道路”“百年探索”“世界意義”“文明”“新形態”等關鍵詞。其中,“百年探索”“新道路”“人類文明”的突現率均達到1.4,與第一階段的熱點內容相互契合、相輔相成。首先,從百年黨史、百年探索等層面豐富了中國式現代化的演化邏輯,更加注重從大歷史觀視角探尋形成脈絡;其次,從鄉村振興、新道路以及民族復興等視角充實其科學內涵,構建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實踐藍圖;最后,從世界意義、人類文明等視角,將中國式現代化的科學內涵、價值意蘊延伸至世界層面,為實現人類文明新形態提供理論指引。因此,中國式現代化呈現出理論具象、內涵豐富、路徑有效的研究特征,為學術界后續的高質量研究提供理論借鑒。
本文以CiteSpace軟件為研究工具,以CSSCI期刊和部分核心期刊為文獻來源,以中國式現代化為研究議題,旨在厘清近十年來中國式現代化的研究力量;在繪制相關知識圖譜的基礎上,展現近十年來中國式現代化的研究熱點;在解析相關文獻的基礎上,總結近十年來中國式現代化的研究現狀。當前,學界關于這一議題的研究已形成較多高質量的學術成果,總體呈現出系統化和多樣化的研究態勢。
第一,理論淵源多元。黨的十九大以來,堅定道路自信,走中國式的現代化道路成為中國共產黨治國理政戰略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在這一時期,關于中國式現代化研究的年度發文量迅速增加,理論成果較為豐富,邏輯體系逐步確立。
第二,理論內涵豐富。從現有的文獻研究來看,近年來學術界關于中國式現代化的研究主要圍繞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論述展開,從不同的理論視角闡釋中國式現代化的生成邏輯、科學內涵、價值意蘊以及實踐方略等,科學的回答了“為什么走現代化道路、走什么樣的現代化道路以及怎樣走現代化道路”等關鍵問題。
第三,內在邏輯性和實踐延展性清晰明確。從中心性、關鍵詞頻次以及突現詞可以看出,中國式現代化的學術研究前沿呈現出兩種態勢:一方面,內在邏輯性從抽象轉向具體。在宏觀的脈絡梳理與抽象的意義解讀基礎上,學者們逐步關注如何從鄉村振興、城鎮化、共同富裕以及國家治理等實踐視角完善中國式現代化的邏輯體系;另一方面,實踐延展性從國內轉向國際。根據2018年至2022年的關鍵詞分布來看,中國式現代化的研究范圍愈加寬廣,學者們更加關注這一理論的世界意義與影響力,這也將成為未來研究的重點議題之一。
理論創新是實踐創新的先導,中國式現代化理論的創新研究深化了中國共產黨對執政規律、社會主義建設規律和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的認識,為實現共同富裕、構建人類文明新形態等一系列治國理政的實踐提供理論指導,為世界上其他國家的發展提供時代范本。綜合前文分析,中國式現代化依然是學界研究的熱點議題,需要在以下方面進行深入研究與探討。
第一,深入挖掘中國式現代化的理論淵源。中國式現代化是中國共產黨人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敘事、理論探索和生動實踐中不斷生發出來的,具有厚實的形成淵源。總體而言,應當從更加具象化、深邃化的理論視角進行探討,形成由“理論-實踐”“歷史-現實”的淵源體系。首先,要從大歷史觀視角溯源“歷史脈絡”,尤其是從中華五千年文明史、社會主義發展史、百年黨史、新中國史以及改革開放史等時間線梳理其演化路徑背后的歷史動因,豐富歷史淵源。其次,從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中解密“緣起密碼”,充分關注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對資本主義現代化的批判性思想,尋求消解阻礙中國式現代化闊步前行的負面因素,豐富理論淵源。最后,從中國革命、建設、改革以及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取得的歷史性成就中揭示“實踐基礎”,從中國的具體國情出發,解析中國式現代化形成過程中蘊含的政治、經濟、文化、社會以及生態動因。例如,要重點探討中國式現代化的文化根源,闡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與“現代化道路”理論的內在耦合性,鞏固實踐基礎。
第二,持續豐富中國式現代化的深刻內涵。中國式現代化是對“西方式現代化道路”理論架構的超越,從根本證明了科學社會主義的真理性,破解了“歷史終結論”,兼具國內與國際雙重內涵。從國內而言,拓寬中國式現代化的內涵縱深。這一道路的深刻內涵要放置于中國共產黨治國理政的實踐中,要契合新發展階段的時代背景與歷史任務,要涵蓋近十年來中國共產黨人所取得的歷史性成果,廣泛開展地域性、階段性的實地考察,實現調查研究與理論分析的有效融合,在貧困治理、文化自信、生態環境以及共同富裕等方面進行內涵詮釋,形成中國特色的話語體系和理論體系。從世界而言,形成“國內-國際”良性互動的內涵體系。從中國式現代化的時代內涵出發,在充分把握“兩個大局”的基礎上,進一步把握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總體目標,明確實現全人類共同價值的基本遵循,明晰和平發展、合作共贏的歷史站位,形成內涵豐富、邏輯嚴謹的國際話語體系。
第三,進一步討論中國式現代化與人類文明新形態的內在邏輯性、實踐延展性。中國共產黨歷經百年艱難探索,最終形成了中國式現代化理論,開創了中國式現代化道路,確立了中國發展模式。這一偉大的“現代化道路”既打破了西方國家的現代化話語體系,又提供了實現人類文明新形態的有效方法,蘊含著濃郁的中國特色與世界意蘊。因此,在“兩個大局”的時代背景下,應當繼續考察兩者間的邏輯性與實踐性,形成系統化、理論化的研究體系。一方面,貫通內在邏輯性。中國式現代化與人類文明新形態是對同一歷史發展階段的不同維度的理論解讀,其內在邏輯是一致的,本質特征是共同的[37]。應當加強宏觀層面的理論敘事,密切邏輯關聯性,在回應“實現什么樣的現代化、怎樣實現現代化”等問題的基礎上構建出有效解決“人類文明向何處去”這一時代之問的理論體系;另一方面,拓寬實踐延展性。應當繼續立足中國國情,總結世界現代化的發展規律、西方文明形態的理論特質,加強現代化的實踐性反思,從“中國式現代化”的特色實踐中推理出推動世界現代文明發展的方法論。